【导语】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基础考察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教育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由于今年秋种期间我市持续少雨天气,土壤表层失墒较快,对小麦播种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比较复杂,既有适期播种苗情较好麦田,又有缺苗麦田和因表墒差出苗困难麦田,尚有部分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麦田。为全面掌握我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5日,市农技站组织市、镇(街道)有关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采取实地抽样调查和座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1月6日就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考察结果及冬前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今年小麦种植基础特点
今年全市小麦秋种,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总体播种质量较好,小麦出苗较好。据考察统计,全市有麦面积49.51万亩,折纯面积47.2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万亩、2.64万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基础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1、播种期相对拉长。大部分乡镇、村街10月7日后开耧播种小麦。据考察统计,按折纯面积计算,10月5日前播种小麦面积4.9万亩;10月5日~10日播种小麦11.79万亩;10月11日~20日播种小麦27.66万亩; 10月21日后播种2.92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小麦播种期拉长,小麦出苗时间长,苗情复杂,给下一步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主导品种面积下降,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抬头。今年秋种我市重点推广了济麦22、泰农18号、鲁原502、良星77等高产优质品种。据考察统计,今年种植鲁原502面积12.58万亩,泰农18号面积10.07万亩,济麦22号8.97万亩,良星77面积6.83万亩,四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1.3%,比去年占比92.7%减少了11.4%。品种的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但小麦品种多、乱、杂会影响小麦整齐度、成熟期、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3、间套种面积增加。据考察统计,今年小麦间套作面积18.68万亩,比去年增加13.1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留套种行面积1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3.08万亩;小麦花生留套种行面积0.22万亩,与去年持平;小麦间作菜面积0.5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分析小麦留套种行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近两年早播夏玉米受高温影响小、产量高,部分地块预留出玉米套种行,以便明年5月下旬6月上旬早套种玉米。小麦间套作面积较大,使小麦播种纯面积减少,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4、播种量、基本苗偏大。全市小麦平均播量10.6公斤/亩,基本苗20.5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8公斤/亩、3.9万/亩。不同茬口的基本苗早、中、晚茬分别为17.2万/亩、20.3万/亩、24.1万/亩。根据播期和品种分析,今年基本苗普遍偏大,很有可能发生旺长和后期倒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当前麦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在30个以上,其中有个别跨区种植的品种。小麦品种多对适应我市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生产上应用小麦品种过多,容易引起小麦品种的种性下降、快速退化,因小麦品种间抗逆性、抗病性等品种特性差异,使田间小麦病虫害、株高高矮不齐、成熟不一等现象突出从而影响产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是全市普遍存在小麦播量偏大现象。个别村街10月初小麦开耧播量就超过12.5公斤/亩,造成田间基本苗偏多,个体不壮,有旺长隐患。
三是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据考察统计,有4.08万亩小麦缺苗1~2成,比去年增加0.93万亩;有0.5万亩小麦缺苗在3成以上,比去年增加0.2万亩。
四是大部分地块底肥使用量明显下降,有些地块底肥仅施用氮肥、磷肥,没有施用钾肥和微肥。部分地块没有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小麦,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部分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个别地块小麦一出苗即显现感染病害症状。部分地块杂草较多。
三、冬前麦田管理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和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浇“蒙头水”的平原区地块要适时镇压一遍,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促根下扎,提高抗旱和冬季抗寒能力。提倡采用自走式镇压机,以提高镇压效果和作业效率。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播种量过大冬前旺长地块要视旺长程度,于11月中、下旬机械镇压麦苗2~3次,既控地上继续旺长,又踏实土壤,防冬季透风冻根。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旺长麦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壮丰安、矮脚虎等化控剂的方法控制冬前旺长。
(4)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5)未施用底肥地块或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块要在浇水或雨后及时补施底肥,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所有类型麦田都要在浇水后或中大雨后适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弥合裂缝,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次年早春稳健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造墒浇水量少和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3、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小麦3叶后越冬杂草大部分已出土,草小抗药性差,是进行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次防治基本能够控制麦田草害,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30%苯·苄可湿性粉剂 15克+56%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毫升+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2克进行防治。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精噁唑禾草灵或炔草酯进行防治;对以节节麦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甲基二磺隆进行防治(要注意环境条件及使用方法,避免药害)。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除草对水量要足、剂量要准,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亩用量取用,严禁超量使用,一般亩对水量为30~40公斤。禁止使用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残效期过长的除草剂,以防对下茬玉米、花生造成药害。
苗后有金针虫发生地块要及早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划锄浇水。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10%已唑醇悬浮剂50毫升;加1.8%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50毫升,对水20~30千克喷雾。
4、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近年来,部分村街仍然存在麦田啃青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面积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会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因此,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由于今年秋种期间我市持续少雨天气,土壤表层失墒较快,对小麦播种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比较复杂,既有适期播种苗情较好麦田,又有缺苗麦田和因表墒差出苗困难麦田,尚有部分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麦田。为全面掌握我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5日,市农技站组织市、镇(街道)有关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采取实地抽样调查和座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1月6日就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考察结果及冬前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今年小麦种植基础特点
今年全市小麦秋种,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总体播种质量较好,小麦出苗较好。据考察统计,全市有麦面积49.51万亩,折纯面积47.2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万亩、2.64万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基础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1、播种期相对拉长。大部分乡镇、村街10月7日后开耧播种小麦。据考察统计,按折纯面积计算,10月5日前播种小麦面积4.9万亩;10月5日~10日播种小麦11.79万亩;10月11日~20日播种小麦27.66万亩; 10月21日后播种2.92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小麦播种期拉长,小麦出苗时间长,苗情复杂,给下一步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主导品种面积下降,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抬头。今年秋种我市重点推广了济麦22、泰农18号、鲁原502、良星77等高产优质品种。据考察统计,今年种植鲁原502面积12.58万亩,泰农18号面积10.07万亩,济麦22号8.97万亩,良星77面积6.83万亩,四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1.3%,比去年占比92.7%减少了11.4%。品种的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但小麦品种多、乱、杂会影响小麦整齐度、成熟期、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3、间套种面积增加。据考察统计,今年小麦间套作面积18.68万亩,比去年增加13.1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留套种行面积1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3.08万亩;小麦花生留套种行面积0.22万亩,与去年持平;小麦间作菜面积0.5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分析小麦留套种行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近两年早播夏玉米受高温影响小、产量高,部分地块预留出玉米套种行,以便明年5月下旬6月上旬早套种玉米。小麦间套作面积较大,使小麦播种纯面积减少,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4、播种量、基本苗偏大。全市小麦平均播量10.6公斤/亩,基本苗20.5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8公斤/亩、3.9万/亩。不同茬口的基本苗早、中、晚茬分别为17.2万/亩、20.3万/亩、24.1万/亩。根据播期和品种分析,今年基本苗普遍偏大,很有可能发生旺长和后期倒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当前麦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在30个以上,其中有个别跨区种植的品种。小麦品种多对适应我市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生产上应用小麦品种过多,容易引起小麦品种的种性下降、快速退化,因小麦品种间抗逆性、抗病性等品种特性差异,使田间小麦病虫害、株高高矮不齐、成熟不一等现象突出从而影响产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是全市普遍存在小麦播量偏大现象。个别村街10月初小麦开耧播量就超过12.5公斤/亩,造成田间基本苗偏多,个体不壮,有旺长隐患。
三是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据考察统计,有4.08万亩小麦缺苗1~2成,比去年增加0.93万亩;有0.5万亩小麦缺苗在3成以上,比去年增加0.2万亩。
四是大部分地块底肥使用量明显下降,有些地块底肥仅施用氮肥、磷肥,没有施用钾肥和微肥。部分地块没有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小麦,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部分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个别地块小麦一出苗即显现感染病害症状。部分地块杂草较多。
三、冬前麦田管理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和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浇“蒙头水”的平原区地块要适时镇压一遍,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促根下扎,提高抗旱和冬季抗寒能力。提倡采用自走式镇压机,以提高镇压效果和作业效率。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播种量过大冬前旺长地块要视旺长程度,于11月中、下旬机械镇压麦苗2~3次,既控地上继续旺长,又踏实土壤,防冬季透风冻根。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旺长麦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壮丰安、矮脚虎等化控剂的方法控制冬前旺长。
(4)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5)未施用底肥地块或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块要在浇水或雨后及时补施底肥,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所有类型麦田都要在浇水后或中大雨后适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弥合裂缝,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次年早春稳健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造墒浇水量少和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3、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小麦3叶后越冬杂草大部分已出土,草小抗药性差,是进行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次防治基本能够控制麦田草害,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30%苯·苄可湿性粉剂 15克+56%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毫升+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2克进行防治。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精噁唑禾草灵或炔草酯进行防治;对以节节麦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甲基二磺隆进行防治(要注意环境条件及使用方法,避免药害)。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除草对水量要足、剂量要准,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亩用量取用,严禁超量使用,一般亩对水量为30~40公斤。禁止使用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残效期过长的除草剂,以防对下茬玉米、花生造成药害。
苗后有金针虫发生地块要及早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划锄浇水。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10%已唑醇悬浮剂50毫升;加1.8%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50毫升,对水20~30千克喷雾。
4、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近年来,部分村街仍然存在麦田啃青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面积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会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因此,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粤教师[]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行几十人于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5%为官立学校,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式,在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资助经费之外,学生每月还需交纳一定的学费给学校;崇真书院也是基督教学校,为津贴学校办学模式,跟官立学校一样学生均不用交纳学费。
香港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是香港教育局,负责研制教育政策,监管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各所学校的具体管理架构不尽相同,在校长之上普遍设立有校董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教育局或校董、学校、家长、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组成)。
2.学制和规模。
香港的国民教育体系为:1-2岁为学前教育(家长陪同参加),3-5岁为幼儿园教育,6-11岁为小学教育,12-17岁为中学教育,18-21岁为大学教育。每所中学均设置中一至中六年级,小学、中学的十二年已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即内地的义务教育)。
-学年的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为797976人。每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一般为600-1000人,每班人数为27-33人。拔萃女书院为小学、中学一贯制女校,社会声誉极佳,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学办法。
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均实行免试入学,分别按照《小一入学办法(poa)》《中学学位分配办法(sspa)》《初中评核办法(jsea)》就读小学、初中(中一)、高中(中四);大学则依据香港考试局组织的“中学文凭试”及《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进行自主招生。
4.课程设置与教学语言。
因为中六的文凭试科目为4个核心科目(中、英、数、通识教育)和至少一个选修科目,所以各校的高中课程基本一致(选修科目共十余门,各校开设的选修科目数量不一)。初中与小学的科目设置各校不尽相同,如拔萃女书院设立9个学习领域18个学习科目;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的中一、中二为14个科目,中三为16个科目。
香港中小学的教学语言普遍为英语或粤语,只有教学“中国语文”等科目时才使用普通话。
5.关于教师。
香港的教师必须是教师专业本科毕业生,非教师专业毕业的必须进行一年的“教育文凭”学习才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所有教师入职前要有16周的实习训练期。除正式教师外,还有约15%的教学助理,但他们不能单独担任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师待遇收入高于全港平均工资水平,国立学校教师是公务员。制定有教师退休保障计划——公积金制度。
班级教师配额,初中为1:1.7,高中为1:2。教师周课时较多,工作量较大。拔萃女书院另聘了30余名教师,教师每周课时约17节,已是全港工作量最少的学校。
二、香港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充足的财政保障。
-财政年度,香港支出的教育经费为682.74亿元港币,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8.6%。中小学整体实现相对均衡性的发展。
2.管理和评价方法独树一帜。
政府不直接管理学校事务,而是对学校实行“赋权问责”的管理方法。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香港政府则通过《质素保证机制》分八个范畴23个指标每年对每一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评估,评估等级分为“优异、良好、尚可、欠佳”,但评估报告不向社会公布。此外,还有国际层面的“专家定期检讨”机制对学校进行评估。
学生就读小学、中学期间,大型的统考只有中六的“文凭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各科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呈现;各校之间互不知道对方的考试成绩和录取情况。我们所参观的三所名校,都没看到、听到学校介绍历年高考升学情况。从墙上贴着的“中学文凭试安排表”来看,考试分散安排在四月份的18天中,每天考一门学科。
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留级生应低于学校人数的5%,但小学或中学阶段每位学生最多只能留一次级。不提倡学生复读备考。
3.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制定有相对比较具体的“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以让教师对专业能力进行审视,同时也对教师给予专业发展道路的指引。以制度保证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其中每位教师在三年内须参与150小时的持续专业发展训练。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香港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研讨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
4.“全人教育”颇具特色。
香港学校普遍开展形式活泼的“全人教育”,让学生全面成长。其中拔萃女书院的办学理念为“追求卓越”,力图让学生高效能学习,发挥潜能并乐于终身学习。
香港课程改革后新设立的“通识教育”“应用学习”科目很有特色。通识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论题,发展学生自我研习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学习”则是一反“学以致用”的做法,采取以“用”促“学”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学校一般是上午8点到下午3:30为规定在校时间,其中中午休息(含吃午饭)为一小时。下午放学后的50分钟一般为学生自主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其中拔萃女书院成立了70多个兴趣小组,要求学生至少参加其中的一个。学校提供各种设施设备平台,让学生课后自我充分发展。对学生收取适当的费用,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责任感,只要学生本学期能保证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还能获得退费的待遇;学校还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聘请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指导。
崇真书院开设了很多必修或选修的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如缝补、手工、烹饪等。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落到实处。
香港的学校普遍成立有“家长教师会”和“校友会”,他们经常协助学校开展教学之外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教育。而社会也为学校教育大开绿灯,如香港立法会内设有一个“学生模拟立法会”,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和参政意识;而开放香港展城馆给公众参观,以了解香港的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更能激发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爱港热情,让学生从小就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献计献策,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1.教育必须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乌龟跑赢兔子只能是一个童话故事。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全面的人才观。应树立普高、职高、技工学校都能让学生成才的观念,应引导社会、群众对中小学进行综合评价。应正确处理好高考、中考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让高考、中考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
3.社会要求与学校要求应有机衔接。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2017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术得到推广 ,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
(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
(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
(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
(四)进一步加快农机事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每年财政要拿出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组织,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闲置土地,特别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教育考察团赴德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虽然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每次都能在废墟中迅速崛起。目前,德国已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居欧盟的领导地位,它依靠的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因此,德国的教育对我们有很多借鉴之处。9月上旬,我们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代表团,应德国柏林市教育协会的邀请,重点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
德国的基础教育结构
德国基本法赋予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德国的教育政策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自由选择学校、培训场所和受教育的方式。德国对教育投资额很大,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免费教育。德国学制颇为复杂,且各州规定不同,主要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成人教育等部分。
德国的学前教育通常不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经德国汉学家墨柯博士介绍,德国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进入幼儿园就读,但学前教育不属于国民义务教育范围,因此并非强迫性的。幼儿园大多由私人机构(如教会、工商业团体)设立。与我国幼儿园的学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幼儿园并不分大、中、小班,不同年龄的儿童混成一班上课,每班至多不超过20个人。据我们所知,北京市也对这种学龄前儿童混编班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但理论界对其利弊也有各种争议。
德国实行十二年制的义务教育,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依法上学,中小学普遍采用半日制(每日上半天课,中午学生回家)。9月12日,我们参观了位于原东柏林的一所小学,对德国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有了鲜活的感性认识。这所小学共有400名学生,包括1—6年级,每个班20-28个学生,全校共有28个教师和10个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由于德国中小学普遍实行半日制,大部分孩子上午放学后就回家了,其余下午家中没人照看的孩子就由学校专门负责教育的人员管理,中午,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一顿午餐。这部分学生家长根据收入状况每月交纳50-150欧元的费用。据校长介绍,这所学校刚刚重新装修完毕,在柏林市属于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但据我们观察,与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相比,学校硬件设施并不豪华,操场面积很小,地面裸露,不太平整。学校图书馆大约只有12平方米,书架上稀稀落落摆着一些书。计算机也显得相对陈旧。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学校惟一的会议室同时也兼教师的休息室。在校长接待我们考察团期间,不时有下课的教师出出进进,他们礼貌地与我们点头示意后,就坐在另外一边休息。德国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周的标准工作量为24-28个学时(不包括教案),每个上午至少要连续上5节课,比我国教师的周课时数(16-18课时)多三分之一。
这所学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校里有两个设施非常完备的手工教室,里边摆满了锯、扳手、钳等各种工具和车床。教室里陈列了许多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模型,工艺精美,构思巧妙,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小学生之手,德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见一斑。另外,学校还有一个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供学生们参加各种球类和体操活动。操场上的活动器具因地制宜,很多是由树干等材料制成,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对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治,每天由两名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巡视,调解同学之间的纠纷。
柏林州的小学学制六年,其余各州为四年。四年小学后经过5年级和6年级的过滤阶段进入所谓“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初级中学(hauptschule,包括5年级至9年级)、实科中学(realschule,5年级至10年级)、文理中学(gymnasium,5年级至13年级)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包括上述几类学校)。
初级中学学制4-5年,通常初级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开始职业培训,同时上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在工业和手工业界作为专业工人就业。初级中学本来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其学生数在70年代还曾占中学生总数的70%多,但这类学校目前正处于萎缩阶段,学生数已降到约占中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家长们越来越希望其子女上更高层次的中学,如文理中学(又称完全中学)。此外,初级中学招收了大量的外国子女,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这也是使德国家长们不让子女上初级中学的原因之一。
实科中学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职员。实科中学学制六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学生毕业后可进入技术学校和为以后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做准备的高级技术学校实习,也可以在企业或国家公共机构做中级职员。约三分之一的小学学生毕业后上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文理中学学制9年,其毕业生凭高中毕业汇考成绩,无需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文理中学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从7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综合学校则集中了以上三种学校的形式,负责学生第5到第10学年的学习。综合中学是在“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指导下设立的新型中学,为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学校间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毕业证书在联邦各州都得到承认,但由于综合学校不便管理,教学比较混乱,一些州(如巴伐利亚州)反对继续设立此类学校。
德国从小学毕业后就对学生进行分流,而我国一般从初中毕业后才对学生进行分流。我国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致也有3种选择,分别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接受职业教育(上职业高中、技校),还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这两种不同的分流制度引发了我们考察团的思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儿童的可塑性极大,智力、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很多变数。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很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的表现并不是很优秀,但进入高中以后,其潜在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时是非线形的,不可预测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质的飞跃每每令我们惊讶和欣喜。由此,我们考察团认为,学生小学毕业后,在10岁或12岁就基本确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可能为时过早。对此问题,我们与德国教育界人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据他们介绍,德国小学生毕业后,选择何种类型的学校,并不仅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最终由学生家长、学生个人最终做出决定。如果一个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了一个自己不适合的学校类型,以后还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在综合学校里,学生的流动更加方便。加之,德国并不是一个非常看重学历的国家,尤其注重职业教育,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就是光荣的,有尊严的。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个州在许多方面,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联邦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和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及科研和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法,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家长和学生对安排学校工作与学校生活的参与;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根据《基本法》规定,教育事业由州管辖,即由州提供经费。这既涉及公立学校,也包括国家认可的民办学校。联邦政府在高校建设、科研、促进学生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试点及高校教学经验推广等方面和各州政府一起提供经费。民间提供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教会和工商大企业及财团,但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德国的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因为公众认为,公民已向国家纳税,所以其子女或本人有权免费上学,让公民接受相应的教育是国家的义务。过去德国学生的课本由政府免费提供,但由于近年来德国经济不景气,教育投入相对减少,从今年起,柏林等州的学校开始收取学生的课本费用,也引起了一些家长不满,特别是在原东德地区反响较大。
德国的教师制度
德国每一类学校都有受过特殊培养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为了将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执教,教师在德国高校毕业后还要实习7个学期。例如在实验中学、特殊学校和职业中学任教的教师要求实习时间延长至8至9个学期。所有的预备师资在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进行一次形式为学校实习性质的讲习班培训。学校教师通常是州的公职人员。
在德国,各行各业都有强大的工会组织,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我们拜会的柏林教育协会就是一个教师工会组织。柏林教育协会隶属于全德国教师工会,在柏林州的各个城市都有分支机构,现有2700多名会员,占全州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协会主席dietrich先生介绍,他本人和另外一名副主席都是专职教师,每周要上24节课,还有一名副主席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类似于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所以他们在协会的工作都属于兼职。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大约占教师工资的0.5%。协会代表教师的利益,处理教师与政府和家长委员会之间的矛盾,维护教师的权益。协会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由于在德国打官司非常昂贵,协会还为会员提供诉讼费用,因此,教师非常愿意加入教师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种类很多,许多教师也选择加入“公务员工会”等组织。
德国基础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最近,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在柏林公布了新的《比萨调研》结果,德国中小学生在43个国家和地区中阅读能力排位第21名,数学和科学常识排第20名。这个评估结果在历来重视高质量教育的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比萨调研》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德国中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但德国教育界人士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缓慢的状况并不讳言。柏林教育协会的主席主动向我们介绍了目前德国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今年,德国政府准备拨出巨额资金,将更多的学校改造成全日制学校。许多州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智力开发、体育活动等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外语教学。各种教师工会组织也积极倡导教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他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进程非常关注。代表团对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制度和学校硬件配置等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一些示范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已超过德国的大多数学校,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在均衡发展指数、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方式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几天的考察,德国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产品工艺精良、质量可靠、坚固耐用,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与他们重视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国有世界上最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大部分德国中学生毕业后,选择接受1-2年的职业教育,然后就业或继续上大学深造。此外,德国还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工。同时企业建立了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工人在上岗前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在从业过程中还要定期接受培训。反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上大学,获取高学历仍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最大希望。我国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只接近15%,尚未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绝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后要走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场,对高级技工有很大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要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启示之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德国小学生的书包很大,分量并不比中国小学生的轻,但里边装的大部分是玩具、模型和工具。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制作活动来获得技能,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供学生动手实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我们可能更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培养,这一点需要在教育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启示之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很多重大抉择,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在求学期间的选择往往是最关键的,比如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我们认为德国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要分流为时过早,但学生的选择相对来说是自由的,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和家长的意见自主做出的决定,即使一次选择不适合,以后还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上何种类型的学校的制度以大为改观。我们相信,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理想学校的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启示之四:重视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是德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处处为孩子们做出诚实守信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当前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构建“大德育”格局,要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短短的几天考察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兼采众长,立足现实,锐意进取,为青少年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考察报告
4月21-23日,陕西妇女研究会发展部李春叶与来自宜川县教育部门的13位同志一同赴兰州考察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在三天的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情况,实地参观了几所学校,了解到中英项目在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的诸多措施,使同去考察的教育系统的人员开阔了思路,并感触颇多,为今年下半年教育部门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下面就此行考察的情况做具体介绍。
一、考察目的
宜川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女童入学率,改善教师教学质量。为此,项目此前多次邀请兰州中英项目教学专家为项目县教师做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希望教师们对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很顺利。为了更多了解新教学方法如何具体运用到实际中去,社区如何与学校发展计划相结合等问题,项目中特设计了此项考察活动。
二、考察日程安排
·4月21日:
----- 在兰州教育大厦会议室与中英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座谈,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
----- 前往临夏市东乡县参观乔鲁小学和团结小学 (因中途修路,未能到乔鲁小学参观) ;
----- 与临夏市项目办人员座谈,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4月22日:
----- 前往临夏市和政县参观二甲小学和新集小学,在参观的过程中,与学校有关人员座谈、听课、参观学校等;
·4月23日:
----- 考察人员谈论考察收获。
三、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概况: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gbep)是一项针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验性项目,项目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以此帮助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由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dfid)提供援助资金1120万英镑,于1999年12月启动,周期5年,后来又延期一年,并增加项目经费130万英镑。项目主要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4个最贫困县(东乡、和政、积石山、康乐)实施,由甘肃省教育厅负责项目管理,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cbc)通过一支包括国内和国际专家组成的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整个项目由十余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几乎囊括了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项目的两个关键领域是学校发展计划和参与式教学,而所有的领域都围绕学校这个核心来展开。
2、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内容框架:
3、项目所关注的领域及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4月21日与项目办的负责人员巴处长和白处长以及张勇座谈,听取了他们对项目的整体介绍,了解到中英项目关注的领域以及目前的进展,以下做以简单介绍:
(1)学校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是鼓励学校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鼓励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想办法。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还在于改变学校和县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者)的关系,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关系改变为'自下而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改变要通过给学校更多权利参与自己的发展问题达到。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也于通过学校与社区更密切关系的建立,通过关注教育中存在的阻碍儿童入学、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来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为中心,平等参与”。此项目的目的是改善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方法,侧重于强化教师教学方法,不是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教师培训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当地资源以降低教育成本,保证在教学中考虑弱势群体(比如女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需要。目前已经培训了四个项目县79%的教师,培训总数达到5700人次。
(3)早期教育:主要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培训一些从事大班和复式班教学的技能。
(4)特殊教育需求:主要是帮助教师将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纳入整个班级中。
(5)校长培训:主要是提高校长的实践知识。此培训的8个模块正在开发之中。四个项目县685名校长接受了全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6)教育财政预算改革:承诺提高预算内教育投入,尤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
(7)新的督导制度:以学校发展计划和评估支持教师为基础。
(8)开发补充读物帮助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已出版3种)。
(9)提高入学率的策略:帮助更多的儿童入学。其中策略包括:提供午餐计划,让女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创建美好校园,奖学金计划。现在项目县有235所村小和教学点开展了免费供应开水,4个教学点开展了免费午餐试点,18所村小开展了“创建快乐校园”活动。49274名贫困生得到助学金,其中女童为33912人,占68.82%;少数民族儿童35652人,占72.35%。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率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了 22.23%和17.1%。
同时特别关注贫困儿童、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等弱势群体,贯穿项目理念,减少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10)学校布点规划:新学校布点规划更高效、科学。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使学生就近上学,方便了学生就学。
(11)土建工程: 主要是改善儿童校舍的质量,改善校园环境和使操场更富有吸引力。截至4月,四个项目县共改扩建中小学176所,新建和扩建校舍50729平方米。为边远贫困山区村小和教学点配备了若干体育、音乐、卫生设施。
(12)教育规划:支持县教育局提高教育规划能力。
(13)研究课题:注重行动研究, 所有参与者都成为研究者参与研究。
(14)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与评估来评价项目的影响。
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教师和教育官员的教育理念和态度的变化,这也是项目最宝贵和最富建设性的成果。这些变化包括:学校和县教育部门之间关系的变化;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化。
四、对中英基础教育项目的总结与思考
在两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与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办公室人员座谈,了解到项目的整体概况和实施情况,并在后面的两天里到几所小学校去实地参观考察。以下是对中英项目的一些总结与思考。
1、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及其如何推广有了更多的了解,结合考察对我们的项目有了更多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及其培训的目的是在于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由讲解着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接收者成为探索者、练习着,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首要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再次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是很困难的。同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将主要知识点设计进教学内容,而且有些老师提出参与式教学在相同的时间内给出得信息量很少。目前我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参与式教学如果理解不透彻的话,很容易形成形式主义。只是简单的将教室布置改变成参与式的,但是教授内容依然是传统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如何理解参与式。参与式其实没有任何形式和模式,他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授课内容、教师的授课特点等因素相结合,创造和摸索属于自己的参与式,如何内化参与式是一个问题。我自己的理解,将参与式与传统式两种方式相结合,根据要讲解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2)、对教师评价标准的问题。目前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成绩上面。如果不改变我们的评价标准,那么参与式教学是很难继续的。中英项目面对这一问题,从体制上进行尝试,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以教学成绩为主(教学成绩占30%),而是从师德、班级管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育科研、作业批阅、活动开展与辅导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就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3)、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长时间的,不间断的,并且有一支督导队伍。意识和技巧是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支持的过程。仅仅靠
一、两次培训是不行的。但是就我们的项目而言,教师培训仅仅是宜川综合发展项目中的一个活动,我们没有那么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这一部分。不过,教育部门下半年开始进行新课改的工作,有我们项目先前奠定的基础,相信宜川的下一步工作会进行得更顺利一些。
2、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校长角色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校长是行政型的,主要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很少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参观的和政县新集小学校长何龙,是中英项目教师培训教材的开发者,对参与式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经常给教师上导课。并且在管理学校上也是以“服务”理念为宗旨。这一管理宗旨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同时新集小学的教研活动做的扎实有效,学校定期确定教研课题,由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研究组,进行研讨,平时开展上“四课”活动,即:帮扶课、教法研讨课、教学资源开发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我们参观的项目县学校,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东乡族等居多),属于国家贫困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包括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条件艰苦,目前那里还有几百名代办教师。但是在此种情况下,大家在项目的支持下秉承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寻找出路,与社区相结合,充分发动可利用的资源,来发展教育。我想我们的条件比那里好很多,如果我们的教育人员都能转变观念,具有新的意识,我们教育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 考察体会与感想
在兰州的最后一天,我们就此次考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汇总,每位老师都谈了他们对这次考察的感受、观点以及在未来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下就是各位老师的体会:
· 赵友三:谈三点。第一点到东乡县,比较艰苦的地方,许多教师特别是那些民办教师一月只有100多元工资,还很敬业的坚持在岗位上,挺不错的,同时也增强了我的事业心,激励我们;第二点昨天我们参观的新集小学,从学校的管理,到教师的素质方面来讲都很好,人家的参与式教学,我注意了一下,课堂设置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三点:从学校管理上来说,我感觉到他现在和咱们还有差距。对教师的激励没有和工资挂钩,我认为在现在经济时期,还是走不长远的。
·李天纪:新集小学的管理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你给我讲,我可能就把东西忘了,但是你让我参与,我可能就会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从他们参与式教学中的互动、辩驳、教师指导,就可以体现是师生共同的成长。在那种条件下,能把学办成这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韩德峰:关于参与式教学这种方法,回去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试试。参观的感受有两点:从人家学校来看,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教学的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再一个是新集学校育人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一些标语)都非常有新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警示作用,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李翠霞:我们参观了三所学校,现在我主要谈谈第三所学校,他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很浓,教室里的布置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每一个教室都各有特点。从听课上,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授课的老师参与,同时听课的教师也参与进去,氛围很好。他们的电教室是让学生在里面看,而不完全是教师用的。拿我们学校和他们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在大班该怎样开展参与式教学。这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冯建林:
1、他们的敬业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东乡县,那里的条件那么艰苦,真是不容易。
2、这次参观对参与式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们把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贯彻的非常好,关注公平、关注弱势,值得我们学习。
3、我们去年参加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培训,但是针对我们的班额过大,只是做了浅显的尝试,通过这次参观,大班究竟该怎样搞参与式教学,还需要我们回去以后好好的尝试、摸索。
4、他们的帮扶课上得很好,而我们只是上的公开课,这需要我们回去借鉴。
·薛长琼:通过这次学习拓宽了自己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以前认为那就是一种方法,但是在教研活动中、在班级管理中都可以运用参与式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让大家知道班级管理不是老师个人的事,以学生为主,这样他们会很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其实,我们那里的硬件设施比这里要好得多,但就是我们没有动起来,缺乏这种意识,让每个老师都有这种意识,我想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张芸:参观了三所学校,条件都很艰苦,特别是民办教师,精神令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二甲学校的学校布置非常有特色,能够体现平等参与的理念,比如:墙上的很多学生绘画作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新集学校的硬件条件比我们还是差了很多,但是人家老师的理念新,参加的培训多,我工作了13年,今天是第一次出来,所以给我的感觉比较深。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校管理、教研活动等,他们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此次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尝试着运用参与式的方法,配合今年我们要实行的新课标,都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这是不谋而和的。
·杨梅: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理念,它是融会到我们教学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日常中的备课,就可以使用参与式,共同提高。
·杨海林:我们宜川教师的学历比这里要高很多,但是人家这里却能把参与式搞好,我仔细看了他们的校园文化,处处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新集学校,他们的校务公开栏在校门外面,上面公布了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名单。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呼唤参与式教学,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够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带给其他的同事们。后半年,我们要实行新课改,但是我们的新课改能不能顺利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能不能掌握,今后的工作还是很大的。
通过此次兰州之行,同去的考察人员每个人心底都深有感触,在自己的意识中已经有了认识,这对下一步的工作会有所帮助,不过教育改革毕竟是一项大的工程,特别是意识的转变是最困难的,但是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好。
西藏教育印象—— 西藏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云南省临沧市教育局 刘丽霞
5月21日至31日,临沧市政府马迎春副市长带领我市11名教育工作者参加由省教育厅、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州、市教育局以及项目县相关人员赴西藏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促进两省区教育工作者的相互学习交流,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10天的考察中,我们走访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等5个县(市)8所学校,听评课9节,参加乡、村干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座谈会、交流会11次。此次考察,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中英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和实施好中英合作项目颇有启迪。
1、规范化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旧西藏时期,这里的教育形态以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对西藏的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在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以及国际友好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借助“两基”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按照自治区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在布局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0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72%,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2%。
我们访问的学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学校的校舍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农牧区中小学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任务,村完小以上学校均基本解决了危房问题,与当地较为低矮的民房相比,学校的校舍显得高大、宏伟、明亮而色彩鲜艳,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五星红旗飘扬下的建筑群就是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得到最大满足。这些学校都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等,功能室的配备较为齐全。村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自治区二类学校以上的办学标准,农牧区教学点改造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拉萨这个有57万人口的市,从起,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拔出专款100万元对农牧区教学点进行改造,计划再用5年时间,教学点的校舍也将成为当地最好最漂亮的房子。
2、学生享受最好的待遇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国家在西藏实行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开始,国家拨出专款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心学校办学模式,距学校2公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住校,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都可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保证每个学生每月有伙食费80元;每个住校生有一套行李,每生每年有2套衣服(冬夏各一套);同时,学生享受免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政策。我们还得知,今年学生的“三包”政策标准将再度提高,小学生每年每人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人1150元,边境一线的学生再增100元。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保障,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保证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所到的农牧区学校的住校生约占在校生的90%左右。为方便学生,学校在学习周期安排上,也作了许多灵活的处理,如上课10天,放假4天,以便于学生回家和返校有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图书较为宽余,配备都在10册以上,许多学校得到内地捐赠的图书较多,如甲玛完小生均120册。得益于这些优厚的政策和条件,农牧区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巩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打下基础。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我们到的甲玛中心小学有专任教师19人,大学专科以上18人,占94.7%;牛玛完小专任教师14人,大学专科9人,占64.3%;林周县苏州小学专任教师64人,大学专科52人,占81.6%;羊八井小学专任教师23人,大学专科19人,占82.6%。就拉萨市7县1市整体情况看,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7%,本科生占72.7%;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占0.23%,本科生占52.5%;小学教师中,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43.76%。这些数据说明,教师队伍学历起点较高,整体素质较好。而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内地帮助培养和培训的。据一份资料介绍,在过去的20年间,内地有21个省(市)开办“西藏班”,共培养初中生3万人;中专、中师、高中生2万人;本科生6万人;每年还向全国各地引进大学生到西藏工作,仅引进教师2500名,其中师范本科生870名。由此可见,一方面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藏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虽然是民族自治地区,但教育观、人才观是开放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我们重点考察的拉萨市基础教育居于自治区的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已基本满足发展需要。为此,拉萨市教体局采取了“骨干牵动,整体提高”的举措,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聘的中、小学教师按本科、专科学历要求进入,不断完善城镇与农牧区教师交流制度,新分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基层从教锻炼,而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学校,下派到基层学校或跨区县交流工作3年再返回原学校。2002年以来,城乡交流教师达250多人,年均交流50人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既锻炼了教师,支持了基层学校,又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与此同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拉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拉萨市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区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步伐。关心爱护教师,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对农牧区基层、偏远、高寒地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拉萨市区首个建成教师新村安居工程,真正使最基层的教师安居乐教。
4、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
“高山挡不住远程教育”,这句话是我在两所农村小学看到的。农牧区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是件平常的事情,就在海拔最高的纳木措湖边的神湖小学,也有20台计算机,但学校用电靠太阳能蓄电,仅能勉强维持照明用电,虽有计算机却未能正常使用。总体看,西藏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就拉萨市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布点已基本完成,只要具备用电条件的学校基本做到电视班班通,教学点全部配备成套的教学光盘及播放系统,农牧区乡镇中小学配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达到70%,而城区学校配置更高,如闭路监控、校园广播、教学双向点播系统等,已成为办学的必备条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信息化进程,偏远学校和农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以此带动农牧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观念新变化
西藏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和容纳着来自国内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本土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体现在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每年都选派大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赴内地学习、考察,选派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到相关的内地大学进行培训和研修;同时特别关注教育教学的运用研究。西藏从开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把素质教育理念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整合,做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按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所倡导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友好学校”、“儿童自尊”、“健康教育”、“生活技能”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儿童切身利益相关内容放到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主动地运用小组合作、提问、教学具使用、游戏四种教学技能,牢固树立尊重所有儿童、让所有儿童获得发展权利的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五大转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建安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关系。
在我们访问的学校中,我多次在显眼的墙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快乐吗?”这句话隐含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诘问。在一所学校的班刊墙面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句话:“昨天的教师是圣人,是偶像;今天的教师是伙伴,是朋友。昨天的学生规规矩矩,今天的学生敢说敢议。”这些会说话的墙面,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6、职业教育为农牧区孩子提供帮助
我们访问的农牧区学校,校校都建有蔬菜大棚,不单是学生,学生家长、社区老百姓都参与到学校大棚蔬菜的种植中来,这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我们重点参观的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中学职教中心,是英国救助儿童会申报由欧盟投资开办的,是日喀则地区规模较大的职教中心之一。学校有专用的校舍,有教室、车间、仓库、教职工办公室等,有种植基地20余亩,开办了民族绘画、蔬菜种植、缝纫裁剪、卡垫编织、木工制作、农机维修六个专业。学生与白朗中学及其它学校相互沟通,招生较为灵活,有三年制、有“1+2”、有“2+1”等模式,关键是按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来办班,为广大农牧区孩子走出校门能自谋职业、发展生产提供学习的基地,目标是“上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职教中心已有5年的办学历程,培养了5届学生,锻炼了一批教师,稳住了一批外聘技术教师。而且各专业的成果也逐步推向了市场。如学生制作的木床、桌椅,编织的卡垫,缝制的藏棚、门窗帘已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农机具维修也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信任。毕业的学生或走进城镇,或返回农村,他们正运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寻求创业之路,为自身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在整个考察中,我们边看边对照、边反思,既看到西藏教育的发展,也看到西藏和临沧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过语言关的问题;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方面的难点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刷牙、洗脸、讲究卫生和不随地大小便等文明行为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注重落实,方可取得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术得到推广 ,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
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
(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
(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
(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
(四)进一步加快农机事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每年财政要拿出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组织,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闲置土地,特别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
由于今年秋种期间我市持续少雨天气,土壤表层失墒较快,对小麦播种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比较复杂,既有适期播种苗情较好麦田,又有缺苗麦田和因表墒差出苗困难麦田,尚有部分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麦田。为全面掌握我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5日,市农技站组织市、镇(街道)有关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采取实地抽样调查和座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1月6日就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考察结果及冬前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今年小麦种植基础特点
今年全市小麦秋种,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总体播种质量较好,小麦出苗较好。据考察统计,全市有麦面积49.51万亩,折纯面积47.2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万亩、2.64万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基础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1、播种期相对拉长。大部分乡镇、村街10月7日后开耧播种小麦。据考察统计,按折纯面积计算,10月5日前播种小麦面积4.9万亩;10月5日~10日播种小麦11.79万亩;10月11日~20日播种小麦27.66万亩; 10月21日后播种2.92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小麦播种期拉长,小麦出苗时间长,苗情复杂,给下一步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主导品种面积下降,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抬头。今年秋种我市重点推广了济麦22、泰农18号、鲁原502、良星77等高产优质品种。据考察统计,今年种植鲁原502面积12.58万亩,泰农18号面积10.07万亩,济麦22号8.97万亩,良星77面积6.83万亩,四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1.3%,比去年占比92.7%减少了11.4%。品种的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但小麦品种多、乱、杂会影响小麦整齐度、成熟期、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3、间套种面积增加。据考察统计,今年小麦间套作面积18.68万亩,比去年增加13.1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留套种行面积1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3.08万亩;小麦花生留套种行面积0.22万亩,与去年持平;小麦间作菜面积0.5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分析小麦留套种行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近两年早播夏玉米受高温影响小、产量高,部分地块预留出玉米套种行,以便明年5月下旬6月上旬早套种玉米。小麦间套作面积较大,使小麦播种纯面积减少,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4、播种量、基本苗偏大。全市小麦平均播量10.6公斤/亩,基本苗20.5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8公斤/亩、3.9万/亩。不同茬口的基本苗早、中、晚茬分别为17.2万/亩、20.3万/亩、24.1万/亩。根据播期和品种分析,今年基本苗普遍偏大,很有可能发生旺长和后期倒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当前麦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在30个以上,其中有个别跨区种植的品种。小麦品种多对适应我市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生产上应用小麦品种过多,容易引起小麦品种的种性下降、快速退化,因小麦品种间抗逆性、抗病性等品种特性差异,使田间小麦病虫害、株高高矮不齐、成熟不一等现象突出从而影响产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是全市普遍存在小麦播量偏大现象。个别村街10月初小麦开耧播量就超过12.5公斤/亩,造成田间基本苗偏多,个体不壮,有旺长隐患。
三是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据考察统计,有4.08万亩小麦缺苗1~2成,比去年增加0.93万亩;有0.5万亩小麦缺苗在3成以上,比去年增加0.2万亩。
四是大部分地块底肥使用量明显下降,有些地块底肥仅施用氮肥、磷肥,没有施用钾肥和微肥。部分地块没有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小麦,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部分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个别地块小麦一出苗即显现感染病害症状。部分地块杂草较多。
三、冬前麦田管理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和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浇“蒙头水”的.平原区地块要适时镇压一遍,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促根下扎,提高抗旱和冬季抗寒能力。提倡采用自走式镇压机,以提高镇压效果和作业效率。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播种量过大冬前旺长地块要视旺长程度,于11月中、下旬机械镇压麦苗2~3次,既控地上继续旺长,又踏实土壤,防冬季透风冻根。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旺长麦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壮丰安、矮脚虎等化控剂的方法控制冬前旺长。
(4)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5)未施用底肥地块或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块要在浇水或雨后及时补施底肥,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所有类型麦田都要在浇水后或中大雨后适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弥合裂缝,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次年早春稳健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造墒浇水量少和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3、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小麦3叶后越冬杂草大部分已出土,草小抗药性差,是进行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次防治基本能够控制麦田草害,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30%苯·苄可湿性粉剂 15克+56%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毫升+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2克进行防治。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精噁唑禾草灵或炔草酯进行防治;对以节节麦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甲基二磺隆进行防治(要注意环境条件及使用方法,避免药害)。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除草对水量要足、剂量要准,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亩用量取用,严禁超量使用,一般亩对水量为30~40公斤。禁止使用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残效期过长的除草剂,以防对下茬玉米、花生造成药害。
苗后有金针虫发生地块要及早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划锄浇水。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10%已唑醇悬浮剂50毫升;加1.8%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50毫升,对水20~30千克喷雾。
4、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近年来,部分村街仍然存在麦田啃青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面积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会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因此,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由于今年秋种期间我市持续少雨天气,土壤表层失墒较快,对小麦播种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市小麦苗情比较复杂,既有适期播种苗情较好麦田,又有缺苗麦田和因表墒差出苗困难麦田,尚有部分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麦田。为全面掌握我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5日,市农技站组织市、镇(街道)有关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种植基础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采取实地抽样调查和座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1月6日就考察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考察结果及冬前管理意见报告如下:
一、今年小麦种植基础特点
今年全市小麦秋种,重点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深耕、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总体播种质量较好,小麦出苗较好。据考察统计,全市有麦面积49.51万亩,折纯面积47.2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万亩、2.64万亩。与往年相比,今年小麦种植基础表现以下四个特点:
1、播种期相对拉长。大部分乡镇、村街10月7日后开耧播种小麦。据考察统计,按折纯面积计算,10月5日前播种小麦面积4.9万亩;10月5日~10日播种小麦11.79万亩;10月11日~20日播种小麦27.66万亩; 10月21日后播种2.92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小麦播种期拉长,小麦出苗时间长,苗情复杂,给下一步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主导品种面积下降,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抬头。今年秋种我市重点推广了济麦22、泰农18号、鲁原502、良星77等高产优质品种。据考察统计,今年种植鲁原502面积12.58万亩,泰农18号面积10.07万亩,济麦22号8.97万亩,良星77面积6.83万亩,四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1.3%,比去年占比92.7%减少了11.4%。品种的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但小麦品种多、乱、杂会影响小麦整齐度、成熟期、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3、间套种面积增加。据考察统计,今年小麦间套作面积18.68万亩,比去年增加13.1万亩。其中小麦玉米留套种行面积17.96万亩,比去年增加13.08万亩;小麦花生留套种行面积0.22万亩,与去年持平;小麦间作菜面积0.5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分析小麦留套种行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近两年早播夏玉米受高温影响小、产量高,部分地块预留出玉米套种行,以便明年5月下旬6月上旬早套种玉米。小麦间套作面积较大,使小麦播种纯面积减少,可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4、播种量、基本苗偏大。全市小麦平均播量10.6公斤/亩,基本苗20.5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8公斤/亩、3.9万/亩。不同茬口的基本苗早、中、晚茬分别为17.2万/亩、20.3万/亩、24.1万/亩。根据播期和品种分析,今年基本苗普遍偏大,很有可能发生旺长和后期倒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当前麦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重新抬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在30个以上,其中有个别跨区种植的品种。小麦品种多对适应我市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生产上应用小麦品种过多,容易引起小麦品种的种性下降、快速退化,因小麦品种间抗逆性、抗病性等品种特性差异,使田间小麦病虫害、株高高矮不齐、成熟不一等现象突出从而影响产量,为明年小麦丰收埋下隐患。
二是全市普遍存在小麦播量偏大现象。个别村街10月初小麦开耧播量就超过12.5公斤/亩,造成田间基本苗偏多,个体不壮,有旺长隐患。
三是部分地块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据考察统计,有4.08万亩小麦缺苗1~2成,比去年增加0.93万亩;有0.5万亩小麦缺苗在3成以上,比去年增加0.2万亩。
四是大部分地块底肥使用量明显下降,有些地块底肥仅施用氮肥、磷肥,没有施用钾肥和微肥。部分地块没有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小麦,小麦出苗后叶片发黄,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部分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个别地块小麦一出苗即显现感染病害症状。部分地块杂草较多。
三、冬前麦田管理意见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关键措施:
1、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和整地质量差、坷垃多、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未浇“蒙头水”的平原区地块要适时镇压一遍,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促根下扎,提高抗旱和冬季抗寒能力。提倡采用自走式镇压机,以提高镇压效果和作业效率。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播种量过大冬前旺长地块要视旺长程度,于11月中、下旬机械镇压麦苗2~3次,既控地上继续旺长,又踏实土壤,防冬季透风冻根。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旺长麦苗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也可采用叶面喷施壮丰安、矮脚虎等化控剂的方法控制冬前旺长。
(4)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5)未施用底肥地块或底肥施用量不足的地块要在浇水或雨后及时补施底肥,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所有类型麦田都要在浇水后或中大雨后适时划锄,以破除板结,弥合裂缝,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2、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多年的小麦生产实践证明,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次年早春稳健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根苗,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造墒浇水量少和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
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于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3、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小麦3叶后越冬杂草大部分已出土,草小抗药性差,是进行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次防治基本能够控制麦田草害,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30%苯·苄可湿性粉剂 15克+56%二甲四氯钠可湿性粉剂30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5毫升+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12克进行防治。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精噁唑禾草灵或炔草酯进行防治;对以节节麦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选用甲基二磺隆进行防治(要注意环境条件及使用方法,避免药害)。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或选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除草对水量要足、剂量要准,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亩用量取用,严禁超量使用,一般亩对水量为30~40公斤。禁止使用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残效期过长的除草剂,以防对下茬玉米、花生造成药害。
苗后有金针虫发生地块要及早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后划锄浇水。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10%已唑醇悬浮剂50毫升;加1.8%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50毫升,对水20~30千克喷雾。
4、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近年来,部分村街仍然存在麦田啃青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面积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会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因此,要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80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20位用户关注
36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