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加工专项技术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加工报告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工专项技术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调研报告范本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满足社会对机械加工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继续申请开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张集中等专业学校(原名铜山张集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3年,是一所以农类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村职业中学。1994年,被批准为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 1996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办学20多年,学校坚持艰苦创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彰显特色,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 “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首批“江苏省和谐校园”等,也成为中国青年星火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在苏北地区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学校现占地334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专任教师208人,“双师型”教师77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61.29%,在校生3980名。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实习实训设备齐全,固定资产总值3915.1万元,实验、实习设备1657.4万元。目前学校开设现代农艺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中餐烹饪、化学工艺、工艺美术等12个专业,主干专业5个,均为市级以上示范专业,其中现代农艺(种植)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十一·五”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现代农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省职教课改实验点,学校是省课改实验学校。这两个专业同时又是省级实训基地。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向“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发展目标迈进的同时,又与时俱进确立了“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校企合作,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采用“紧贴社会办职教,围绕市场设专业,
根据需求育人才”的办学方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倾心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社会需求分析和生源市场分析
1、社会需求分析
机械加工技术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一场深入的产业革命。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已经是无处不在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显现了它的卓越作用。近年来,徐州地区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为基础的机械重工业以蓬勃的势头迅猛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小型机械加工厂的兴起。给机械加工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别外,在苏南地区,苏州和昆山凭借原来雄厚的经济基础实力与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本土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外资企业纷纷落户苏州、昆山。世界500强就有100家进入苏州地区。昆山市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每年要新增企业300多家,这些新增的企业对机械加工应用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量。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近期,从行业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市场的用工数据反映,机械类专业的熟练技术工人缺口很大,尤其是中高级机械、机电技术人才紧缺最为明显,其工资收入已经能和高学历收入相媲美了。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趋势是较难改变的。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大、中、小企业的机械加工应用与维护岗位为主,从事机械加工与维护、机械加工设备维修等,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社会对机械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
2、生源市场分析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随着职业教育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从事一种工种已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种工种岗位能力,还必须同时具有跨岗能力,学习化的社会已形成,终身教育培训已成为必然。 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职校已成必然趋势,大批民工职业上岗培训也是大势所趋。
另外,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受职业教育。由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必然会有大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选择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该专业的生源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综上所述,我校开办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有较好的生源市场,它将成为培养机械加工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
三、设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从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这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既要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许多机械类企业和大量新兴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有较高素质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管理方面的技工。除此之外省、市及周边区、县的私有企业、乡镇企业也急需大量青年技工。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特别是与我校特色相结合的岗位中,需要大量机电机械和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人才。
(二)开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我校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目前,形成了以数控、机电机械、计算机、服装、工艺美术、汽修、烹饪等七大类专业为龙头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1.我校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办学经验丰富
我校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从2004年开办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共为社会培养6届机电专业881名毕业生,除了自主择业外,全部安排在本地和苏南及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就业稳定,为徐州本地和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我们开办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形成了以数控、机电机械、计算机、服装、工艺美术、汽修、烹饪等十四类专业为龙头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张集职中始终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使张集职中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学校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放到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知识精神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学改革中,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文化课动起来,专业课活起来'这个鲜活的教学理念是张集职中的领导和
教师们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张集职中特色的教学模式。文化课由传统的讲授式变成为学生表演、对话和施展才华的场所,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内涵。专业课让学生动起来,只要能在实验室、实习室和实习基地上的课就决不允许在教室上,只要能让学生看到、摸到的就一定让学生看到、摸到。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同类学校中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2、我校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设备齐全
(1)校内实训基地
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铣、刨、磨、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加工及线切割实训室:配置车、铣、线切割等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电工电子实验室:可完成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检修。
plc实训室:可完成plc控制实训、变频控制实训。
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既能进行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检测实训,又能进行机床维修电工的培训考核。
(2)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领导积极与校外机电类企业洽谈协商。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我校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3、我校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我校机电、机械类专任专业教师有2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双师型教师15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5%,其中技师2 人。教师政治、业务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不仅能胜任教学工作,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校每年均安排相关教师参与各种培训,专业负责人牛玉连主任和专任教师吴俊、李志刚赴德国参与培训,王昌盛老师赴新加坡培训,多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每位教师均主持或参与过省市县各级课题的研究,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可以说,本专业拥有
一支教学与科研并举、理论与实践俱佳的队伍,该队伍改革意识强,理念新,能够承担起新时期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的重任。
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职业教育的一些办学经验。这几年,我们采用“知识够用、技术过硬、证书多样”模式,狠抓职业教育特色,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强化教学管理,认真做好教学文件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这为开办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认真调研,确定了专业设置思路与方向
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经过这几年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我们树立了质量意识,把质量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机械加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显然仅靠开设一门课是不能做到系统学习的。面向职业教育开办《机械加工应用技术》专业,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本专业决定建立稳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群,其中机械加工应用专业基础课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钳工工艺、焊工工艺、电工基础、数控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cad制图、机床电器、液压与气动等课程。经过努力,做到课目不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陆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专业课设置体现机械加工软件开发的方向,围绕各种机械加工软件课程,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群。通过学习具有理论、实验、测试以及机械加工系统的分析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多年来我校开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机械加工应用人才,服务于社会。我们要选好方向,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食品加工技术实习报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保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试点的顺利实施,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骨干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关于试点单位、试点教学点、试点学习点
(一)试点单位的确定
依照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试点单位为省级电大,原则上在开放教育项目开展较好,办学条件较好、又能面向农村招生的省级电大范围内确定。
试点单位应具备的教学基本条件是:
1.领导重视,领导班子办学思路清晰,对为“三农”服务、发展现代农业有充分的认识;
2.有较强的本专业师资力量,能较好地执行电大系统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规定;
3.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视听阅览、vbi接收、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反馈等学习支持服务条件;
4.与当地农科院校、科研单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食品加工企业等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并能利用其师资力量和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5.配备全套与所开设专业、课程有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及学习参考资料,包括图书、杂志、音像、cai等,有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条件。
(二)试点教学点、学习点
1.试点教学点为县级电大,学习点设在具备条件的乡镇中小学、职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职业学校等。
2.试点教学点应为本专业确定负责人,为所开设的课程配备辅导教师,并组织所聘请的兼职教师参加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的各种业务培训(包括网上培训)。
3.试点教学点和学习点应配备多套与本专业、所开课程有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及学习参考资料,包括图书、杂志、vcd(或者dvd)、cai等,供学生使用、借阅,提供学生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条件。
4.必须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组织课程实验、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关于课程注册和教学管理工作
(一)原则要求
1.实行课程开放,实行学分制。学生所学课程考核合格,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即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和“课程成绩合格证”。
2.累计修满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获得由中央电大统一颁发的国家承认的高等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二)开放课程注册工作
1.课程注册时间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
2.除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等在校生外,凡有志于接受农科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均可注册参加课程开放学习。
3.试点电大必须建立学生档案,同时报中央电大备案。
(三)课程开放相应的专业规则
1.由中央电大制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规则,统一规定开设课程和实践课。
2.本专业课程除食品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外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科类专业规则和选课规则,统一教学大纲、教材、考试及评分标准。
3.食品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可用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学分替代。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及以上的食品检验工、乳品检验员、畜禽产品检验员或粮油质量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替代本专业食品分析综合实训课程4学分。
4.参加本专业学习并要求获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本专业中的农科化学基础知识、微生物基础、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分析综合实训为必修课,农产品储藏加工、园产品贮藏技术、园产品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任选一门。上述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可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省级电大负责组织学生申报,并于每年6月15日前、11月30日前分别将春、秋两季申请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数据上报中央电大。中央电大将成绩单和申报材料提交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部门。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并在15个工作日后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央电大统一组织发放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申报材料:
(1)申报表(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学生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3)正面免冠同底的两寸照片3张
5.本专业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践环节)应占到总学时数的50%,由中央电大提出专业及课程实验、实习要求,由省级电大负责组织落实。
6.只参加部分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可自由选择本专业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中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如要求获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本专业中的农科化学基础知识、微生物基础、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分析综合实训为必修课,农产品储藏加工、园产品贮藏技术、园产品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任选一门。上述课程考核成绩合格,符合申报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其它条件,履行一定手续后,可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分工
1.中央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1)提出各专业教学试点方案,制定专业规则,制定课程及平时作业、实验实习、实践课教学大纲和要求;
(2)制定课程学习指南及教学设计方案,并对试点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组织编制中央电大统一开设课程的文字、音像和cai等多种媒体教材的学习包;
(4)组织培训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教学点和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
(5)编制中央电大统一开设课程的考核说明。组织全国统一考试的命题工作,进行试卷抽样及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2.试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l)根据中央电大提供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省本专业试点方案;
(2)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3)组织实施实验、实习和实践课等教学活动;
(4)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考试和阅改、评卷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
(5)试点省级电大根据地方需求建设食品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资源;
(6)对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替代食品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7)每学期开学,由县级电大组织全体学生集中10天,进行以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和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
(五)课程考核
1.课程的总成绩由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业及实践环节等)两部分组成,后者一般占总成绩的20%~50%(见课程考核说明)。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实验、实习的成绩和参加课程集中辅导、学习小组活动、上网学习等的出勤情况考核综合形成。凡未完成实验、实习,或实验、实习考核不及格,或平时作业完成未达到50%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成绩均在及格及以上的,方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2.首轮招生课程按学期开设,期末安排终结性考试,每门课程都可参加多次考试。
(六)毕业及发证
1.课程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中央电大统一印制的“课程成绩合格证”。
2.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3.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名单,由试点电大统一上报中央电大审核,经教育行政部门验印后,合格者由中央电大按有关规定办理毕业证书。
区编制委员会:
我区区划后新增加了两个乡22个行政村,其中乡的19个行政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搞好防汛抗洪,保证灌溉,及时排涝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而我委及所属农业综合服务站无一人懂得水利工程,连最简单的水利工程设计、预算、测量及规划等都必须请人帮助,既增加了开支,也耽误了时间,更影响一些水利项目的申报。目前区农业综合服务站尚空两个事业编制,为此恳请区编委尽快选招充实一名熟悉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以便水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妥否,请批示。
关于解决我局机关借调人员编制的请示
区政府:
根据娄星编〔〕22号文件,我局机关编制调整为行政编制19人、事业编制28人、工人编制2人、总计编制为49人。局机关实际在岗在编人员38人,空编11人。因工作需要,起,我局从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借调了18人到局机关和新成立的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工作,实际在岗人员为56人。现将我局机关借调18人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借调18名同志的原由
我局借调的这18名同志都是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的教师,是通过两条途径借调到局机关工作的。
1、通过内部公开考试、考核选调到机关工作。和,我局在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编制空余,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先后两次通过公开考试和考核,从教育系统内部选调了陈勇君等11名同志到局机关工作。这部分人都是基层学校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报名时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都有大学文化,大多有中、高级职称,到局机关后都很快就胜任了自己的工作,工作成绩都很出色,得到了机关全体干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我局当时决定在内部考试选调这部分同志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内部管理人员中选调,这些同志熟悉教育情况,并有着相关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比公开招考的公务员能更快和更好的胜任工作,二是从内部选调,暂缓新增编制,多少能给区财政减轻点压力。
2、成立娄星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抽调到机关工作。,根据娄星编〔〕3号文件,我局从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择优抽调了7名业务能力强的财会人员到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工作,迄今这7名同志的编制也未得到解决,这对教育资金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隐患,其他兄弟县市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均是10人以上正式在编工作人员。
二、借调人员编制不解决所带来的问题
去年以来,因《公务员法》的实施和机关津补贴的规范,借调人员没有纳入实施范围,从而这部分人的津贴无法到位,局机关也不可能在公用经费中给他们补足,同时相关财政纪律也不允许,这些人的相关待遇与机关其他在编人员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而在当时组织选调考试的公告中,我局保证选调人员的待遇与在编干部一视同仁。现在在津补贴规范以后,借调人员的津补贴不能得以落实,这样极不利于调动借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势必会影响整个机关工作的开展。
三、请求解决借调人员编制的理由
1、及时补充编制是保证我局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需要。根据娄星编〔〕22号文件,我局机关总编制调整为49人,现实际在编38人,空编11人。我局机关并非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而是人手短缺且已严重老化,50岁以上的达18人,40岁以下的仅有2人,相关岗位不及时补充人员,已无法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且再过几年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将会更加突出。我局现在全部解决这11人的编制也正好只是满编,并没有超编。
2、我局借调人员的素质是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的。借调人员进机关工作均通过了公开考试、考核,且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并参加了组考工作,只是因所招人员岗位工作特殊,才只面向教育系统内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招考,这些人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与在编的干部一样都是十分可靠的。
3、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定编10人应该按规定到位。根据娄星编〔〕3号文件,成立娄星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该中心定编10人,当时是从财政抽调3人,从教育择优抽调7人,这10人应该享受同等的编制待遇。
综上所述,特向区委、区政府慎重请求:
1、在我局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编制尚空余11个的情况下,请求将在和通过内部公开考试选调的陈勇君等11名借调人员纳入我局机关参管人员的范围,并解决他们的编制。
2、请求将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抽调的曾和平等7人按娄星编〔〕3号文件规定,将他们的编制正式纳入教育资金管理中心,且一并纳入我局机关参管人员的范围。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缺少人才技术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中省逐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南水北调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小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先后在我县启动实施,使我县的水利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水利工程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但水利行业自身发展严重滞
区编制委员会:
我区区划后新增加了两个乡22个行政村,其中乡的19个行政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搞好防汛抗洪,保证灌溉,及时排涝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而我委及所属农业综合服务站无一人懂得水利工程,连最简单的水利工程设计、预算、测量及规划等都必须请人帮助,既增加了开支,也耽误了时间,更影响一些水利项目的申报。目前区农业综合服务站尚空两个事业编制,为此恳请区编委尽快选招充实一名熟悉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以便水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妥否,请批示。
关于解决我局机关借调人员编制的请示
区政府:
根据娄星编〔〕22号文件,我局机关编制调整为行政编制19人、事业编制28人、工人编制2人、总计编制为49人。局机关实际在岗在编人员38人,空编11人。因工作需要,起,我局从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借调了18人到局机关和新成立的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工作,实际在岗人员为56人。现将我局机关借调18人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借调18名同志的原由
我局借调的这18名同志都是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的教师,是通过两条途径借调到局机关工作的。
1、通过内部公开考试、考核选调到机关工作。和,我局在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编制空余,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先后两次通过公开考试和考核,从教育系统内部选调了陈勇君等11名同志到局机关工作。这部分人都是基层学校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报名时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都有大学文化,大多有中、高级职称,到局机关后都很快就胜任了自己的工作,工作成绩都很出色,得到了机关全体干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我局当时决定在内部考试选调这部分同志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内部管理人员中选调,这些同志熟悉教育情况,并有着相关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比公开招考的公务员能更快和更好的胜任工作,二是从内部选调,暂缓新增编制,多少能给区财政减轻点压力。
2、成立娄星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抽调到机关工作。,根据娄星编〔〕3号文件,我局从基层学校和二级机构择优抽调了7名业务能力强的财会人员到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工作,迄今这7名同志的编制也未得到解决,这对教育资金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隐患,其他兄弟县市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均是10人以上正式在编工作人员。
二、借调人员编制不解决所带来的问题
去年以来,因《公务员法》的实施和机关津补贴的规范,借调人员没有纳入实施范围,从而这部分人的津贴无法到位,局机关也不可能在公用经费中给他们补足,同时相关财政纪律也不允许,这些人的相关待遇与机关其他在编人员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而在当时组织选调考试的公告中,我局保证选调人员的待遇与在编干部一视同仁。现在在津补贴规范以后,借调人员的津补贴不能得以落实,这样极不利于调动借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势必会影响整个机关工作的开展。
三、请求解决借调人员编制的理由
1、及时补充编制是保证我局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需要。根据娄星编〔〕22号文件,我局机关总编制调整为49人,现实际在编38人,空编11人。我局机关并非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而是人手短缺且已严重老化,50岁以上的达18人,40岁以下的仅有2人,相关岗位不及时补充人员,已无法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且再过几年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将会更加突出。我局现在全部解决这11人的编制也正好只是满编,并没有超编。
2、我局借调人员的素质是完全能够胜任工作的。借调人员进机关工作均通过了公开考试、考核,且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并参加了组考工作,只是因所招人员岗位工作特殊,才只面向教育系统内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招考,这些人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与在编的干部一样都是十分可靠的。
3、教育资金管理中心定编10人应该按规定到位。根据娄星编〔〕3号文件,成立娄星区教育资金管理中心,该中心定编10人,当时是从财政抽调3人,从教育择优抽调7人,这10人应该享受同等的编制待遇。
综上所述,特向区委、区政府慎重请求:
1、在我局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编制尚空余11个的情况下,请求将在和通过内部公开考试选调的陈勇君等11名借调人员纳入我局机关参管人员的范围,并解决他们的编制。
2、请求将教育资金管理中心抽调的曾和平等7人按娄星编〔〕3号文件规定,将他们的编制正式纳入教育资金管理中心,且一并纳入我局机关参管人员的范围。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缺少人才技术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中省逐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南水北调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小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先后在我县启动实施,使我县的水利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水利工程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但水利行业自身发展严重滞
72位用户关注
52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