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学研究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文学研究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学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4)把握时机——善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探索并推广了“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让学生在主动、生动、互动的思维碰撞和深入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结构见下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从教学流程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问题提出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推进滚动提高的。上一轮问题解决的成果,是下一轮问题提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动力;下一轮问题提出,是上一轮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结晶。从学习的系统看,拓展性问题可是本堂课的学习环节,也可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课外呈现的具有自主性、发散性特征的问题又可带入课堂讨论。从而使学习过程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形成课内外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统。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师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念
在研究、总结和深刻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勇于革除一切旧观念,建立起敢于超越学科自身价值,追求教学本真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学科价值观;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诱导学生问题,组织、引导、参与、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角色观:教学不完全是为追求某个知识的最终结果,在探索、体验中获得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是过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学过程观;教学的最佳结果不是追求讲深讲透,让学生完全掌握,心中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始于迷惘终于最高层次的迷惘”的课堂教学结果观。教师对“教材”、“教学”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死板的教条,是协助师生学习的资源;“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在互动对话中不断地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展开多元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和与社会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过程。
2.探索出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规律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
在实验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的拥有程度,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各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进行追踪观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低程度组有65%左右的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增强了。对进步较快的同学进一步访谈:“你们为什么对提问题的兴趣提高这么快?”80%的学生回答为:“以前提问有人嘲笑,现在没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师对我们的问题不太关心有时甚至批评,现在不但关心而且还鼓励提问了。”“以前怕自己的问题提不好,现在不怕了。”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提问的必要的外部条件;自信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动力。
(2)增强基础知识,扩大信息拥有量,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
在对高、中、低三组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提问题的认知程度上提高较大的分别为60%、47%、32%。这即是说,高程度组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程度组的学生提高较快。再对高程度组提高较快的学生进行访谈,70%左右的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是因为“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等原因,还有26%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这众多原因中的一项,还有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
3.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0份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问题意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观 实验前,学生没能充分认识到提问的价值,57.5%的学生认为他人提出的自己难以理解和不合常规的问题是“离奇”“古怪”问题,51%的学生对此采取讨厌、嘲笑的态度。试验后,比例分别下降为3.5%和0。
(2)提问兴趣和勇气都明显增强 实验前,由于自信心不强、对质疑价值认识不够及质疑环境不良等因素,仅4.5%的学生敢于课堂提问,3.5%的学生以提问为乐。实验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消除,认识得以提高,环境得到改善,68.5%的学生能自觉提问,是实验前的12.5倍;64.5%的学生认为发现问题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是实验前18.4倍。
(3)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实验前期,课堂上90%以上的学生根本不会提问,如果勉强提问,也只能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试验后,在有记录的个案中,80%左右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学生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环节和文本的矛盾之处提出有个人见地的问题。
(4)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心理依据。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迷信权威,不敢怀疑;行为上把权威当作崇拜的偶像,表现为依赖和顺从。实验后,敢于怀疑书本,指出教师、家长及成绩好的同学的错误的比例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77%、26%、29.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摆脱了对权威的迷信、依赖和顺从,他们的独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为新课程实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人口。
七、问题讨论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仍应抓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问题认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是振兴民族不竭的动力的今天,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仍应把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摆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识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看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不仅不能放松,相反,还应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新一轮课改要改变的应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①而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质疑、批判本身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发现,不少学生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途径,而主动的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观念得以树立。因此,可以说培养创新精神应该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3.传统而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真关心的问题不是学科知识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纵使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较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往往超越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⑥的现象,加强多学科整合,课内外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确处理完成课时目标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在对学生的访谈中,80%以上的学生愿意这样学,并且认为,在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对全面完成课时任务,尤其是“双基”任务中,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课,由于学生问题“跑”得太远,造成根本无法完成课时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必将遭遇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活动的无限性,达成“双基”目标与培养创新精神等之间的诸多矛盾。因而实验教师也往往面临着困惑。在对此的深入讨论中,有如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问题意识仅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部分,不是其全部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不宜过大,可做适当调整,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调控,从而凸现“双基”落实这一层面。
这种认识在对问题意识的归属上有一定的正确性。然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问题,而核心却在探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注意调控,凸现“双基”,这势必又将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观点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为此,问题意识培养必须得到强化,基础知识可以作出暂时的一些牺牲,待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后再突出“双基”。
这一观点,显然也不全对。这样做,虽然有利于照顾眼前利益,但训练“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谐的统一中才能健康发展。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必将造成人才培养的左右摇摆。
观点三:在夯实“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追求相互的让步,寻求一种平衡,力求让学生协调发展。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让学生协调发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如何把握这个度,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要正确处理这诸多矛盾,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学本真意义的前提下,敢于“活化”课时目标,允许其相对超前和滞后。其次要追求“双基”训练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协调统一。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矛盾的实质,寻求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克扬:《创造教育》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华国栋:《差异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著,《自主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lindacampbeu、brucecampell、dee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一、 调查的目的
为了有效推动《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进行本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达到100%.现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教师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有关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调查。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存属调研性质,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麻烦你配合我们完成本问卷
1.在编写与使用导学案过称中,你的观念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师生双中心 d其它
2.请问统一的导学案对你有束缚吗?( )
a完全没有 b有一点 c有
3.年级统一导学案对你有影响,你在二次备课时会如何处理?( )
a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本节内容,不会有任何删减
b偶尔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或删减
c经常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4课堂上你是如何使用导学案的( )
a按照导学案模板的设计顺序教学
b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但很少生成新的问题
c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会生成新的问题
5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学生是咋完成的( )
a会先独立思考,不会的会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在答题
b会粗略的思考,答题时一般看参看资料或同学的答案
c很少思考,资料有的照抄,资料上没有的就不做
6你的学生能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你教也能学习( )
a能 b不能 c困难
7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学案使用频率( )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8你认为什么时候使用导学案的效果最佳( )
a课前预习时 b课后作业时 c考前或课后复习
9在既想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你认为学生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应该是( )
三、调查的对象及设计意图
对象:我校十名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在一线任教并且都是我校的课改先锋,
在编写导学案上有一定的宝贵经验。
设计意图:我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主要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不同的调研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力图揭示根源,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
(1)100%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时都以学生为中心。
(2)100%老师没有被导学案束缚,在二次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3)90%的老师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会的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再答题。
(4)100%的老师认为学生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5)80%的老师认为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30分钟。
五、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对如何编写、运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适应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些启发和问题:
1、 作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
2、导学案重在导学,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以及探究活动,都应重视新颖和质量。尤其是探究活动应体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
3、导学案的设计还应有相应的层次性、指导性,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导学案的运用必须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应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在原有教学作业上再加上导学案。明确导学案的使用是要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加大作业量。
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告诉我们,对于改变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还是有利的。坚持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编排的科学性、实效性,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和问题就轻言放弃。
2016年《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调查报告
2016年《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目的
为了有效推动《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进行本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达到100%.现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教师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有关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调查。这是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本问卷存属调研性质,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麻烦你配合我们完成本问卷
1.在编写与使用导学案过称中,你的观念是(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师生双中心 d其它
2.请问统一的导学案对你有束缚吗?( )
a完全没有 b有一点 c有
3.年级统一导学案对你有影响,你在二次备课时会如何处理?( )
a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本节内容,不会有任何删减
b偶尔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或删减
c经常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4课堂上你是如何使用导学案的( )
a按照导学案模板的设计顺序教学
b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但很少生成新的问题
c根据学情重组导学案内容,会生成新的问题
5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学生是咋完成的( )
a会先独立思考,不会的会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在答题
b会粗略的思考,答题时一般看参看资料或同学的答案
c很少思考,资料有的照抄,资料上没有的就不做
6你的学生能否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你教也能学习( )
a能 b不能 c困难
7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学案使用频率( )
a经常 b偶尔 c不用
8你认为什么时候使用导学案的效果最佳( )
a课前预习时 b课后作业时 c考前或课后复习
9在既想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你认为学生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应该是( )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60分钟
三、调查的对象及设计意图
对象:我校十名骨干教师。他们长期在一线任教并且都是我校的课改先锋,
在编写导学案上有一定的宝贵经验。
设计意图:我试图从教师这一特定角度,主要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不同的.调研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力图揭示根源,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 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
(1)100%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时都以学生为中心。
(2)100%老师没有被导学案束缚,在二次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增加或删减。
(3)90%的老师对于导学案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不会的查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后再答题。
(4)100%的老师认为学生能按时完成导学案。
(5)80%的老师认为完成一份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30分钟。
五、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对如何编写、运用导学案,让导学案更适应教师教学、实现教学目的,有这样一些启发和问题:
1、 作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
2、导学案重在导学,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以及探究活动,都应重视新颖和质量。尤其是探究活动应体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
3、导学案的设计还应有相应的层次性、指导性,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导学案的运用必须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应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在原有教学作业上再加上导学案。明确导学案的使用是要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加大作业量。
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告诉我们,对于改变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还是有利的。坚持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编排的科学性、实效性,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和问题就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