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报告范文
栏目

创建工作自评报告3篇

发布时间:2023-08-13 热度:20

【导语】创建工作自评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创建工作报告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建工作自评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第1篇】中学星级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在潍坊市星级学校创建第一个周期中,我校获得了两颗星。在第二个周期中,我们乘势而上,各方面工作以创建“潍坊市五星级学校”为总抓手,努力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已经具备了申报五星级学校的条件。

一、规范办学行为方面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作息时间,双休日、寒暑假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的安排按照省规要求严格落实,双休日实行间周轮休,无违规现象发生。

学校按照《自主学习生活指导课程》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坚决执行山东省教育厅制订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周末不统一组织学生上自习、考试、上课、学科辅导,禁止教师到班级上课,杜绝教师布置过多作业占用学生时间,逐步达到省规范的全部要求;二是学生自发自主组建实践公益、文学艺术、科普、辩论演讲、体育健身、摄影、动漫、泥塑、木版年画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学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画室、琴房、体育场管设施等,充分利用好学校已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教育功能;四是学校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知名校友走进校园;五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参观,到社区调查,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自主全面均衡发展。

我校严格遵守潍坊市和安丘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高中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严控招生计划和班额,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招生录取工作。无任何补习生单独编班或插班学习现象。

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学校出台了《安丘一中关于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暂行规定》,从作业形式、作业量要求、批改要求等方面做了科学规范,同时,对各类考试进行了归并,除期中、期末考试外,不组织统一考试,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设立了选课走班组织机构,编印《选课指导手册》,在高二年级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学校制定了《安丘一中学分认定办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设间周一节安全课,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安全逃生演练,强化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每周安排安全主题班会。学校重视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规章制度,选调得力干部充实安全保卫科,聘用18名年富力强的保安担任门卫,配备电子监控探头、报警器、报警主机、警用钢叉、橡胶警棍、电警棍、对讲机、安检器、巡更器等警用设备,同时和公安局文化局等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保障了校园的安全秩序。

学校规范收费行为,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收费领导小组,严格按上级有关规定收费,无乱收费行为,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二、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严格按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开齐全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满足学生学分修习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形成了相应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建设了四大类100多门校本课程,即两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三成(成人、成才、成名)特色育人课程,建构一个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开放育人环境;设置奥赛类、自主招生类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拓展;设置学科类纠偏补弱课程,帮助学生均衡发展;设置特长类、兴趣类课程,让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

XX年10月,我校课程《高中第一课》《常见灾害与防御》荣获山东省首届优秀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成果奖;XX年6月,我校校本课程《感动时刻》被评为潍坊市精品课程;XX年3月,我校课程《唐诗简史》获山东省校本课程一等奖,《与你同行》获三等奖。

三、课程实施方面

在国家课程方面,学校开齐全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满足学生学分修习要求。学校指导学生自主选课,推行学生选课走班制度。

在校本课程方面,学校实行校本课程选课走班。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内容、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全体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志愿提前选出自己想参加的校本课程,各班主任统计本班学生的志愿情况,教学部汇总后根据学生志愿和报名人数确定出需要开设的校本课程内容和班数。高一、高二学生每周五下午第三、四节全体参加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开课地点为学校阶梯教室、各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学校操场等场所。

学校根据课程实施要求,制订了《安丘一中课程实施细则》《安丘一中课程实施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XX年9月,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推行了以“流程有序、环节有效、学教有法、节节有测”为内容的“四有”课堂改革。为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特色,我校在工作中强化了以下措施:1.组织“研——赛——观——评”一体化教研活动。改备课为研课,讲课为赛课,听课为观课,议课为评课,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效能。2.推动小课题研究。要求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每天进行教学反思,完善“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3.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主要从五个方面考量课堂效益:课堂是不是动静结合;思维是否有深度,是否真正活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信度、效度如何;教师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做到了精讲,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做到了指导、引领、帮助、服务;达标检测是否有效。4.组织“四有”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与达标活动。要求人人通过“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达标;组织评选“四有”课堂优质课和学生最敬佩的老师活动。

学校开展“教与学竞赛活动”,以教学常规检查、教学成绩和赛课结果为评价依据评选优胜备课组、教学标兵、“四有”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进步奖和优秀教学部;以竞赛成绩为依据,评选优胜班级、学习明星、学习标兵、学习优胜奖、学习竞赛奖、学习进步奖。

学校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的这一观念的统领下,明确了教师生活的“三大愿景”和教师成长的“三个百分之百”。“三大愿景”是指:让教师健康生活,让教师体面生活,让教师幸福生活。“三个百分之百”是指:百分之百师德考核合格,百分之百参与业务培训,百分之百参与教研教改。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师德考核,每学年组织一次“讲纪律、正教风、强师德、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制订了《安丘一中教师培训纲要》《安丘一中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规划》《“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师带徒”活动管理办法》,实行“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梯度推进的培养模式,设立了《安丘一中名师奖励基金》,创设了“教师沙龙”、“班主任沙龙”和“名师讲坛”。学校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校本教研思想,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每天都进行教学反思。

学校还注重对教学设施的投入,现在学校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图书、信息技术设备等配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实验室、试验准备室、图书阅览室、微机教室等各种功能教室齐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图书、信息技术设备等利用率高,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教育质量方面

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由校长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教务处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室主任参加。监控中心向学校提供各类质量监控报告,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组织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教学建设质量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师资人才质量监控活动。

为适应新形式,增强实效性,学校改革德育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思路。确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纲领;构建了“六位一体三全育人”模式;搭建了“六自一主”学生自主发展平台;建设了“三全四定一陪”校值日队伍;创设张公制(安丘一中创始人)班主任节、公冶长六艺节、刘以训(中国科学院院士,安丘一中校友)科技节“三大节日”;实施了“摘星行动”;开展了“身边的榜样”演讲、“欢乐春天行”、周末大讲堂活动等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

学校制定《安丘一中育人为本基本制度汇编》,建立了育人制度体系并认真落实执行,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学校设立了心理研究室和心理咨询室,按在校生1‰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咨询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志向教育、责任心教育、挫折教育、学习品质教育、意志力教育等。

学校进一步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使学校德育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向家庭渗透,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德育格局。如每学期都组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安丘一中教育报告》、校长信箱等形式,让社会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赢得了社会和家长较高的满意度。

全面的素质教育举措,使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大稳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提升。我校的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高考成绩优异,连年在潍坊市名列前茅。XX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安丘一中作为清华大学特邀名校参加了百年庆典;XX年10月,学校被清华大学遴选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秀生源基地。

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我校屡创佳绩成绩不断取得新突破。如XX——XX学年度,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耿胜杰、李锴、李亮获全国二等奖,刘帅帅、高洁获全国三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中,李亮、刘刚获全国二等奖,谭斌、于跃、孙增辉、李大勇、郑德群、于晗、刘霖淋、李金杯、张晓凯、苑志凯、孙大伟、薛冰、刘彬、马云龙、王艳华、王政、庄琳、赵汉卿获全国三等奖;全国化学竞赛中,李金杯获全国三等奖,王再宏、李有彬、孙文栋、李俊阳、李嘉敏、刘霖淋获省一等奖;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李凯、王健枝获全国二等奖,李灏如、张彤、胡国晨、崔玉玉获全国三等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郑健获国家级特等奖,李雨潇获国家级一等奖。

五、办学特色方面

近几年来,我校明确了“高点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办老百姓真正向往的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走多样化特色办学之路,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一是坚持文化立校,形成文化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廉政校园文化先进单位”。二是创新德育实践,形成德育特色。XX年3月,学校“德育创新实践”荣获山东省“十一五”地方创新成果奖,学校极富特色的德育经验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等推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是构造“四有”课堂,打造课堂特色。XX年11月,《“四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山东省教科所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XX年6月,《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以“构建四有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导;XX年9月,学校《高点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是深化课程改革,形成课程特色。XX年10月,我校课程《高中第一课》《常见灾害与防御》荣获山东省首届优秀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成果奖;XX年6月,我校校本课程《感动时刻》被评为潍坊市精品课程;XX年3月,我校课程《唐诗简史》获山东省校本课程一等奖,《与你同行》获三等奖。

总之,近三年来,我校以创建潍坊市五星级学校为总抓手,彰显特色,创办名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XX年9月,被中国教育学会评定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10月,被清华大学遴选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秀生源基地;11月,被评为“全国名优学校”。

今后,我们将时刻把握质量、特色、品牌三大要素,探索“质量+特色=品牌”的发展道路,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质量超群、特色鲜明、品牌卓越的齐鲁名校。

【第2篇】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一、创建工作的背景

2.新区发展的需要。沈北新区成立以来,相继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旅游之乡、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省文明城区和新沈阳十大名片等殊荣。

新区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提出了新的要求,10月,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沈北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按照新区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和谐沈北的发展定位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申报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和教育局德育科共同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方案》。

二、创建工作的评估

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沈阳市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评估指标》(见附录2)。

一年来,全区创建工作的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各创建骨干学校按照区、校《创建方案》和《评估指标》的要求,在创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经德育科逐校检查评估,基本上能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有方案和计划总结。

各学校认真落实区《创建方案》中的“四个结合”和“六点改革”1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设新颖鲜活、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注重平台构建。各学校做到家校区联动,定期开展家校互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和班级管理作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革命传统节日、专定节日及约定节日进行美德教育。建设充满浓郁美德氛围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科教学美德渗透,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因素。

在创建工作中,各学校普遍做到严格管理,健全制度。注意有效评价。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奖美德之星。

上述活动的开展,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初步实现了师德建设见成效;学生知晓美德、践行美德,道德品质发生积极变化;校园和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协调;涌现出践行美德典型人物、群体。

注释:1四个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课程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六点改革:教育观念体现时代性;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教育途径体现整体性;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教育队伍体现示范性;教育机制体现导向性。

三、创建工作的开展

1.以感恩教育为载体,促进创建工作。为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突出德育特色,我们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开展创建工作。

11月份,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开展了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并制定了活动方案。

学校认真开展了“九个一”的活动,即举行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召开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班会;学唱一首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如:《感恩的心》);举办一次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展一次“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制作一期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板报;学生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学校组织学生在附近社区(村屯)进行一次公益劳动。活动中,收到带图片的资料信息216个。

通过创建活动,加强了德育队伍培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化了“三结合”教育。

同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陶冶了学生感恩的情怀。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

2.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优化德育途径。课程和教学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传统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出来的,是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如:通过教《诚实的孩子》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通过教《孔融让梨》进行谦让敬贤的教育,通过教《周总理的睡衣》进行勤俭朴素的教育。

《1》《2》《3》

【第3篇】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及创建工作简介

承德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承德师范附属小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974M2,建筑面积12292M2,现共有46个教学班,158名教职员工,2900多名在校生。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享誉热河大地。特别是近些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立校、以科兴校、依法治校”的方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自主、快乐、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学校曾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实验校、河北省德育示范校、省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校、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奠基性工程,也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这方面拥有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连续多年保持市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 桂冠,2004年又被授予全省“绿色学校”的殊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对“绿色学校”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最近一个阶段,我校积极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将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坚持用和谐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审视工作实践,全方位、多渠道地推进环境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环境意识和人文素养。我校的办学理念中的“和谐、发展”四个字,不仅是强调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素质的协调,也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阐释,是对“可持续发展观”深入理解的集中体现。

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措施和成果

(一)健全组织,建章立制,统一思想,真正形成创建工作网络。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和少先大队等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我校还注重这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逐渐形成了全员参与、群策群力、运转高效的崭新格局和长效机制;我校不仅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之中,还研究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班子把该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学年初专门召开会议,谋划部署有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员工切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活动的实施、学校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我校认为,绿色学校工作的创建工作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因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致力打造一支热爱环境教育事业,观念领先、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几年来,我校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聘请环保领域的专家来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另一方面引领广大教师依托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等现代媒体,占有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同时图书馆订阅了相关期刊杂志,如《中国环境报》3份,《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各1份,成为我们了解最前沿信息动态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力抓好学生的环境教育。

1、整合课程资源,牢牢把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语文、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撰写环境教育实施计划,将环境教育体现在教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学校也相应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掌握了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态平衡、资源、污染、垃圾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2、将环境教育与“自主德育”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德育”是我校“十五”期间申报的市级立项科研课题,是深化德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内化的过程,最终达成优良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这种理念运用到环境教育领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校又大胆革新德育价值观,确立了“新一代合格小公民”的德育培养目标,而在提出的“合格小公民”具体标准中,又把“基本的环境素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条。

上述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为环境教育增添了新的助推力,也增强了德育工作和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自觉地养成环保习惯,发自内心地踊跃投身到环保实践当中。

3、寓环境教育于课外校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活动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坚持创新活动形式,拓宽活动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开展主题班(队)会、环保知识竞赛、以环保为题材的书画、征文以及小制作展览活动。学校经常性地举行“珍爱生命,关爱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班(队)会;每学期的环保征文、绘画活动更异彩纷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尤其是学生纷纷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和科技作品,既培养了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是抓住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有利时机举行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我校学生都制作展板,上街发放宣传资料。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校学生向市民共计发放宣传资料4500多份;近两年的无烟日前夕,我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太阳花”杯无烟花季劝阻青少年吸烟活动,发起全校范围内的学生拒绝吸烟签名行动,学生有近2300多人(次)参与了签名,教育效果非常显著,12名师生荣获使者称号,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太阳花杯’公益活动组织奖”。

三是利用校园宣传媒体,营造浓郁的环境教育氛围。板报橱窗开设环境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换内容;校内楼内的布置设计匠心独运,“少一片垃圾,便多一片清洁”、“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等宣传画、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思想情操受到了陶冶;红领巾广播站、“七色光”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和蒲公英校报经常播(刊)出环境教育内容。在这些宣传阵地发挥影响的同时,广大学生轮流参与到宣传实施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情感体验。

四是蓬勃开展环保实践周和文明班级、“环保小卫士”评比。我校一直大力倡导“我为校园弯弯腰”,号召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监督管理,我们采取班级小监督员上岗值勤,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示范、督促的作用,并将每班学生的表现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还出台了“环保小卫士”评选标准,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若干名,予以表彰奖励。

五是将“环保假日小队”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坚信,将环保教育带进家庭,辐射社区,才是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于是我校坚定不移地把“环保假日小队”活动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几年来,假日小队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文物景点、机关单位,如桃李街、中心广场、避暑山庄、“母亲河”武烈河等。他们拣拾垃圾,清除“白色污染”、非法小广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维护名城形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围绕环境污染收集了大量信息,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以书信形式寄给了市长。

六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手拉手,地球村”回收活动。少先大队动员学生回收垃圾,分类处理,并将所得款项陆续寄送了《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四年多以来,回收款总计2165.3元。

4、将环境教育纳入校本教研和科研的范畴,提升到科学的层面。

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校实际,我校又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摸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教育规律,先后进行了《“自主德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新课程实施与环保实践》的专题实验,总结和提炼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教育策略。

(四)加强环境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我校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地改造校园,真正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自2002年开始,我校按计划铺设了水泥方砖,修建了校园雕塑,粉刷了墙壁;每年购买栽种各种花草树木,使校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最近五年以来,仅绿化费用就相继投入约100余万元。特别是投资400多万元的新教学楼和投资80多万元的现代化运动场先后于2004年底和8月份竣工,更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环境卫生方面,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室、宿舍、餐厅和办公室等场所定期消毒;学校为各个班级划分卫生担当区,落实责任制,每天由指定班级学生打扫,部分区域则由专人负责清扫,校园各处做到“五无”,即地上无痰渍纸屑、墙壁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如今,我校校容整洁,秩序井然,给来参观的客人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五)加大管理力度,杜绝和减少浪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校对设施、设备、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统筹使用,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厉行节约,重复利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已经蔚然成风,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广大同学的共识,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餐具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我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环境教育的层面上,而是继续丰富绿色的内涵,上升到人文、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审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校认为,“绿色”象征了自然、和谐、人文和民主。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

①围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学生精心排演的小话剧《森林爷爷》以及在避暑山庄文化节上表演的舞蹈《百人荷花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倡导“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师生将读书、学习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自觉地浸润在书香氛围和快乐体验当中。

③营造宽松、愉悦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是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推行人文化管理,体现在关心教工生活,为教师创造性工作营造自主的空间等等,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人文关怀。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花园、乐园、学园、家园的境界已经初见端倪;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明显增强,绿色的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牢牢熔铸在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体现在日常行为里。学生还在《个性化作文平台》、《承德日报》和《承德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环境方面的作文30多篇。承德电视台、《承德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情况。

学校的创建活动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我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改科研等方面成绩显著,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与绿色学校创建的作用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三、关于未来的几点设想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外地先进学校先比还有差距,因此我校经过研究,决定今后要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与创新:

1、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今后的日子里,一方面我校将聘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学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开辟更多的校外活动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座谈、讲座、参观、观摩与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在环境教育带动家庭、辐射社区这方面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努力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切实建立起“一带二”、“一促一”新模式(“一带二”即一个孩子带动父母二人,“一促一”即一个家庭促进一个街道或小区),并力争探索出新经验、新做法。

2、致力于开发“绿色校本课程”。我校要立足乡土,把握潮流,放眼未来,开发出一套具有“大避暑山庄文化”特点与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尽快投入到实施过程之中。

总之,我校将以此次省级绿色学校验收工作为契机,继续巩固已有的成果,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将绿色学校的创建作为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创河北省一流的品牌学校”这个总目标的关键一环来抓,努力争创国家级绿色学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OO六年三月

《创建工作自评报告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