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寻访活动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寻访报告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访活动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xx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地都将举行各自的纪念活动,而中国则将9月3日确定为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的中国全国抗日战争,历经8年艰辛,首次取得中国近代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抵抗日军的进攻并在抵抗中不断消耗与歼灭敌人,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维护这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军事条件,这就是抗日持久战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早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争。
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提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
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之后,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4个特点。
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国的弱同样表现在这些方面。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
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这些分析,科学总结了中国必须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
中国必须实行抗日持久战是由上述客观情况决定的,但持久战的实施还需要有充分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用专门的章节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
关于军队,他特别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才能极大提高战斗力。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他看来,如果实现了人民战争,“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事实上,共产党在全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依据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地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问题。与抗日持久战密切相关,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
“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东还具体地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建立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论持久战》刚刚发表的时候,周恩来即把其中的基本精神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长的白崇禧进行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并立即向蒋介石转达。蒋介石赞成毛泽东的观点,并授意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口号,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国民党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如傅作义、卫立煌等,都予以高度评价。《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传播,得到爱国华侨、华人以及关注中国抗战的外国人士的一致好评。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的,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抗日持久战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蒋百里、李宗仁、陈诚等人的言论。而对中国抗战战略制定有最高权力的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也提出包括迁都、调查与开发战略资源、国防工业西迁等长期抗战的筹备计划;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很多言论。这种不约而同的认识都是源于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的小国。看到和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不约而同地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于客观情况的把握,因立场的不同、视角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有片面与全面、浮浅与深刻的不同。
蒋介石等人看到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这个基本事实,但是他们缺乏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很容易从“持久”跳到“速胜”,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从这个立场出发,国民党倚重正规军队,希望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引起国际影响。淞沪战役和南京战役期间,蒋介石寄希望于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签字国主持公道以及国际调停,但均未如愿,反而造成了作战的混乱和无谓的伤亡。
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保存自己和消耗敌人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持久战的真正实践者
虽然国共两党都承认中国抗战的持久性,但两党在如何实行持久战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别,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抗战路线。
在1937年8月7日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国民党正式提出了实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这个战略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对于如何实行持久战,国民党的路径却存在着很大缺陷。蒋介石提出“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布防,处处据守”。虽然这种作战方法在战争初期起到了延缓日军推进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军,但也很快造成了中国军队的大量伤亡。因此从长远看,很难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转换。这是一种单纯依靠正规军作内线持久防御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现在也有人对国民党是否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有过许多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宣传,乃至实际的人民动员。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不无根据。比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蒋介石就提出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全民动员号召。与此相应,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也制定了开放民主的政策。
但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事实说明,国民党并没有把人民作为支持持久战争的力量源泉而加以珍惜和爱护,相反,在很多时候采取了违反人民利益的政策与行动。例如,1938年6月在河南花园口发生的黄河决堤事件,直接的后果是使豫、皖、苏3省40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成为“泽国”,89万无辜百姓葬身洪水,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又如,1938年11月在长沙发生的文夕大火事件,是在日军远离长沙的时候发生的,在“焦土抗战”的决策下,一把大火造成了长沙全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街巷、房屋被烧,3000多名平民葬身火海。又如,1944年的豫西作战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军队严重扰民而丧失了人民的支持。这些事实说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确实是片面抗战路线。
与国民党以片面抗战路线实施持久战战略的方法不同,共产党是以全面抗战路线来实施持久战战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共产党于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任务的重要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特别强调,“单纯的政府抗战只能取得某些个别的胜利”,“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因此,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以游击战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中,正规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的结合,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的广泛开展,不放松有利形势下的运动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等等,都起到了消耗与消灭敌人并同时壮大自己的作用,从而达到在持久战中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向敌人发起反攻并战胜敌人的目的。
有人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避开了主战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它是不是主战场不仅要看战役的规模,更主要的是看这个战场是否能够有效地牵制与消灭敌人。这里可以引用1938年至1940年在日本侵华部队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的回忆,他说:在华北战场,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由此可见,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其实,国民党也看到了敌后战场牵制与消耗日军的战略作用,并且一度组建军队到敌后作战,但最终国民党军队在敌后作战并未取得成效。究其原因,除了军事训练的不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人民群众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源泉。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科学地系统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而且成功地实践了这个战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侵略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目标。
重庆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为英雄正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九十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社会实践调研团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已圆满结束。团队成员共9人,邓雪梅老师为带队教师。以下为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总结。
一、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团队凝聚力
活动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合作,但是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前提。作为大学生,参加校外三下乡活动的时候,礼貌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代表了个人,而且还代表了团队和学校。在社区宣传抗战胜利70周年时,团队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了进来,热情地为社区的居民讲解,让宣传目的得到全面体现,吸引带动了居民参与到活动当中。团队的凝聚力则需要在和谐和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
二、开展走访活动,了解历史
开展拜访抗战老兵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收集调查问卷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完成我们的调研报告,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那段让人不能忘却的历史,通过直接和抗战老英雄对话,听老英雄讲述那些他们抗战的故事,体会当时战乱生活的艰辛,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拓展工作领域,为人民服务
在拜访过程中,团队为老兵带去了一些慰问品,据了解,抗战老兵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宽裕。团队应该做的是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情况,保障老英雄的生活。现在幸福的生活都是这些老英雄打下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团队也会定期去看望他们,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九十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关爱抗战老兵、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调研队赶赴铜梁区开展拜访抗战老英雄、参观纪念馆等活动。
7月19日上午,团队来到铜梁区巴川镇陈奎老先生家中,陈老英雄今年91岁高龄,但是身体很硬朗,精神矍铄。他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生死故事,老先生讲述时,眼里还泛着泪光。老英雄因日军的轰炸,不幸被弹片击中,导致腹部左侧受伤,当老英雄给我们看他的伤疤时,突然感觉战争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下午拜访了另一位老战士江伯高,团队为老英雄表演了节目,和老英雄一起合唱了革命歌曲,老英雄被我们的热情所感染,老英雄还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合唱,更显精神抖擞,让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老英雄上战场奋勇杀敌的风采。他们就是“活历史”,生活在我们身边,为后人讲述着那些老故事。当听到这些故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团队成员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更加珍惜。
7月20日,我们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邱少云纪念馆和冯玉祥故居,每段故事、每张图片、每件遗物都震撼着团队的每一个人。仿佛大家都置身在那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的峥嵘岁月当中,真实地感受了那段历史。
此次活动强烈地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聆听作为“活历史”的两位老先生口述抗战历史,艰苦奋斗,与敌人顽强拼搏的事迹。让记忆永存,让精神永恒。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应该饮水思源,感恩抗战老兵,向抗战老兵致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责任。
【范文二】
7月20日,河海大学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接过了安徽一队实践队伍的接力棒,将实践地点转移到了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
上午,我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并与馆长进行了学习交流。下午,我們举行了横幅签字活动和游客随机调查,并有幸地遇到了退伍老兵旅游团和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民间人士,都进行了亲切交谈。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学习调研时,我们发现馆内展示物以战时原物居多,真实反映了时战情形,并从纪念馆管理处进一步了解了台儿庄地区红色文化的保存保护情况。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记录,对台儿庄大战的战前、战时、战后情况有了更深入的学习,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在横幅签字和随机采访活动中,我們针对来此地参观的游客,从人群类型、目的以及感想方面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游客携带孩子来参观,希望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几十年未曾见面的退伍老兵借参观此地的机会与战友重聚,再续战友情,在与一位退伍老兵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一行人来自山东邹城,其中大部分人参与了60年代全国各地的铁路建设,爷爷奶奶们自豪地说:“我们当年建设的成昆铁路可是号称地质博物馆啊!”看到我们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爷爷奶奶们表示十分欣慰。
在进行主题横幅签字时,我们有幸遇到了刚从台湾归来、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山东台儿庄峄阳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明华先生,王爷爷表示他此行目的是希望通过台儿庄纪念馆这个平台让台湾同胞深入了解祖国的抗战历史,尽自己所能来促进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交流。老人在看到我们横幅时,主动提出要和我们合影留念,并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
【范文三】
8月3日,天气格外晴朗,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寻访团由崔建兵老师带队一行5人,前往海南大学教职工住宅区探访中国远征军老兵云昌舜。
云昌舜,今年93高寿,当年的中国驻印军新38师炮兵第二营的一名中尉兽医官,是位历经艰辛,饱受沧桑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兵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寻访团的探访,令云昌舜老先生格外高兴,急忙的请寻访团一行人坐下喝茶。寻访团开始了访谈,根据云昌舜老先生讲述,1941年,他当时在专修班以毕业考试第三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担任少尉助理员,当时战乱不断,正值年少爱国,便和同学从学校开“小差”,于1942年底加入了远征军。入伍后,经过相关培训后,云昌舜成为中国驻印军新38师炮兵第二营的一名中尉兽医官,1943年随部队开赴野人山。他负责管理全营480匹骡马。由于医术高明,加之认真负责,云昌舜所负责的骡马几乎很少有患病的。而他也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史迪威将军的奖励,官升一级。云昌舜老先生声情并茂的描述了,在当年一次战役中因为骡马的警觉,成功地避免了敌军的埋伏。环境的恶劣,天气的极端,并未能影响到当年远征军们的斗志,这让在场寻访团为之而感动。
访谈结束之际,云昌舜老先生强调到:“当代学子,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实践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这句话令在场的寻访团铭记在心。此次探访,让寻访团感受到中国远征军的不易,峥峥铁骨,赫赫战功,为国为民,可歌可泣。希望当代学子发奋图强,光大祖国!
短短的三周的假生活很快就过去了,这对我们来说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寒假。在这个假期里我们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过得颇有意义。
1.丰富的团队活动
在这个寒假我们高一(十)班的团员同学参加了学校布置的一个名为经典寻访的活动,我们选定的目标是位于黄浦区的外滩。刚开始大家觉得黄浦区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对于外滩也已了解得十分透彻,没有意义。不过当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对于外滩得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通过寻访和资料搜集我们了解到外滩是这座东方大都会最着名的景观,它东起中山东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是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寻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幢幢复古优美的高楼大厦和优美的绿化设施。而且我们还发现在新年之际来这里的旅客中有不少都是老外,可见如今的上海已是受全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可是还有一些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孤单一人度过春节,所以团支部开展了一班一老人的活动。计划给这些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而我们班所负责的是一位家住新华路的名叫任瑛的老人,那是一个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一行7人代表所有高一(十)班的同学来到了老人的家中,除了嘘寒问暖之外还带去了所有同学写给她的祝福。为了让老人过一个团圆欢乐的大年,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与老人一同分享。临近尾声之时,大家一同围在老人身旁,为老人唱了一首饱含祝福的歌曲。看到老人高兴得笑着,连声得感谢我们,大家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2.多彩的社区活动
除了以上的团体活动之外,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在假期里也都参加了所在社区开展的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为社区打扫楼道,有的则积极为社区出黑板报,还有的则跟随着社区里的居委们一起去慰问孤老,有些爱学习的同学即使在放假的时候也没有闲着,整天穿梭于社区图书馆间……尤为可贵的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居委会的号召下为社区困难群众捐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就这样,短暂而丰富有益的寒假生活过去了,新的学期到来了,所有的同学带着对这次假期的美好回忆,准备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自8月1日起,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时代红星”暑期实践队以“追寻红色历史足迹,推广民族抗战精神”为主题,充分结合自身外语学习优势,深入沂蒙革命老区,就新时期红色文化的国际化宣传情况展开了寻访调研。
暑日的老区,旧热不雨,烈日却挡不住实践队员的热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实践队员跨越多个县区,认真追寻着红色历史足迹。
在沂蒙红嫂祖秀莲故里,实践队员见到了红嫂后人、当地党支部书记张在召。在带领队员参观红嫂纪念馆时,他特地佩戴了一枚党旗胸章。问起原因,张书记说“我是听着红嫂讲述着抗战故事长大的,更是一点点看着咱们生活好起来的,这都是党领导的好,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红色精神永远要传承”。简单两句,却使队员们倍感责任重大。
在红嫂故居,队员们有幸遇到了多名前来寻访的抗战老兵,并与他们一起唱响了《沂蒙颂》,在演唱中,一名87岁的老兵竟然几度哽咽,老泪纵横。老兵在抗战中负过重伤,是老区的乡亲们救了他。边给我们我们展示着腿部的弹痕,嘴里一遍遍重复着:“这是救命的恩情啊,乡亲们对我们是真好啊,真好……”
看着故地的点点滴滴,每一位老兵都难掩激动。听着他们的故事,队员们更是感动不已,这份深情是永远抹不掉的,更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努力传承的。
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借助自身外院学习优势,了解当前红色文化对外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队员们的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实践队员来到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多个知名的红色景区。也突出发现了当前景区外语翻译不规范、外语标示不准确等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并通过影像和书面报告等形式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反映,同时,在实践结束后,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研究纠正,为红色文化的国际宣传更加标准和人性化贡献一份力量,是实践队最重要的后续工作。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来到了老区的幼儿园和外国语学院培训机构,为孩子们上了多堂别开生面的外国语言课,带领大家演唱了实践队员用中文和多国语言创作的时代红歌。我们也欣喜的看到,由于当地的重视,孩子们心中早已有了红色精神的种子,对好多红色人物和故事都十分了解。恰是这一代代的传承,红色精神才能永放光芒,也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
xx年暑期,由共青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委员会两委主要学生干部及学院部分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寻访老兵行”社会实践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蔡尧钧,分团委书记赵汝斌,两委指导教师、xx级辅导员李琦的带领下,与共青团大邑县委员会一起开展了以“致敬川军、传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民族之殇·告慰逝去的英灵
xx年7月13日,“寻访老兵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举行出征仪式。出征仪式由团队队长、学院学生会主席万子渔主持,团队带队老师——学院xx级辅导员、两委指导老师李琦和队员们首先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川军敬献鲜花,默哀致敬。
随后由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姜惠带领全体队员宣誓,由学院分团委副书记邓秋松宣读《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四川师范大学“寻访老兵行”社会实践队致广大同学的倡议书》。出征仪式结束后,队员们分组在人民公园向群众发放倡议书和调查问卷,以了解各界群众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人民公园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出发前往位于大邑县静惠山公园的大邑县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首先分组对公园的人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实践队来到了位于公园的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悼念活动,进行了一分钟的默哀,沉痛缅怀曾经为了家国浴血奋战的烈士们。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顽强拼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民族记忆·沉重而激荡的岁月
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和1945年9月3日是每个中国人应该铭记一生的四个日子。八年抗战,将刚有起色的中国打得满目疮痍。因为这场战争中国付出了超过5000亿美金的财产损失,牺牲了3500万人口,但最终中国以全民族抗战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赶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四川作为全国的大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大批物资和兵源,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最终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的美誉。
七十年前全民族团结一致战胜日本侵略者。七十年后的实践队队员们希望通过寻访老兵的方式,来回忆那段沉重而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老兵们珍贵的口述史料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 7月16号到18号,在大邑团县委的支持下实践队相继寻访了几位抗战老兵。
“我的枪口从没有对着自己人”,老兵陈蜀奇说。至今已达百岁高龄的陈蜀奇爷爷,十八岁从军,并以国民革命军第92师的机要文书的身份随军开赴抗战前线,曾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场战况惨烈战役,身上的伤痕也是不计其数。据老人回忆徐州会战时,92师3个旅长均壮烈殉国,战况可谓是“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老人的左膝也严重受伤,但其后仍坚持参加了武汉会战。1940年,陈蜀奇因在山东作战立功,加上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被保送到中国军事学院的最高殿堂——黄埔军校进修。1941年他随孙立人、贾幼惠等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滇缅战役结束后他被编入军官总队,并调回到92师参加抗战,直至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陈蜀奇下定决心,绝不打自己的手足,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悦来镇成为一名普通医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年已经94岁的王反修爷爷于一九四〇年七月十日参加新四军(叶挺军长)三旅一支队,先后任侦查员、侦查班长、排长、侦查参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十月。王反修爷爷先后参加江苏东台、兴化、高邮、黄桥、孟良崮战役,莱芜曹甸战役、付山口战役、宿北、鲁西突围、豫东战役,后又与国民党反动派韩德勤作战。一九四五年其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陈毅任军长)五十八师一七三团,曾任排长、侦查参谋、连长,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浦东。一xx〇年十月参加抗美援朝。一xx六年任成都军区公安九团一营营长,一九xx年被授予大尉军衔,一xx七年参加平息西藏叛乱,一九六一年调四川省成都市大邑武装部任助理员。王爷爷从江苏迁居成都,并在大邑定居至今。
“若为鹰隼,不负长空。”
91岁的廖俊义爷爷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打到日本帝国主义。1941年他高中毕业,放弃了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入学机会,瞒着家人投考成都空军军官学校和空军士校,以及空军轰炸总队射训班。经过种种磨难,立志抗日的廖俊义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空军射击员。他曾经作为空军一大队轰炸机射击员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元旦,空军一大队接到命令,要求立即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支援地面部队反攻日军。1月5日,第一大队27架飞机全部从成都起飞,在梁山前进机场加油,挂炸弹。随后,飞机列队,按编制飞向汉口。“我们飞行的高度为3000米,还未临空,远远地就看见了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正中,站满了中国人。跑道两旁,是日本兵端着刺刀,对着中国人。日本人是让中国人做血肉盾牌,阻止我们投下炸弹。大队长向上级请示炸不炸,上级说按命令进行轰炸,军令如山,我们不得不进行轰炸,”廖俊义说着,“轰炸时看到一些同胞的肢体飞出机场外,我心里非常难受,就在飞机大哭起来。”完成轰炸后,轰炸机编队虽然遇到日本零式战机的追袭,但全部成功返航。但一想到是自己炸死了自己的同胞,廖俊义等人都吃不下饭。之后廖俊义负伤住院,伤愈出院后,但由于伤势严重,廖俊义已不能适应飞机作战,改调地勤工作。他被调到空军第三路司令部副官处工作。其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全川防空司令部,抓出潜伏的日本特务。他采用分时段停电的方法,破获敌特在成都的电台,抓获特务李度梅,解决了中统和军统长期未能完成的任务。在抗战结束后受到过宋美龄女士的嘉奖,后来由空军转到陆军,晋升为陆军少校。1946年,廖俊义担任中央党政军联系会议秘书处(四川特委会)特情人员,直至投诚。1955年锒铛入狱,1975年被宽大特赦,现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南山养老院颐养天年。
老兵们的战斗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爱国精神。无论是军人还是群众,当民族灾难来临,团结一致、共御外辱成为全民族共同的选择。队员们从老人身上学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这些平凡的老兵,在抗战岁月为民族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骄傲,也是民族的荣光。
民族见证·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
如今抗战历史早已成为过去,烈士已然安息长眠。再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再没有泯灭人性的屠杀。铭记历史,不仅仅是对记忆的传承,更是对精神的信仰。珍爱和平,不只是对当代人的关怀,也是对烈士的敬畏和怀念。让历史说话,文物见证了中国走向胜利、走向和平、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让现世安稳,人民卫士用生命做后盾,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7月14日实践队的成员们冒雨来到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并参观了关于抗战的相关场馆。队员们从手印广场出发,先后参观了中流砥柱管、正面战场管、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和不屈战俘馆,至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结束。队员们在全面了解这些抗战知识后认识到没有国共合作,就没有抗战的胜利;没有国际友人的积极援助,中国抗战自然独木难支;没有成本华和千千万万战俘身上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国抗战会艰苦数倍;没有全民族抗战,中国必亡。“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手印广场和中国壮士群雕广场,这种让历史说话艺术形式,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抗战系列博物馆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战争年代,军人是国家的守护神和保卫者。没有军人的牺牲,何来抗战胜利。而在和平年代,军人用他们的热血与青春见证着民族的发展,保卫着人民的幸福。7月15日下午两点,实践队来到了驻扎在大邑县的成都市消防支队二十五中队,受到了消防官兵们的热情接待。消防队特意为来访的实践队员准备了徒手翻越高墙,现场救火模拟,高压水枪的组装喷射等一系列消防训练项目,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在消防官兵的指导下,实践队队员还亲身体验了快速铺水袋、徒手翻高墙等消防训练。
为实践队解说的一位消防战士告诉队员们:“消防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并细心的为同学们讲解消防知识和演示消防设备的使用,向队员们展示了扩张器、机动链锯、多功能便携式破拆工具等多种抢险救援器材装备,并指导队员们使用一些高技能的消防设备,帮助他们带上防毒面具, 增加了大家对于消防知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活动在大家与消防官兵们的欢乐联谊活动中圆满结束。他们是人民后盾,是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见证,他们平凡而伟大。
他们是民族和平和发展的见证。每个人都怀着感恩之心,感激烈士用鲜血铸成的和平和幸福,铭记用文物书写的历史画卷,珍惜当代军人用生命和汗水守护的和平和幸福。
民族希望·稚嫩而绚烂的笑脸
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将老兵的精神传递给孩子们,实践队于7月16日来到大邑县芙蓉社区社工站开展了主题为“青春历旅颂,关爱儿童心”的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认识朋友”、“趣味排球赛”、“脑筋急转弯”三个环节的活动与小朋友们进行交流互动。队员们首先将购买的礼物发放给小朋友,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以后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队员们与小朋友们通过游戏相互熟悉和了解,他们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整个活动充满着欢声笑语,孩子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微笑。
通过此次寻访活动,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老兵的永恒,用关爱温暖老兵的心灵,用笔尖珍藏起老兵的鼓励,用热血铭记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青年学生将在老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激励下努力进取,继往开来,用实际行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正如xx总书记所说,青年学生要“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他们不怕牺牲,只怕被遗忘。”燥热的夏天,颠簸的车,泥泞的山路,人文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大悟县宣化店镇辛苦寻觅抗战老兵。没有具体的老兵信息,没有详细的地址,没有足够的寻访时间。匆匆的步伐只是为了他们,为老兵擦亮勋章,点亮革命精神,实践队在路上。
8月2日,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寻访团一行12人再次启程,前往琼山区云龙镇玉仙村。寻访团本次主要是针对当年抗战老兵以及烈士家属,做相关访谈,实地调研。
玉仙村,地处云龙、龙塘、灵山三镇交界处,南渡江畔,距潭口码头七八百米,275户人家,人口近千人,是人多地少的村庄。寻访团到达玉仙村村口后,由事先联系好的周队长(玉仙村第一组队长)带领一行人走进玉仙村。由周队长带领一行人对抗战老兵以及烈士家属进行访谈,据周队长介绍,玉仙村有10人被政府追认为烈士。寻访团第一位采访的对象是冼因明老先生,冼老先生是当年玉仙村地区的儿童团主要成员之一,据描述,当年白天由儿童团放哨,晚上由青年放哨。就在大榕树下,冼老先生为前来的寻访团讲述了当年潭口革命斗争史,极为生动的描述当年潭口渡口打响第一枪的场景。紧接着,冼老先生用亲眼目睹的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之行,让在场寻访团为之而气愤不已!访谈结束之际,寻访团为冼老先生送上本次活动纪念品。随后,寻访团进行相应的分组,深入玉仙村,寻访抗战老兵以及烈士家属。
在访谈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冼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给我们当代大学生给予了深切的教诲与期望。冼老先生说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当代青年学子应当争做领头羊,敢于担当、严于律己、甘于奉献,让崇高的精神、美好的道德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海口市内红色革命纪念地寻访活动的结束,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又于7月23日,寻前往海南文昌“张云逸纪念馆”和“陈策将军祖居”进行调研。
走进“张云逸纪念馆”,花团锦簇,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纪念馆正门,镌刻着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张云逸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在里面,矗立着着张云逸将军5米高的铜像,栩栩如生的塑造了张云逸将军的戎马英姿。在后面,穿过扭曲婉转的人工桥,便来到了张云逸将军的生平陈列馆。陈列馆共两楼,里面记叙了张云逸将军从出生到病逝的全部经历,这是烈士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峥嵘岁月,他带领国民冲锋陷阵,为祖国的成立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领导中国人民建造自己家园的核心。张云逸将军一生戎马,赫赫功勋,让后人铭记,值得我们新一代学习,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走出“张云逸纪念园”,寻访团一行继续乘坐大巴赶往了位于文昌市会文镇的“陈策将军祖居”。陈策将军同样戎马一生,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革命先驱,张云逸将军被人们称为独腿将军。革命年代,一位独腿将军,领导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是多么的光荣啊!
参观学习完张云逸和陈策将军的纪念园,它完整的再现了烈士当年的风采及他们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的青年学生去学习,以此来勉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且通过本次活动,有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好的追寻革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提高当代学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强我中华而奋斗!
紧随调研计划,跟随寻访脚步,7月21日,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一行13人前往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解放西路竹林里131号的“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参观学习,继续追寻革命的历史足迹。
位于古韵犹存而又充满现代活力的骑楼老街中心,中共琼崖一大旧址邱家宅院安静的坐落在那里,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自豪的欣赏着他子子孙孙的生活。进入邱家宅院,雕梁画柱,四合院设计,典型的琼北传统民居。中共琼崖一大正是在这里召开。在这里,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委员会,揭开了琼崖人民革命斗争崭新的一页,确立了海南这一片区革命的核心,海南革命从此有了精神的指导。正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孕育了红色革命不屈的精神,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建立了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共琼崖一大旧址于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寻访团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一一参观了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内的史料展,聆听了海南琼崖地区的革命抗战历史。随后,寻访团还在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内的投影室观看“琼崖曙光”,在场学生对海南琼崖革命抗战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走近琼崖革命,体会革命的星火燎原,大家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参观红色纪念区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在这里,可以增强党性修养,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可以感同身受革命的困难与艰辛,更加明白和平来之不易。
一、活动的意义和背景:
xx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老兵是新中国建立的功臣,他们不求回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们不用在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我们需要了解、关爱这一群体,让爱驻夕阳。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抗战故事,通过故事走进他们、学习他们,并将他们故事广泛传颂,影响更多青年,从而加强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组织弘毅党员先锋实践队通过走访山东省枣庄、临沂、海阳、甘肃会宁等地的老兵及老兵后代,为老兵送去关爱和敬意,倾听他们的抗战故事,并考察、学习当地的红色文化,瞻仰红色历史遗迹,传承红色精神,共创中国梦。
二、活动主题
关爱抗战老兵•传承红色精神
三、走访地点简介
山东枣庄。
枣庄是中共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以微山湖为根据地的“微湖大队”、“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武装,一直是防抗敌人侵略的重要武装部队,抗战期间涌现出了大批抗日战争英雄,目前有很多抗日英雄后代在那里生活。
山东临沂。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山东海阳。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时期,海阳地雷大显神威,共毙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并涌现出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和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揭开了辉煌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
四、活动主要内容
(一)、走访红色抗日根据地,寻访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为抗战老兵和其后代带去关爱及敬意,倾听他们的抗战故事,与媒体合作,开展抗战故事连载,广泛宣传抗战老兵的生活经历和抗战故事。实践结束后,将抗战老兵优秀事迹带到大学校园,在校园开展寻访实践报告会,呼吁大学生学习和传承红色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勉励大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不忘时代使命。
(二)、走访甘肃会宁、山东枣庄、去临沂,海阳等地,重走红色圣地,考察、学习红色历史遗址,通过走访实践,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同时,进行红色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发挥调,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效能发挥长效机制,并努力吸引红色文化进校园。
(三)、制作抗战老兵访谈录及访谈视频集,整理抗战故事,并编撰成册,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调研报告,作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素材,加强和学校周围红色革命根据地合作,引进红色文化进校园。
四、实践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7月1日—7月30日)。开展寻访实践队培训工作,包括安全、调研技能、宣传、访谈技能等培训;搜集寻访地点相关历史资料;和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定合作关系;确定实践路线,为抗战老兵准备慰问物资;联系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准备工作;与相关企业、公益组织合作,争取支持和物资赞助。
2、实践过程
寻访第一站(8月1日—8月 3日),实践队奔赴山东枣庄,寻访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走访枣庄抗日纪念馆,记录抗战老人故事,学习抗战精神,调研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
寻访第二站(8月4日—8月6日),实践队奔赴山东临沂,调研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历史遗址,走访抗战老兵,学习抗战历史和革命精神,做好抗战故事采写及访谈资料整理,调研临沂红色文化育人现状。
寻访第三站(8月7日—8月9日),实践队奔赴山东海阳,感受海阳抗日地雷战的光辉历史,调研海阳红色文化发展特色及育人机制,走访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寻找最美抗战故事。
寻访第四站(8月9日—8月18日),实践队奔赴甘肃会宁,学习会宁红色历史文化,调研会宁红色文化特色和育人效能发挥情况,走访抗战老兵,为抗战老兵带去慰问,采写抗战故事。
3、实践后期
做好调研资料整理及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整理抗战老兵访谈资料(视频、文字),作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素材,整理抗战故事,形成抗战故事集,在校园开展寻访实践报告会,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加强红色精神传承,共建中国梦。
五、活动可行性
1、弘毅党员先锋实践队已经联系两年奔赴山东枣庄、临沂开展社会实践及考察学习活动,对当地有较深的了解,和当地部门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另外实践队已经联系三年奔赴甘肃会宁开展支教工作,对会宁及当地抗战老兵均有了解。
2、实践队已经成立多年,并且队员均有优秀大学生党员组成,实践队基本素质高,有利于实践的开展。
3、实践队配备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并在前期做好了相关培训和学习。
短短的三周的假生活很快就过去了,这对我们来说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寒假。在这个假期里我们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过得颇有意义。
1.丰富的团队活动
在这个寒假我们高一(十)班的团员同学参加了学校布置的一个名为经典寻访的活动,我们选定的目标是位于黄浦区的外滩。刚开始大家觉得黄浦区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对于外滩也已了解得十分透彻,没有意义。不过当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我们发现我们对于外滩得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通过寻访和资料搜集我们了解到外滩是这座东方大都会最着名的景观,它东起中山东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是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寻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幢幢复古优美的高楼大厦和优美的绿化设施。而且我们还发现在新年之际来这里的旅客中有不少都是老外,可见如今的上海已是受全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可是还有一些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孤单一人度过春节,所以团支部开展了一班一老人的活动。计划给这些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而我们班所负责的是一位家住新华路的名叫任瑛的老人,那是一个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一行7人代表所有高一(十)班的同学来到了老人的家中,除了嘘寒问暖之外还带去了所有同学写给她的祝福。为了让老人过一个团圆欢乐的大年,我们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与老人一同分享。临近尾声之时,大家一同围在老人身旁,为老人唱了一首饱含祝福的歌曲。看到老人高兴得笑着,连声得感谢我们,大家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2.多彩的社区活动
除了以上的团体活动之外,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在假期里也都参加了所在社区开展的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为社区打扫楼道,有的则积极为社区出黑板报,还有的则跟随着社区里的居委们一起去慰问孤老,有些爱学习的同学即使在放假的时候也没有闲着,整天穿梭于社区图书馆间……尤为可贵的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居委会的号召下为社区困难群众捐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就这样,短暂而丰富有益的寒假生活过去了,新的学期到来了,所有的同学带着对这次假期的美好回忆,准备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83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