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报告范文
栏目

扶贫开发报告15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热度:71

【导语】扶贫开发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扶贫开发报告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扶贫开发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扶贫开发报告

【第1篇】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述职报告

县考核组: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大产业(草畜产业、洋芋产业、蔬菜产业、特色产业)为发展思路,以159个贫困村为重点,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狠抓各项工作的完成,使自己分管的移民、小康建设、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1、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了移交。

2、小康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建设并举,社会公益事业指标与经济目标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村实施、逐村达标。针对小康建设宣传措施不到位,干部群众对小康概念不清、意识淡薄、信心不足、工作不够主动、进展不平衡等不利因素,我们在全面调整摸底的同时,根据每年计划达标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现状及时印发了《_____县农村小康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深入乡村,和乡村干部一道座谈、讨论,共同制定工作措施,并向农户反复宣传小康建设的定义和具体量化指标,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康建设的思想认识,使小康建设摆上了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截止20xx年底,全县已累计建成2个小康乡镇,89个小康村,占全县289村的33.2。继续抓好已建_____乡、村的巩固提高,向宽裕性小康迈进。同时在_____乡_____村进行了小康示范点的建设,设计建造了风格各异、面积适中的小康住宅楼70多栋,村民已乔迁新居。该村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全县小康建设树立了榜样。

3、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普法、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其他工作。半年来,我办党支部在县委、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普法、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制度,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⑴开展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查找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措施。⑵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机关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展民主评议、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等步骤,结合本职工作,切实整改提高。三是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搞好综合治理。五是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七是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

二、抓好整村推进示范点工作。

整村推进是新世纪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新途径,是一项有效的扶贫方式。半年来,在完成_____乡_____村、_____乡_____村等5村项目建设的同时,又对今年列入计划的9村进行了扶贫开发参与式整村推进建设,按照办公室领导包片分工安排,自己包_____乡_____村、_____乡_____村。目前,完成投资166.715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67,9个村已建成羊舍735座,引进多胎母羊263只,道赛特种公羊195只,_____乡_____村、_____村、_____村建成牛舍250座,引进奏川黄牛200头,饲养生态散养鸡67599只,发放鸡饲料、药品998份,完成集雨面39155平方米,建成科技培训室20间400平方米,培训农民1200人(次),种植项目已全部完成。十月底全面完成所有项目。在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建设中,我们注重以点带线,轴线开发,整体推进,_____25个村已基本连成一片,_____10个村已集中连成两片,形成了以县乡公路为轴线的辐射示范推广片。并初步形成了羊产业、牛产业、鸡产业、洋芋产业、冷凉蔬菜产业等五大产业种养基地。

三、配合办公室搞好其他工作。如会务接待、搞好检查验收项目、帮助_____乡开展计划生育整治活动等中心工作,坚持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每年书写学习笔记2万字以上,书写学习心得体会,按期参加法律知识考试和党风廉政建设考试,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摆正自己的位置勤奋工作。

总之,半年来,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与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是分不开的,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至于个人还存在着政策水平不高、思维方法、观念等赶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变。

【第2篇】扶贫办公室关于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xx》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18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7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之一。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全乡国土面积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1135户,总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498人,占总人口的57%。全乡耕地面积13450亩,其中水田2792亩,旱地1065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在全乡4368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占83.5%。xx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元,排全市77个乡镇的第77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到xx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10400余亩,泡核桃2.2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7.5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到稳定解决。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xx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如: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此次对26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对26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净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总收入最高农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净收入最高的农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粮粗粮,若按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8头,最少的1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16头,最少的2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xx年底,共种植核桃490亩,人均4.3亩,茶叶371亩,人均3.25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7.5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114人中,有17人上过初中,占14.9%,中专1人,占0.8%,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2—3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32400亩,人均7.42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基础不牢固。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现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xx”近xx年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15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5分、10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分、10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5至xx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一抓基础教育。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提升。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整乡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整乡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_____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特困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县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的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东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毗连,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 南与永胜、华坪两县为邻,其范围为东经100°22’ ~ 1 0 1 °26’ ,北纬26°33’ ~27°56’ ,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_____属低纬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年气温在 31℃至零下10℃ ,年降雨920毫米,无霜期190天。聚居着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最高海拔4510米、最低海拔1350米。有“情、水、山”为一体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已初步探明金、银、铜、铁、铝、锰等14个矿产资源;金沙江流经我县105公里,境内分布着金沙江、 雅砻江水系10条河流,可开发利用的水能6. 7万千瓦;有可利用天然草场24万公顷,人工草场2万亩;垂直变化的立体气候和复杂地貌孕育着天然的虾虫草、贝母、灵芝、 蘑菇、木耳、牛肝菌、松茸等珍贵药材。

一、基本县情及贫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中央、省、市的关心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大力实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饮水困难得到进一步解决,文化、教育、卫生发展不断加强,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村贫困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一)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

_____现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社区)、1152个村民小组,聚居着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壮、白、藏、苗、傣、回等12种民族。全县总人口70865户、2598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968户、212570人,占总人口的81.8%;农业人口65201户、236145人,占总人口的90.8%,其中少数民族农村人口53334户、198811人,占农业人口的82%,有贫困人口20.19万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有16.59万人尚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也是我县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区域。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由于我县地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仍十分落后,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仍十分较艰苦。到20xx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114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527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性支出71662万元;粮食总产量71006吨,人均占有粮295公斤,人均纯收入1049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经济水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增长缓慢,除条件较好的坝区和旅游开发区经济发展稍微好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极为缓慢,部分区域还比较落后,要实现我县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任务还比较艰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生产生活条件及贫困现状况

我县属高山民族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重视,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政府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扶贫开发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卫生、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贫困问题得到大幅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县位于高山河谷地带,居住分散,交通闭塞,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程度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仍处在同类地区之末。目前全县尚有13455户43550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丧失生存条件的地区,该地区群众长期以来形成了用电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居住条件极其艰苦;有28645户11.45万人、22.42万头(只)牲畜仍处在背水、驮水的方式,饮水极为困难;有21242户贫困群众仍居住在杈杈房、黄板房、高危房中(部分为无房户);有468个村民小组未通路,610个村民小组未能通电,70个村委会630个村民小组群众无自来水饮用;13个乡无农贸集市;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建设落后全县仅有1台彩超, 6台黑白b超,病床每千人口只拥有 157张,有1048个村民小组无卫生室,有420个村小组未通广播电视,有527个村小组未建文化活动场所;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作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省市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 显著成效。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以来来,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331个,其中省级整村推进253个,温饱示范村47个,市级配套整村推进21个,市级挂钩扶贫整村推进10个,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560万元。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饮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农村贫困现状得到进一步缓解。5619户2.52万人用电难题得到解决,2.47万人和3.27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得到改善,1.84万人通路困难得到解决,2936户13505人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710户3200人基本生存环境条件得到解决,新增灌溉面积1.2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2万亩,解决绝对贫困人口2.42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0.35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2188万元(90价)增加到20xx年的111460万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1338万元增加到20xx年5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424元增加到20xx年的1614元。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村、户,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项目资金的年度审计、 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扶贫规划、项目实施方案。

5、坚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参与,坚持依靠农民群众主体投入力量改变贫困面貌。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县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系挂钩到乡,科级领导联系挂钩到村委会,部门联系挂钩到村民小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系挂钩帮扶制度。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采取多种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最大限度地以农民群众作为投入主体实施扶贫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_____县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由此导致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进而使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匮乏。

1、区位不优。_____县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等三县接壤,西与玉龙县、古城区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县相连。 全境山高道窄,远离省会市府,无铁路,也无水路,仅有时有泥石流相阻的丽宁二永宁、华宁路与外相通,县乡、乡村路多为过去伐木的林区便道。

2、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绵绵山脉呈网络状连接,岗岭起伏,丛峦叠障,地理气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带,占全县总面积的54.7%,年平均气温小于8.5℃,无霜期少于120天,基本丧失人生存的条件,但目前仍居住着3.5万贫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凉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6.5%,全年温凉多湿,洪涝、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灾害频繁发生,中低产田(地)面积大,目前生活着14余万农民群众。海拔 1340-2100米的中暖带、低热带,占全县总面积的18.8%,地形狭窄,日照较短,冬春昼夜温差较大,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较多,耕地较少,目前生活着3余万农民群众。

3、起步较晚,人口素质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区以彝族为主是奴隶制社会,坝区、半山区主要是汉族、摩梭人为封建领主制社会,金沙江边以保保族为主是原始社会,多种社会并存,多种民族聚居,各民族发育程度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力占总劳力的67%,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_____是一个林业经济县,靠山养坝,靠林养农,天然林的禁伐,使林业产值年减少2100万元,并联带其它产业滑坡,地方财政收入年减少800万元。1956 年自治县成立时各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夜间跨越了上千年历史,而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却等同于较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特别是整村推进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贫困矛盾。但随着项目的实施,也反映出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

1、扶持力度不够

_____属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已实施了331个整村推进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有780个贫困村民小组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群众对项目的需求十分迫切,希望列入整村推进扶贫计划中实施。

2、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投资标准为每村15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贫困村群众深刻认识到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的重要性,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差,急待建设的项目内容多,群众又无力自筹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同时又受到扶贫资金额度的限制,造成扶贫资金难以满足群众建设项目的需要。希望国家加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

3、项目规划缺乏科学性、可行性

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实施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即:项目规划采用村到乡、乡到县、县到市的方式规划上报,而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市批复到县、县安排到乡、乡安排到村到户层层落实、层层监督。然而,部分乡镇在规划项目时不与群众沟通,不结合实际,凭空规划上报,致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规划项目时,要严格操作规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意愿,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

4、资金整合力度不足

各部门对资金整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在项目实施中,缺乏相互沟通、协调,使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分散,点多面广,资金效益不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加强沟通、协调,尽最大可能地将各类扶持资金加以整合,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效益。

【第4篇】有关乡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18.3公里 路需投资91.5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第5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9791人(苗族人口9766人,侗族13人,水族4人,布衣族8人),下辖13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41个自然寨。全镇有7所小学,教师71人,学生879人,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5个,卫生从业人员17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813万元,国民收入1530元,农业总产值1400多万元,财政收入9.8万元,粮食总产量3707.8吨,人均粮食产量387.8斤,人均纯收入1156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123.1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54.17%。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11.26%,小学及以下占34.5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309户、1083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18.3公里 路需投资91.5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5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村16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2)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xx》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18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7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之一。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全乡国土面积120.86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36人/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1135户,总人口43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2498人,占总人口的57%。全乡耕地面积13450亩,其中水田2792亩,旱地1065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在全乡4368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3616人占83.5%。XX年的统计数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元,排全市77个乡镇的第77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到XX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10400余亩,泡核桃2.2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7.5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到稳定解决。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18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XX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如: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此次对26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对26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138700元,人均1216元;净收入88000元,人均771元。总收入最高农户10000元左右,人均XX元;最低XX元,人均500元。净收入最高的农户6000元,人均1500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4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24900公斤,人均306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粮粗粮,若按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8头,最少的1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16头,最少的2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26只,最少的2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80只,最少的10只。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XX年底,共种植核桃490亩,人均4.3亩,茶叶371亩,人均3.25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7.5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114人中,有17人上过初中,占14.9%,中专1人,占0.8%,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2—3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14人中,有3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XX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32400亩,人均7.42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基础不牢固。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现行政策分析: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xx”近XX年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15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5分、10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分、10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5至XX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一抓基础教育。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提升。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3)

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检查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检查内容和我县的工作实际,对XX年工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XX年工作的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三西”扶贫县之一,全县辖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总耕地面积137.79万亩,其中水浇地47.36万亩,人均水浇地1.1亩。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076元,人均占有粮348公斤。全县有6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62个扶贫重点村,21个插花贫困村;有18个纯移民贫困村,34个纯移民社(点)。6个重点扶贫乡镇中未列入扶持的贫困村有22个。截止XX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9.12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万人,低收入人口7.68万人。XX-XX年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有41个,其中重点扶贫项目村27个,纯移民村9个,非重点村5个。经过几年的整村推进和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目前贫困面由XX年的24%下降到XX年的20%。

二、关于省委、省政府批转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XX)16号文件下发之后,我们结合兰州市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学习讨论了两个文件,并结合我县的实际贯彻落实。一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目标、任务、标准和意义,提高了认识,坚定了搞好整村推进的信心。二是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握的七项原则,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和贯彻落实。三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围绕整村推进开展工作。四是协调和配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工作。总之我们认为16号文件,政策性、指导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于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XX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XX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完成情况

XX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乡镇、村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大力扶持和配合下,扶贫开发项目的各项实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

XX年省扶贫办下达分配给我县的“三西”专项资金为1160万元,其中小型水利20万元,整村推进868万元,占总资金1160万元的75%,占要素分配资金911万元的95%,种养业基地建设资金50万元,移民土壤改造资金84万元,科技扶贫资金41万元,产业化资金80万元。共签订扶贫项目实施责任书31份。截止目前资金拨付893.67万元,拨付率为77%,报帐资金927.97万元,报帐率为80%。

1、小型水利2项,投资20万元,衬砌渠道2300米,新打机井1眼,已全部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和报帐。

2、整村推进项目14个,其中重点村10个,纯移民贫困村4个,总投资868万元,总共涉及97个子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82个项目,完成项目占任务的84.5%。拨付资金734.5万元,占整村推进资金868万元的85%,报帐资金803.97万元,报帐率达到93%。在14个整村推进项目中,修建人饮工程2处,蓄水池3座,涝池2座,排洪渠4.57公里,防洪坝、涵洞6座。集雨节灌水池1座、集雨水窖105眼,打机井2眼,修梯田1250亩。引进良种羊7528只,养猪2300头,养良种牛1299头,修猪舍、羊舍18950平方米,种植脱毒洋芋1400亩,种苜蓿316亩,修建文化卫生设施14处,发放太阳灶265台,培训农民种养业人员达到9250人次。在整村推进项目中除了贷款贴息项目和1个机井外,其余项目都已完成了任务,并进行了验收。现已逐村逐项进行审计。

3、养殖业基地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50万元,已拨付资金35万元,拨付率为70%,报帐资金15万元、占30%,目前已完成羊舍面积1500平方米,购进羊只600只。其中两个项目已验收并通过审计。

4、移民漏砂地改造项目总投资84万元,计划改造漏砂地840亩,实际改造漏砂地168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00%,已通过验收,报帐率达到100%。

5、产业化项目总投资80万元,已分三个村分步实施,现已拨付资金50万元,占总资金的62.5%,目前已建猪舍面积3370平方米,按计划已完成任务。引进种猪437头,占任务600头的72%。预计在12月底之前可全部完成任务。

四、较好的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我县的帮扶工作,在省、市、县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有关帮扶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各帮扶部门,为群众办实事59项,落实帮扶资金88.892万元。在帮扶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调整落实了126家帮扶单位,其中市级单位45个,县级单位81个。二是加大了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三是加强协调、沟通与联系,以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让帮扶单位了解乡情、村情、民情,研究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四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出现了上下互动动真情、帮助扶贫有资金,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的新局面。

五、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全县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45万多农业人口中共涉及到13个乡镇、182个行政村的8.4万户、36.3万人口中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全县有贫困人口9115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03人,低收入贫困人口76755人。同时还对全县新增返贫的贫困人口(包括移民贫困人口)也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并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

六、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情况

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竞争与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县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一是今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永登师范、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县卫生学校、县委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及不同行业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是种植业、养殖业培训工作由县畜牧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人员达到9万多人次,全县职业技术技能培训5000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1000多人次,举办培训班50多期,有组织的劳务培训转移4000人次,较好的完成了劳务培训转移工作。受到了省、市委的好评和肯定。

七、十一五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为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根据省、市、县的要求,我们依据《永登县XX-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永登县XX年-扶贫规划》制定了《永登县XX年-扶贫规划》。在规划中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扶贫工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寻找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发展目标、战略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现正在讨论和修编。

八、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宣传工作

近几年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来,国家及省、市扶贫部门对改善我县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的“三西”扶贫资金,建设了较多的扶贫项目,但是对已建的扶贫项目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农民群众对建设在眼前的扶贫项目很模糊,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资金建设的项目,因此,今年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是整村推进的项目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15条。单独项目,如机井、水窖、渠道、养畜棚都要突出宣传扶贫工作的样或建立一块小标牌,1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书写5条以上的标语,10万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书写3条标准,并作为检查验收扶贫项目评比的依据。

九、狠抓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今年在整村推进项目报帐的过程中,我们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进行报帐。由乡(镇)长带队,项目实施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由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办公,审批报帐,加快了报帐进度,提高了报帐效率,减少了报帐费用。

十、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增收项目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协议,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逐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

十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突出一个“早”。省、市项目下达后,我们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立即召开了扶贫项目实施动员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突出一个“量”,就是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量化项目指标,定时间、定进度、定任务、定目标。今年县扶贫干部全面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软硬件齐抓全过程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三)突出一个“实”,就是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不折不扣一不变的落实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和项目内容。

(四)突出一个“严”,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质量、数量、进度三个关口,确保项目建设规范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为了严把三个关口,今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项目的数量、质量、进度情况每月通报一次,共通报了三次,通过通报,统一了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实施的任务和责任,确保了质量、数量和进度。今年整村推进项目预计提前7个月完成任务。

(五)突出一个“新”,就是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导工作,安排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态度、全新的工作面貌实施项目,落实项目。

(六)突出一个“创”,就是在工作中创一流,争一流,依据省、市的要求和全县扶贫开发的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一流的成绩迎接省、市的检查验收。

(七)突出一个“重”,就是在理清扶贫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在扶贫开发的全盘工作中,突出重点、抓重点,精心组织、精心安排、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年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还没有跟上去。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对整村推进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群众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与整村推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整村推进资金额度小,信贷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它整合资金跟不上,特别是千人以上的村,扶持60万元左右的资金,使整村推进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已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后续管理和发展还没有跟上去,可以说很不尽人意,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还不能落到实处,也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

(四)、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低,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一些产业和项目还不能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效益发挥的不好,不明显。

(五)、XX年整村推进项目中的扶贫贴息资金,由于贫困户家庭困难,无贷款抵押的财物和找不到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对象,贴息项目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将XX年整村推进的贷款贴息调整给已贷到种养业款的贫困农户,并建议XX年给县区一些贷款贴息资金,鼓励能贷到款的贫困农民发展种养业。

(六)、尽管永登县已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但在贫困乡镇中还有22个贫困村,在移民乡镇中有18个纯移民村,21个插花贫困村,34个移民贫困社还比较贫困,请求列入重点村、社给予扶持。

(七)、省委(XX)16号文件中提出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此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比较困难。

(八)、引大灌区移民尚有10244亩劣质漏砂耕地需要改良,请省、市扶贫办继续给予扶持。

(九)、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意识、文化素质比较差,思想比较落后,请省、市继续对劳务培训转移工作给予资金扶持。

(十)、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建议培训学院在上报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之前给予培训,有利于乡村干部参与编制规划工作。

(十一)、请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扶持计划生育领证贫困户独女户补助5000元、独男户补助4000元,二女户结扎补助3000元的政策,是否在XX年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单独列进去落实,还是给予适当的倾斜?

十三、XX年项目申报工作情况

为了认真落实好XX年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工作,县扶贫办向重点扶贫乡镇做了安排。一是由乡镇领导牵头,组织熟悉了解三农工作、乡镇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扶持项目发展有后劲的负责人员、业务人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按1:2的比例先推荐上报整村推进项目村。在推荐工作中,把握村级班子健全、工作有积极性、有战斗力、有真抓实干打硬仗精神,农民群众有参与扶贫工作的意识,有积极性、不闹矛盾、不搞派性,扶持的项目能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发展有后劲,能带动和影响全村。一是县扶贫办组成考察组在乡镇推荐的基础上,按上述把握的原则再次进行了考察。二是将考察后的项目村反馈给乡镇,由乡镇按照整村推进的程序组织召开群众会议编制项目规划并上报。三是县扶贫办按照1:1.3的比例上报市扶贫办,市扶贫办又进行了调研考察。并确定了13个整村推进项目村。我们认为,今年上报的整村推进项目村,都是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上报的项目,都已具备了整村推进的要求。都是按参与式的程序开展工作。

十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以脱贫致富奔小康总揽扶贫开发工作的全局,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贫困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途径,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关键,以农民群众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开创全县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搞好协调服务。

为了完整的实施好XX年的各类扶贫项目,我们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继续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包项目制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凡是整村推进的每个项目,在检测小组、规划小组的领导下,乡、村都要明确责任,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实施、监督管理。县扶贫办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监督、检查验收到位,全程搞好跟踪协调服务与管理。

(二)、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把项目进度、质量、数量三个关口。

为了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一要严把项目进度,要与乡、村群众共同确定进度计划,列出项目建设时间表,从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期和提前完成。二要严把项目的质量工作,要全过程的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达到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三要严把数量关,在项目实施中,凡是到户项目,户户要签确认,要把项目量化到户,规划到地块,公益性项目要召开相关会议让群众予以认可确认。

(三)、严格资金管理,落实报帐制度。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再审查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四)、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特困群体。

在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过程中,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中,要优先扶持计生特困户、残疾特困户、复退军人特困户,要突出重点,倾斜物资和资金,切实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带动他们摆脱贫困。(五)、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项目村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要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合同,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对种养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项目要积极倡导资金不出村,滚动发展使用。年收回的资金和物资视其项目效益再进行投放,以合同的方式要求发展,约束发展。

总之,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检查为新的工作起点,转变工作作风,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做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切实把扶贫工作搞成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的工程,为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县农业建设扶贫办公室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4)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xx”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xx”规划》。纲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2〕---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1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1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同时,市还建立了单位、企业、个人对口贫困村帮扶制度开展扶贫工作。市人大创建了人大代表帮扶活动,市、县、乡三级6万名人大代表联系了6万个贫困户。市委组织部号召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每个党员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市人大扶贫集团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最近的5年共为忠县争取到位扶贫资金4.39亿元,年均近亿元,是财政项目扶贫资金的近12倍,还引进15个项目。

市的扶贫集团只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是行善,只做帮扶工作,助推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其所从事的只是履行一个扶贫责任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集团”有效运行,使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每个公民很好履行了一个扶贫济困责任,人们的良知以此为平台得到尽情展现。

重庆扶贫集团模式,能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优势、发达地区的优势、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优势、工商企业的市场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等,整体发挥了集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资金资源筹集、项目实施方面,充分体现了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社会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提出了以项目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及国际合作等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4号)指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书记总书记倡导:“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可见,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扶贫开发的一支力量,同时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社会大扶贫有坚实的政策基础。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开展社会扶贫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如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社会扶贫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转移观念,建立社会大扶贫的思想意识

1.扶贫的本质。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帮扶等各种形式发挥需要帮扶地区(对象)主观能动性,将需要帮扶地区(对象)自身的资源和帮扶的优势结合,强强联合使需要帮扶地区(对象)真真正正脱贫致富,使帮扶事业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形成良性循环。

2.扶贫方式〔3〕。在扶贫分类上,把政府专职机构扶贫称为政府扶贫,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行为划入社会扶贫范畴,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称为社会扶贫。由此,社会扶贫也就包括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如工厂、企业、社会群团、爱心人士扶贫)。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行为上,分别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后者做份内之事。

3.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专职机构扶贫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社会捐赠,如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赠,具有显著的社会扶贫特征;二是间接来自社会捐赠,即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把管辖区纳税人创造的财政收入捐赠给管辖区外的贫困农民;三是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是政府部门将他们使用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到扶贫点上。

可见,政府扶贫资金来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社会扶贫资金来源及其广泛。

4.新的扶贫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样的慈善、爱心捐助都已成为时尚,特别是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在社会扶贫事业成为我们一种责任的情况下,充分引导和利用好这一力量,将有力助推扶贫工作。因此建立起社会大扶贫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扶贫创新理念,建立一种扶贫新模式。

(三)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1.强化宣传,切实提高全社会做好扶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扶贫范围。行动源于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动力。因此,充分发挥我党宣传工作的优势,广泛宣传扶贫工作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将扶贫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扶贫氛围。毛主席曾说共产党人最怕就是怕“认真”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认定的事,下定决心的要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优势。

2.强化领导,人人参与,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做起,从党员做起,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心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疾苦,为贫困人口,为扶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扶贫工作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3.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方法,扶出真实效。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最终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的行动有效衔接,实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功能。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扶贫对点识别方法,确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扶助范围,并建档立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及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迅速推进,按时完成。二是创新各种扶贫机构,如构建扶贫实体,组建扶贫集团,培育非政府扶贫组织,培育非营利性扶贫企业等等,以此为扶贫载体,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扶贫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采取结对子帮扶、非公有组织帮扶、扶贫志愿者扶贫等方式帮扶。同时可以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号召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公民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四是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扶出真实效。当尽可能加大农村扶贫资金预算,加强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如对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通过政府强制性政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通过各种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筹集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以多种方式如爱心人士捐赠、社会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

总而言之,坚持“能力有大小,爱心无贵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过全社会动员,全民行动,有效开展社会大扶贫工作,最终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第6篇】2022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合水县扶贫办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以全力推进扶贫攻坚为总揽,以创造一流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意识为宗旨,以建设依法、高效、清廉的扶贫行政机关为目标,集中力量在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大解放、能力素质大提升、工作效率大提速。有力的促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现做如下述职,敬请评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办把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对政风行风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及时成立机构。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的政风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办理业务。二是制定工作计划。按照县上政风行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办扶贫工作实际,制定出了《合水县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阶段任务,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做到了有的放矢。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股室分工制,领导分管责任制,绩效考评制等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主任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股室配合抓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创新工作机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为贫困村改善基础条件和培育支柱产业上

具体工作中,我们把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末,把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全心全意为贫困乡村办实事上去。xx年以来,我办共争取各类财政扶贫资金4276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9个,整乡推进项目2个,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9个。共为贫困村新修村组道路16条108公里,土岘子5处,排水渠1500米,涵洞13个;新打机井2眼,建水塔2座;压设输水管道9处47.5公里,新打小电井40眼;新栽苹果树19500亩,建果窖160座,建钢架蔬菜大棚260座,建暖棚猪舍488座,新购良种仔猪2440头,新建暖棚牛舍182座,购基础秦川良种母牛182头;种植双垄沟播地膜玉米3万亩,新建村科技培训中心13处,完成科技培训8400人(次)。使贫困村组的基础条得到了明显改善,增收产业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县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全市考核第一名,荣获全省一等奖。

三、完善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扶贫开发工作本质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在办理扶贫业务过程中,我们坚持要求“以人为本,高效服务”的原则。以“一张笑脸相迎,一句请坐交谈”的热情,以“耐心询问、细心解答、公心办理”的态度,确保各个工作环节衔接紧密、有序、高效、便捷。先后共为贫困村编报各类扶贫项目计划360多个,签订项目合同120多份,拨付扶贫资金800多笔,按时办结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四、坚持政务公开,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开展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办实际,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对内对外公开的内容、形式、措施等,建立政务公开目录。采取公开栏、张榜公布、宣传标语等形式,重点对扶贫办内设机构、人员职责、受理事项、办事流程图以及规章制度;扶贫项目的申报、审批依据和程序。工程类项目招投标制度的主要事项等。充分发挥干部职工及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得到了群众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确保了工作高效、合法、有序的开展。

【第7篇】关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评价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整合阳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参与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00多人,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贫困农民3万多人,转移安置就业1400人,全县通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数达4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扶贫新模式。

(五)以社会扶贫为重点,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县直单位驻村帮扶活动和百企反哺活动。全县县直单位每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500多件,捐赠和争取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建立结对帮扶基地100多个,建立农家书屋40多个,累计向贫困村捐赠各类书刊5万余册。累计有50家民营企业支持贫困村建设,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款500多万元。扶贫开发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调查组在充分肯定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认为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二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三是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四是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越来越大等。

二、相关建议

为深入推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二)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计划,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县贫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要以雨露计划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要把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效果。要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要巩固现有产业化建设成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产技能,指导扶贫对象加强产业管理,发挥产业脱贫效益。

(五)进一步拓展开发式扶贫资金渠道。要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打好远安不列入整体对外开放县和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牌,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要认真总结资金捆绑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整合各类资源投入到重点贫困村,用于推进重点村项目建设。要继续开展社会扶贫,调动方方面面的扶贫帮扶积极性。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营造良好的对上争取环境,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地贡献。

【第8篇】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人大农委组织调研组赴赣州、吉安市及所辖的于都、兴国、万安县,就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扶贫项目、走访贫困农户等方式,了解各地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等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三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

【第9篇】2022镇专项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镇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甘都镇基本情况

甘都镇位于化隆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适宜,属化隆县三大川水乡镇之一,也是化隆县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86个社6871户,总人口3.13万人,有回族、撒拉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90.6%。全镇总耕地面积为xx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2亩,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温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第三产业收入占48.6%,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收入占33.33%,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历年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xx年我镇积极争取在唐寺岗、牙目、桥头、东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个村的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农户744户,发放扶贫资金372万元;xx年在甘都街、阿化、西滩三个村种植薄皮核桃1300亩;xx年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镇通过行政村申请、政党政班子会议研究,上级扶贫部门审核确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关巴、东六、东七、甘都街、阿化、西滩8个行政村为贫困村,xx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在2736以下,贫困率均在42.5%以上。通过农(牧)户申请、村(牧)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牧)委会核实、镇政府审核,确定了贫困户1355户(5257人)。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xx年初对贫困户数据进行了更新,初步确定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我镇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扎实开展我镇解困脱贫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传,镇、村分级召开贫困户认定动员大会,宣传扶贫政策和扶贫方案。对外出打工及未能到会的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宣传,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户晓”,营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工作氛围。2、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是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深入调研,方案制订科学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填好扶贫对象基本信息表,重点弄清家庭人口、收入来源、支出负担、存款或负债额度、致贫原因、脱贫依靠等问题;建立专门数据库,对所有认定的对象,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信息录入。通过深度分析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根据其家庭实际,综合考虑所在村社相关情况,明确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脱贫思路。3、严格按程序认定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准则。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局审批”的程序,坚持做到条条到位、环环尽责。特别在代表评议环节上,我镇注重突出民主性、广泛性,要求评议小组至少30人以上,且每个村民小组不得少于5人;在镇政府审核环节上,组织干部到各个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申请户主的基本情况,确保对象认定不出现偏差。4、强化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构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一是我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项目。二是通过项目整合,积极整合国土、发改、水利、林业、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将钱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卫生室建设、电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群众“凑”。发挥困难群众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资金。5、跟踪问效,信息管理动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动态识别、动态管理,保持扶贫对象的精确性和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按季度对贫困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增收状况,对于脱贫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调整扶贫方案,纠正扶贫措施。6、群众自觉行动,苦干实干是根本。使群众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是扶贫开发工作成功的动因。

总结的经验:我镇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国家的帮助和自身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镇谋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群众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地理条件优越。我镇位于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较县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及药材等经济类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贯穿境内与循化县连接,石甘公路与石大仓乡相连,公伯峡电站公路与循化县红旗乡相连,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2、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拉木峡丹霞地貌、公伯峡电站、苏只电站、水车生态园区、“黄河彩篮”蔬菜种植基地、马步芳公馆、阿河滩清真寺和古树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观光资源,并可依托宽广的库区水域资源,发展冷水养殖、水上娱乐等项目,打造黄河谷地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服务产业。3、民俗文化有待开挖。我镇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占全镇总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长做可口的饭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负有盛名,回族的“刺绣”也享有名誉,有收藏黄河奇石的爱好,且这两个民族热情好客,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饮业。4、劳务经济渐成规模。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拉面经济明显提升了农民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支柱产业。5、扶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镇大力扶持带头致富群众新建畜禽养殖规模、冷水养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生产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之处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我镇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式。

【第10篇】扶贫开发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扶贫开发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的安排,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第一环节的准备工作,经领导组办公室批准,今天,召开局机关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首先,我代表局党组和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对今天前来指导我们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指导检查组牛局长、梁局长、成局长和李主任等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召开的是市扶贫局机关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既然是专题民主生活会,它就既具有普通民主生活会的特点,也就是说要解决普通民主生活会要解决的问题;更具有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特点,就是要突出专题,集中精力解决好市委提出的专题内容。对于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明确要求: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三战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_____精神,奉献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集中分析检查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检查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注重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从宗旨意识、政绩观、责任心和事业心、艰苦奋斗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希望大家在发言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突出这个主题,不要本末倒置,更不要跑题。通过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我们要切实分析查找到班子和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使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下面,我就代表局领导班子和个人作分析检查。

首先,我对局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检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与全国、全省各市一样,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扶贫工作县(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有了较大改善,贫困县(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整体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个别贫困县甚至跨入了全省十强县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扶贫部门和市直兄弟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扶贫县(区)干部职工,尤其是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也倾注了我们扶贫系统历届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心血与汗水。_____31年扶贫开发的历史值得认真总结;_____31年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取得的成效值得认真总结;_____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创造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在_____扶贫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值得总结和表彰。但是,我们在看到扶贫开发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迄今扶贫开发工作中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_____市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致贫因素虽然有所改善,但迄今尚未根本改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干旱”、“光秃”、“沟壑”、“闭塞”和“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资源流失”、“资金流失”、“劳动力流失”和“人才流失”等问题,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和艰苦奋斗。

二是我市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旱涝霜雹自然灾害频发而避灾能力很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

三是扶贫开发投入不足,瞄准机制不准,扶贫政策脱靶外溢和应扶持贫困群众未能得到全面、有效、持续地综合扶持的情况同时存在,并且后者更为严重。至今,文水、汾阳、孝义三个县(市)尚未被列入国家和省扶贫工作县(市)范围,这三个县(市)20xx年底还有10.8万低收入人口没有机会享受扶贫政策的扶持。

四是扶贫开发规划笼统抽象,系统性差、随意性大、资金使用分散,项目论证、监管和效益评估跟不上,有一些项目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五是全方位、多渠道、大扶贫的格局虽然初步形成,但体制尚未理顺,扶贫开发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六是到,全国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方针、要求、机制、战略等已经制定,政策体系正在完善,下一个10年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2)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工作已经启动,而我市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刚刚形成,尚待进一步修定完善和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

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这些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

一、_____的“五大”贫困特征和“五个”致贫因素,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长期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取得效果。因此,_____的扶贫开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而不是靠三两个阶段性的攻坚战役就能解决问题的“突击战”。长期以来,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扶贫部门的同志,在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上,自觉 不自觉地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情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时期十年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都明显带有这一特征,各级都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实施一批扶贫开发项目就最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但扶贫工作的实际结果是,每个阶段结束以后,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贫困人口并未减少,有时候还会增加。以_____市为例,其贫困人口一直保持在100万人左右。这本身说明,在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彻底解决和消除之前,贫困问题就不会消除。由于_____的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_____市的贫困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除此而外,贫困概念还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前,贫、富的概念不会消失,贫困与富裕的矛盾会一直存在,扶贫济困问题一直会是社会领导者与组织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到20xx年底以前,我们即使圆满完成了扶贫开发的阶段性任务,也只是基本解决了我市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讲,就是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饭能吃饱,衣能穿暖,居能蔽风雨”的绝对贫困问题;到,我们即使胜利实现了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也只是解决了我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这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绝对贫困现象虽然基本消除了,但相对贫困现象还会依然存在,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不会结束,扶贫开发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从事扶贫开发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一定要从理论上弄清楚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协助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战略,克服急于求成思想,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当然,到以后的贫困程度,肯定与现在的贫困现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我们也要科学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如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意见》(20xx—2022)、“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扶贫开发计划等,以使扶贫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地取得成效,以使绝对贫困现象能够在年底之前逐步加以消除,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二,_____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返贫压力不断增加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由于我市的区位劣势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短时间内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造成的,但从主观方面讲,过去直至现在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和考核体系不够科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扶贫开发考核体系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使得贫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倾斜“基数”不倾斜“绩效”,使得一些县的贫困人口迟迟得不到减少,并且出现了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竞相争取挤入国定、省定、插花贫困县的不正常现象。从我个人主导思想上也认为:_____市扶贫局和各县扶贫办在20xx年底保住了山西省扶贫开发最大市的头衔,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政绩”,因为贫困人口少了、贫困村少了,省级以上给的扶贫资金就少了(临县、兴县沾了一个很大的光,石楼、中阳受了一个很大的害)。由于利益驱使和地方保护主义作祟,这种不科学的扶贫政策和考核体系不改变,即使区位劣势和自然条件逐步改善了,但贫困人口基数问题与返贫人口数量过大的问题也不会解决,而且会在越扶越“贫”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第三,扶贫开发投入不足,目标瞄准机制不准,扶贫政策脱靶外溢和应扶持贫困群众未能得到全面、有效、持续地综合扶持的问题,从客观上讲,我市地处内陆山区,区位劣、条件差、灾害多、抗灾能力弱,再加上改革开放起步迟、发展慢、观念旧、技能低,综合素质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造成了较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较多的基础设施欠账。尽管近年来,中央和省政府每年财政以5000万元的增幅投入我市的扶贫开发事业,从20xx年度不足1亿元到20xx年会突破2亿元,但其与我市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以及需要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比,仍是“小补丁补大窟窿”,两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市、县两级规定的扶贫开发配套资金跟不上,各级扶贫部门的经费捉襟见肘,使得一些该做的前期工作,如规划、设计和论证,扶持贫困对象认定与扶持项目确定,以及项目实施后的检查、验收与跟踪绩效评估等跟不上,从而造成了瞄准机制不准和扶贫政策脱靶与外溢的问题。

从主观上讲,县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特殊的扶贫资金与普通的支农资金两者之间的政策界限区别的不是很清晰,把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殊的扶贫开发资金视同于普通的支农资金捆绑整合使用(其在移民扶贫项目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而县级扶贫部门不据理力争,省、市扶贫部门也避事宽容,是造成这一问题较长期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重要原因。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在各级树立起了正确的政绩观后,这一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关于扶贫开发规划笼统抽象,系统性差、随意性大,资金使用分散,项目论证、监管和效益评估跟不上,有一些项目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问题,其客观原因是在新世纪初我们做扶贫开发规划时扶贫系统人员少、时间紧、经费缺,只是套着国务院和省政府《纲要》、《规划》作出了我市的十年扶贫开发《意见》,在之前未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考察论证,规划本身不甚符合_____各县(区)实际;另外,《意见》实施的主动权在省级以上而不在市县两级,我们只能被动适应,不能创造性地主动开展工作,如因完成“三个确保”任务而使扶贫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市、县两级甚至省扶贫办也无能为力。当然,从主观上分析,也有我们争取不够和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除此而外,扶贫开发的一些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如扶贫开发规划应当怎样制定?扶贫项目应当怎样管理?扶贫开发效果应当怎样进行评估?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极差的相关责任人应如何追究等,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办法和制度,也就是说扶贫开发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这些弊病只有在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之后和扶贫开发工作完成立法以后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第五,关于全方位、多渠道、大扶贫的格局虽然初步形成,但机制体制尚未理顺,扶贫开发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的问题,需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结束后,从上到下来进行理顺。

六、关于_____市20xx—新的扶贫开发十年《意见》与“十二五”规划制定问题,我们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的安排,积极开展制定前的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上述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主客观原因分析,我们在学习、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对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工作内容已经拿出了一个初步意见,征求了各县(市、区)扶贫办的意见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这个思路我们初步概括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八”,其具体内容为:

咬住“一个目标”:全市到底以前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抓好“两轮驱动”:一个轮子是抓好以农村低保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另一个轮子是抓好以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主的开发式扶贫。民政部门负责的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扶贫部门负责的开发式扶贫要做到应扶尽扶,并且两个部门要搞好衔接,特别注意交叉部分贫困群众的救助和扶持工作。

坚持“三条方针”:第一条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以扶持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为目的;第二条是坚持开放式扶贫方针,形成以专项扶贫为主导,行业扶贫为主体,社会扶贫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第三条是坚持立体式扶贫方针,变一次性经济扶持为主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面、有效、持续地综合扶持。

围绕“四个着力点”:一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四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实施“五大扶贫开发工程”:一是要实施好“整村推进工程”;二是要实施好“移民扶贫工程”;三是要实施好“雨露计划工程”;四是要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程”;五是要搞好“产业化扶贫工程”。

做实 “六项”工作:一是要科学确定我市贫困人口标准,并与省定、国定标准有机对接;二是要准确划定贫困区域类型,实行按主导产业分区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三是要在专家指导下制定扶持特殊类型贫困区域扶贫开发的整体规划;四是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整合各类社会扶贫资源,以保证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五是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注重扶贫开发效果,积极开展小额信贷贴息、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并创造条件启动中国扶贫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联手开展的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六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健全扶贫开发机构,强化扶贫开发队伍,进一步完善巩固扶贫成果的长效机制。

开展对七个“特殊类型贫困区域”的调研论证和规划设计:一是沿黄(河)红枣改良扶贫开发区;二是优种核桃规模栽植扶贫开发区;三是杏树、沙棘覆盖扶贫开发区;四是以脱毒种薯推广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开发区;五是谷子、莜麦、胡麻、葵花等优质小杂粮与油料作物规模种植扶贫开发区;六是设施棚菜(瓜、果、菌类)扶贫开发区;七是牛羊猪鸡兔标准化舍饲规模养殖扶贫开发区。在这七个特殊类型贫困区域内,都要扶持发展与扶贫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扶贫龙头企业,贮藏、加工、运销、服务体系以及扶贫开发行业协会。

由这七个特殊类型贫困区域的分项目规划,组成_____市 “黄土高原沟壑区特殊类型贫困区”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并结合即将出台的全国、全省第二个农村扶贫开发10年《纲要》、《规划》(20xx—2022)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出我市相应的扶贫开发《意见》与《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八项机制”:一是以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制定、论证、评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逐年总结、修订、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二是以扶贫对象的识别、瞄准、进入和退出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动态监测机制;三是以贫困人口减少和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绩效考核机制;四是以各级政府扶贫开发投入逐年增加与各类扶贫资源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扶持机制;五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扶贫中引入市场机制;六是以管办分离、项目报帐、审计评估、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项目监管机制;七是以各级扶贫领导组牵头抓总,各级扶贫部门承办,专项扶贫为主导,行业扶贫为主体,社会扶贫为补充的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八是以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实施、企业捐助、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动员机制。

上述扶贫开发思路和工作内容,我们仍在修订和完善过程中,预计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结束时能够最后确定。对于这些思路和工作,局机关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不等不靠,立即着手开展工作;对于县(区)一级党委、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督促各县(区)尽快加以解决;对于需要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向市扶贫领导组打出请示报告,请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帮助解决;对于需要经过上级扶贫部门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给省扶贫办乃至国务院扶贫办写出意见或建议,在上级制定方针政策时能够给予考虑。

以上就是我代表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分析检查。

其次,我代表领导班子和个人对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检查。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安排,局党组在集中精力分析检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班子和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找。通过学习、调研、走访、座谈、书面征求意见和与班子成员以及科级干部相互交流谈心,总体来说,大家对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xx年底市扶贫局新的领导班子组成以来的工作是肯定的。大家认为新班子组成以后,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理顺了局机关多数干部的情绪,统

一、稳定并且扩展了各县(区)扶贫工作机构,争取到了较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特别是在去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来_____调研时,_____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受到了省扶贫领导组和国务院扶贫办主要领导的好评,给市委、市政府争了光,给全省扶贫系统争了光,因而20xx年度被省扶贫办列在10个扶贫工作市之首进行了表彰。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问题和不足。其中比较集中的反映,还是在今年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20xx年度责任制考核组经过与局机关的每位干部职工谈话后,对局党组提出的三条反馈意见的内容:第一是班子成员沟通不够;第二是有的班子成员定位不准;第三是20xx年度责任制分解不科学。其中第一条意见是这三条意见和建议的核心,切中了我局的症结和要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抱着边学、边整、边改的态度,从责任制考核结束到现在,我利用“五一”假期和星期

六、日的时间,主动与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科室中心负责人普遍进行了1—2次的谈心沟通。在谈心中,我与每个同志都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沟通思想,并力求形成共识。通过这些谈心活动,弥合了隔阂,增进了团结,达到了相互不纠缠历史旧账,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为进一步建设和谐型机关奠定了基础。

在其他党性党风党纪方面,无论是在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宗旨观念、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上,还是在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拼搏赶超、与时俱进、敢闯新路上,所有班子成员包括我自己都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问题,也没有群众反映什么突出的问题。对于局机关接到的群众来信来访,我们都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保证了全市扶贫开发系统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在局机关的整个工作中,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突出问题,还是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作为局长、党组书记,都负有主要责任,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决心并且保证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我将以我的实际行动,带领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认真真地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实施好扶贫开发工程,实事求是地抓好班子建设,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三三战略”,完成我市扶贫开发阶段性任务和实现扶贫开发奋斗目标,促进我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并最终建成富裕、宜居、特色的“三新”_____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11篇】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_____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_____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_____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xx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 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_____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20xx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三、贫困人口分布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以1300元为贫困线标准,到20xx年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4219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兴镇总人口有48094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2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瑶族,分布在牛洪、岔弄等11个村委会;戈奎乡总人口有20507人,其中贫困人口14664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加梅、哈鲁等8个村委会;牛孔乡总人口31414人,其中贫困人口20591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者俄、模东等12个村委会;大水沟乡总人口19174人,其中贫困人口12847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大水沟、龙普等9个村委会;大黑山乡总人口有19862人,其中贫困人口12717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拉龙、老白寨等8个村委会;半坡乡总人口9909人,其中贫困人口6005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二甫、哈的等6个村委会;骑马坝乡总人口12711人,其中贫困人口8643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布在莫洛、杯倮等8个村委会;三猛乡总人口24949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5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桐株、塔甫等8个村委会;平河乡总人口29213人,其中贫困人口20656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分布在大头、东哈等11个村委会。

(二)未纳入规划贫困村数及分布

未纳入“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规划和未扶持过的的贫困村数有426个,其中,大兴镇47个,戈奎乡25个,牛孔乡81个,大水沟乡63个,大黑山乡41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34个,平河乡54个,三猛乡67个。

(三)已扶持过但未解决贫困的村及分布

截止20xx年年底,已经扶持过的村寨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戈奎乡32个,牛孔乡31个,大水沟乡26个,大黑山乡32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28个,平河乡28个,三猛乡46个。但都未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为每个财政才补助15万元,由于_____县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而_____财政薄弱,无法增加投入,内地可建设2个项目村的资金在_____县只能建设一个项目,甚至1个也建设不了;二是自然灾害反贫,由于防灾能力弱等原因,脱贫后反贫现像严重。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进一步加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县级财源,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开展卫生、文化、广电等设施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十年努力,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农户通电率达95%以上,巩固“普六”成果,实现“普九”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目标任务

1、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以上;

2、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和困难问题;

3、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贫困群众看病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八难”问题;

4、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

5、户均发展1-2项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贫困乡(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为达到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县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县直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州、县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2、资金保障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确保中央、省、州下达到我县的各类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鼓励乡(镇)、村及贫困户加大自筹资金的额度(包括贫困户投工献料折算资金);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政策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法规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吸引县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开发我县的各类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内经济发展。

4、技术保障措施。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技术指标体系,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搞好技术服务。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万村建设千村推进的力度和社会帮扶力度。因我县山高谷深,交通不畅,群众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建设成本高,向上级争取每年多增加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增加到50万元以上,以促进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重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但由于贫困,使大批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入学,或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者居多,现代耕作方式和实用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因此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补助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资金。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我县尚有142190人分困线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向上级争取每年增加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_____县人民群众缺乏经济来源,无法增加投入,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安居房建设资金,希望每户补助金额增加到6000元以上。

【第12篇】扶贫开发办公室社会扶贫工作报告

我县的社会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市扶贫办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各阶层力量积极参与帮助贫困村的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筹集社会扶贫资金831万元,其中部门绑捆资金318万元,汶川地震捐资513万元(捐资中的400万捐赠给地震受灾区,另外113万元用于我县受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完成特困村公路建设7条45公里,新建囤水田353亩,新建维修水利设施1300处,维修校舍1处,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7期,培训950人(次)。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推动此项工作。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贫困地区地势偏僻,交通闭塞,房屋结构落后,因此,损失较为为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帮扶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播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群众的同情;二是广泛及时宣传在抗震救灾中帮扶贫困群众的先进事迹,用先进典型来感召群众参与;三是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单位将参与社会扶贫作为加强对内部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部门定期分批安排职工到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并将帮扶成效与工作业绩挂钩。

二、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为切实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建设。自2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以两办的名义联合下文,要求加强社会扶贫工作,并实行扶持政策一定五年不变。县委还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特困村制度,明确了每个县级领导和部门所联系的贫困村具体的帮扶内容,特别在今年抗震及灾后重建期间,每个领导与部门多次深入联系村,帮助研究制定具体的救灾措施,协调解决重建所需的物资,确保全县没发生一起因地震造成的纠纷。

三、加强督促,公开公示

为确保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县委、县政府将各单位及其职工的捐资情况纳入了年终的目标考核。在捐资过程中,绝大多数单位及干部职工反应积极,但有少数单位及个人因认识不到位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按时捐款,对此,县扶贫办协调县督查室在党政网上发出《督办通知》,要求未捐资的单位限期完成捐资任务。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单位和个人的扶贫捐资,一律存入扶贫专户,资金的使用原则由县扶贫办提方案,交县扶贫领导小组集体审定。资金的筹集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在《大足报》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安排到特困村的社会扶贫资金,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报批,执行扶贫资金的“备案制、报帐制、公示制、审计制”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扶贫资金专帐、项目台帐制。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还邀请县纪检、监察部门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县审计部门定期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

今年社会扶贫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极少数单位和个人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社会扶贫筹资主要来源于县直部门和街、镇、乡单位、职工及工商企业,居民捐资较少,筹资渠道不宽;三是社会扶贫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扶贫面有限。

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成效。

1、积极做好筹集社会扶贫资金的各项工作,并不断拓展筹资渠道,力争资金筹集额有新突破。

2、加强调研,合理安排今年筹集的社会扶贫资金,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资金的效益。

3、在县级联系领导和部门的帮助下,多形式、多渠道整合各类资金,在1-2个特困村建立笋竹或优质黑山羊专业合作社,推动特困村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平,在1-2个特困村建立高产示范农田。

【第13篇】乡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xx和县扶贫和移民办制定的xx的要求,我们对我乡xx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年初,配齐配强了扶贫工作力量,换届以后又调整充实了工作力量。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乡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xx年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二、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我乡xx年贫困人口xx人,到xx年12月15日,贫困人口为xx人,比上年下降10.2%。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为推进整村战略的实施,共帮助三门村协调信用社小额扶贫贷款32万元。在项目立项上,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了立项准确,没有项目变更的情况。同时,我们积极推进项目实施,目前,已选送一名应届学生参加“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并硬化村部至上围道路,明年的扶贫开发工程也早已启动,有序进行。

四、资金管理情况

我们按照县扶贫办的要求,对扶贫资金严格管理,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全部用于扶贫村项目开发和选送学生参加雨露培训,没有出现滞拨、挤占和挪用现象。

五、帮扶工作情况

我乡成立了扶贫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社会力量做好帮扶工作。乡主管领导先后多次到县直单位汇报情况,争取帮扶单位支持。与交通、水利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主动沟通情况,争取县直部门开展帮扶工作。到xx年xx月统计,县直各项帮扶共计xx万多元。

六、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乡政府狠抓资料的建设和管理,对各项公示、报表都督促扶贫村及时公示和填报,并对材料进行归档整理,做到报表及时准确,材料整齐规范。

七、其它工作

xx年我乡重点村扶贫工作现已全部完成,xx年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全年没有发生因扶贫工作造成上访。同时通过扶贫开发,极大的调到了扶贫村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第14篇】度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扶贫重点工程,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新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增强经济实力;

乡党委、政府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思路,把发展种养加工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整村推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村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构筑了稳固的返贫防御体系,全年共有444个贫困户脱贫。

一是坚持分类指导,选准产业重点

贫困村所处的区位、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各有不同,发展产业必须从实际村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因村而异确定发展重点。为此,我们组织农、林、水、牧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逐村制定了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如我们在金岗山村重点扶持发展茶果业,在大河冲村发展药材和特种养殖,在何畈村重点扶持发展畜禽养殖。

二是推进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按照“协会+基地+大户+贫困农户”的模式,通过扶持协会、基地和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专业生产和经营,整体推进规模产业基地建设。一年来,全乡七个贫困村共有0.6万人建立了种养基地,开发水域0.1万亩,发展生猪0.5万头、牛0.15万头、羊1万头、家禽8万羽。

三是强化科技扶贫,提高开发效益

二、强化管理,确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突出重点,把项目建设当做一场重大战役来打

项目资金来之不易,如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大事。首先严格规定,搞好工程发包工作,用一周时间在乡电视台播放邀标公告,提高参与竞争面。根据图纸,坚持“节约、实用、安全”的原则,认真搞好工程预算,企业中标后,以文字形式,乡政府与其签订了施工合同书。其次,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施工之前,乡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分工,严明纪律。在施工过程中,邀请县质监站作为监理,乡扶贫办派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作为甲方代表全程监督,始终坚持业主负责制,质量监理制,检查验收制。乡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工地现场指导,邀请乡域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工地进行视察,发现问题就地指出,并及时向施工单位下发整改意见书,待施工单位按要求整改后,以书面形式向工程建设指挥部报告,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工程竣工后,我们首先对照施工方案进行自查,自认合格后,再向县农开(扶贫)办上交验收报告,对整个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二是廉洁从政,严把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关

在施工之前,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挪用、挤占、贪污项目资金的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乡成立了以纪检书记任组长、乡财政所、农经站及项目实施村的财会人员为成员的财务管理小组,将项目资金设专帐、专柜、专人管理,所有帐目正规,手续齐全,票据规范,无白条入帐现象。在金融单位开设专户,收支情况严格执行资金报告制,及时、准确报送相关单位。工程款的划拨严格履行合同中按工期付款的方式。为防止施工单位克扣、拖欠民工的劳务费,我们将这部分资金交由财政所管理,工程竣工后,由民工直接到财政所领取。我们除了在乡村两级政务公开栏上予以详细公开外,还采取公告、公示的办法在乡电视台和所在村人口集体地予以播放和张贴,接受各方面监督,接受主管部门的财务审计。

三是造管并重,把管护工作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常抓不懈

创新管护机制,派专人常年养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造福人类。及时安装好永久性标志牌,让群众永记党和政府的恩泽。

三、因材施教,狠

抓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全年共培训学员175人,转移就业174人,同时还在务工地设立了联络处,保证了就业学员的就业稳定性。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班

乡党委、政府对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形成了工作有专班、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二是落实目标,明确责任

根据《_____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将全年175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村,为了强化责任,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签订了培训合同,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广泛宣传,形成舆论

利用电视、各种会议、群团组织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措施,进行了正确引导,既让全乡中青年农民知道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好处,推荐就业的安全性,又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岗位、就业去向,激发了农村青年自愿参加学习,勇于外出创业,增收致富。

四、认真抓好其他各项工作

的扶贫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在搞好重点工作的同时,也狠抓了其他基础性工作。一是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调整工作。二是按时上报县农开(扶贫)办所要的各种报表和材料。三是准时参加各种会议。

一年来,我乡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劳动力培训招生工作比较困难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优点,纠正缺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实现“整体脱贫,共同致富”的目标而努力。

五、扶贫开发工作打算

,我乡要继续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围绕“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各项扶贫重点工程,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科学素质,搞好科技扶贫和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

我们要继续搞好科技扶贫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贫困村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扩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贫困村传经授宝;扩大贫困村的劳务输出,鼓励贫困农民外出打工,回来后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劳动力转移培训0.03万人,为贫困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2、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扶贫项目库建设

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保证金岗山村公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检查、监督,建立健全跟踪检查、项目验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此外,要全面完成扶贫项目库建设,为实现扶贫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奠定基础。

3、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乡扶贫办承担着组织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艰巨任务。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扶贫机构,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扶贫干部队伍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切实增强其协调管理能力,努力开创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第15篇】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xx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xx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xx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积极、主动、向上的思维方式。

5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单位帮扶,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在大水沟乡开展“无偿投入,有偿使用,长期滚动,受益群众”试点工作,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整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抓出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xx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建县晚(1958年建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3096.86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没有一块足以1平方公里的平地,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年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二是贫困程度深。到xx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还有8.09万人,其中758-1067元之间的3.27万人,758元以下的4.82万人。目前全县还有4150户20750人居住在茅草房、篱笆房或破房中,极少数特困农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不蔽风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农民素质低。由于教育起步晚,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接受先进思想、先进观念和推广实用技术的能力缓慢,科技普及率低。四是县级扶持能力弱。因县域经济增收缓慢,县级可支配财力十分有限,谈不上拿出资金搞开发式扶贫。

三、贫困人口分布

(一)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

以1300元为贫困线标准,到xx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4219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兴镇总人口有48094人,其中贫困人口28352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瑶族,分布在牛洪、岔弄等11个村委会;戈奎乡总人口有20507人,其中贫困人口14664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加梅、哈鲁等8个村委会;牛孔乡总人口31414人,其中贫困人口20591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者俄、模东等12个村委会;大水沟乡总人口19174人,其中贫困人口12847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分布在大水沟、龙普等9个村委会;大黑山乡总人口有19862人,其中贫困人口12717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拉龙、老白寨等8个村委会;半坡乡总人口9909人,其中贫困人口6005人,主要为哈尼族、拉祜族,分布在二甫、哈的等6个村委会;骑马坝乡总人口12711人,其中贫困人口8643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分布在莫洛、杯倮等8个村委会;三猛乡总人口24949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5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分布在桐株、塔甫等8个村委会;平河乡总人口29213人,其中贫困人口20656人,主要为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分布在大头、东哈等11个村委会。

(二)未纳入规划贫困村数及分布

未纳入“xx”期间整村推进规划和未扶持过的的贫困村数有426个,其中,大兴镇47个,戈奎乡25个,牛孔乡81个,大水沟乡63个,大黑山乡41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34个,平河乡54个,三猛乡67个。

(三)已扶持过但未解决贫困的村及分布

截止xx年底,已经扶持过的村寨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戈奎乡32个,牛孔乡31个,大水沟乡26个,大黑山乡32个,半坡乡14个,骑马坝乡28个,平河乡28个,三猛乡46个。但都未能脱贫致富,主要原因是:一是投入不足多为每个财政才补助15万元,由于xx县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而xx财政薄弱,无法增加投入,内地可建设2个项目村的资金在xx县只能建设一个项目,甚至1个也建设不了;二是自然灾害反贫,由于防灾能力弱等原因,脱贫后反贫现像严重。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统一领导,统一安排,主要工作思路是进一步加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县级财源,增加群众收入;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开展卫生、文化、广电等设施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十年努力,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地,户均3亩经济林果,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农户通电率达95%以上,巩固“普六”成果,实现“普九”目标,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二)目标任务

1、人均纯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以上;

2、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和困难问题;

3、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贫困群众看病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八难”问题;

4、基本实现贫困村通简易公路和村内道路硬化;

5、户均发展1-2项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贫困乡(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为达到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三)具体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县级扶贫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由县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县直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各乡(镇)要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州、县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

2、资金保障措施。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确保中央、省、州下达到我县的各类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县级投入力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鼓励乡(镇)、村及贫困户加大自筹资金的额度(包括贫困户投工献料折算资金);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政策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法规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吸引县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开发我县的各类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内经济发展。

4、技术保障措施。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规划实施的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技术指标体系,从适宜技术的选择、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搞好技术服务。

(四)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万村建设千村推进的力度和社会帮扶力度。因我县山高谷深,交通不畅,群众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建设成本高,向上级争取每年多增加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增加到50万元以上,以促进万村建设千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重视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但由于贫困,使大批少数民族儿童无法入学,或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者居多,现代耕作方式和实用科学技术难以推广,因此向上级争取政策倾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免”政策,每年补助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资金。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我县尚有142190人分困线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向上级争取每年增加一定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4、增加安居房投入。xx县人民群众缺乏经济来源,无法增加投入,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安居房建设资金,希望每户补助金额增加到6000元以上。

《扶贫开发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