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迹考察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古迹考察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迹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XX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 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委员们在县文管所、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池曲径通幽。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XX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文庙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43米的大牌坊。正中悬挂红底金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横匾。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瑞亮书写。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基石上的麒麟图。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左右翻滚。
先师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
石屏文庙保护的完整程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员们赞叹。1983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XX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1872-1937),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殿试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钦授翰林院编修。清宣统元年(1909),袁嘉谷赴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致力于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先后担任国会议员、省参议员,云南盐运使,省政府高等顾问、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身兼数职,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颇丰。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三篇”,“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均由云南书法家尚文、李群杰、周善甫、冯国语、段雪峰、赵浩如、孙太初、刘昆生等人重书。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XX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摄影像一幅。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丽。
袁嘉谷故居1989年5月公布为石屏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个旧市沙甸大清真寺
沙甸新建大清真寺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筹资金,总投资1.1亿元,历时五年,主体工程礼拜殿及和谐广场的主要设施已完工,于XX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真寺。
沙甸大清真寺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000平方米,4座独立的观礼塔与大清真寺合为一个建筑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观宏伟壮观、庄严,内部典雅、大方,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万人做礼拜。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再加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大显示屏,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今年年底,随着与大清真寺配套的和谐广场建设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沙甸区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建水、石屏、个旧等县(市)的考察,委员们很受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目前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产自销,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市场越来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缩。近年来,建水县意识到紫陶产业的潜力,因此在每年孔子文化节举办紫陶展,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标准,推动建水紫陶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还应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的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水紫陶,同时,加大对紫陶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紫陶产业健康发展。
另外,石屏的文物古迹很多,且很有特点,但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不发达,知名度远不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方。因此,石屏县政府应围绕文化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推进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文庙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工作为抓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彰显“文献名邦”的独特魅力,扩大石屏的知名度。
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历史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
石屏郑营村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距县城仅10公里,但县城通往郑营村的公路为较窄的乡村公路,不能满足今后旅游开发的需要;芦子沟村地处石屏县坝心镇东北边,距县城2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道路为土路,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要将郑营村历史文化村、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应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途径,筹集资金,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首先解决公路交通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建设,搞好民居的修复和保护,街道、停车场、环保厕所、农家乐餐厅、游客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以及旅游景点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优化文化基础设施,构建适应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网络。
3、科学编制规划,继承和提升历史文化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村以建筑群为整体环境风貌展现着历史特色,印证着历史脉络。保护历史文化村,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历史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形象。
历史文化村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必须规划先行。在制定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总揽历史、文化、文物、旅游等因素,做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保持村内文化的延续性,体现村民生产、生活的原汁原味;保持村内古建筑群原貌,禁止大拆大建,对民居进行修复、改造时,要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新建房屋最好在村外另辟新址建设,并对街道环境进行规划;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形象设计的基本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由政府协调文物、文化、旅游、园林等部门做好文物旅游线路的规划,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文资源合理利用,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增辉添色。
4、采取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和群众对历史文化村及其地面文物的保护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其次,必须建立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由文物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村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造册登记,在报刊上予以正式公布。同时,与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人签订保护责任书,将保护职责落实到组、到人。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用火用电安全意识。
在芦子沟参观时,委员们看到村里的电线是空中架线,存在乱拉乱接电线的情况,而村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就给建筑和村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民居建筑群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其中,具体落实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在村内主要路口悬挂消防警示标语,设立消防宣传橱窗,利用消防漫画、消防知识挂图、宣传展板、消防幻灯、编制防火歌谣等形式,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习俗,指导村民安全用火、用电,切实增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XX年9月6日,湛江师范美术学院08书法班20名同学在班主任李永老师与乔志强博士的带领下外出专业学术考察。历时3个星期的考察活动,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寻访祖国名胜古迹,我们一路高歌,横跨五省(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浙江),访六市(襄樊,西安,洛阳,曲阜,泰安,杭州)。为的是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书法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眼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将书法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继承和创新!
每年的金秋九月,我院的书法班都会由老师带队外出考察,这是书法班的传统,也是每位同学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素质的好机会!我们会继承这个传统,将书法艺术发光发热!
具体考察:
第一站:襄樊
地点:米公祠
9月6日,我们师生22人在湛江火车站乘坐1474次列车向湖北襄樊首站出发。我们坐了28个小时的绿皮硬座火车,条件相当艰苦,对大多数没有坐过火车的同学来说可是一次考验!尽管路途艰辛,但也阻止不了我们的步伐!我们住宿是火车站旁廉价的招待所,吃的是便宜菜饭,买的是团体票,出门坐公车!同学们一路高歌,互相帮助与配合,一切都那么和谐愉快!
9月8号我们参观了著名的米公祠!
米芾,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元章,号襄阳居士。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第二站:西安
地点: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博物院等地
9月8日晚我们从襄樊火车站乘坐k628班次火车去往西安。9月9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西安,在西安美术学院附近找了旅馆安顿!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9月10日,我们一早出发,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9月11日,参观碑林。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其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已它独特的收藏而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西安碑林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XX多年。这里碑石如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惊叹不已。
9月12日,我们参观了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XX年对外开放。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
9月13日,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仔细地注视着这方俑坑,两千多年的沧桑,依然保存了当年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性,8000多件陶俑,一万多件古兵器在这里先后被发现和挖掘。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俑人,基本上都在1.9米左右,高大魁梧,我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凝固了历史,鲜活了生命,把深厚的文化和精湛的艺术宏伟壮丽地再现于千年之后,通过古典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泥塑艺术的辉煌篇章,填补了中国艺术领域的空白。
在西安逗留了五天,每天的行程都满满的,参观古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品尝了当地的美食,领略到这里的风土人情。白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西安的名胜古迹,晚上同学三五成群各自活动。记忆最深的就是夜晚的大雁塔,每晚都有音乐喷泉,十分美丽!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还有西安最热闹的回民街,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现在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号小店。“回坊”地区除了北院门、大学习巷、西羊市外,还包括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口等一大片区域,老西安把这一带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寻最平民最真实的西安生活。不过后几个地方要从回民街向深处走得远些,不容易找到,外地游客相对很少。
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既古老又现代,充满活力与文明的美丽城市!
第三站:洛阳 目的:参观龙门石窟
9月14日,告别西安我们踏上开往河南洛阳的火车,似乎同学们对西安的印象都很好,甚至有点不舍离去!旅途还在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西安到洛阳坐火车只需5个小时,14号傍晚就到洛阳了。在火车站附近找了旅馆安顿下来,第二天就去龙门石窟!
9月15日,我们坐车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十分壮观,大大小小的石像非常宏伟,震撼了游客的每双眼睛!
第四站:孔子故里曲阜
地点:参观孔庙 孔林 孔府
9月15日晚,我们在洛阳火车站坐车去山东兖州,第二天早上6点到了兖州,再从兖州做汽车到曲阜。由于长途跋涉,我们在曲阜找到旅舍已经是上午了,同学们都很疲劳,所以16号修整一天,17号参观孔府!
9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孔府。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建筑原有170多座,560余间,现存152座,480间,其中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迎恩门、家庙等是明代建筑,其他均为清。代建筑。古建筑面积现存12740平方米。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著名画家周之冕、高其佩、郑板桥的绘画作品;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文征明的书法手迹;宋、元、明各时期的雕版印刷珍品、善本书籍,以及精致的玉雕、木雕、陶瓷、青铜器等工艺品等,供游人参观鉴赏。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城市的绿化,交通及文明建设都做的非常好!称为“东方圣城”一点不为之过,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就连交通车也不多,依旧保留着古代的建筑,十分具有当地特征!有名的孔庙,孔府,孔林!都是值得人们一览之地,还有当地的孔府菜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五站:泰安
地点:参观岱庙 爬泰山 观摩泰山石刻
9月17日下午在曲阜汽车站坐汽车去往泰安,下午到达泰安,并在火车站附近找到旅舍!
9月18日参观岱庙。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岱庙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9月19日早早起床出发爬泰山!泰山,通常指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另外,泰山还有岳父的意思。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其实都不容易。这次考察之旅相信同学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爬泰山了。我们从早上8点半开始爬山一直到下山已经是傍晚天黑了,每个人都是腰酸腿疼,但是没有留下一丝遗憾,毕竟爬上山顶那一刻是值得回味的,那一刻有种征服的感觉,就像整个泰山整个城市就在脚下。
9月20日,爬完泰山师生们已经筋疲力尽腰腿疼痛,今天休整一天,自由活动!
第六站:杭州
地点:游西湖 参观西泠印社
9月20日晚,我们在泰安火车站向杭州出发。
9月21日下午到达杭州火车站,我们在浙大西溪校区住研究生的宿舍,宿舍环境条件相当很好,相比杭州的旅馆和招待所。
9月22日,今天是中秋佳节,天下着朦胧细雨,我们来到西湖,参观了位于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建于19XX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这个学术团体,遐迩闻名,为中外时人所称道。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社址总面积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杭州西湖人间天堂,“最美不过西子湖,人在天堂水云间”。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洗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景区是立体和全方位,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领略她的风姿,素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称。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荟萃,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熠熠生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这是我第二次来杭州,第二次游览西湖,却给我的感受是强烈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在杭州,忘情于西湖。杭州这座充满历史与故事的城市,在今天繁华依旧,每个到杭州的游客无不流连忘返!
9月23日,自由活动!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出游!感受杭州的美。
杭州有名的特产:杭州丝绸 西泠印泥 青溪龙砚 西湖绸伞 张小泉剪刀 西湖龙井 王星记扇子等等。
在杭州逗留2天,这城市规划相当有特色,绿化条件好,城市的文明与历史体现出杭州独具的魅力!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会折射出这里人文气息与文明。我不否认我已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当然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再来的!
9月24日,收拾心情带上行李,本次外出考察最后一站结束,我是依依不舍的踏上火车离开杭州!
9月25日下午三时,经过28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湛江火车站!回到学校,这次旅途正式划上圆满句号!
相信本次考察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心中必定留下深刻记忆,日后必有所作为!
后记:
本次考察,由于时间有限,很多地点都没有细细参观,稍有遗憾,虽是这样,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领略到各地的风光。这与平时在书本中的体会的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华不同,这次旅程所见所闻深深的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对我而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奋发向上前进的动力,也是激发我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世界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及其魅力,让我们去共同创造!!
20xx年x月x日,xx师范美术学院x书法班20名同学在班主任xx老师与xx博士的带领下外出专业学术考察。历时3个星期的考察活动,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寻访祖国名胜古迹,我们一路高歌,横跨五省(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浙江),访六市(襄樊,西安,洛阳,曲阜,泰安,杭州)。为的是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书法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眼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将书法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继承和创新!
每年的金秋九月,我院的书法班都会由老师带队外出考察,这是书法班的传统,也是每位同学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素质的好机会!我们会继承这个传统,将书法艺术发光发热!
具体考察:
第一站:襄樊
地点:米公祠
9月6日,我们师生22人在湛江火车站乘坐1474次列车向湖北襄樊首站出发。我们坐了28个小时的绿皮硬座火车,条件相当艰苦,对大多数没有坐过火车的同学来说可是一次考验!尽管路途艰辛,但也阻止不了我们的步伐!我们住宿是火车站旁廉价的招待所,吃的是便宜菜饭,买的是团体票,出门坐公车!同学们一路高歌,互相帮助与配合,一切都那么和谐愉快!
9月8号我们参观了著名的米公祠!
米芾,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襄阳居士。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第二站:西安
地点: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博物院等地
9月8日晚我们从襄樊火车站乘坐k628班次火车去往西安。9月9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西安,在西安美术学院附近找了旅馆安顿!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9月10日,我们一早出发,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9月11日,参观碑林。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其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碑林”由于碑林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已它独特的收藏而成为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西安碑林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这里碑石如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惊叹不已。
9月12日,我们参观了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2023年对外开放。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
9月13日,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仔细地注视着这方俑坑,两千多年的沧桑,依然保存了当年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性,8000多件陶俑,一万多件古兵器在这里先后被发现和挖掘。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俑人,基本上都在1.9米左右,高大魁梧,我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凝固了历史,鲜活了生命,把深厚的文化和精湛的艺术宏伟壮丽地再现于千年之后,通过古典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泥塑艺术的辉煌篇章,填补了中国艺术领域的空白。
在西安逗留了五天,每天的行程都满满的,参观古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品尝了当地的美食,领略到这里的风土人情。白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西安的名胜古迹,晚上同学三五成群各自活动。记忆最深的就是夜晚的大雁塔,每晚都有音乐喷泉,十分美丽!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还有西安最热闹的回民街,回民街作为饮食集中的街区而出名,这里现在虽然被当作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点,但其实当地居民一直把这里当做吃小吃、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饭纳凉消磨时间的市民的更多。其实整个“回坊”地区都是饭馆林立,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其中不乏当地人最认可的老字号小店。“回坊”地区除了北院门、大学习巷、西羊市外,还包括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口等一大片区域,老西安把这一带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寻最平民最真实的西安生活。不过后几个地方要从回民街向深处走得远些,不容易找到,外地游客相对很少。
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既古老又现代,充满活力与文明的美丽城市!
第三站:洛阳 目的:参观龙门石窟
9月14日,告别西安我们踏上开往河南洛阳的火车,似乎同学们对西安的印象都很好,甚至有点不舍离去!旅途还在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西安到洛阳坐火车只需5个小时,14号傍晚就到洛阳了。在火车站附近找了旅馆安顿下来,第二天就去龙门石窟!
9月15日,我们坐车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十分壮观,大大小小的石像非常宏伟,震撼了游客的每双眼睛!
第四站:孔子故里曲阜
地点:参观孔庙 孔林 孔府
9月15日晚,我们在洛阳火车站坐车去山东兖州,第二天早上6点到了兖州,再从兖州做汽车到曲阜。由于长途跋涉,我们在曲阜找到旅舍已经是上午了,同学们都很疲劳,所以16号修整一天,17号参观孔府!
9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孔府。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建筑原有170多座,560余间,现存152座,480间,其中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迎恩门、家庙等是明代建筑,其他均为清。代建筑。古建筑面积现存12740平方米。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著名画家周之冕、高其佩、郑板桥的绘画作品;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文征明的书法手迹;宋、元、明各时期的雕版印刷珍品、善本书籍,以及精致的玉雕、木雕、陶瓷、青铜器等工艺品等,供游人参观鉴赏。其中最著者为“商周十器”,也称“十供”,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
曲阜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城市的绿化,交通及文明建设都做的非常好!称为“东方圣城”一点不为之过,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就连交通车也不多,依旧保留着古代的建筑,十分具有当地特征!有名的孔庙,孔府,孔林!都是值得人们一览之地,还有当地的孔府菜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五站:泰安
地点:参观岱庙 爬泰山 观摩泰山石刻
9月17日下午在曲阜汽车站坐汽车去往泰安,下午到达泰安,并在火车站附近找到旅舍!
9月18日参观岱庙。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岱庙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9月19日早早起床出发爬泰山!泰山,通常指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另外,泰山还有岳父的意思。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其实都不容易。这次考察之旅相信同学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爬泰山了。我们从早上8点半开始爬山一直到下山已经是傍晚天黑了,每个人都是腰酸腿疼,但是没有留下一丝遗憾,毕竟爬上山顶那一刻是值得回味的,那一刻有种征服的感觉,就像整个泰山整个城市就在脚下。
9月20日,爬完泰山师生们已经筋疲力尽腰腿疼痛,今天休整一天,自由活动!
第六站:杭州
地点:游西湖 参观西泠印社
9月20日晚,我们在泰安火车站向杭州出发。
9月21日下午到达杭州火车站,我们在浙大西溪校区住研究生的宿舍,宿舍环境条件相当很好,相比杭州的旅馆和招待所。
9月22日,今天是中秋佳节,天下着朦胧细雨,我们来到西湖,参观了位于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这个学术团体,遐迩闻名,为中外时人所称道。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社址总面积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杭州西湖人间天堂,“最美不过西子湖,人在天堂水云间”。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洗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景区是立体和全方位,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领略她的风姿,素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称。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荟萃,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熠熠生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这是我第二次来杭州,第二次游览西湖,却给我的感受是强烈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在杭州,忘情于西湖。杭州这座充满历史与故事的城市,在今天繁华依旧,每个到杭州的游客无不流连忘返!
9月23日,自由活动!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出游!感受杭州的美。
杭州有名的特产:杭州丝绸 西泠印泥 青溪龙砚 西湖绸伞 张小泉剪刀 西湖龙井 王星记扇子等等。
在杭州逗留2天,这城市规划相当有特色,绿化条件好,城市的文明与历史体现出杭州独具的魅力!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会折射出这里人文气息与文明。我不否认我已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当然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再来的!
9月24日,收拾心情带上行李,本次外出考察最后一站结束,我是依依不舍的踏上火车离开杭州!
9月25日下午三时,经过28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湛江火车站!回到学校,这次旅途正式划上圆满句号!
相信本次考察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心中必定留下深刻记忆,日后必有所作为!
后记:
本次考察,由于时间有限,很多地点都没有细细参观,稍有遗憾,虽是这样,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领略到各地的风光。这与平时在书本中的体会的中华博大而精深的文华不同,这次旅程所见所闻深深的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对我而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奋发向上前进的动力,也是激发我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世界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文化的精髓及其魅力,让我们去共同创造!!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2023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 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委员们在县文管所、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字池曲径通幽。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202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文庙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43米的大牌坊。正中悬挂红底金字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横匾。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瑞亮书写。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基石上的麒麟图。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左右翻滚。
先师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
石屏文庙保护的完整程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员们赞叹。1983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殿试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钦授翰林院编修。清宣统元年(1909),袁嘉谷赴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致力于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先后担任国会议员、省参议员,云南盐运使,省政府高等顾问、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身兼数职,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颇丰。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均由云南书法家尚文、李群杰、周善甫、冯国语、段雪峰、赵浩如、孙太初、刘昆生等人重书。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09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摄影像一幅。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丽。
袁嘉谷故居1989年5月公布为石屏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个旧市沙甸大清真寺
沙甸新建大清真寺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筹资金,总投资1.1亿元,历时五年,主体工程礼拜殿及和谐广场的主要设施已完工,于2023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真寺。
沙甸大清真寺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000平方米,4座独立的观礼塔与大清真寺合为一个建筑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观宏伟壮观、庄严,内部典雅、大方,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万人做礼拜。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再加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大显示屏,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今年年底,随着与大清真寺配套的和谐广场建设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沙甸区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建水、石屏、个旧等县(市)的考察,委员们很受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目前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产自销,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市场越来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缩。近年来,建水县意识到紫陶产业的潜力,因此在每年孔子文化节举办紫陶展,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标准,推动建水紫陶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还应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的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水紫陶,同时,加大对紫陶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紫陶产业健康发展。
另外,石屏的文物古迹很多,且很有特点,但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不发达,知名度远不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方。因此,石屏县政府应围绕文化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推进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文庙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工作为抓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彰显“文献名邦”的独特魅力,扩大石屏的知名度。
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历史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
石屏郑营村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距县城仅10公里,但县城通往郑营村的公路为较窄的乡村公路,不能满足今后旅游开发的需要;芦子沟村地处石屏县坝心镇东北边,距县城2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道路为土路,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要将郑营村历史文化村、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应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途径,筹集资金,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首先解决公路交通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建设,搞好民居的修复和保护,街道、停车场、环保厕所、农家乐餐厅、游客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以及旅游景点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优化文化基础设施,构建适应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网络。
3、科学编制规划,继承和提升历史文化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村以建筑群为整体环境风貌展现着历史特色,印证着历史脉络。保护历史文化村,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历史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形象。
历史文化村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必须规划先行。在制定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总揽历史、文化、文物、旅游等因素,做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保持村内文化的延续性,体现村民生产、生活的原汁原味;保持村内古建筑群原貌,禁止大拆大建,对民居进行修复、改造时,要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新建房屋最好在村外另辟新址建设,并对街道环境进行规划;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形象设计的基本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由政府协调文物、文化、旅游、园林等部门做好文物旅游线路的规划,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文资源合理利用,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增辉添色。
4、采取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和群众对历史文化村及其地面文物的保护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其次,必须建立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由文物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村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造册登记,在报刊上予以正式公布。同时,与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人签订保护责任书,将保护职责落实到组、到人。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用火用电安全意识。
在芦子沟参观时,委员们看到村里的电线是空中架线,存在乱拉乱接电线的情况,而村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就给建筑和村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民居建筑群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其中,具体落实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在村内主要路口悬挂消防警示标语,设立消防宣传橱窗,利用消防漫画、消防知识挂图、宣传展板、消防幻灯、编制防火歌谣等形式,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习俗,指导村民安全用火、用电,切实增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30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8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