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迫于学业、家庭、社会的压力,青少年自杀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心里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我们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对社区近200名学生做了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青少年在这个年龄阶段情绪很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受自尊心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甘落后,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在生活中比穿戴、讲排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情绪上,一旦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愤怒;表现在意志上,青少年会努力维护自身的形象,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心境的欢乐与焦虑交替。由于青少年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其心境主要有欢乐和焦虑两种,欢乐源于青春的活力,焦虑主要由于学习负担所致。
3、意志控制增强,情绪逐渐稳定。青少年的情绪虽然比之成人易生易消,但毕竟比孩童时期有较大的抑扬,并逐渐趋于稳定,表现为意志对情绪的调控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步带有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以及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4、自觉坚韧性品质有所提高。青少年已能把个人目的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并逐步学会使个人目的自觉服从于社会利益。与此同时,青少年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这同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有很大关系。但总的说来,青少年的情意品质还不够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容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
二、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看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形成了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三、心理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由于升学的导向与压力,学校往往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频繁的测验考试,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学校内部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心、家长的严加管教,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都出现了一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的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街道利用寒暑假,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到了“三个帮助”即: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迫于学业、家庭、社会的压力,青少年自杀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心里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我们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对社区近200名学生做了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青少年在这个年龄阶段情绪很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受自尊心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甘落后,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在生活中比穿戴、讲排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情绪上,一旦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愤怒;表现在意志上,青少年会努力维护自身的形象,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心境的欢乐与焦虑交替。由于青少年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其心境主要有欢乐和焦虑两种,欢乐源于青春的活力,焦虑主要由于学习负担所致。
3、意志控制增强,情绪逐渐稳定。青少年的情绪虽然比之成人易生易消,但毕竟比孩童时期有较大的抑扬,并逐渐趋于稳定,表现为意志对情绪的调控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步带有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以及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4、自觉坚韧性品质有所提高。青少年已能把个人目的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并逐步学会使个人目的自觉服从于社会利益。与此同时,青少年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这同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有很大关系。但总的说来,青少年的情意品质还不够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容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
二、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看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形成了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三、心理教育工作的紧迫性
由于升学的导向与压力,学校往往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频繁的测验考试,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学校内部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心、家长的严加管教,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都出现了一部分促使青少年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的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注重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街道利用寒暑假,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到了“三个帮助”即: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心理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岳西中学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起止时间:20xx年11月12日——20xx年11月18日
报告内容:目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国内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竞相争论的话题。
我于20xx年11月12日至18日对我实习的学校安徽省岳西中学进行了教育调查。岳西中学是安徽省示范高中,也是我的母校。在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学习心理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初步了解到了母校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情况如下: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1、教育价值观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岳西中学每个班有70人左右,其中城镇学生多于农村学生。7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就是通常说的学问渊博吧;1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很现实,要不然读书干吗;剩下的10%的学生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带有盲目性。除此以外,我还发现,他们觉得现在的青年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学历高,挣钱多,20%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10%的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还有5%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学历高也不一定能挣多少钱,还不如学历低的干些体力活来得实在。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24%的学习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与他们不想考大学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学习热情高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多数,因为他们想通过考大学改变自己的现状,能够鲤鱼跳龙门。同时,我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讨厌的课程。他们讨厌或害怕这些课程一方面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觉得有的课程实用性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用不上,例如历史、地理、生物。理科生普遍不喜欢英语,文科生则害怕数学,对此我也有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认为英语难学,不想学。
3、学习需求
当前比较流行“特长生”的说法,许多学生也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希望能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有所扩展。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毕业后,99%的学生想继续读大学。
二、学习心理特点
1、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育
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因此,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期待更高层次的教育。
中学生越来越重视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而不再盲目学习,从而他们对不同的课程的努力程度也不同。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还是迷茫的。现在的大学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大学生难以就业,俗话说:毕业即失业。中学生丧失了考大学的信心。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但学校里的课程设置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
2、学习需求不再单一
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个人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的差异,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一样。高中毕业就准备就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准备考高职和艺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难度适中,成绩较好,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限度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博览群书。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但他们的主观性太强,虽然期望自己能拥有成功的事业,但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一种消极等待的态度。
三、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随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试教育的枷锁压在中学生身上久而久之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下降,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我建议学校应多与学生沟通,减轻他们的压力,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我们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100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