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__米和__-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现代环境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真正意义的环境科学却只诞生在20世纪中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影响环境变化响应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人类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于发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例如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大气臭氧减少,70年代大气臭氧减少加快,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卤代烷烃破坏臭氧层的问题,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今天,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结果比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保护臭氧层决策的正确性也毋庸置疑。但在采取一致行动方面,由于各自利益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其决策尚且如此,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
譬如黄河泥沙问题。自先秦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论、改道论、束水攻沙论、旅淤固堤论、蓄清刷黄论等多种学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风化剥蚀,自然常态,水流搬运,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河口浅海才成了生态资源最丰富、人群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降雨全部拦截,泥沙原地不动,则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鱼量和沉积矿物的海岸海洋带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这里有一个泥沙拦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上下游的综合平衡问题。
缓慢的渐变是环境特点之一。西部干旱地区的湖泊萎缩、解体、消亡的事例久已有之。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苟仁错湖,90年代还有23.5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1.3米,不到__年竟至完全干涸,却是绝无仅有。如果说近30年来,全国湖泊数量减少了450个,长江流域通江湖泊减少了将近一半与人类的错误行为有关,可这里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再如黄河源头玛多县4000多个湖泊,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1000多个,这里也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凡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西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于此可见一斑。西部生态的脆弱性,环境的恶劣性,问题的复杂性,开发困难性。以往认识上的不足,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开发与保护方式的探索,环境经济协调途径的寻求,西部不同地域单元特殊性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之西部地区科学研究工作薄弱,更应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担保行业环境发展调研报告
一、非公担保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省政府“非公经济32条”发布后,各级政府及部门都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政策,同样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公担保行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非公担保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地位和作用日趋提升。
截止__年底,全市共有担保投资机构50余家,注册资本金6.9亿元。__年为全市786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总额达17.1亿元。全市50余家担保机构中90%以上为非公担保机构,市直7家担保机构除一家为国有外(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其余全是非公担保机构。可见非公担保机构在我市担保行业中占主导地位,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非公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市非公担保机构始建于__年,总体看发展较快,运行良好,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起步晚、发展慢、业务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缺陷。全市50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6.9亿元,平均每家只有1380万元,其中市直7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2.7亿元,平均每家不到4000万元。全市注册资金超5000万元的担保机构只有5家,没有一家超亿元担保机构。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担保市场发展的需求。尽管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研后发现政策不完善、政策不配套、政策执行不到位是影响担保行业快速发展和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政策不完善。尽管国务院和省政府都有大政策出台,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但往往是生搬硬套,没有制订明确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以致有关政策成为一纸空文。如浙政办发[__]93号《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市、县政府应当安排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通过参股、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发展。而我市及县政府都没有明确规定措施办法,故我市没有一家担保机构得到政府的资金注入,加之自有的资本金不足,以致造成我市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又如浙政办发[__]93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在继续做好以企业房产、土地等为主的原有担保物的同时,要努力挖掘各种合法有效的担保资源。而各市、县文件都未作明确规定,因此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是只有房产和土地才能作为担保物。而且担保行业要求同一抵押物在银行抵押贷款的基础上,余值部分经担保机构(第二受益人)担保再贷款时,相关部门应给予办理二次余值抵押登记的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2、政策不配套,以致造成有政策难落实。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政策不一、要求不一、认识不一所致。一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准入门槛较高,合作的前提是要求担保机构成立并运行3年以上,经评审合格经省行批准授信后才准予介入货款担保。而我市非公担保机构的建立__年开始起步,因而在__年以前均不具备合作条件,也就无法与银行开展货款担保业务,相关优惠政策自然也不能惠及;二是,浙政办发[__]93号文件要求: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好的担保机构建立风险比例分担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而银行出于自身风险和利益考虑,不愿意也不支持与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因此到目前所有担保机构只有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三是担保机构无法享受与银行同等的债权待遇。如一旦被担保的企业发生财产纠纷案件,其依法登记给担保机构的抵押物将往往视为无效,就有可能丧失优先受偿权,而同类案件发生在银行身上,则将受到较大程度的保护;又如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发生失信行为时,银行则可在征信系统中将该企业列入黑名单,从而丧失在任何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而担保机构发生同类事件就无法将该企业列入征信系统黑名单,对企业失信的震慑作用大大减弱,则担保企业无法共享银行的企业征信咨询系统。四是部门间的配合度不够,使政策落实大打折扣。如根据建设部《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之精神,担保行业应该准予进入招投标担保和工程履约担保的业务领域,由于建设和国土部门没有参与有关文件的制定过程而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上述业务一直未能开展;又如在省内发达地区,担保业务已向诉讼财产保全担保等非融资领域拓展,而我市未得到法院部门的认可而一直无法开展。因此我市担保行业目前还只限于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单一业务,经营业务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
3、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担保行业的发展。担保行业自产生起就带有强烈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政府背景,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强力推动发展的行业,同时由于担保行业收入低,风险高,因此为推动担保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如我市出台的丽政办发[__]47号《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明确规定了专项扶持资金资助和补贴、风险准备金资助、风险补偿及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而实际执行过程中,真正落实到位的却寥寥无几。扶持资金资助、补贴政策由于没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办法,故至今我市担保行业没有一家得到过政府的资金注入;而由于政府制订的标准过高、条件苛刻和担保机构自身管理存在的不足,使得年终评估考核时符合享受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担保机构为数不多,使得上述扶持优惠政策可见不可得。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我市开展的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省政府“非公经济32条”贯彻落实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是一致的,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不配套造成障碍的占52%,要求制订配套的实施细则的占70%;与部门或地方有冲突,执行不力的占56%,要求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占64%;认为市场准入条件苛刻、程序烦琐的占52%。因此强化政策完善、配套和落实是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
三、优化担保行业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1、统一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推动。担保机构利用本身具有的放大与杠杆功能,并以低收入、高风险的代价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尽了努力,同时为扩大就业、培植税源、繁荣经济和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承担了服务企业的责任。因此为担保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担保行业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并强化服务、落实到位,以引导和推动担保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2、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扶持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注重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通常情况国家和省级出台政策往往讲原则、讲框框,要使扶持优惠政策具有可操作性、更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明确扶持优惠政策的具体事项、享受对象、享受条件、享受额度和操作办法。否则就会形成有政策,无法操作的状况,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二是要注重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制订享受条件和考核标准时,要符合当地担保机构规模、实力、自身管理等实际情况,使企业经过努力多数能享受到扶持优惠政策。否则过高的标准,过严的考核,只能使扶持优惠政策可见不可得,本市绝大多数企业享受不到扶持优惠政策就属此类情况。三是要注重政策实施的协调性。一个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在制订扶持优惠政策时,应有相关部门参与,充分听取意见,统一认识、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出台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业务创新,为担保机构开辟更加广阔的业务空间。目前我市担保机构还局限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单一业务,业务空间十分狭小,而事实上进一步拓宽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大有空间,而且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如根据建设部《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担保和工程履约担保制度,既能扩大担保机构的业务空间,又可有效解决工资和工程款拖欠及出现烂尾楼问题;又如许多发达地区的担保机构已介入财产保全担保业务,这既解决了诉讼企业缴付保证金的问题,也拓宽了担保机构的业务;银行金融机构还可积极创新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合作方式,努力拓宽合作领域,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等等。担保机构业务空间的拓宽,必须得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城建、国土、法院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担保行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4、强化落实,确保扶持优惠政策执行到位。首先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将扶持优惠政策执行到位,让担保机构扶持优惠政策享受到位,杜绝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其次要以向担保机构倾斜的原则处理享受扶持优惠政策中遇到争议事项;最后要根据政策执行过程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和操作办法,以保证政策更合理,更具有操作性。
大桥建设效益与环境影响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与大陆的连通倚靠的交通工具只有渡船,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年搁浅多年的南澳大桥将重新建设,南澳大桥的建设响应了国家“十一五”计划,促进汕头、南澳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本次调研我们南澳大桥的施工地点参观学习,并向当地居民派发调查问卷及咨询专家意见。了解建桥进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利弊两面性了解南澳大桥的建设效益与环境影响情况,为当地政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南澳的建成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早探讨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南澳大桥更好地服务大众。
关键词:南澳大桥 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 社会治安 经济效益
1.调研背景
南澳——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地理位置重要。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密。岛中的省级候鸟保护区被誉为“国际候鸟天堂”,有国家保护鸟类130多种。同时也是全国首个4a级海岛生态旅游区,是旅游度假的圣地。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 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
然而当地的交通却极其不便,乘坐轮渡是居民和游客进出海岛的唯一途径,这使海岛以上的种种优势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来,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建桥已经成为了南澳几代人的夙愿。身处一个长期孤悬海外的南澳岛,很多人都希望能多与外界的环境接触,利用本地的资源,发展本地的经济。
而就在今年,也就是 年 1月 20 日,新的南澳跨海大桥开工建设。它的修建让世人瞩目。南澳大桥的再次修建,给了南澳人带来了曙光。几代人的梦想即将实现。很多专家也认为:南澳大桥一旦建成,南澳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港湾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海岛的特有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将价值倍增,带来极大的市场效益和投资效应,形成新的投资热潮;南澳特色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南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将吸引更多游客进岛观光旅游。同时,建设南澳大桥,将与汕头市东部城市经济新津片区的建设形成呼应,使汕头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提高海岛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促进汕头、南澳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拓展汕头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深水港口建设,有利于发挥汕头对台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圈,加快对台航运、贸易发展。建成大桥之后的效益是可观的。
但是,并不是专家认为好的东西就都是正确的。毕竟,大桥的修建刚刚起步,理想中所能带来的效益还未看到。真正修建后的效果还是个未知数。有了大桥,投资者是否就会来,旅游者是否会摩肩接踵,海产品是否就能风销大陆,人口是否就会回流?最重要的是,也许会有难以想象的环境压力:南澳人所赖以生存的、能够吸引外界的生态环境,是否会遭到破坏?对水质、海潮、红树林、海洋生物等会不会是灭顶之灾?
因此,我们将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居民等方式对南澳大桥的修建及其预期效果收集相关的意见、感想。
2.南澳大桥兴建进程
__年1月,南澳大桥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两年多来,南澳大桥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具备开工条件。今年l月16日,省交通厅正式批准南澳大桥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南澳大桥起于澄海莱芜围,与省道5336线(莱美路)相接、跨海,终于南澳长山尾苦路坪,接入环岛公路,全长11.08公里,其中桥梁长9341米,主桥宽14.4米,引桥宽12米,是目前全省最长的跨海大桥[3]。
据汕头声屏网报道,南澳大桥建设节节推进,目前南澳大桥工程海上的围堰筑岛已完成6个,海上桥梁桩基础施工正式启动。在南澳大桥施工现场,工人们正进行繁忙的海上作业。目前,第一、二、四合同段的施工同时进行,第三合同段进场施工准备也已基本完成,在邀请招标核备、公示后即可全面开工建设。迄今为止,第一施工合同段路基清表工作已完成,软基处理施工项目进展顺利。第二施工合同段海上搭建的栈桥已有900米,会车平台3个。第四合同段钢管桩加工制作累计完成86根。
南澳大桥开工建设,标志着海岛父老乡亲多年来的追梦之路即将实现。南澳大桥开工建设,与汕头正在启动的东部城市经济带开发建设连成一体,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成城市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将进一步推动汕头与台湾的经济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4],激活南澳的港口岸线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和历史文物资源,大大改善南澳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必将有力地推动汕头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促进南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7月我们“盛世华诞传神州,科学发展焕新风,情拥青春献南澳,共建和谐生态岛”华南师范大学化环团委赴汕头南澳暑期三下乡服务队为了了解南澳岛人民对南澳大桥建设效益与环境影响情况的认识与看法而进行了这次调研。
3.1概况
本次调研的人群对象是南澳岛本地居民与南澳第三中学的学生,总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0份。另外,我们还在进行其他调研时,沿途进行采访,将采访得到信息填入问卷。合计发出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8份,问卷回收率为81.8%,满足回收效率大于70%的统计要求,统计结果可靠性较高。这次调查的市民部分采取在人流集中处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镇中心主要街道进行。此外,还采取让学生将问卷带回家,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部分的调查则采取在南澳第三中学随机调查的方式。本次的调查活动得到了绝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因而开展的较为顺利。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对我们的调查有价值的信息,得出以下调研成果:
在受调查的人群中,男性有76人,占42.7%,女性有102人,占57.3%。接受调查的人群分布在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6—55岁年龄段。他们中大多是高中生、渔民,公务员、个体户、军人等为少数。接受调查的人大多对南澳大桥的建造历史比较了解,同时对大桥再次开工有各自明显的想法。此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随机的,当统计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年龄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皆分布均匀,而有经历过大桥建造历史,对大桥再次开工建设比较关心,同时在将来生活受大桥影响较大的人群作为被调查的主体,也合乎本次调研的初衷,所以此次调研的数据可信度较高。通过向当地居民和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73%的居民对大桥抱着强烈的希望。南澳大桥的建设虽然在20世纪两次开工,两次停工,但是大多数南澳人民依然对这座大桥满怀希望,始终相信这座能给南澳带来各种机遇的大桥终会建成。抱着观望态度的人不过少数,心灰意冷的人就更少了。
而当我们问到对这次大桥再次开工的态度时,绝大多数人表现了他们相当激动的心情。从数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居民是表示支持的,其中有大约四分之三的人是相当支持的。态度模棱两可的人较少,只占7.87%,他们都表示支持建桥,同时比较担心大桥能否真的建成,害怕一场空。反对的人极少,只有1%,他们认为既然前两次都建不起来,这次大桥照样建不成,他们的想法比较极端。
对于南澳大桥建成所带来的效益,居民们有不同的关注。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南澳人民认为旅游业所获得利益最大,选择率达到60%以上。南澳岛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汕头大陆居民到南澳岛来观光,相信大桥建成后,来澳人数将大大上升,旅游收入也将提升。居第二位的是南澳的海产品出口。若能建成大桥,海产品外销将上升一个数量档次,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吸引外来投资、加强与汕头联系、发挥深水港优势这几个项目也都是南澳人所关注的。说明南澳人民都很关心南澳岛的发展前景,都对南澳大桥的将来充满憧憬。
3.2环境问题分析——南澳大桥是否会造成环境隐患?
3.2.1居民对大桥是否会带来隐患的态度
通过调查可知,南澳居民对大桥的建成是否带来不良影响这个问题还是抱着比较辩证的态度,有近80%的人认为会带来隐患,他们都意识到有利必有弊。也有部分居民对大桥的不良影响保持乐观的态度,占21%。
3.2.2居民所关注的不良影响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南澳人民所重视的不良影响。最为重视的是当地治安问题,占60.67%。当地的治安良好,几乎没有重大犯罪事件。接受调查的群众普遍认为南澳零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南澳岛四面环海,唯一的出入口就是南澳渡口,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势,人们只能通过搭渡船来回于大陆与本岛。再加上轮渡有严格的时间规律,使得潜逃更为困难,所以一旦有人犯罪只要堵住渡口就能把犯人困在岛上,极大地缩小了搜索犯人的范围,犯人几乎无处可逃。所以基本不会在南澳岛上犯案。然而大桥一旦建成,与大陆来往方便,岛上旅游、渔业、地理等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凸显,可能导致大批人流涌入南澳岛。人口流动大,治安将承受很大的压力,难以管理。同时南澳大桥也为犯人提供了方便的潜逃途径。其次南澳人民重视的不良影响便是环境压力,很多人都很担心大桥建成后,人口增加会增加环境的承受压力,一些工厂的进驻可能带来环境污染,使得千百年来南澳人精心呵护引以为豪的生态环境毁于一旦。
3.2.3居民所关心的环境威胁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南澳人民所担忧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是居民们最担忧的问题,高达70.79%。他们认为观光人数增多的同时,车辆也会相应增加,这些车辆排放的废气必将随之而来,南澳岛优良的新鲜空气必将遭受严重破坏,他们忧心忡忡,担心大城市里的乌烟瘴气会在这里出现。其次的是担心海水污染和对海产业的影响。南澳人千百年来就是靠海吃海,若污染了附近的海水,可能导致海产品的质量大大降低,有些生物甚至灭绝,那他们的生计必将遭受极大的影响。同时,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与附近海潮的流向也是南澳人们所重视的问题。
3.2.4居民对大桥建成后利弊衡量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南澳人民对大桥建设预期效果还是比较理智的,超过90%的人认为有利有弊,其中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利大于弊,他们认为只要适当控制和保护,大桥建成后南澳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有34%的人表示利弊兼有并重,认为大桥的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南澳发展的同时,还需下大力气在治安、环保等方面。总体上人们还是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4.走访居民
在获得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还对某些居民进行进一步的采访,以获得更加详细的解答,补充了问卷调查的不足,也解决了我们对有关问题的疑惑。
我们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有些居民相信建桥后会带动经济发展也不担心建桥后的不利影响,但是他们却不期望再建桥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们对他们中的部分进行了采访,发现这重要是由于以前建桥失败造成的。
南澳大桥的兴建并不始于今年,早在 1995 年 2月,南澳跨海大桥建设项目便开工建设,时设计的大桥总长 12.6 公里,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但投资方花了 1.76 亿完成了项目钻探、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13个桥墩、台基桩的建设后,在中国经济“软着陆”成功之后,投资方无力承担跨海大桥建设,1997 年 1 月全面停工。十几年来,这些桥墩一直浸泡在海水中,无人问津[5]。
这件事深深地打击了满怀希望的南澳人们,使得部分人们对南澳的兴建已经失去信心。对那一代的人们来说,这次南澳大桥的兴建不仅关系到他们多年夙愿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政府的信心。
5.结论与建议
经过这次调研,容易发现南澳大桥的兴建无疑标志着制约南澳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6],对于改善南澳人民和驻岛官兵的生产生活、交通条件,将发挥重大作用。建设南澳大桥,是拓展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实现南澳跨越式发展内在要求。南澳大桥一旦建成,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制约南澳产业发展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南澳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港湾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海岛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将价值倍增,带来极大的市场效益和投资效应。然而,南澳大桥的效益远不止这些。建设南澳大桥,将与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片区的建设遥相呼应,提高海岛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促进汕头、南澳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拓展汕头城市发展空间。而且,随着大桥建成,南澳深水港口建设也将水到渠成,使汕头对台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7]。
经过这次调研,我们惊喜地发现:南澳岛虽然相对封闭、信息比较屏蔽,岛上的居民思想并不落后,他们对家园的发展很是关心,非常重视南澳的未来。对这座致富大桥,南澳人在它身上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同时人们也有自己的想法,的想法和建议,我们对这些想法和建议进行收集,并进行探讨,总结成以下几个建议,希望能使得这座大桥更好的为南澳服务:
5.1就是希望政府及其各相关部门一定落实有关南澳大桥建设的具体措施,将各处资金、建造队伍、施工材料等落到实处,早日将大桥建成,以圆人们的大桥梦。这是他们最迫切的想法。
5.2大桥的兴建的同时,希望通过过海水管的架设,从根本上解决岛上淡水紧缺的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南澳岛与大陆交通的瓶颈问题
5.3促进南澳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更多外来投资者落户南澳,带动当地以及周边投资环境。
5.4建设桥梁的同时,也要考虑南澳的自然环境,在台风、海洋、水文、地质灾害、环境、气象、抗震、防撞等方面详加考虑,使两岸畅通无阻。
5.5由于南澳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岛上有全国惟一的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东南角的乌屿候鸟自然保护区,正处于亚洲鸟类南迁北徙的海上通道,有130种鸟类集聚、繁殖,每年达10万只以上,有“国际鸟类的天堂”之称。海岛上的生物资源多样。推进大桥建设应与保持海岛资源环境的整体协调进行全面综合考虑[8]。
5.6大桥建成后,其旅游优势及地理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可能给岛上带来激增的人流,可能给当地的治安造成压力。加强治安建设,增设治安点,有助于处理当地人流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
5.7稳定物价。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可能使得旅游区的物价过高,当地政府应该及时调整物价,避免影响普通居民的正常生活。
6.参考文献
泽贵.南澳大桥开工建设. 广东交通, guangdong traffic, 编辑部邮箱 01期
陈建武.南澳县:大桥架起腾飞之路.
[3]正新; 少英; 文珊.南澳跨海大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 广东交通, guangdong traffic, 编辑部邮箱,__年年04期
[4]侯隽.汕头南澳岛:腾跃中的粤东明珠.《中国经济周刊》, china economic weekly, 编辑部邮箱 11期
[5]单日.南澳大桥开工建设.潮商, chaoshan businessman, 编辑部邮箱 01期
[6]张志纯.旅游扶贫与南澳旅游经济发展.青年科学, youth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07期
[7]蔡秀文.汕头南澳岛——天堂上的海岛.消费, consumption, 编辑部邮箱 02期
[8]南澳大桥:助海岛腾飞潮商, chaoshan businessman, 编辑部邮箱 __年年 01期
7.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大桥建设效益与环境影响情况”的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中学、南澳第三中学以及当地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把村容整洁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把土地整治工作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土地置换安置小区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其城管局所驻的镇村也不例外,村有4259人,1065户,16个村民小组卫生脏、乱、差较为突出的小组有:河边、学堂下、胡屋坪、老安置地、新屋、老屋、火车站及邱屋、杨屋等。虽然工作队进驻后与镇、村一起不定期进行装运,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的困扰及村民素质的问题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制约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三送”工作队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现场观察到,农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局部地区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本村河边小组(老一中对面)有一个村委的简易垃圾池,周边300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河边,大雨来时直接被大水冲走,由于车子进不去,给周边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二)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
大多数村只注意农民住房主体工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
(三)管理机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四)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村自来水水源大多为地表水,极易受到各类污染源的侵蚀,水质差,且大部分无处理设备;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用水。村处于城乡结合部,部分村民还未安装自来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如老屋小组黄日春等25户,要求安装自来水问题多次与工作队联系,但由于目前火车站的自来水压力不够,只能等到206国道改建后,新增自来水新管线方能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累积所致,其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
一是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城市,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相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帐较多,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每年村有5000元的环卫经费,但到现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装运都要村委及“三送”工作队先行垫付。
三是意识不强。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相关部门环卫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未能达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统筹城乡发展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各地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整洁势在必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和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要以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政府应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市、乡财政应对垃圾运输和养护保洁经费予以保证;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由村集体(置换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体房用于卫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所得)和农民自筹,也可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从长远看,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四)重视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个部门,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奖金,将农村环保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聚合有限财力,集中区域,统筹使用,抓好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五)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抓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前,应锁定有限目标,在统筹规划建筑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把垃圾集中处理作为新农村环境整治的切入点,加快推进覆盖市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完善收运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到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或实行垃圾分片划区集中处理;在缺乏垃圾处理场的地方,鼓励农民开展简易、有效方式处理。
根据市城管执法局党总支统一部署,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市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市环境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市建委、市城管执法局等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从建市之初的110万m2增加到现在的324.6余万m2,垃圾清运量由120吨/日增加到现在的300余吨/日,环卫专用车辆由30辆增加到现在的43辆,垃圾中转站点由18处增加到78处,为营造良好城市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环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加以解决,制约了环境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环卫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环卫“以钱养事”机制,解决困扰环境卫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和工作环境。
一、环卫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随州市环卫处现有干部职工805人,其中:正式职工503人(含退休182人),临时工302人,日清扫保洁面积324.6万m2,日清运垃圾300余吨,垃圾清运率达100%,年清掏粪便0.7万吨,年洒水压尘3.7万吨,管理水冲式公厕28座、垃圾中转站点78处、环卫专用车辆43台、垃圾处理场1座。
(二)管理运作模式。在内部管理上,自20__年起,建立了“三级负责制”和路段长“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环卫处将用工权、工资发放权、工作管理权下放到所(队),使所(队)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非法人实体,所(队)再根据清扫保洁面积、清运单位及费源征收区域划成若干个段(捆),将这些段(捆)在内部职工中通过公开竞标,拍卖给路段长,由路段长负责所管辖范围内的清扫、清运、收费工作,这样就形成了路段长向所(队)长负责、所(队)长向处负责的三级管理负责制,改变了“大锅饭大家吃,集体活大家干”的消极、惰性思想,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的竞争激励机制。
但是,环卫处实行的这种运作模式只是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一种管理形式,仅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改革,远远没有达到市场化要求。因为按市场化运作,必须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管理机制,而我处下属各部门均为非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单位,难以独立承担相应的责、权、利,本质上仍是政企不分、管干不分的“大锅饭”体制,从而限制了环卫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可能达到市场化要求。
(三)人员与编制情况。1989年,原随州市编委给市环卫处定编212人,至随州市升级的11年时间里,城区建设面积在扩大、道路在延升、垃圾量在增加、管理在加强,但环卫人员编制始终没有增加。2023年地级随州市成立以后,环卫定编170人,编制不但未能增加,反而减少了42人,出现了作业区域扩大、作业人员编制减少的状况。
按照建设部《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标准与环卫实际工作量进行测算,目前主城区应配备道路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粪便收集运输、垃圾转运、垃圾粪便处理、公厕管理保洁等各类生产人员1291人。但市环卫处现仅有生产、管理人员623人(不含退休人员),按现有作业区域、工作量测算,缺岗668人,由于人员编制严重紧缺,环卫职工长期以来一直超负荷劳动(无星期天、节假日、一人干二人的事),极大地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和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经费收支情况环境卫生调研报告环境卫生调研报告。多年来,环卫经费一直严重不足,职工待遇极低,其原因在于:环卫处虽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财政部门一直实行的是按170人编制经费包干,由于人员多、编制少,造成经费缺口大。如:20__年,财政拨款309万元(含油料补贴等专项费用),预算外收入589万元,合计898万元;但环卫处20__年支出需经费1717.9万元,其中:在岗正式人员工资768.5万元、社会保障费301万元、临时工工资261万元、退休人员工资159.4万元、生产费用150万元、设施维修费用30万元、预算外调控基金48万元。缺口经费819.9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环卫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了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
1.体制不顺,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我市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还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管干一家,在管理中存在着责、权、利不清的问题,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限制了环卫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机制不活,环卫生产水平不高。由于环卫人员编制少,而财政部门是按编制拨款,每年财政列预算时,都因环卫编制人员少而无法增加预算内资金。有限的财政拨款不仅使环卫管理部门出现“以钱养人养不活、干活无钱无人干”的局面,而且由于现有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一线生产人员“疲劳干事干不好、请人干事到处找”,使环卫部门不得不把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养人”上,更难达到“以钱养事”的目的。由于环卫部门总是为资金所制约,不能全力以赴抓管理,难以保证环卫生产质量,因而影响城区整体卫生质量。
3.退休职工多,单位不堪重负。环卫处现有退休职工182人,并且还将逐步增多。我处虽然为职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因参保时是按1997年职工工资发放基数缴纳(足额交纳需200万元/年,实际交纳82万元/年),社保部门只发放退休职工部分退休费,与人事部门核定的退休费之差,则由环卫处自筹资金补发,环卫处每年补发退休费就需70余万元。而老职工退休之后,生产岗位要新增临时工上岗,财政部门又没有增加经费,“僧多粥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经费缺口越来越大,单位包袱也越来越重。
4.劳动强度大,职工待遇低。尽管我市环卫工人工作量大,常年超负荷劳动,保证了环卫生产水平,但是环卫职工的劳动作出与享受待遇却成反比。在全省来看,随州环卫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状况:一是业务水平高。对随州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讲,我们的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生产、服务水平已高于同等条件下其它城市水平;二是预算外收入高。随州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率为37%,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政治待遇低。所有的地级市环卫部门最低都为副处级单位,而我市环卫处仅为正科级单位;四是工资待遇低。20__年12月1日起,市环卫处调整清扫作业时间和方式,从早5:00—22:30全天候作业,清扫工每天工作达9.5小时。调整时间之初,聘请的临时工走掉一半,原因就是劳动强度大,待遇太低。为保证清扫改革顺利进行,市环卫处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清扫岗位临时工工资多次上调至500~600元/月,既便这样也不易聘请,并且聘请的都是年龄结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员,不仅作业质量难以保证,也给正常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关于我市环卫工作的建议与思路
为促进环卫事业良性发展,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创造洁净、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环卫工作“以钱养事”机制,才能使环卫各项经费得到保障,解决生产和管理单位收费养人的弊端,促进环卫事业健康发展。
(一)深化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管干分离环境卫生调研报告工作报告。环卫事业要发展,市场化运作是必经之路,为了从体制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必须改变目前政企不分的现状,成立环卫局(副处级),下设三处一队(科级):清扫管理处、清运管理处、收费管理处、综合执法大队。由各处根据业务需要成立若干公司,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实行责、权、利共享。
(二)走市场化道路,建立环卫作业“以钱养事”机制
主要是按照环卫工作目前作业量核定生产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具体如下:
1.实行“以钱养事”的岗位及方法
⑴道路清扫保洁。根据道路清扫保洁面积核算清扫保洁生产经费,按照2.6元/ m2的标准(借鉴兄弟县市最低标准),目前城区324.6万m2清扫保洁面积年需生产经费844万元,此项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了便于操作,公开拍卖时,人员工资标准均按临时工755元/月核算(基本工资500元+社会保险费用135元+工具费20元+节假日加班费100元),人员经费均包含在道路公开拍卖经费里,由中标公司具体操作,但临时工工资应随着国家政策及时调整。
⑵道路洒水压尘。3台洒水车年需经费18.4万元,此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⑶垃圾清运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目的:了解校园环境建设
时间:__/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3、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
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改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其置身于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学习在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中健康地成长。总之,从整个校园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参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把村容整洁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把土地整治工作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土地置换安置小区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其城管局所驻的镇村也不例外,村有4259人,1065户,16个村民小组卫生脏、乱、差较为突出的小组有:河边、学堂下、胡屋坪、老安置地、新屋、老屋、火车站及邱屋、杨屋等。虽然工作队进驻后与镇、村一起不定期进行装运,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的困扰及村民素质的问题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制约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三送”工作队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现场观察到,农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局部地区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本村河边小组(老一中对面)有一个村委的简易垃圾池,周边300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河边,大雨来时直接被大水冲走,由于车子进不去,给周边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二)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
大多数村只注意农民住房主体工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
(三)管理机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四)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村自来水水源大多为地表水,极易受到各类污染源的侵蚀,水质差,且大部分无处理设备;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用水。村处于城乡结合部,部分村民还未安装自来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如老屋小组黄日春等25户,要求安装自来水问题多次与工作队联系,但由于目前火车站的自来水压力不够,只能等到206国道改建后,新增自来水新管线方能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累积所致,其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
一是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城市,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相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帐较多,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每年村有5000元的环卫经费,但到现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装运都要村委及“三送”工作队先行垫付。
三是意识不强。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相关部门环卫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未能达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统筹城乡发展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各地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整洁势在必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和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要以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政府应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市、乡财政应对垃圾运输和养护保洁经费予以保证;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由村集体(置换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体房用于卫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所得)和农民自筹,也可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从长远看,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四)重视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个部门,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奖金,将农村环保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聚合有限财力,集中区域,统筹使用,抓好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五)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抓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前,应锁定有限目标,在统筹规划建筑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把垃圾集中处理作为新农村环境整治的切入点,加快推进覆盖市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完善收运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到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或实行垃圾分片划区集中处理;在缺乏垃圾处理场的地方,鼓励农民开展简易、有效方式处理。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的调研报告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强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会计电算化为实现这一任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对深化会计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使财会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更多地参与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会计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我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截止今年才普及运用,发展虽然有点缓慢,但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会计人员记账的工作量,是记账方式的一个飞跃变化,是我们单位乃至整个黄河系统会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然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应田,给会计工作的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人员应充当什么角色?使我们困惑之余也进一步思考。
一、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
1.对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和软件维护的困惑
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是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的,各单位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不尽相同,管理上所需会计信息资料也有差异,若程序要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必定存在许多不必要和无效的中间过渡数据文件,这些文件的存在直接影响软件操作程序的简化,而且还会出现所需信息无法满足的情况,这是软件供应商与会计人员之间在业务技术上沟通的差异。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会计人员苦于贫乏的计算机知识,对软件及数据系统的维护均无法达到标准。
2.传统观念与习惯管理方式的困惑
在手工会计工作中,账务处理方式是平行登记法,总账和明细账是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进行平行登记,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控制作用,总账和明细账之间是统驭与被统驭、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计算机记账则采用的是集中处理方式,总账和明细账都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的,登账的依据相同,因此,这里的分类账已经不是手工会计意义上的总账和明细账了。在运用会计软件后,很多会计人员认为软件只是将传统的手工记账改为机器记账而已,软件所提供的报表信息并没有比以前多,而且有些报表取数较繁杂,很多人并未尝到使用财务软件的优越性,传统观念及管理方式始终在会计工作程序中起主导作用,会计电算化除了减少会计人员记账结帐的工作量外,并未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有多大帮助。
3、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的困惑
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内部搞得非常火爆,但在业外似乎有点出人意料,有关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和专有名词,有些会计人员从来就未听说过,好多英语单词不认识,会计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就连许多领域的管理人员也存在同样的困惑,这种对企业信息化保持冷漠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4、会计无纸化及会计信息安全性的困惑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实施,会计数据信息不再是以活页账、订本账的形式记载,而是以电子会计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性存储介质上。因此,会计无纸化产生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和审核确认,电子会计数据安全保护和无纸化的会计系统的审核问题,已经成为会计领域的新课题。电子原始数据的审核和确认,在现有计算机会计环境下,存放在磁盘或光盘上的会计数据可以通过适当的计算机工具修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任何痕迹,确保这些电子数据的安全是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关键,会计资料的无纸化对会计信息的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二、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会人员的思考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运用,其速度和效率是手工会计所无法比拟的,在其给会计人员带来困惑的同时,又给会计人员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1、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改变,使传统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电算化业的发展,给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能只是固守传统的会计方法和传统的会计程序,而要不断更新知识,改变知识结构。今后,会计人员执行的任务应侧重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各种信息等等,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中的作用,使会计电算化由会计核算方法的电算化向会计管理电算化的方向发展。
2、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会计电算化事业关键在人才,只有培养大量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一定会计业务水平的人才,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根据《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人员进行强化电算化岗位培训,无疑是会计人员初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捷径。通过初级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一些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通过高级培训,使一小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
3、进一步加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安全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有效
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机构的职能和组成要素都相应发生了变化,但不论电子数据处理机构怎样设置,职能怎样变化,其职能间的牵制措施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必不可少的,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门应首先加强对岗位的授权及密匙的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稽核、传递工作的控制:另外,还要坚持岗位轮换制度,加强各岗位各职能间的互相牵制。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保管一般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其会计档案不仅包括证、账、表,而且还包括会计软件技术文件。因此,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结合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保管、调阅、复制、修改、销毁等制度,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软件维护等工作环节也要制定相应的保密安全措施,以减少无纸化会计信息带来的困惑。
4、计算机网络化会计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网络电算化,在发达国家早已相当普遍,而我国还很落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网络来进行财务管理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其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就是一套企业现代管理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功能,如财务分析、资金管理、领导决策、财务监控以及投资预测分析,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应该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成为企业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人,同时在企业管理层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___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炊能革命、有机肥革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沼气池建
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沼气池建设、庭院经济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9处,年产沼气10.77万立方米,折标煤76.9吨。
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溪乡井南村是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有沼气池26个,村民照明、做饭、洗澡都用上了沼气。他们说:“有了沼气池,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带动了养猪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沼气池年产气量可替代燃烧薪柴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同时还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农村沼气,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政府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建设及推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沼气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户对沼气建设的好处还不太了解,持等待观望态度;七十年代建的旧式沼气池因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差,现已无法使用或者说有的在当时就是效果不好,在群众头脑中的不良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
2、自然条件不好。建一个沼气池需要
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空地,而我县的村庄大都是依山而建,空间较少,比较拥挤,缺少建沼气池所需的场地;乡村外出人口多,家庭人口简单,饲养牲畜又不多,难以保证沼液量。
3、后续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新建沼气池农户缺乏经验,管理维护意识较差,故障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少数农户使用情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沼气服务机构不健全,配套物资供应不上,存在配套环节上的死角。
4、技工素质不高。我县参加过市能源部门培训的沼气技术人员只有2人,而且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再加上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5、建设资金不足。虽然现在国家对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力度较大,但我县曾在2023年对国债沼气项目进行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我县沼气工程上国债项目的条件无法具备,所以争取不到中央的补助,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和少许的县补助,农户感到建设成本太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沼气建设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作为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通过示范点、示范村的建设,辐射、带动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沼气发展资金,即积极创造条件上国债项目,向中央财政争取一点、从公益生态林保护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划出一点、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各有关部门投入一点、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重
点扶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4、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要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对圈舍、厕所和厨房进行改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猪—沼—果”、“四位一体”等能源生态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将沼气建设与种养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积极实施“一池三建”,将大中型沼气池与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和沼肥利用设施结合建设,并尽可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通过各种配套建设,同时实现解决环境污染、生产清洁优质能源、环境治理和综合
利用等目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沼气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建立相应机构和沼气服务站,面向农户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帮助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建设、安装,沼气配件的维修、供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推广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将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泥瓦工吸收到沼气建设队伍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沼气技术入户工作,在项目村定期开办培训班,向农民群众讲解沼气知识,使其逐步掌握沼气技术,确保沼气池的使用率。
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领导领题调研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平学组发〔〕4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4月23日,县政协主席胡国栋对领题调研的课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具体的调研方案,成立了调研组。4月29日,李天华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牵头单位、参与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协调会,对课题调研进行部署,胡国栋主席到会指导并作了具体的要求。
5月初课题调研启动后,调研组按照《××县政协主要领导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分三个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并于5月7日与部分私营、个体工商户代表进行了座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整理编撰于后。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总体趋势良好。底,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3237户,注册资金4718.1万元;私营企业55户,注册资金7691.11万元。
与相比,个体工商业趋缓,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注册企业数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14.6%和18.1%。这主要是外来投资企业发展较快,截止3月,我县外来投资企业及企业分支50家(不含煤矿企业),按产业分类:第一产业8家,第二产业28家,第三产业14家。
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税收超过100万元企业2家、10万元—50万元7家、10万元以下24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年产值1.7亿元。
(二)财政贡献逐年增大。底,全县非公有制企业纳税2757.34万元,比上年增长451.24万元,占国地两税的45.68%,占财政总收入的32.57%。
其中,外来投资企业58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
(三)推动我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从整体上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商贸、餐饮、运输等领域向电子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房地产、建材、医疗保健、矿产冶炼、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开发等领域迈步,工业化框架初步形成。
二、影响××当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党的十四大以来尤其是十六大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环境的建设,先后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了加强非公经济企业“三乱”治理措施等,但从整体上看,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外来客商还不太满意。突出体现在市场观念弱、优惠政策执行难、项目办理审批烦琐、诚信不足、办事效率低、缺乏有效监督惩戒机制等五个方面。
(一)干部群众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干部表现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封闭保守,重说轻干,作风不实,排外思想较重。
群众表现为视野窄,眼界低,开明开放不够,文明素养不高。如重庆江津出租车营运有限公司入驻××之后,由于县城机三营运的问题比较复杂,解决困难,服务部门难以协调,至今该公司尚未取得相关证照,无法营运。
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的传统经济思维浓重,虽然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但没有从骨子里透彻理解在国营企业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的内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民营企业,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干部群众往往是既缺乏服务热情,也缺少发展办法。二是发展信心严重不足。
一方面认为××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不足,招商引资条件差,难度大。一方面认为××是国家级贫困县份,国家政策扶持更多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民生工程,工业项目“春风难度玉门关”,在十分讲究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争资争项困难多,干部底气不足,缺乏进取精神。
(二)投资承诺难兑现,项目落户难。主要原因:一是在土地征用、前置手续办理和税收减免政策承诺等方面,由于有关工作协调不到位或者超出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后,职能部门领导不愿承担责任风险,项目执行中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二是对一些外来投资项目,签订合同、协议作出承诺后,由于事先对项目论证不足,对一些政策法规考虑不周,又没有办法绕道落实,项目协议无法执行,实际形成单方毁约。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建设开工难,广东佛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退出××,都或多或少地与上述问题有关。
(三)行政审批繁杂,办事效率低。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关系多、难办事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在转变机关作风、解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难办事”三难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惩戒机制,服务部门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工作协调服务机制,“一站式”服务又未建成,因此,外来项目的落户办理常常在县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难以得到
很好执行和落实。主要根源是,一些服务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作法,习惯利用行政权力这一“尚方宝剑”刁难客商、刁难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特权思想、官僚作风根深蒂固;一方面,受部门利益驱动,一些职能部门利用执收执罚的权力或利用垄断行业的优势,趋利执法,以“罚”代管,进行上限收费,如,水电安装、交通道路管理等。
部分外来投资客商反映,我县对外来投资者使用车辆发放的“绿卡”,有时交警部门工作人员不认帐,仍按有关交通管理法规视为一般车辆该罚还罚,该收还收,“绿卡”在县内尚未享受到优惠阳光,但在境外却带来实惠。从服务部门的交流中了解到,县交警因警员编制较少,除机关内部管理所需人员外,只有5名交警上路值勤,为保证道路交通管理正常运转,县交警聘请了一批协勤人员,由于协勤人员工资福利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很大程度上只有通过违规罚款来解决。
(四)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趋向尚未扭转,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难以执行。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职能是通过职能部门服务来执行的,但一些部门在服务管理时“见利忘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在涉及审批权利、处罚收费等问题时“当仁不让”,纷纷插手,应该履行服务义务时部门之间“互相谦让”,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如县东方医院,入驻××后,因基础硬件条件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国家卫生医疗建设标准,目前该医院尚未拿到医疗业务许可证,难以开展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就医人员缺少,运转不堪负重,面临停业。
(五)行政效能监督处罚体系建设滞后,加快发展环境建设步履艰难。虽然我县一直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工作来抓,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既没有建立一整套成熟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也没有建立一套管理完善、操作具体的监督惩戒机制,往往在工作推动过程中出现招商引资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发生矛盾时,常常觉得不对又对,对又不对,难以追究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也难以界定,往往“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了了之。
一、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1、全镇辖37个行政村、2个代管村、3个居委会、55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37户,总人口512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7‰。目前所有村都已通公路,已被通讯覆盖。现有田土面积8.6万余亩,2023年粮食总产量35678吨,人均产粮月1400斤,2023年人均总收入10000余元,人均纯收入3893元。
2、生态资源基本情况。镇现有山林面积46万亩,其中芦头林场、连云林场、献钟森工林场、森工林场、献钟苗圃占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6.5,楠竹1200万多株,立木蓄积35万多立方米。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竹木储量充足,辜、徐、芦、灶四洞,绵延百里的等国有林场以及20多个村办林场的杉木林基地成为的绿色宝库,其中芦头林场是市最大的国有林场。同时,人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习俗,生态和环保意识较强,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历来相当重视。
二、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情况和思路措施
1、发展思路和特点。“生态立镇”是镇长期以来的战略定位,也是促进其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必然途径。近年来,镇紧密围绕县委、政府“基础先行、工业主导、旅游活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兴旺大旅游、推动大发展,建设有活力、有实力、有魅力”的为战略目标,把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相继开发了连云峡谷漂流、丽江漂流、纯溪小镇、沱龙峡漂流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创立了“一镇三漂”的品牌,享誉省内外。2023年,镇荣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今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的目标,要求全镇上下树立长远眼光,树立忧患意识,抓紧抓好抓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以实际行动配合“全国生态县”的创建。。
2、生态文明有新共识。一方面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今年完成造林5000亩以上;各村要把境内水泥路作村级主干公路看待,确保村道沿线有树有绿化,鼓励村民在屋前屋后进行绿化。另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引导工矿企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倡导机关部门单位各村大兴节能之风;严格落实采伐指标限额和公示制度,今年要禁伐阔叶林;森林防火要时时抓、人人抓,健全村级护林员制度,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任何村组禁采麻石,对河道采砂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乱采滥挖、乱砍乱伐、破坏耕地林地、放火烧山等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3、环境卫生有新举措。走行政推动、全民参与的道路。一是以宣教提意识。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宣传车、广播、倡议书、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各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各厂矿企业单位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以迅猛的舆论攻势,造就全民重视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提高群众自我约束的意识。二是以制度促转变。各村要严格按照村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村上要抓到组,组上要抓到户;各村要制订整治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倡导垃圾不出户、不出村,垃圾分户处理、分户解决;各村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试行家户筹钱成立村级环卫基金,用以聘请专门保洁员和补贴垃圾回收专员。三是以考核强督促。成立环境卫生整治办,对各村环境卫生实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讲评、一年一奖惩的制度,确保环境卫生天天抓、经常抓、不反弹、不放松;根据每月的考核结果对合格村插红旗,对不合格村插黄旗;根据每个季度的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村干部将在大会上进行讲评;根据年度的考核总分,严格落实奖先进罚后进的制度;继续实施每位村干部负责一段路面卫生监管的方案,确保责任追究到人。
4、把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城镇开发方面: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依靠旅游经济的繁荣促进城镇繁荣,同时以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功能的日益完善来提高旅游发展承载能力,合力打造特色旅游景观镇品牌。继续推进集镇的开发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集镇管理,力争把大道沿线储备100亩土地列入规划。重点开发献钟集镇,全力打造旅游产品和游客集散中心。根据总体规划向西拓宽献钟集镇范围,大力引进各行各业商家到落户,力争以旅游流动人口和过往商客促进商业繁荣,以商业繁荣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把献钟集镇建成住宿餐饮、休闲购物、娱乐观光等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城乡规划方面:以科学可持续的战略眼光进行发展规划,提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总体形象。提高科学规划水平,促进村级合理规划发展,坚决禁止土地非法买卖,坚决遏制农村无规划建房、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村级公路改造严格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划和程序实施,严格控制,没有列入计划的一律不能开工,上级不予解决资金。
三、生态建设的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大多数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导致植树造林缺乏必要的行为能力,从而影响了生态建设的力度。
二是少数群众和工矿企业在影响生态环保方面的一些陋习做法短时间难以扭转。如少数群众利欲熏心,偷盗乱发森林资源或随意野外用火、乱丢垃圾。再如少数工矿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舍不得投入,从而造成生态破坏;或以牺牲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牟取利益。
三是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相对太少,用于进行大手笔生态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进度。如植树造林的成本,上级拨付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造林质量和规模。
四、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让生态文明意识成为各行各业以及群众的主流意识,做到生态创建人人知、人人积极参与。
2、加大鼓励引导的力度,采取资金奖励等实质方式鼓励引导群众植树造林,提高造林的补贴。
3、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格落实采伐计划,切实做到采伐迹地及时补种,对违反规定者予以严厉处罚。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严厉打击失火烧山的事主。
4、加大生态环境工作的资金投入。绿色生态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应逐渐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切实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度和力度。
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婚恋与生育观专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就医比例有很大提高,并且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与此同时,婚恋观和生育观也与城市居民更加接近,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东山后村的社会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一) 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现状。
该村调查十户农民的平均年家庭纯收入(除去生产投入,各种稅费和生活花销)为2500元左右。最高收入为8600元,最低收入为-1200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1、入城务工收入;
2、蔬菜大棚收入;
3、种植果树来源;
4、转卖农产品收入。
全村住户136户,人口673人(户口数,其中90~110人常年或大多数时间在外务工)。住房147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水平提高,主食主要以面粉为主,肉类蔬菜在农民生活中较为普遍。
(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中地困难
1、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民对风险的预测和抵抗能力较低。
农民投资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的情况。20__年该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致使部分地势较高的农田因为缺水而减产,粮食作物种植收入减少。另外,一如的新品种油菜因为本地土壤原因产量低下,造成了部分农户的收入降低。并且由于近几年来新上大棚数量增加较多,蔬菜价格较低。农民应该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2、进城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造成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
20__年,由于城市规划后市内建筑用工量增多,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其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全村20__年除常年在外人员外进城务工人数17人,其中45岁以下14人)。由于农村部分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不足。但综合考虑,进城务工收入较在家务农的收入水平要高。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为900~1200元并包吃住,相对要好一些。其中尤以家中有中年父母的青年人进城务工对家庭收入最为有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
3、农业市场不规范,在成农民收入受到制约。
县市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农民的生产行为脱节,批发市场价格无法较好的引导农民种植作物的调整。以白菜为例,县市中心市场的价格为一元三市斤,而农民的出售价格仅为一元八市斤,农民得到的利润空间太小儿无法起到市场的指挥作用。
另外,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十分缓慢,对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买方起主导作用,今后农业发展受到农业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民生产成本较高,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不及生产投入的上涨幅度。
二、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状况较高,其中尤其以慢性病患者家庭返贫情况严重。
总体来说,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比率较以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手中都有了数额不等地存款,在疾病的治疗上,有了应急的准备金。并且今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增长相对于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低。20__年~20__年东山后村村民大病人数为六人,其中肝癌一人(已于20__年春去世)、食道癌一人(已于20__年冬去世)、一人为慢性肾炎,一人为阑尾炎、一人为白血病(已于20__年冬去世)。现今阑尾炎患者已经治愈康复;慢性肾炎患者尚在治疗中。其中肝癌、食道癌患者家庭由于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即停止治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恢复,现在已经没有影响了;阑尾炎患者手术后已经完全康复,家庭状况未受到影响。慢性肾炎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病人尚在家依靠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家庭十分困难,由于为患者治病,家中房屋等都已经变卖,负债五万余元。
有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对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最大的是慢性疾病,和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前者使家庭中缺少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常年须要药物的病人,使得家庭负担特别大,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于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常常是农民家庭尽了全力进行治疗但是最后人财两空。其中特别是当儿童得病的时候特别严重,家人往往是尽全力治疗,但是效果往往不佳。
三、农村公共卫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相对还有欠缺,农民的保健意识有提高但是仅是具现在常识方面。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调研报告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化问题,生态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妇女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______镇地处桓仁、新宾、本溪、宽甸县结合部,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0.7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镇下设8个行政村,72个居民组,总人口1.7万人。其中妇女人数8250人。______镇是个林业大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养成了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爱护一草一木的习俗,而森林、饮水与妇女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妇女早已养成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的传统美德。现______镇镜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秀美靓丽,是远近闻名的山水生态乡镇。
几年来,______镇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共建为契机,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全镇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镇各行政村中心街全部实现了大门、大墙、路灯、边沟和绿化“五统一”,修建了填埋式垃圾处理场3座,安装垃圾箱310个,有专职卫生保洁员8名。建秸杆气化站3处,“一池三改”190个,卫生厕所570个,修建蓄水方塘12座,抗旱井18眼,拦河坝6处,防护堤15000延长米,疏通河道2000延长米,河滩造地1000亩。修建桥梁8座,全镇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8%。全镇完成造林26912亩,其中荒山造林6005亩,冠下造林10122亩,迹地更新5029亩,防护林200亩,绿色通道1627亩,树林灌丛补植补造151亩。公路沿线新建生态园景观带3处。村屯绿化8个村。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______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南沟村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村,______、柞木台子、韭菜园子、秀里4个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
妇女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与现代社会事务的参与者,有着很多途径与渠道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一)妇女是绿色消费的引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妇女是主要的操作者,她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妇女参与选购消费品方面: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食用绿色食品,采用绿色包装等等;在改变传统消费方式方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含磷洗衣粉以及塑料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在抵制不良消费习惯方面:远离抽烟、酗酒、、吸毒等。
(二)妇女是低碳生活的响应者。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宣传引导,妇女群体在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危害的情况下,出于对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爱护和责任,妇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在生产和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电、节约燃料和废物利用,积极践行环境保护理念。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细节着手,扎实践行低碳生活。
(三)妇女是家庭教育的启蒙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可以身体力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妇女在家庭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她们对家庭成员施以影响,并将其是非标准,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一个家庭成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妇女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环境意识的自觉与否。
(四)妇女是环保宣传的工作者。妇女由于亲和力较强,容易与人协调沟通,因此,妇女比较适合做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让妇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到一些环保好习惯,帮助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同时可以影响带动更多人来共同参与一些对自身有利、对集体也有益的社会活动。
妇女通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以及通过妇女组织的指导,可以有很多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一)调动妇女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妇女组织经常举办一些妇女与儿童参加的各种环保活动,如组织参与“爱国卫生清洁月”活动,以“建绿色家园,倡导低碳生活”为载体,引导妇女参与建设美丽乡村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妇女的环保热情。同时还利用农村传统大集发放宣传单、悬挂环保宣传画的形式宣传环保知识,让妇女在活动中与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二)通过家庭教育与家庭消费,发挥妇女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妇女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教育子女,以及全家生活习惯的养成工作。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对孩子的环保意识、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与熏陶,逐步培养新一代环保人员。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尽力培养家人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在起居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规范与养成。另外,通过家庭消费实现环保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消费的主要执行人大多数是家庭妇女,她们如果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在购买商品时以及使用商品时做到节约资源,不购买资源消耗性产品与不安全的产品等,以及在购物袋的使用等方面予以自律,将对社会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控制空调温度,用环保袋购物,不使用一次性产品,买东西不铺张浪费,循环用水,购买有绿色标签的产品,尽量进行垃圾分类,多种树等等。
(三)积极培养环保先进典型,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
采取镇妇女干部包村,村妇女干部包组,妇女代表、女党员、妇女小
组长包户的方式,确保层层落实,逐层培养妇女群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活动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妇女争先创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典型并发挥示范作用,促动广大妇女都来学典型、当典型、超典型,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只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带动更多的妇女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温馨美丽,农村的生态环境将会更加优美整洁!
56位用户关注
25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86位用户关注
43位用户关注
9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