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政务报告 > 调研报告
栏目

社区服务调研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23-01-03 热度:44

社区服务调研报告

第1篇 社区服务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xxxx以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动员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亮明身份、报到登记、志愿服务,争当星级志愿者,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红袖章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营造了自觉奉献、传递爱心、助人为荣的社会新风尚,不断地提高在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构建起了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工作措施抓报到。结合xxxx党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在职党员中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县居住地在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含中省驻蒲单位)、人民团体的在职党员,树立“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思想,积极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城区单位和社区分布情况,本着便于开展共建活动的原则,确定145个单位党组织与6个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截止目前,全县有181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县直各部门党委书记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到各自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对接、领岗认责,积极参与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起到了以上带下的示范作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向党员统一配发和组织填写《xxxx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个人持《活动证》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并填写《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登记册》,驻区单位党组织统一到共建社区报到,填写《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登记册》,实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社区党组织的双报到。特别是对新发展和新转入的党员,各单位党组织及时配发《活动证》,并督促其及时到社区报到,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灵活工作方式搭平台。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积极推行 “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机制,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电子和纸质台帐,详细记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和参与活动等情况。各社区广泛设立了“党员先锋岗、环境维护岗、邻里互助岗”等岗位,在职党员根据个人特点、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每位在职党员至少认领1项社区服务项目,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便民活动,全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在“零距离”接触群众中受到教育,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职党员每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社区党组织如实在《xxxx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上填写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情况并盖章,城镇6个社区与在职党员和共建党组织签订《服务承诺书》和《共驻共建协议》,并对在职党员所认领的服务岗位、服务事项、完成时限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宣传栏、显示屏进行公示,引导党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提供民事代办、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便捷高效的网上志愿服务,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显成效。按照“灵活多样、小型分散、重在实效”的原则,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三知晓”。各共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妇联党支部开展“关爱社区留守儿童”,卫生局党委开展“免费义诊、下基层、服务居民”,公安局开展“安全防范惠及社区居民”、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参与在职党员群众856多人(次)。活动开展以来,xxxx食药局党委下辖3个共建党组织,利用星期天时间深入东街社区各条街巷,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安全整改,初步整改企业门店185余家,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500余份,在食药行业全力推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联创办党支部张卫仓、支部委员耿晓卉、党员干部任雪婷、xxxx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原斌在达仁社区党支部书记魏俊蒲的引导下,分别对达仁社区董福森、冯兆秀、宋亚军、韩孝友、李新民5户社区居民进行了慰问,并与他们拉家常,询问日常生活情况,并嘱咐他们天冷注意保暖、注意家中用火用电安全。为他们每家各送去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达仁社区还为他们送去了春联,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四是着眼长远建制度。推行双向共管责任制,在职党员既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体教育管理,又接受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协助管理监督。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档案,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反馈群众反映问题建议,讨论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增强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把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及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促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让党组织有责,在职党员有为,居民群众受益,取得社区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狠抓落实活动主要内容,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局良好,目前取得了初步地显著成效,但与省市深入开展红袖章活动的具体精神实质要求,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职党员思想上松懈,积极性不高。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涉及到的党员人数多,有些单位主要领导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职党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存在有懈怠情绪,一些在职党员认为在单位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行了,到社区履行奉献义务是多余的,去不去无所谓。

二是驻区单位把支部中心工作与社区党组织共建工作联系不紧密。有些单位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与具体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活动主题不明确,载体不新颖,形式过于单一。认为只要开展好支部的相关工作就行了,对于支部在职党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没有明确要求,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共建”意识。

三是缺乏抓好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的热情和办法。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不支持,认为这方面工作无足轻重,不足以影响单位其他工作及基层党建工作大局。另外,认为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的这个问题只是普遍,存在有等、靠、应付的消极心态。

四是社区党组织资源有限,支撑活动难度大。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群众活动,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更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条件十分有限,一时半会有上千名党员进入社区参加活动,如何做好在职党员的报到、管理、考核和服务工作,确保每名在职党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不仅需要社区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更需要社区党组织上级镇党委的支持与配合。

三、意见与对策

一、强化思想意识转换,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态度不积极的问题。一是思想上引导。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县委组织部、机关工委牵头,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大力宣传活动效果,并向各单位党组织发出一份倡议书,倡议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从“8小时党员”延伸为“24小时党员”,变“隐形党员”为“在线党员”。二是制度上约束。建立“在职党员信息库”,对全县1892名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建档管理,专人负责。开展党员承诺公示,把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长、联系方式、服务意愿、一句话承诺等内容公开在所居住的楼道、小区公示栏中,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情感上融入。要求各社区开通在职党员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主动邀请在职党员加入,通过qq群向在职党员宣传社区党建工作,征求在职党员对社区发展、活动开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党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互动,给在职党员一份归属感,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社区大组织中。目前,6个社区已建成qq群、微信、五城联创网络等网络交流平台4个。

二、明确群众需求导向,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不认可的问题。一是了解群众需求。每年初,社区组织在职党员针对辖区内居民开展一次需求摸排。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集中座谈等方式,认真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准活动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并对辖区内五保户、特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人员作重点调查,为在职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提供依据。二是认领服务项目。实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由社区党组织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清洁家园奉献岗等20多个服务岗位,明确具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每名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至少选择1个岗位,每个岗位的在职党员每半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三是实行按需点单。在摸清群众诉求的基础上,由社区对群众盼望解决的小事实事进行汇总后发布在社区公开栏和qq群、微信群中,由社区在职党员根据意愿和能力领办,实行一对一服务,形成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服务模式。

三、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行为不常态的问题。一是日常管理交给社区。建立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记实制。由社区组织统一安排的活动,由社区党组织负责记录;由在职党员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需保留活动照片等资料,经社区党组织认定后如实记录。在职党员服务情况一季一汇总,并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二是定期督查交给单位。各单位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把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定期对活动情况进行督查,与社区党组织沟通联系,了解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情况,掌握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建立本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档案”,激发在职党员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民主评议交给群众。社区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社区服务之星”评比活动,邀请社区居民代表成立“评审团”,由在职党员“晒”服务,居民代表“评”成效。评比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当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形成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主动为居民服务的浓厚氛围。

社区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第2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__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__年和__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__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__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请记住我站域名/<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3篇 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水平的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水平的调研报告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龙头和骨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区委关于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以“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发展,把北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现代物流中心”这一实践载体,围绕如何搞好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社区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今后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的思路。

一、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现状

城北区社区服务工作从20xx年9月随着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始,20xx年初全面展开。几年来,通过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区服务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镇(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

”的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完成了重构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社区服务步入了 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总结近年来的社区服务工作,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作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下大力气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继出台了《城北区关于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城北区城市社区整合实施意见》、《城北区社区建设五年计划》、《城北区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区社区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社区服务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创新社区体制,初步建立了新型社区服务体系。20xx年,我区按照社区的构成要素,将43个居委会调整为23各社区居委会,社区规模平均为20xx-3000户,个别社区规模已达到6000户。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成员协商议事会等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民主决策机构、以社区议事协商会为议事为机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的社区居民依法自治模式。同时,加快了社区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 、干部考评等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通过换届选举,全区123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平均年龄38.1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到64%,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4%,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快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办公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星光计划”和“再就业服务中心”项目,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70多万元,建成“星光老年活动中心”22个、“再就业服务中心”22个,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和社区办公用房,同时还借助“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安置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四)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特色社区服务逐步呈现。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一是由过去单纯的社会福利、低保救济拓展为扩大再就业、保健康复、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综合治理、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便民利民等全方位服务;二是服务方式由过去的提倡义务服务发展为义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三是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性转变,每个社区均有1-2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全区共有社区志愿者队伍1793人,与此同时,为每个社区配备一名见习大学生协助社区开展工作,这些为提升社区服务工作水平提供了人才保证。四是特色社区服务已逐步呈现,“一区一特”各具特色的社区创建活动颇有成效,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得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强。诸如欣乐社区开展的寄养孤残儿童的“一帮一扶”计划、红丝带活动;生物园社区开展的特色楼道活动;北川河东路社区开展的唐卡工艺制作等。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社区劳动保障站23个,体育健身路经20余条,老年合唱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体组织50余个,社区警务室23个,部分社区还建 立了“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待遇得到了有效地解决。一是自20xx年起,我区将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社区工作经费由每年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元;二是根据《城北区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区财政于20xx年起每年安排社区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这将有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进程;三是先后多次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助标准,主任由20xx年的260元提高到目前的700元,副主任由20xx年的250元提高到目前的650元,委员由20xx年的220元提高到目前的 600元。与此同时,逐步提高社保补贴标准,目前社区成员每人每月享受政府社保补贴资金389元,仅此一项,全区财政每年补贴资金达57余万元,基本解决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当前社区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服务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北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预示着我区城市社区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23个社区居委会中,绝大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影响了社区服务的大发展。

(二)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力度,新建了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个别社区借用的办公用房面临拆迁、收回,如光明社区、马坊东社区,重新选址建设办公用房面临较大困难。

(三)居民现实支付能力制约社区服务的发展。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通需求,但多数的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满足这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大多数城市居民寄希望于社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而在许多有偿服务项目面前则望而却步,从而制约着社区服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四)服务领域不宽,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我区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加之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没有形成综合的服务实体,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三、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城区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党在城市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到位,行动上自觉,措施上得力。二是各镇(街道)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镇(街道)牵头、社区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城北区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发改、财政、经济、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参与支持社区服务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目标责任。同时,将发展社区服务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形成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将发展社区服务作为本部门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分部门制定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镇(街道)要制定本辖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协调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问题,管理各类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四是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监督。经济局、民政局等部门要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支持力度。一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等方式,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用房建设。二是贯彻落实《城北区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每年拿出100万元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打造1-2个示范社区,逐步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和社区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储备和申报社区项目,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四是加强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衔接,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建设与新建、改扩建的住宅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落到实处。五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辖区单位将闲置的服务设施、办公用房、厂房、废旧房等,无偿提供给社区居委会用于发展社区服务。

(三)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新转变。社区建设的宗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改善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同时,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凡是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按照现有财政体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待遇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逐步提高社区办公经费,解决有钱办事、有人办事的问题。三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四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五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增加。

(五)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一是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更新、配置社区工作急需的办公设备。二是区政府在每年打造1-2个示范社区时,重点突出社区信息化建设,集中资金整体包装打造,逐步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三是充分运用区政府oa办公系统平台,研发社区管理软件,逐步将社区居委会纳入区政府oa办公系统内,实现全区社区居委会办公自动化。

(六)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一是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家庭护理、精神安慰、应急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医疗、就业安置、婚姻恋爱、合法权益保障、文化生活;优抚对象的定人定期上门包户服务、辖区内商业网店“一条龙”服务、逢年过节慰问送温暖活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优先解决;特困家庭的定期救济、包户服务、新增特困家庭的送温暖活动、优惠购买生活必需品、优先安排就业、实施再就业培训;二是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带有便民利民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日常生活服务和家务劳动;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和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卫生清理、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代收公用事业费;绿化面积的维护和扩大、“四害”治理、环境噪声控制、垃圾袋装与分类、居民楼道及门前环境卫生保护、违章搭建控制、民事纠纷调解、火灾隐患消除、辖区内刑事案件防范、外来人口管理;疾病防范、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婴幼儿照料、上下学接送、午餐制作与配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智力开发、兴趣与特长的培养等;社区生活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科普、咨询、培训、体育、娱乐、健身。

(七)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社区服务的客观要求。它不仅是社区服务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且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的基本途径。一是培育知名社区服务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发展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等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事业,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消费娱乐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等社区服务,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二是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采取招投标的办法,筛选有资质、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社会中介组织,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设立呼叫热线,向社区居民推荐社区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三是重视培育,实现产业化。对那些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内容的服务项目,如托老托幼服务、家政中介服务等,应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措施,重点培育,逐步实现实体化,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中的分支产业。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要在为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扩大服务对象,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开拓为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提供服务的项目,以提高有偿服务的比重。有偿服务制度主要适用于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服务和对普通居民家庭所提供的便民生活服务。有偿服务获得的利润要尽可能弥补福利服务的资金不足和发展新的社区服务项目,扩大社区服务规模。

(八)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选举等方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并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称的给予不同层次的补贴,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三是充分发挥社区见习大学生的作用,不断推动社区工作上水平。四是进一步优化、壮大志愿者队伍。为了有效地组织、带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为了使这项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必须优化、状大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在这方面,首先要大力动员吸收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其次要动员吸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居民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这支队伍的智力结构;再次动员吸收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主题、龙头和骨干,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要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急居民群众所急、想居民群众所想,办实事,重实效,使居民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不仅需要广大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扎实工作;不仅需要对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无偿服务,更需要探索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有偿服务。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实践,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居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及其发展。

第4篇 社区服务活动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xxxx以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动员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亮明身份、报到登记、志愿服务,争当志愿者,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红袖章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营造了自觉奉献、传递爱心、助人为荣的社会新风尚,不断地提高在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构建起了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工作措施抓报到。结合xxxx党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在职党员中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县居住地在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含中省驻蒲单位)、人民团体的在职党员,树立“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思想,积极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城区单位和社区分布情况,本着便于开展共建活动的原则,确定145个单位党组织与6个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截止目前,全县有181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县直各部门党委书记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到各自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对接、领岗认责,积极参与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起到了以上带下的示范作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向党员统一配发和组织填写《xxxx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个人持《活动证》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并填写《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登记册》,驻区单位党组织统一到共建社区报到,填写《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登记册》,实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社区党组织的双报到。特别是对新发展和新转入的党员,各单位党组织及时配发《活动证》,并督促其及时到社区报到,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灵活工作方式搭平台。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积极推行 “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机制,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电子和纸质台帐,详细记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和参与活动等情况。各社区广泛设立了“党员先锋岗、环境维护岗、邻里互助岗”等岗位,在职党员根据个人特点、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每位在职党员至少认领1项社区服务项目,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便民活动,全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在“零距离”接触群众中受到教育,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职党员每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后,社区党组织如实在《xxxx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上填写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情况并盖章,城镇6个社区与在职党员和共建党组织签订《服务书》和《共驻共建协议》,并对在职党员所认领的服务岗位、服务事项、完成时限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宣传栏、显示屏进行公示,引导党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提供民事代办、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便捷高效的网上志愿服务,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显成效。按照“灵活多样、小型分散、重在实效”的原则,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三知晓”。各共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妇联党支部开展“关爱社区留守儿童”,卫生局党委开展“免费义诊、下基层、服务居民”,公安局开展“安全防范惠及社区居民”、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参与在职党员群众856多人(次)。活动开展以来,xxxx食药局党委下辖3个共建党组织,利用星期天时间深入东街社区各条街巷,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安全整改,初步整改企业门店185余家,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500余份,在食药行业全力推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联创办党支部张卫仓、支部委员耿晓卉、党员干部任雪婷、xxxx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原斌在达仁社区党支部书记魏俊蒲的引导下,分别对达仁社区董福森、冯兆秀、宋亚军、韩孝友、李新民5户社区居民进行了慰问,并与他们拉家常,询问日常生活情况,并嘱咐他们天冷注意保暖、注意家中用火用电安全。为他们每家各送去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达仁社区还为他们送去了春联,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四是着眼长远建制度。推行双向共管责任制,在职党员既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体教育管理,又接受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协助管理监督。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档案,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反馈群众反映问题建议,讨论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增强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把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及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促进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让党组织有责,在职党员有为,居民群众受益,取得社区欢迎、群众满意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狠抓落实活动主要内容,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局良好,目前取得了初步地显著成效,但与省市深入开展红袖章活动的具体精神实质要求,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职党员思想上松懈,积极性不高。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涉及到的党员人数多,有些单位主要领导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职党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存在有懈怠情绪,一些在职党员认为在单位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行了,到社区履行奉献义务是多余的,去不去无所谓。

二是驻区单位把支部中心工作与社区党组织共建工作联系不紧密。有些单位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与具体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活动主题不明确,载体不新颖,形式过于单一。认为只要开展好支部的相关工作就行了,对于支部在职党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没有明确要求,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共建”意识。

三是缺乏抓好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的热情和办法。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不支持,认为这方面工作无足轻重,不足以影响单位其他工作及基层党建工作大局。另外,认为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群众活动的这个问题只是普遍,存在有等、靠、应付的消极心态。

四是社区党组织资源有限,支撑活动难度大。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群众活动,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更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条件十分有限,一时半会有上千名党员进入社区参加活动,如何做好在职党员的报到、管理、考核和服务工作,确保每名在职党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不仅需要社区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更需要社区党组织上级镇党委的支持与配合。

三、意见与对策

一、强化思想意识转换,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态度不积极的问题。一是思想上引导。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县委组织部、机关工委牵头,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大力宣传活动效果,并向各单位党组织发出一份倡议书,倡议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从“8小时党员”延伸为“24小时党员”,变“隐形党员”为“在线党员”。二是制度上约束。建立“在职党员信息库”,对全县1892名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建档管理,专人负责。开展党员公示,把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长、联系方式、服务意愿、一句话等内容公开在所居住的楼道、小区公示栏中,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情感上融入。要求各社区开通在职党员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主动邀请在职党员加入,通过qq群向在职党员宣传社区党建工作,征求在职党员对社区发展、活动开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党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互动,给在职党员一份归属感,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社区大组织中。目前,6个社区已建成qq群、微信、五城联创网络等网络交流平台4个。

二、明确群众需求导向,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不认可的问题。一是了解群众需求。每年初,社区组织在职党员针对辖区内居民开展一次需求摸排。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集中座谈等方式,认真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准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点,并对辖区内五保户、特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人员作重点调查,为在职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提供依据。二是认领服务项目。实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由社区党组织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清洁家园奉献岗等20多个服务岗位,明确具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每名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至少选择1个岗位,每个岗位的在职党员每半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三是实行按需点单。在摸清群众诉求的基础上,由社区对群众盼望解决的小事实事进行汇总后发布在社区公开栏和qq群、微信群中,由社区在职党员根据意愿和能力领办,实行一对一服务,形成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服务模式。

三、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行为不常态的问题。一是日常管理交给社区。建立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记实制。由社区组织统一安排的活动,由社区党组织负责记录;由在职党员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需保留活动照片等资料,经社区党组织认定后如实记录。在职党员服务情况一季一汇总,并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二是定期督查交给单位。各单位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把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定期对活动情况进行督查,与社区党组织沟通联系,了解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情况,掌握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建立本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档案”,激发在职党员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民主评议交给群众。社区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社区服务之星”评比活动,邀请社区居民代表成立“评审团”,由在职党员“晒”服务,居民代表“评”成效。评比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当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形成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主动为居民服务的浓厚氛围。

《社区服务调研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