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打造信用黄梅、建设产业黄梅、发展文化黄梅、创建平安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旅游业。“三沿”即沿北部山区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沿江地区建设沿江临港产业带;沿路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集镇群。“四区”即以大胜关山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以县城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东山五祖寺景区为主体的4a级景区和以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龙感湖为主体的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
二、以硬举措落实经济发展思路
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只有付诸行动,成为经济发展成果,才能惠及社会和人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过硬的举措,确保思路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以规划规范落实的行为。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规划先行,只有立足各区域差异化实际,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做到有序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不打乱仗,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质效。同时,科学规划还能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大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以项目搭建落实的平台。项目是落实经济发展思路,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因此,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首先,要千方百计争项目,紧扣经济发展实际,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密切关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龙头带动型、产业关联型、区域布局型、资源支撑型和科技环保型的大企业,引进一批质量结构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骨干项目。三是脚踏实地建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担保、专班推进、全程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以调整提升落实的质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加快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以产业集群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构建协作紧密和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落实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其次,以强农惠民为核心,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扶持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引导健全农村新型合作 组织,加大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业板块基地质效。三是坚持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之路:按照市场化理念,合理经营城市资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区功能为农民进城铺好路。
三、以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用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是市场竞争的灵魂,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黄梅从土地房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烟草、餐饮等“六市场一行业”整治入手,大力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逐渐涵盖各个市场行业,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制止和从严打击了欺诈、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营造出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公正的执法环境。执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营造公正执法环境,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又是执法公正的关键。因而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用制度管人,先后建设“四个中心”。
营造公明的创业环境。人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我们倡导“五干”(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价值取向,健全和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五干”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如今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兴五干、转作风、比实绩、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您们亲临邵东考察指导!现就XX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围绕发展目标,实现“八增三降”
XX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兴工旺商”战略,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确保县域经济发展在xx年年跻身全省20强的基础上保类进位,十一项考核指标实现“八增三降”。
实现增长的八项指标分别是: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7.5亿元,同比增长12.8%;人均gdp11413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总收入5.4745亿元,同比增长15.51%;人均财政总收入600元,同比增长22.7%;全口径税收收入4.296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8.48%,同比提高0.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4元,同比增长17.29%;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7.73%;森林总蓄积量增长率9.1%。
现下降的三项指标分别是: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4.11%;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cod和so2分别削减5.24%、7.73%。
二、注重扬长避短,打造发展特色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克服邵东既不沿江、又不沿边、资源缺乏的先天不足,充分发挥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县域特色的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道路。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色:
(一)着力做大做强,打造产业特色。对于有特色的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立足于做大做强,培育成优势产业。一是做强支柱产业。XX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0.5亿元,增长38.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81.6亿元,增长48.1%。全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2家,纳税过100万元的企业37家、新增5家。全县打火机、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装加工、中药材五大支柱产业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打火机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与组建行业协会,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成为区域优势产业,70%的产品升级换代为电子打火机,多数企业建成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五金产业通过组建企业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引进了“消失模”铸造技术,基本应用了数控机床技术。二是做大现代农业。克服年初冰冻和年中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总值16.38亿元,增长8%。
严厉制止稻田抛荒,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先进乡镇和种粮大户,大力推广农机、农技等服务,全年产粮46.59万吨,实现连续四年增产;发展生猪270.7万头,巩固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成果;推广水稻、黄花菜、中药材标准化生产26万亩。着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引导成立建农果蔬、金银花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三是做旺市场商贸服务业。市场商贸是我县的传统优势。XX年,全县登记个体工商户3.6万户,实现市场交易额1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亿元、增长23%。物流方便快捷,200多条物流线路联通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外向度逐年增强,XX年引进外资项目4个、到位资金863万美元,内资项目75个、到位资金33.5亿元,增长42.5%。新增出口企业4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5亿美元、增长20.8%,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370万美元,全省排名第二。
(二)着力提质扩容,打造靓城特色。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把邵东县城建设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高的中等城市要求,以省内发达城市为参照,坚持以人为本,在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中推进城市建设。XX年,县城建设投入11.2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5.68%,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新扩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建成了全省屈指可数的大县城。一是精心规划。全面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着手编制生态产业园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二是精品建设。以项目建设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县城宜居度。
XX年,投入城建资金2.83亿元,高标准完成了兴和路、昭阳大道、衡宝路北段、金龙大道等四条主干道7.5公里的路面改造、绿化、灯化和人行道板铺设。新建和改造了四个城区休闲广场。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管道燃气等市政重点项目。完成了下水道及污水收集管网改造。会议文化中心、四完小、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体育馆等惠民工程相继竣工使用。三是精细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城管环卫体制,强化“门前三包”,城区实行17小时保洁,加强摊担、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成功实现出租汽车升级换代工作,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三)着力民生民利,打造富民特色。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政策,让财富更多的聚集于民间,造就了近百个亿万富翁、上千个千万老板,并由此带动了全县人民的脱贫致富。 XX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总额21424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增长17.3%,超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0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4元、增长17.3%。全县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2亿元,增长22.5%。全县新增机动车7000多辆,占全市新增机动车的43.8%。
一是坚持还利于民。全年共发放各项涉农直补资金1.065亿元,发放移民后扶直补资金2400万元,完成移民后扶项目181个,安排直接发展农业资金830万元,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806人,通过实施扶贫工程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新建城镇廉租住房6323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3240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100户。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0人。二是坚持还利于商。清理收费项目,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行为,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统一编制《收费目录》,由县政府公布。
对年纳税30万元以上企业实行“一站式”收费服务;规范部门行为,简化办事程序,削减罚没收入,减少部门罚没收入任务1000万元。县财政拿出60万元作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入股,组建注册资金1亿元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最高可达15倍。对创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成功的企业主给予5000至30000元的奖励。三是坚持城乡互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确保城乡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XX年,全县乡村公路工程完成投资1.25亿元,硬化通乡公路29.7公里、“通畅工程”483公里。新建沼气池3032口。完成水利工程1.12万处,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推广农机具2350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3.8万千瓦。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7933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2.68万平方米,我县成为全省新农村卫生新校园首批试点县。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20所,参加城镇医疗保险4325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0.73万人。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日益加大,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如何做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促进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求,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武装工作协调发展。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同县国教办、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负责同志深入实际就如何做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进行调研,主要内容如下:
一、我县驻军及民兵的基本情况
全县驻军有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和276武警中队共4个单位。其中,人武部下设19个普通民兵营、121个民兵连,共有民兵7384人。每个驻军单位担负的职能和任务有所侧重,从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有其共同特点:
(一)驻县驻军共同接受部队和地方双重领导。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直接受部队上级部门和受县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如:县人武部直接上级是都匀军分区,县消防大队的直接上是州消防支队,县武警中队直接上级是州武警支队,然这3个单位同时受_____县委政府的领导。
(二)驻县驻军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其职责之一。部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部队提出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其中: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担负急难险重任务是部队重要任务之一。和平时期,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是部队联系地方的基层单位,责无旁贷应当走在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的前列。
(三)驻县驻军应积极参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是抗御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可靠保证。同时,坚持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本质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必然要求。所以驻县驻军要始终坚持“实实在在拥军优属,面对面拥政爱民”,以抓双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发展地方生产力为根本。
二、影响武装工作发展的因素
(一)干部群众对武装工作建设认识不足,国防法制意识不强是影响武装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人们对国防建设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普遍淡化,尤其是对加强武装工作的认识不深,少数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国防建设是军队的事,与地方无关”的思想,表现在贯彻落实国防法规自觉性不高,不能从整体和全局上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认为“抓经济是本行,抓武装是帮忙”。特别是,少数干部和群众对民兵组织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适龄人员参加民兵组织,参与国防建设的意识淡薄,缺少热情和信心。在抓经济建设中忽视了国防建设,这些不利因素和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国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制约着民兵后备力量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法律法规与形势的发展已不相适应。比如,过去规定民兵工作经费主要靠乡镇和企业统筹,但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民兵工作经费实行了以政府保障为主,其他保障为辅的轨道。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如何用法规来解决对国防后备力量不够重视、不按法规办事的问题,在法规制度上显得软弱。例如: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民兵法》,这是当前民兵组织建设中最大的困惑和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现役人员少,受职责所限,驻县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劲难使,难起到立杆见影作用。人武部干部职工16人,消防大队5人,武警中队38人,各单位除日常站岗执勤外,机动人员不多。再加上,条令条例要求,不能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所以难以结成统一的合力来集中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四)武装工作的发展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大。从人武部看,部队只保障人武部干部工资和每年10万元左右的办公经费,人武部的全面建设主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解决。从消防大队看,部队只保障官兵的工资、津贴和每年几千元的包干办公经费,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装备的日常维修、动用车辆的用油等经费,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来保障。从县武警中队看,稍好一些,但营区的建设及维修,仍需要地方划拨经费保障。总体来说,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大。
三、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的思考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军队应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国家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必需坚持的原则。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武装工作的角度,我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认识,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意识。加强人民武装建设,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作战、保障能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统一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人民武装(国防后备力量人员)亦兵亦民、寓军于民,肩负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双重任务。加强人民武装建设,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促进“四个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家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思责任,切实以实际行动履行党管武装的义务和责任。要把武装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一道部署,同步推进,要坚持把《国防法》、《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国防教育法》等法规制度纳入各级人大检查工作内容,加大监督力度,努力把党管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人”意识,充分认清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自觉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问题,要参与决策,重大活动要积极参加,有难题要帮助解决,做到为官一任,强武一方。同时要利用领导班子过“军事日”、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双拥共建”、“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各种重大活动之机,大力宣传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宣传人民武装的职能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政领导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自觉性,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奠定基础。
(二)落实党管武装各项制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提供机制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党建立了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地方党委议军等一整套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实践证明,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工作制度,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确保人民武装力量正确而有效履行职能,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扬党管武装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管武装的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增强依法管武装、建武装、用武装的自觉性,确保人民武装工作逐步走上法规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要自觉把人民武装工作纳入依法行政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部署,加强检查督促,依法确保经济建设与武装工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方军事机关的职能作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的落实。地方军事机关接受双重领导、具有双重性质,要通过参政议政等有利条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上级军事机关关于新时期做好武装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积极建议和协助地方党委政府把武装工作的职责任务具体分解到各部门,使党管武装变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行动。要按照使命任务要求,科学制订本地区武装工作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步骤,立足担负的具体任务,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心一意谋打赢。特别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新经验,充分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推动民兵预备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四)坚持人民武装工作在有作为中争地位,扩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的广泛支持。参加“四个文明”建设,既是地方军事机关和人民武装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武装工作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与形式。各级军事机关要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地方“四个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在维护稳定中发挥忠诚卫士作用,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为构建和谐、富裕社会作出突出贡献。通过富有成效的参建参治活动,使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人民武装的平战两用功能,以及军事组织攻坚克难的强大战斗力量,进而更加重视和关心支持民兵预备役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打造信用黄梅、建设产业黄梅、发展文化黄梅、创建平安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旅游业。“三沿”即沿北部山区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沿江地区建设沿江临港产业带;沿路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集镇群。“四区”即以大胜关山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以县城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东山五祖寺景区为主体的4a级景区和以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龙感湖为主体的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
二、以硬举措落实经济发展思路
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只有付诸行动,成为经济发展成果,才能惠及社会和人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过硬的举措,确保思路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以规划规范落实的行为。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规划先行,只有立足各区域差异化实际,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做到有序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不打乱仗,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质效。同时,科学规划还能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大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以项目搭建落实的平台。项目是落实经济发展思路,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因此,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首先,要千方百计争项目,紧扣经济发展实际,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密切关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龙头带动型、产业关联型、区域布局型、资源支撑型和科技环保型的大企业,引进一批质量结构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骨干项目。三是脚踏实地建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担保、专班推进、全程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以调整提升落实的质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加快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以产业集群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构建协作紧密和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落实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其次,以强农惠民为核心,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扶持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引导健全农村新型合作
组织,加大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业板块基地质效。三是坚持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之路:按照市场化理念,合理经营城市资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区功能为农民进城铺好路。
三、以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用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是市场竞争的灵魂,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黄梅从土地房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烟草、餐饮等“六市场一行业”整治入手,大力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逐渐涵盖各个市场行业,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制止和从严打击了欺诈、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营造出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公正的执法环境。执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营造公正执法环境,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又是执法公正的关键。因而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用制度管人,先后建设“四个中心”。
营造公明的创业环境。人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我们倡导“五干”(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价值取向,健全和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五干”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如今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兴五干、转作风、比实绩、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打造信用黄梅、建设产业黄梅、发展文化黄梅、创建平安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旅游业。“三沿”即沿北部山区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沿江地区建设沿江临港产业带;沿路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集镇群。“四区”即以大胜关山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以县城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东山五祖寺景区为主体的4a级景区和以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龙感湖为主体的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
二、以硬举措落实经济发展思路
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只有付诸行动,成为经济发展成果,才能惠及社会和人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过硬的举措,确保思路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以规划规范落实的行为。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规划先行,只有立足各区域差异化实际,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做到有序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不打乱仗,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经济质效。同时,科学规划还能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大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以项目搭建落实的平台。项目是落实经济发展思路,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因此,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首先,要千方百计争项目,紧扣经济发展实际,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密切关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龙头带动型、产业关联型、区域布局型、资源支撑型和科技环保型的大企业,引进一批质量结构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骨干项目。三是脚踏实地建项目。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担保、专班推进、全程服务工作机制,实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以调整提升落实的质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加快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以产业集群为方向,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构建协作紧密和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落实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环境体系认证,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其次,以强农惠民为核心,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扶持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引导健全农村新型合作
组织,加大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业板块基地质效。三是坚持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之路:按照市场化理念,合理经营城市资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区功能为农民进城铺好路。
三、以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用铁纪律保障经济发展环境。
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是市场竞争的灵魂,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黄梅从土地房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烟草、餐饮等“六市场一行业”整治入手,大力开展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逐渐涵盖各个市场行业,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制止和从严打击了欺诈、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营造出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公正的执法环境。执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营造公正执法环境,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又是执法公正的关键。因而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用制度管人,先后建设“四个中心”。
营造公明的创业环境。人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我们倡导“五干”(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价值取向,健全和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五干”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如今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兴五干、转作风、比实绩、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12位用户关注
6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