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工作报告 > 个人报告
栏目

政府工作者个人述职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3-05 热度:63

政府工作者个人述职报告

第一篇 政府工作者个人述职报告2100字

工作汇报是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书面材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_____区的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我在规划科工作已经有四年多时间了,应该算是规划科的老同志了。回想在规划科这四年多的工作历程,是至今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期间我的收获主要有两个方面:政治思想上的成熟和业务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八个字“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我想自己在政治思想上进步、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自己在规划科工作期间从一名普通群众成为了一名____党员!我的转变与进步,是局领导的培养、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才取得的。我清楚自己入党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很多方面(政治思想、理论知识、工作水平等)需要不断的学习,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的言行,注意加强政治修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党性认识。我也希望领导和同志们一如既往的给与我指导和帮助,我也将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先后在规划科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不同的岗位上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规划科的工作纷繁复杂,领导临时交办性的工作比较多,这些都要求规划科的同志,要对_____区的现状和规划情况,有较为熟悉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十分注意对_____区现状和规划情况的积累与总结,现在我对朝阳区的现状整体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对朝阳区总体规划和各乡域规划也有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基于几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对规划科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我想自己的工作经验一方面是自己工作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有这样的工作机会,是领导和同志们信任和支持的结果!正因如此,我将更加珍视自己的岗位,以无比的热情与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工作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向身边的党员模范学习,起相应模范带头作用。

半年来,我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等不靠、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工作,身体力行,努力起到科内的表率作用,协助科长开展各项工作。

我认真坚持局内的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学习,以两个《条例》的学习为契机,深入领会《条例》的精神,在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上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开展两个《条例》学习的同时,我按照局党组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工作部署,对照廉政规则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与缺点。通过系列的学习与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工作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

今年以来,在科内日常工作过程中,科长注重强调从政治的高度对待问题,我与科长密切配合并带头垂范,使同志们思想认识高度统一,自觉遵守局内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工作中,我们提倡任劳任怨、自觉刻苦、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一切从全局出发重团结、讲实效、不推诿。总体规划修编和规划展览馆布展工作,是规划用地科上半年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两项重点工作。两项工作过程中,我与科长密切配合,积极协助科长做好工作部署,并克服家庭困难加班加点,与全科同志通力协作,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在科室的内部建设上,在科长的领导下,我们主要作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学习。认真落实局党组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和学习时间。紧密联系实际,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方面。二是发扬民主,增强科室成员之间的团结与活力。规划用地科有民主的良好传统,对待各项工作科内同志均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注重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和整体效能。三是按局党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好科务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规划用地科成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集体。

规划用地科的日常工作中,用地选址、督查督办、规划咨询及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量很大,我作为副科长对于这些日常工作能够协助科长,合理分工,并以身作则主动办理急、难的督查督办件,耐心接待规划咨询的群众,认真对待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 缺点与不足

我也很清楚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点,自我的总结和领导同志们的批评和指导,对我今后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我的缺点与不足自己总结可有以下几点:

1、作为副科长,在协助科长进行科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大胆管理的主动性,今后我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2、与同志交流少,关心同志不够。

具体表现:(1)同同志们的联系不够,缺乏交流;(2)工作中对同事们的关心不够。我这方面的缺点,同志们曾给我指出过,但自己也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但还需进一步努力。

3、我在规划科,也就是现在的规划用地科,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与新同志相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对区域现状和规划情况的掌握上,但在对新同志的“传、帮、带”方面做的还十分不够。

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基本完成了本职工作,这与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对局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以上是我对半年来思想、工作情况的总结,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二篇 鄂州政府工作报告1500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__”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__年工作回顾

“__”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引,在视察湖北、视察鄂州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三维纲要”,以作贡献、打头阵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一改两化”,实现了“__”圆满收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有效应对复杂局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持续冲击,克难攻坚,砥砺前行,以新作为应对新常态,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预计20__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亿元,比“__”末(下同)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2.8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66.2亿元,年均增长1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亿元,年均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69亿元,年均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1亿元,年均增长13.8%。外贸出口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2.9%。人均生产总值跨越1万美元,标志着鄂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一番,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工业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25家,实现主营收入1300亿元,是20__年的两倍。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33个,是“__”的2.1倍。企业素质提升。顾地科技在深交所上市,大通物流等23家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比重由20__年的51%下降到30%,高端制造业快速成长,新兴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连年居全省前列。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快速成长,已经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唯品会、亚马逊、苏宁云商、家乐福、普洛斯、易商、意大利维龙等国内外电商巨头落户葛店开发区,形成大智慧、大物流、大仓储、大市场支撑大电商的产业格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20__年底各项贷款余额337亿元,是20__年末的2.3倍。市农村信用社顺利改制成鄂州农村商业银行。

——这五年,是咬定发展不放松,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成果丰硕的五年。我们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批事关鄂州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支撑性项目落户,特别是建市以来最具全局意义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项目落户鄂州,是我市“__”收官时期的重大喜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0亿元,是“__”时期的3.4倍。总投资74亿元的鄂州电厂三期工程全面动工,投资过十亿的南都电源、特种汽车、虹润新能源、长煜模具等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交通运输建设投资313亿元,是“__”的10倍。汉鄂高速、鄂黄高速、大广南鄂州段、鄂州大道及南互通、城际铁路、新火车站相继建成并开通运行;葛山大道改造、吴楚大道西段即将建成通车,三江港铁路货运枢纽以及综合码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协同推进,奠定了鄂州未来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全面推进沿江滨湖新区开放开发,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五年。我们不断拓展和优化发展空间,创造性地实施“五个一”开发模式,赋予新区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大力推动八大新区开放开发。葛店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鄂州开发区、梧桐湖新区、花湖开发区、红莲湖新区基础设施实现集中连片开发;三江港区成为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公铁水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全面拉开;鄂城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进展顺利。梁子湖区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梧桐湖新区被列入全省绿色示范区。20__年八大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63.8%,招商引资额占全市的75%,形成了多极支撑、多点发力、竞相发展的开放开发格局。

——这五年,是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的交通、供电、供水、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全面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二连快”。建成生态农业基地392个,基本实现一村一基地,一大批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兴起。梁子湖区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生态农业园、国家有机农产品检验中心落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土地流转率居全省前列。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80%以上农户进入合作服务体系。20__年农产品加工值达到260亿元,是20__年的4.3倍。“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鄂州莲子在天津渤交所上市,开启鄂州农产品电子交易新模式。

——这五年,是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全域规划为先导,坚持建设管理并重,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5亿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64.08%,居全省第二。实施城建攻坚计划,三国吴都风光带二期三期、火车站广场、西山公园、橘园公园、博物馆等一批工程建成,西山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实现提档升级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凤凰大桥、主城区综合客运枢纽、雨污分流、洋澜湖湿地公园、市民中心等工程顺利启动实施,葛华水厂投入使用。深入推进“五城同创”,实施城管提能工程,城市形象明显改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顺利通过全国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复检、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核查考评,通过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中期评估。在中国社科院全国宜居城市最新排行榜中,鄂州名列第45位,居全省第二。

——这五年,是高举改革大旗,发展活力强劲迸发的五年。我们积极承担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出一批在全省可复制、全国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鲜活样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全省市州审批项目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收费最低。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围绕打造“一刻钟”服务圈,推进公共服务下沉,120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社区办理。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市场主体总量达6.6万户,五年实现倍增。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制度改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归集,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推动ppp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模式,设立3亿元产业引导基金、7.5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扩大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发放贷款3.1亿元。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试点都取得新成效。

——这五年,是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积极创建生态市。科学确立主体功能分区,将经济功能主要布局在沿江滨湖新区,梁子湖500平方公里区域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在全省率先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考核。我市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实施105个重点减排工程,火电脱硫脱硝、钢铁烟气脱硫、水泥窑脱硝全部完成。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实施“三边”植树、环梁子湖生态林带、洋澜湖综合治理等工程。涂镇湖、曹家湖实现破堤还湖。实施清洁乡村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并全面启动全市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1座。建设美丽乡村,完成123个村环境连片整治。4个乡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7个村获“省级生态村”、“全省绿色示范乡村”称号。

——这五年,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75%。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连续5年办好“十件实事”。实施精准扶贫,完成整村脱贫阶段性任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五项基本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4万人。

率先在全省对五类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兜底保障。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区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4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80元。连续5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加强村、社区干部工作报酬保障。建设保障性住房3.5万套,启动鄂州职业大学校中村、朱家垴、鄂城水泥厂等棚户区改造。率先在全省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改革,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化等工作步入全国、全省前列。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26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市中心医院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连续6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连续20__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全面开展平安鄂州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建立和完善“1+7”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消除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和“一村(社区)一律师”制度。“六五”普法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和谐。国防动员工作不断加强,“双拥”活动取得新成效,海军“鄂州舰”下水。其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__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正确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积极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各项工作,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4%,外贸出口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1.6%。尽管少数经济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值,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符合经济新常态运行发展规律。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下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认真开展“四项专项整治”和“三个专项治理”,落实“三短一简一俭”,“三公”经费比上年下降28%。

各位代表,“__”时期,我们在复杂严峻形势下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鄂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令人难忘,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与鄂州实际相结合,厚植发展新优势,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用先进理念引领发展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牢牢把握“三维纲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必须坚持打基础、管长远不动摇,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积极谋划推动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系统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推动一产业提质、二产业升级、三产业倍增;必须坚持奋发有为、求真务实不动摇,始终保持严实作风,自加压力,主动作为,营造强劲发展气场;必须坚持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不动摇,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推进各项工作,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向人民报告、让人民满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偏小、层次偏低,财政增收压力大,创新能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长期积累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集中,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不懈怠,一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将是鄂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我们要抢抓国家加快推进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历史机遇,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奋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一并审议。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__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三维纲要”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工作方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标准小康社会和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为主题,以建设国际航空都市区为主战场,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协调带动、绿色引领、开放先导、共享保障战略,不断创造鄂州速度、鄂州质量、鄂州效率、鄂州标准,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征程中作贡献、打头阵。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__年力争达到1200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取得突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城市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城市宜居性增强,法治鄂州建设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今后五年,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发展,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活力城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力,把创新摆在鄂州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创新服务水平。加快引进创新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实施“互联网+鄂州”计划,推动沿江城市连绵带建设。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二)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品质城市。实施协调带动战略,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同性、整体性。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加强法治鄂州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响鄂州文化品牌,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城乡文体生活,建设文化强市。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水平。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实施绿色引领战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优质生态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湖北水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创建,重点打造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绿色发展进程,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建立绿色财税机制,构建绿色金融体制,建立绿色考核机制。

(四)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国际城市。充分发挥国际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对城市功能、产业升级、要素集聚的引领功能,加快推进航空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立足长江、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航空物流枢纽中心。构建航空、水运、铁路、公路有机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一心两翼”现代化大港口建设,打造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建设区域陆路交通枢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行自贸区体制机制,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优进优出步伐,深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建设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五)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城市。实施共享保障战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实行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实行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实施全民社保工程,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实施健康鄂州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确保20__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三、20__年工作安排

20__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面对发展新常态,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新的一年宏观形势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必须以竞进的精神状态,克难攻坚,抢抓机遇,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强化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再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加强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启动实施“百家企业技改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技术装备、经营管理、品种质量水平,培育一批高端拳头产品,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把新兴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集中力量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形成集群优势。发挥产业基金对新兴产业培育、高新项目引进的撬动作用,支持北斗导航、物联网、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项目快速成长。加快电厂三期、南都电源、特种汽车、虹润新能源等重大项目进展,尽快形成百亿产业规模。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确保亿元骨干企业增加15家,规上企业新增50家。实施“推动企业上市计划”,吸引产业基金以“股权+债权”的方式,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大经济总量的引爆点,着眼于千亿产业目标,高起点谋划重大推进政策、发展规划和承载平台。加快推进葛店中部电子商务基地建设,争取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推动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电商产业集聚和园区联动发展,力争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元。支持南山临港新城一期、东方甩挂联盟、三江港公铁物流等项目建设。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力争出口实绩企业达到60家。投入5000万元注入文化产业基金,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打造一批山水乡愁和历史文化旅游精品。三是增强创新驱动和创业发展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引进、自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力争全年高新企业增加10家以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支持国家省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构建一批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葛店科技加速器、鄂州开发区创业咖啡等平台健康发展,运用“孵化器+风险投资”、“加速器+股权投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天使基金”模式,扶持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成长,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增长点。四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改革任务,谋划实施“供给侧改革鄂州行动计划”。继续实行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帮助企业加强产业链对接,搭建银企对接桥梁,提高财政间歇资金使用效率和针对性。新增6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补充保证保险贷款基金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扩大直供电交易试点,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最大限度减少投资前置审批事项,促进投资便利化。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冶金、建材、矿山等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一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安全保障难度大、丧失自我更新发展能力的落后企业。

(二)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促进转型发展的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运用ppp模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融资。继续推进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基层治理的支出保障。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推进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归集,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启动文体旅游和自然资源资产归集、授权经营工作。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并联式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全覆盖,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以及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开展综合监管行政执法改革试点。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和取消下放工作,提升新区承接市级职权的能力水平,提高新区行政运转效能和服务效率。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基层交易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对接。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试点。推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试点,推动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四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建设,健全完善“1+n”多元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社区软硬设施建设,支持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增强社区和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加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多规合一”试点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

(三)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机遇,把航空都市区和新区建设作为主阵地、主战场。一是全力推进航空都市区建设。省委、省政府要求20__年在鄂州实现大飞机起降,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按照要件申报、机场核准、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时间节点,倒排工作量,明确任务清单,落实责任主体,实行挂图作战,并行推进各项工作。高起点编制完成航空都市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设立200亿元航空产业发展基金,启动拆迁安置、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临空产业的引进和导入。推进临空金融商务区建设,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主体入驻,打造长江中游“金融港”和“基金小镇”。二是完善新区基础设施。以人本理念指导八大新区建设发展,把新区建成独立成篇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加强新区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超市、集贸市场等消费设施建设,让新区引得进人、留得住人。启动建设葛店新高中、梧桐湖医院、葛华客运站。继续高强度进行基础建设投入,打通制约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产业承载力。抢抓国家放松银根,实行低利率、长周期的政策性融资机遇,扩大建设性融资规模。三是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路子,狠抓新区产业成长。葛店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鄂州开发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鄂城新区和花湖开发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三江港和红莲湖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梧桐湖新区和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立足新区产业定位,加强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向新区集中,引进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大项目落户,打造沿江产业集聚区。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一是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促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快推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农业机械化、营销品牌化,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台湾生态农业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新型农业主体。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实施品牌兴农战略,优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认证。二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维护,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公路的养管护工作。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花马湖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新港河道整治、民信闸除险加固、樊口电排二站等工程。

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产业化基地、农村新社区台区供电能力。完善农村安全饮水体系,完成雨台山水厂扩建,建成太和水厂,新建城东水厂和城南自来水加压站,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和质量。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宽带鄂州”建设,完成光纤进村入户工程,为“互联网+”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条件。整合全市涉农信息资源,搭建集生态农业信息传播、优质农产品展示和网络营销于一体的电商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入驻平台。积极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推动农业从传统营销业态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前台后台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全域推进电商进农村,培育一批“淘宝村”、“淘宝户”。四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理念,不改变传统村落形态,美化传统民居环境,加强乡村绿化,因地制宜、一村一特色。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搞违背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以村村秀美、户户整洁为目标,整体规划、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面貌。

(五)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坚持“五个统筹”,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城市。一是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强力推进城建“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开工建设鄂咸高速、重载车专用通道,完成三江港区综合码头一期、五丈港港区综合码头、吴楚大道东段主体工程。启动南互通至铁山、东沟至铁山一级公路建设,三江大道与吴楚大道实现对接。加快推进凤凰大桥、市民中心、东洋澜湖湿地公园、吴都中央生态廊道二期等工程建设,启动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天龙山公园、江滩公园四期、植物园、动物园等重点工程。统筹城市地下和地上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地下城市管廊建设,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全部封堵入洋澜湖排污口。推进老旧城区、城际铁路沿线棚户区破旧危房拆迁改造,完成1.5万套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力争全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突破200亿元,主城区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二是深入开展城管能力提升工程。继续以“五城同创”为载体,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范围向城中村、城郊村、老城区、背街小巷和农村延伸,向各区、开发区、中心镇覆盖。实行重点专项治理与日常精细管理相结合,开展渣土抛撒、工地扬尘、油烟噪声、乱搭乱建、出店经营、交通违法等专项整治,形成条块结合的长效管控机制。认真解决好物业管理纠纷、集贸市场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加大停车场、微循环等城市交通疏导场所建设。完善全域公共交通体系,推动城市公交向新区和乡镇延伸,优化班次线路,逐步实现全市通勤一体化。重点加强大冶至武汉鄂州路段治超工作。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化城市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水平。三是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双落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先期重点推进长期在城市居住、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实现安居乐业。把房地产去库存与城市化工作结合起来,把货币化安置和拆迁还建结合起来,对被征地拆迁农民,按城市化一步到位的要求,统筹解决其户籍、住房、社保、医保、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加快绿色发展进程。一是推进全域生态建设。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全域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依托梁子湖综合防洪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集中连片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湖泊生态治理,对湖泊流域实行用途管制。完成花马湖水系生态保护规划,启动青天湖、五四湖、葛店南部区域湖泊生态恢复工程。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乡(镇)村。对全市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实行编号保护。全面推进“绿满鄂州”建设。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实行污染源控制和污染物治理两手抓,加强工农业生产污染源监管,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推进红莲湖污水处理厂和葛店三王污水处理厂建设,鄂钢生产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工作,推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淘汰所有“黄标车”,城区禁止使用燃煤锅炉,推行“煤改气”。三是探索绿色发展促进机制。推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权制度,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信贷融资模式,积极开展资源和环境责任审计试点。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和城市边界线,城区实行“退二进三”。启动生态补偿机制,从今年开始,每年市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梁子湖区1500万元,补助15个农业乡镇各50万元。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能效、建设用地强度“双控”措施,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开展梧桐湖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大力倡导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社会风尚。

(七)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城市,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一是扩大城乡就业。实施创业引领计划,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办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二是加强民生保障。完善特困群体兜底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老年补贴标准。统一城乡医保险种“三个目录”,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抓好农村福利院提档升级工作,新增城镇社区养老、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机构22处,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启动民政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改革,建设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城东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市二中迁建工程,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加快推进华中师范大学鄂州校区建设,筹资8000万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卫生计生服务设施,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启动儿童医院建设,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吴王城遗址等历史文物保护。四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1亿元,按“六个精准”要求,锁定对象,精准施策。支持有一定能力的贫困家庭发展特色生产和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并提供医疗救助,特困残障群体一律实行兜底保障,确保年底45%的贫困村出列、45%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五是增强社会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城乡网格管理。创新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抓好特殊人群收治、管护。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深入推进法治鄂州建设。继续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关系。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牢记工作职责,不负人民重托。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启动“七五”普法,依法制定行政规章,依法依规推动改革发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创新行政复议办案机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会决定,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提升行政效能。集中精力谋大事、抓发展。加强政风建设,崇尚实干,力戒空谈,雷厉风行开展工作。加强效能监察和问责,对各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目标化、责任化管理,严格绩效考评,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提高工作执行力和效率。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实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常态化,从今年开始,我们改变过去集中力量办“十件实事”的做法,把为人民办实事寓于日常工作之中,让人民群众时刻都能感受到政府服务的改善和效能的提升。强化责任担当。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谋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在狠抓落实上。要以作贡献、打头阵的精神状态,紧盯重点和难点,想对策、下功夫、求突破。加强新知识学习,加强新政策研究,不断总结、创新、提高,用新思维、新办法适应新常态,确保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坚持“力度统一论”,认真贯彻《____廉洁自律准则》、《____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道德高线,守住法纪底线。健全政府系统惩治和预__败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三公”经费。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行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廉洁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营造干净干事、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催人奋进的“十三五”新征程已经开启,新的一年,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标准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鄂州政府

第三篇 范县政府工作报告985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工作回顾

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拉高标杆,加压驱动,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工农商城“四业”并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20__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2%、29.4%、15.5%;财政收入完成14339万元,增长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46万元,增长29%,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4%,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3%,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工业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6.6亿元,增长30.6%,工业拉动gdp增长17.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7.83%。全县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的23个,全年完成总投资9亿元。全县新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4家,达到76家,完成增加值19.03亿元、实现利税11.46亿元,分别增长41.4%、164%。四个工业集中区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内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28家。品牌推进战略初见成效,我县又有3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鑫业润滑油”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和“免检产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达到32.97万吨,增长9.1%。落实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麦田套稻试验喜获成功,为扩大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植树造林3.4万亩。积极发展林下新型种养模式,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2万亩;新开发利用废旧坑塘5000亩,推广高效经济作物8万亩,新建畜牧养殖小区19个,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次,“范县废旧金属挑选居工”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优秀劳务品牌。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引进市外资金7.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97万美元。出口创汇266.9万美元。全县民营经济实体突破1万家,完成增加值29.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5%。商贸经济活跃繁荣。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52家,成功举办了范县第三届物资交流大会,老城商业步行街建成使用,商户入驻率同比提高20%。全年商贸业完成增加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新区建设完成投资1.1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2个。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试运行,新区小学教学楼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卫生局办公楼、劳动力市场大楼基本具备使用条件,多功能活动中心、电力调度中心、药监局办公楼正在建设,德政街东西延伸、怡苑路建设、金堤路拓宽工程全部建成通车,新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0.1%,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多方筹措资金8000万元,加快了以农村水利、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民办公助”工程和2万亩节水示范区全部建成,惠及1.6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我县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13连冠;陆集村台完成高架桥、撤退路建设;杨楼控导上延及李桥险工改建工程正在施工;完成“村村通”工程61.6公里,老城西环路贯通工程、s208线白衣至李马桥段中修改造、s307线杨集至濮城段大修改造相继完工通车,濮范高速范县段施工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德商高速黄河大桥正在建设;“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信息村村通”覆盖能力达到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2亿元,增长98.5%,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18.77亿元,增长91.2%。

——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6530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6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两确保一低保”得到较好落实,全年发放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资金940.8万元,保障对象1.6万余人。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我县分别被省、市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县”。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1835万元,受惠农户9.6万余户;落实小麦良种补贴210万元,补贴面积21万亩;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50万元,补贴农机178台;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699.4万元,受惠学生19万人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参合农民11.69万人次、1044.8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9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29元,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亿元,增长17.7%。

——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范”战略,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范县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8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10所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更新中小学课桌凳4.8万余套,全县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扎实开展全省酒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争创活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全市计划生育信访长效机制和关爱女孩现场会先后在我县召开。加强环境保护,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率分别达到10%和5%,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专家组验收。加强土地保护和利用,颜村铺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建设,全县12个符合关闭条件的粘土砖瓦窑厂全部关闭拆除。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我县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县。同时,人事、审计、统计、文体旅游、物价、支油、侨务、对台、气象、民族宗教、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治县,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反腐__取得新成效。高度重视来信来访,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平安哨卡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范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驻范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县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工业经济缺乏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带动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__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__”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__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着力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狂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切实抓好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10件大事:⑴投资2亿元,完成可利威化工公司年产1万吨三氯异氰尿酸、20__吨二氯异氰尿酸钠、7000吨氰尿酸项目建设。⑵投资1亿元,完成光明化工公司年产3万吨双氧水项目建设。⑶投资7000万元,完成君恒集团硼镁化工年产3.6万吨硼砂、硼酸项目建设。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再夺省“红旗渠精神杯”。⑸搞好春季植树造林,进一步提高绿化水平,创建全省林业生态县。⑹投资1.06亿元,完成标准化堤防年度建设任务和李桥险工改建、杨楼控导上延工程。⑺投资20__万元,完善新区近期规划6.3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形成七纵五横道路格局,搞好新区绿化、美化、亮化。⑻投资2800万元,完成新区多功能活动中心建设和一中新校区教学楼、语音楼建设并投入使用。⑼加大计划生育创优工作力度,上半年完成8个乡镇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全年新建标准化村室30个。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德商高速公路和濮范高速公路范县段建设。

认真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⑴筹集新农合资金3200万元,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⑵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较大辐度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位。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开发绿色、有机稻米15万亩,推广麦田套稻2万亩,发展高效经济作物6万亩。⑷筹措资金20__万元,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⑸筹措资金1400万元,完成10所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4所农村初中宿舍改造工程。⑹积极筹措资金,完成县人民医院新区病房楼主体工程和县妇幼保健院新区门诊楼年度建设任务。⑺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00人。⑻搞好廉租住房建设,努力解决城镇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力度,抓好乡镇敬老院建设,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⑼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60家;投资800万元,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品展示配送中心建设,商品配送率达到70%以上。⑽新建、大修县、乡、村道路120公里,进一步改善全县交通条件。

围绕上述目标和大事、实事,切实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㈠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进一步调优结构,扩大投入,提升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一是狠抓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千方百计谋划、开发、新上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切实抓好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市定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做到谋划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做强一批,实现梯次跟进,滚动发展。二是加速工业集中区建设。继续加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前做好土地储备,做大规模,搭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三是调优工业结构。围绕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现有产业升级换代。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开发,不断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及终端产品比重。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大力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年内新创省部级名牌名优产品1个,争创河南省著名商标1-2件。四是抓好节能降耗减排。把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目标考核,确保化学需氧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继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严肃查处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用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坚决淘汰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

㈡围绕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突出重点,培植特色,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绿色、有机稻米种植面积,努力提升范县大米品质;搞好“麦田套稻”技术推广,为全县大面积推广积累有益经验。认真实施编制范县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强化林木管理,建设“生态范县”。坚持把“林下经济”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推广新型种养模式,新发展林下经济2万亩,全面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完善畜牧防疫体系,搞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借助全省“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养殖带”计划的实施,合理选定区域,大力发展滩区养殖业。积极争取配方施肥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2个,完成玉米秸秆还田5万亩,实现水稻机械插秧20__亩,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种植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2-3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探索建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积极扶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沼气池1000座。完成军濮线、楼炼线电力线路建设任务,实现濮城地区35千伏电压等级“手拉手”环网供电。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年内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以上,不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实现劳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县劳务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年输出劳务人员11万人次。四是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研究省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结合范县实际,制定好工作方案。借助“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3年时间,切实改善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稳步推进小村合并工作,逐步整合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年内每个乡镇抓好2-3个试点,为下一步新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强化资金监管,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好参合群众的利益。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范围,年内完成30个村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积极争取小额信贷帮扶资金,完善扶贫互助社管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㈢积极扩大消费,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培育开拓消费市场。搞好各类消费市场的开发,为群众消费提供良好载体,拉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巩固壮大城区消费市场,加快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制步伐,激发传统商业发展活力;办好第四届范县物资交流大会,加快新区商贸市场和商业街建设,促进新区商户入驻率提高30%,全面繁荣新区商贸业;加大老城闲置国有资产商业开发力度,合理设置市场区位,整顿规范路边市场,进一步增强老城商贸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巩固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不断提高工程实施效益;搞好乡镇驻地沿街商贸开发,加快乡村集贸市场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努力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巩固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植大米产业龙头,严格控制新上大米加工设备,切实增强大米市场带动能力;完善张庄木材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发展层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木材交易市场。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连锁经营、商品代理、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态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超市、量贩向乡村延伸触角。依托柳行头火车站货运市场、华祥物流公司等市场和企业,推进粮食、建材、食品、农资等行业物流发展,逐步健全大宗产品产购销渠道和网络,提高重点行业和主导产品的物流集散、辐射能力。三是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立足范县实际,围绕新区建设总体规划,规范发展新区商品房市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加快怡园小区建设,年内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进一步扩大新区房源。尽快启动住房商业按揭贷款,提高住房公积金财政补贴比例,做好住房公积金贷款工作,着力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买房贷款难问题。四是加快金融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各金融机构用足用活政策,扩大贷款投放,年内净增贷款5000万元以上,不断提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对年内净增贷款多、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保障食品、药品、农资安全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严肃查处侵犯消费者利益的各类案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全县商贸服务业活跃繁荣。力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㈣加速城镇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区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全县小城镇建设,切实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搞好新区建设。围绕新区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确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集中有效资金,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确保新区每年都有新变化。年内硬化铺设人行道4.16万平方米,完成中原路西延、黄河路东延、板桥路东延等7条道路建设任务,使近期规划区内七纵五横道路全部贯通。加快电力调度中心、药监局办公楼建设进度,年内投入使用。搞好新区主要街道的绿化美化,完成金堤路绿化任务和部分街道路灯安装;搞好杏坛路与黄河路交叉处绿化工程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17万平方米;新建公厕及垃圾中转站4-6处、垃圾集存点4-6个,进一步巩固文明县城创建成果,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二是加强新老城区管理。严格执行新区建设规划,按照“单体出精品、群体出形象”的原则,大力开展精品工程建设,使每个建筑工程充分展现特色,体现时代气息。强化新老城区管理执法,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活动,努力实现新老城区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严厉打击建设施工中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为城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与民营经济、市场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产业集中和人口聚集能力,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2%以上。

㈤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发展民营经济

踞持把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提升范县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实效,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积极组团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类定向招商活动,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努力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切实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问效,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确保签约项目早日落地建设投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严格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现有民营企业为基础,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再创业活动,膨胀规模,提升层次,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龙头,带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银企沟通与合作,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渠道,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年内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

㈥加强财税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踞持把培植财源和加强税收征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开辟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构筑多元化效益型财源格局。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重点税源、税种和行业管理,确保各种税收足额入库。积极研究上级政策,加大资金争取力度,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筹措更多资金。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减少非生产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民生、保重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公共服务支出需要,彰显财政“公共性”。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坚持科学理财,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积极推进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调控能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审计执法力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㈦切实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范县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继续加大各类惠民政策落实力度,多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切实做好“两确保一低保”工作,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努力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依法打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乱收费行为。认真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搞好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搞好创新型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尽快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挖掘我县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工作任务。加强统计工作,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任务。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完成濮城等3个乡镇卫生院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争创全国首批“白内障无障碍县”。加快颜村铺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年度任务。加强环境保护,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年度任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完成电子政务汇聚平台和政府至各单位光纤城域网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完成信访接待中心建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成县级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和宽带城域网建设,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制定和落实政府为社会、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规范,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机关效能监察,认真抓好行政问责、责任追究等制度的落实,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不会作为问题,努力建设办事高效、勤政务实的政府机关。

2、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搞好行政复议。健全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和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严格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依法接受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依法治县,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制素质。

3、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推进富民强县上,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以良好的作风确保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加强廉政建设,清廉从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财政支出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建设节约型机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范县而努力奋斗!

范县政府

第四篇 东湖区政府工作报告4850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月29日在南昌市东湖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东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莫继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1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全年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86亿元,增长19.8%,其中三产增加值4.45亿元,增长30.2%;财政总收入6.27亿元,增长51.58%,地方财政收入1.856亿元,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亿元,增长19.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亿元,增长83.5%;个私民营经济总产值51.1亿元、增加值13.7亿元,分别增长37.8%和39.1%。

三产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完善功能、加大宣传、凝聚商气,积极促进现有商业街继续繁荣发展,胜利路步行街平均月营业额提升了57.7%。同时改造建设了江大南路、渊明北路等一批新的商业特色街,全面启动了洪都北大道商业街建设。新建成的江大南路商业街风格别致,集娱乐、休闲、商务于一体,成为了洪城商业的又一新亮点。房地产开发与危旧房改造联动发展,杨家厂住宅小区全面竣工;胜利广场项目完成增扩报批,正在实施拆迁;时代广场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完成了三产业服务性机构-东湖区三产商务中心建设。

个私民营经济增势强劲。积极开展创“十强民营企业”、争“十佳个体工商户”活动,着力宣传、树立了一批个私民营经济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挂牌帮扶、领导接待日和现场协调会等工作制度,建立全区个私民营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大个私民营经济扶持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东湖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运作,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700万元,已为3家中小企业贷款590万元提供担保,为7家中小型商业、产业性公司的35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提供担保,较好地解决个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2023年,全区新增个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34户,新增注册资金7000余万元,实现利润1.75亿元、上缴税金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7%和52.8%。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服务年”活动,组织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联合开展整治“四乱”专项检查;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区统一审批办证中心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工作制度,改善服务和监督措施,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开放型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落实各项招商工作责任制,强化了招商工作激励机制。编制全区2023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资源册和重点客商资料册,建立“东湖区招商网站”,夯实了招商工作基础。精心组团参加省市在北京、香港、宁波等地举办的各项招商活动,组织各类小分队外出招商70余次,邀请海内外知名客商来我区考察洽谈350余人次。在中国南昌第三届金秋经贸月期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百花洲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邀请全国11个友好城区同台表演,扩大了东湖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年新批外资企业19家,合同外资1.03亿美元,增长2.8倍,实际利用外资2643万美元,增长30.6%;实际利用内资5.42亿元,增长101%,全部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数。

——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改制有新的进展,已完成了40家区属工业商业企业的改制工作,另有15家企业改制正在实施当中。环卫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出台了《关于完善环卫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做好全区环卫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和《东湖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进一步理顺了市容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试点范围和政府采购范围,全面推开了会计统一结算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了东湖区协税护税清理漏征漏管工作流程,出台了《对街办协助征收四种地方税核定基数超收部分实施奖励的试行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街道协税护税工作积极性,全年协税护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646万元。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启动了“在地统计”改革,经费、人员等已落实到位。

——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果丰硕。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围绕解决居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完成了第二轮“百路大战”42条道路的拓新改建工程,道路总长达9756米,新铺人行道板17053平方米。结合道路改造,对道路所经区域的下水道、排污管道、化粪池进行了全面综合改造。完成了青山湖小区东部、大士院小区、肖公庙社区、下凤凰坡社区、右营街社区、杨家厂社区等居民生活区排污管道的综合改造,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下水堵塞问题。实施了3.2万平方米的低洼危旧房改造和3300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9座、公厕19座。更新补栽行道乔木1200余株、花灌木41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创建工作成绩显著。按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市容整治、平安创建、五大文明工程、社会保障、行动监察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力实施“文明南昌行动”。大规模集中整治了道路修补、楼道清理、下水道堵塞、乱吊乱挂、违章搭建、油烟噪音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观,获得了全市市容环卫质量考评年度总评第一名的好成绩;严格“六小”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日常监督机制,“六小”行业整体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严格集贸市场规范管理,通过扩大投入、强力整治,全面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在子固路农贸市场实施了全市首家“农改超”项目,创新成立了市场业主联谊会,提高了长效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五车”整治,收缴各类非法营运车辆352辆,通过真情帮扶,顺利完成了192名残疾人的换车工作。积极推进了八一大道、阳明路、民德路等17条景观街建设,打造了榕门路楹联文化一条街,全街200余家店面挂上了妙趣横生、风格各异的固定对联,成为我市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完善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为所有社区居委会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彩色电视机、vcd等办公设施,全区79个纯居民社区基本完成了“一房二站三机四室五配套”达标任务并顺利通过了省民政厅验收。精心打造了百花洲街办小金台社区、大院街办广场北路社区、豫章街办洪城社区、八一桥街办大士院北区社区、墩子塘街办右营街社区、董家窑街办四经路社区6个精品社区。社区建设国债项目顺利推进,一期工程12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已基本完成。楼栋长、社区党小组等群众组织进一步扩大,社区组织的触角继续往下延伸、作用力继续深入渗透,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稳固。积极开展了创平安社区、创文明社区等系列活动,上营坊社区、二七北路社区、刘将军庙社区等7个社区被评为“南昌市文明社区”,社区组织的功能作用正在显现。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完成了上营坊科普示范小区建设并逐步在全区推广。进一步创建特色品牌学校,育新学校、邮政路小学、豫章路小学、百花洲小学、东湖小学、右营街小学六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列入首批“建设中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依托“东湖教体网”和“东湖教研在线”网站,稳步推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及全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接受了国家教育部课改评估组对我区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并获得好评;完成了育新学校、豫章路小学等9所学校校园校舍的整修改造,城北学校教学楼重建项目推进顺利。积极开展了百个群文团体、百台歌舞、百户家庭文化“三百文化”进社区活动,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组队参加全市晨练大赛,包揽了全部项目的一等奖;完成了区图书馆的改建,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顺利通过了“全省文化先进县区”复评验收。按照开门办社区的原则,完成了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获得了“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光荣称号。在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荣获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两个第一的佳绩;组团代表江西省参加2023年全国健身路径比赛,荣获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的佳绩;长巷村舞龙队代表江西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农运会舞龙比赛荣获了一金三银的佳绩,取得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双丰收,继续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加大了对流动人口和无业下岗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力度,全区人口出生率为6.39‰,计划生育率达99.88%,被评为“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县区”。基层人武部建设不断完善,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民兵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南京军区表彰。深入开展投资环境、作风行风评议评价活动,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成效明显;东湖区政务信息网物理平台建设继续延伸,已覆盖到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和部分二级单位,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审计、监察、人防、档案、老龄、工商、技术质量监督、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办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定期向区政协通报工作。重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全年办复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57件、政协委员提案77件,办结率达100%。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认真实施“四五”普法教育,在各街道建立“社区法律事务工作室”,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__治腐机制更加健全。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新增从业人员8100人,占全年任务的129%,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373人,安置困难群体1775人;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信用社区再就业小额贷款工作,为71名创业者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42万元;举行各类再就业招聘会90余场,开展各类创业培训,举办了劳动保障政策进社区大型宣传咨询活动月活动,完成了10个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及时做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提标扩面工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954.7万元,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成立东湖区慈善会,已募集资金57万余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络建设,继续抓好安全精品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切实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加强对“flg”习练者的帮教转化工作,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包案、一周一排查、跟踪督办等信访工作制度,启动信访工作高层决策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99件(次),信访总量减少2.5%。全面开展消防、烟花爆竹、建筑工地、公共聚集场所、危险化学品、三线交越等安全专项整治,推出“九个一”安全进社区新举措,切实维护了省会中心城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了我区区划调整的各项划转、交接工作,确保了区划调整平稳顺利进行。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全部心血、智慧和奉献,凝聚着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热情支持和有效监督,凝聚着省、市机关,中央和省市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驻区部队对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关心和积极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东湖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东湖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们、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实体性新的增长点不多,发展空间亟待拓展;企业改制仍需加大攻坚力度,事业单位改革亟待深化;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城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财政刚性支出的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注意]东湖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东湖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文由www.1566.cn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报告3900字

我受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请予审议。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计情况

市审计局于__年9月8日一12月15日组成10个审计组,对八县、市廛东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宙计,对王城大道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十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1__万元,查出违规金额l871.3万元,有三家建设单位的部分工程项目未按国家规定进行招投标3850万元,核减工程额1419.8万元,核减率为1.86%。为政府及各建设法人单位节约了建设资金,促进项目建设单位加强了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单位违反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问题

1.部分项目应招标未招标3850万元

按照《______招投标法》的规定,项目应全部招标。审计查出存在部分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未招标现象。有三家建设单位的部分工程项目未按国家规定进行招投标。其中宜阳县污水 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额为4178万元,仅对641万元进行了公开招标,且招投标的资料不完备。其他3537万元(厂区土建、设备及安装、办公楼、管网、勘察、监理等)均未进行招投标。_____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道路工程的设计项目合同金额为172万元,未进行公开招投标直接委托_____市城市建设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

2.前期报批手续不合规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工程项目前期报批手续不齐全的不得开工建设。在建设中,有两家建设单位前期报批手续不齐全就开工。_____市王城大道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为43000万元,应当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省发改委批复,但本工程只经过了_____市发改委的批复。跨陇海铁路立交桥工程无施工许可证,王城大道建设工程无开工报告。

3.未按代理合同规定进行招标

_____市王城大道建设工程在进行公开招投标时于__年10月17日_____市建设委员会与_____市东虹廷设工程招标代理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委托其代为招标,但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却未履行合同,业主实行自行招标。

4.应作未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_____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应作未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5.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监理单位。

按照《______招投标法》的规定,中标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_____市廛东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单位对监理工程进行了招投标,结果为上海建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河南卓越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共同中标,标的55万元。但中标签订合同后,双方自行协议变更监理三体为河南卓越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6.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图纸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

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宜阳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设计图纸文件未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擅自施工。

(二)违反国家财政财务规定的问题

1.业务招待费超支20万元。项目建设中,业务招待费支出数额较大,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有较大悬殊。截至__年11月30日,宜阳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共发生业务招待费25万元。在项目概算中规定应发生管理费50万元,按管理费的10%计算。应列支招待费5万元,超支20万元。

2.管理费超支93万元。项目建设中,有2家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数额较大,与法律规定的标准有较大悬殊。如_____市廛东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概算为215万元,截止__年8月31日实际开支259万元,超支44万元。

3.违规列支工程费用105万元。廛东污水处理工程在__年底已进入试运营,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在__年及__年该项目的借款产生的利息85万元仍在本工程的建设成本中列 支是不合规,应计入运营期间的费用。

4.未按规定大额使用现金212万元。有两家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大额使用观金。如截至__年11月30日,宜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单位以大额现金支付宜阳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费用22 笔记153万元。

5.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41.5万元。

汝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41.5万元,未经决算直接支付全部合同工程款830万元。

6.虚列工程投资1419.8万元

八县及廛东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王城大道共计10个项目,批复总概算11__万元。经审核实际完成投资额中多列工程成本1419.8万元,造成投资完成额不实。其中孟津县污水处理厂工程 项目二程造价送审金额为2142万元,审定金额2053万元,审减金额为89万元。汝阳县污水处理工程造价送审金额为1374万元,审定金额为1226万元,审减金额为148元。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建设单位为了抢时间、抓工期,忽视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规定,部分工程项目在工程概算未经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且无开工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情况下开工建设,如王城大道建设项目。二是建设项目资金用量大,筹措困难,但项目办理拆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需大量资金,因而违反了国家有关基建程序规定。三是为招商引资,建设项目用地以租用形式使用土地,违反了国家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四是多数建设项目均由项目法人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人员组成多为临时抽调,易造成违规等情况的发生。五是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监督不规范、不到位,未按《______审计法》和《_____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规定实施审计监督。

三、问题处理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依据国家《______审计法》、《______招投标法》、《_____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等有关财经法规规定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并对问题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审计建议。相关单位根据审计意见正在进行整改,并表示在今后进行的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不再出现类似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为以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建设单位违反匡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问题的处理

1.部分项目应招标未招标3850万元、未按代理合同规定进行招标问题,审计处理按照国家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前期报批手续不合规问题,审计处理按照国家规定补办手续。王城大道等两家建设单位正在补办手续。

3.未经审批擅自变更土地用途、应作未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问题,审计处理按照国家规定补办手续。王城大道建设单位同意审计意见补办手续。

4.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监理单位问题,审计建议严格执行《______招投标法》规定,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5.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图纸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问题,审计处理按照国家规定补办手续,宜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单位正在补办手续。

(二)对违反国家财政财务规定问题的处理

1.业务招待费超支20万元、管理费超支93万元问题,审计建议今后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规定,控制支出范围。

2.违规列支工程费用240万元、虚列工程投资1419.8万元问题,审计予以调账处理,并建议今后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规定列支工程费用。

3.未按规定大额使用现金212万元,审计建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4.未按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41.5万元,审计建议财政在拨付所欠工程资金时予以扣除。

四、整改措施

(一)成立专职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范围

从审计情况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建设程序上不完善,将影响工程质量及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为此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纪检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建委、发改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_____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实行项目资金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各部门关于项目进度及监督情况的汇报,协调解决资金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_____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规定,凡是政府投、融资的建设项目,应列入监督范畴,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接受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审计机关的全程监督。

(二)严格工程预算,规范合同内容

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定额和我市实际,编制政府投资项目的预(概)算。

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条款时要按照《_____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规定,单列条款注明:须经审计机关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应当以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作为投资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的依据;合同书副本要及时送市审计局备案,以减少审计风险和规避经济纠纷。

(三)完善工程普通更签证手续,落实工程变更签证报请批准制度

政府投、融资的建设项目,其工程合同签订后确需变更的,须经市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进行现场认证,确认有无变更必要,而后再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原设计部门要出具变更资料,履行相关手续后报请市政府批准,并送财政和审计部门备案。对擅自变更的,审计部门在工程决算审计时不予认可。

(四)按时提请决算审计,维护审计法律权威

建设单位要在验收合格后60天内编制出竣工决算,并向市审计部门提请决算审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编制期限的,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对不按规定时间编制竣工决算和报请审计的建设单位,视情况按拖延或拒绝情况处理;情节严重的将依照《______审计法实施条例》给子处罚。

(五)为进一步贯彻实施《_____市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制定“_____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实行全程跟踪审计,管好建设资金

从审计情况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建设程序上不完善及使用上的违规,将影响工程质量及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宜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对市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开展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减少事后审计发现有问题为时已晚的情况,以便审计更好地保证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2023年上半年,我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还是很艰巨的,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确保圆满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任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的贡献!

第六篇 黄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1515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__”时期回顾和20__年工作

“__”时期是黄石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励精图治、奋力拼搏,“__”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跃上了新台阶。

——这五年,城市转型扎实推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__”末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跨越千亿元、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3%和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41亿元,年均增长23.8%。黄石连续20__年被评为省径金融信用市。黄石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88位,实现四年四进位。

——这五年,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从“环磁湖”向“环大冶湖”迈进。450平方公里的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加快融合,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体系加速构建,全市城镇化率达60.9%。

——这五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住房保障、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省地级市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5%和22.6%,黄石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这五年,美丽黄石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城同创”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欠账加快偿还,“__”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蝉联国家园林城市。成功举办两届市级园博会,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满黄石”持续升温,城市宜居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这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减少贫困人口8万多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黄石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救急难试点城市等称号。

——这五年,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意见建议,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联系。

与此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平安黄石建设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疾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对台、信访、民族、宗教、保密、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援藏、援疆、援利川、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国家安全、科普、防震减灾、民防、气象、史志、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就。

20__年是“__”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工作总要求,坚持“打基础、管长远”不放松,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转型、逆势而进。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20亿元,增长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36亿元,增长1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58亿元,增长12.5%;外贸出口16.64亿美元,增长15%;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和10.1%。一年来,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转型

居快振兴黄石制造。制定出台振兴“黄石制造”行动计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整合财政资金1亿元,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业转型项目400多个,发放企业解困帮扶资金、新上技改项目补贴资金4395万元。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专项,东贝、劲牌、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5家企业获得国家投资补助资金9784万元。大冶有色成功列入全国“城市矿产”基地。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个园区、一个协会”工作推进机制,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模具等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省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黄石入选20__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新注册重点项目84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4个。加强项目建设,新冶钢中棒材等10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欣兴电子、宏广电子等97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全力帮助企业度冬迎春。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共为近20__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进规企业102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市级投融资平台建立若干支产业基金,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沃尔玛、万达广场、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建成营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知名品牌纳入全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积极打造工业旅游项目,精心培育旅游节庆品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居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增菜地面积1万亩,初步形成万亩连片基地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新增省径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221个、家庭农场115个,升级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社1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兴起。

(二)着力加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

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把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黄石大城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两纵一横”道路全面实施,黄阳快速路开工建设,月亮山隧道顺利贯通,园博园、矿博园、鄂东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ppp模式全面启动。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启动黄石2049城市远景发展战略研究。完成黄石基本生态控制线专项规划,规划展示馆建成开馆。着力抓好水、电、气、路、管网建设,改造中心城区易渍水点11处,疏通排水管网65公里,新增天然气管网35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5万户,维护改造城市道路2.3万平方米。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完成城市重大项目投资100亿元。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连接线、武九客专黄石段全线开工,兴国至富池一级公路、316国道分线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站场卡设力度加大,团城山客运枢纽站开工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村交通,新改建农村公路81.3公里,加宽路基1477公里,投入车辆256台,实现村村通客车。

居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完成两镇一区“四化同步”规划,启动编制部分乡镇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打造了一批省径宜居村庄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顺利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渔民上岸与库区移民避险工程全面启动。投资7.19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00余处,更新改造和维修泵站53座,除险加固小ⅱ型水库67座,解决16.82万农村居民和7.2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万亩,完成低丘岗地改造2.1万亩,完成县级占补平衡续建项目25个,新增耕地近万亩。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阳新扶贫攻坚。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城市管理疏导工程,深入开展以违法建筑管控、市容综合治理、户外广告整治、渣土抛洒管控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定期检查督办、媒体公开曝光等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统筹推进“五城同创”,通过省径卫生城市复查和国家卫生城市省径考核,黄石再次、大冶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大冶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

(三)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居强生态环境治理。以山、地、路、车、店、厂为重点,积极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70%。亚行贷款黄石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青山湖水污染治理进展顺利,磁湖湿地公园项目启动。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

居大生态建设力度。扎实开展“绿满黄石”行动,大力实施“五边三化”、“八园六带”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5.8万亩,新增改造城市绿地80公顷,建成城市生态绿道22公里,柯尔山-白马山生态公园主体工程完工,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径生态乡镇(村)30个,建成一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遏制,被评为省径森林城市。成功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行列。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劲牌公司沼气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新建绿色建筑32万平方米,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70万平方米。引导企业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完成烟气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69个。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并公布市、区行政审批通用目录。积极开展工商“同城通办”试点,实行商事登记“三证合一”,企业注册时间缩减到3个工作日以内。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市投资和债务管理委员会,重组市城投、交投、众邦、国资等投融资平台。组建市矿业投资公司,建立矿业权一级市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绩效和投资评审管理改革,完成“营改增”改革试点。多层次资本市场卡设扎实推进,15亿元的城投债获批发行,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加强与武汉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22家企业在湖北四板(科技板)挂牌,形成企业上市“黄石板块”。成功获批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铁山区入选“国家独立工矿区转型试点”。成立鄂东医疗集团、鄂东职教集团,积极推进医药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国企、农村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

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围绕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家,出台“双创”实施意见,“磁湖汇”众创空间正式运营。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735人,分配人才公寓200套。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设立科技创业与培育专项资金300万元、孵化器种子基金3000万元,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6家,其中省径创新型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近400家。帮扶创业7700人,带动就业2.68万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1万户,增长36.5%。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径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实验室3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5项,向上争取科技项目41项。共登记省径重大科技成果113项,获得省径科技奖励12项。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均突破1000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总量突破100家。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1件。

盔一步加快开放进程。深化与盐田港集团战略合作,黄石新港正式开港,标志着多式联运进入快车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华新水泥、十五冶等企业走出去取得新成效。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黄石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建成营业。

(五)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扎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积极服务企业用工,累计为企业招工2.76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数达到248.46万人(次),征缴社会保险费36.7亿元。顺利完成全市21.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任务。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全市参合率达到99.8%。城乡低保两次提标,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全面减免城区居民基本殡葬费用。

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科学制定三年改造计划,实行“政府指导、群众主导”,引导群众成立自改委,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搭建代筹代购平台等多项举措,统筹解决资金筹措、房屋征收、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社会矛盾等难点问题,初步形成棚改征收、腾退土地、金融造血、滚动发展格局。全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20943套,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房15426套,分配入住19149套,新增租赁补贴350户。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筹集资金2.88亿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1.24万人。总投资11亿元的阳新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不断扩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加强。文化惠民力度加大,全市“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97个,精品话剧《刘伦堂》在第二届湖北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演。成功举办20__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半程马拉松邀请赛,新国乒基地正式运营,父子山、熊家境登山步道被命名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奋斗历经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黄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黄石建设发展的海内外人士,向所有在黄的投资者、创业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战略引领,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坚持项目支撑,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不断夯实转型发展底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发展不够、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仍是黄石最大的实际,城市竞争力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修复治理的压力依然很大;统筹发展不够,市域一体发展和改善民生工作有待继续加强;政府行政效能仍需提升,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解决。

二、“十三五”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黄石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__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___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推进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功能,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49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到20__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__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过万亿元。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三五”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产业强市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长江中游大宗工业品交易中心、鄂东商贸中心和武汉城市圈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构建产业主导型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市域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推进市域一体发展,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大开发、大建设、大提升,全面建成核心区,主体功能设施基本完善,打造支撑黄石未来发展的产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到“十三五”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超过65%,城市辐射带动和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持绿色发展,展现美丽黄石新形象。以生态立市为引领,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构建节约化、循环化、低碳化绿色产业体系。以绿色惠民为根本,大力实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工程,深入开展“绿满黄石”行动,让黄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以生态自觉为保障,全面落实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建立每年由一个县(市)区举办一届市级园博会机制,推动绿色风尚养成。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主要湖泊水体水质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

(四)坚持开放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机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大通关建设为重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联,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引导黄石制造、黄石服务“走出去”,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加强区域战略合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打造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和湖北东向开放桥头堡。力争“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

(五)坚持共享发展,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文化惠民等工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平安黄石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做好特殊对象和人群的人文关怀,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三、20__年工作安排

20__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也是我市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越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持续加大的压力,我们将顺应大势,抢抓机遇,提振精神,扎实工作,坚持逆势而进、负重发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振兴黄石制造为引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振兴“黄石制造”行动,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支持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等项目建设,超常规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坚持培优、培特、培精发展,支持三丰机器人、光洋应用、博凯医药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智能模具、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坚持改造、延伸、集群发展,支持新冶钢模铸精品生产线改造、大冶有色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着力盘活武汉重冶、晟祥铜业等企业,推进相关企业兼并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大力扶持实体经济过冬。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支持举办优势产业产品展览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进规企业100家以上。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实施市域金融工程,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乡镇金融,构建多样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对接省长江产业投资基金,建立“1+n”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力争全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3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棋盘洲保税物流园外汇便利政策。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支持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亿赞普等平台做大做强。加快团城山商圈、万达广场商圈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规划体系,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加快推进电商进农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力争在数据集成、行政审批、便民一卡通的应用上实现突破。按照无线城市的要求,实现中心城区免费wifi全覆盖。努力开通国际宽带出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工业遗址开发建设为依托,带动乡村生态、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建成东方文化园,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和健康养老业。

居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新型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5个以上。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和项目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围绕我市产业规划和发展布局,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精准招商和专业机构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市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实行重点项目专题推进机制,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评比、一月一通报,抓好26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亿元。加强园区平台建设,推进黄石开发区超常规发展。抓好黄石大冶湖高新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统筹推进省径园区发展,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和项目承载能力。

居快创新驱动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健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新冶钢、劲牌等企业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抓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推动50项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加大创新链建设力度,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11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1000件以上。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创建,加快建设区域品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

(二)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龙头,加快建设特大城市

全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加快大冶湖两座跨湖大桥、“两纵一横”道路、核心区主干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确保两座跨线立交桥建成通车。加快园博园、矿博园、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生态馆、地质馆、城市综合馆,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三园、三馆、三中心”建设,着力完善新区功能。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打造设施齐全、宜居宜业生态新区。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以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为契机,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结合,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着力在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上下功夫。维修改造城市道路2万平方米。推进鼎丰闸泵站、磁湖区域污水管网、新港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中心城区排渍泵站、河西地区排洪港、河西污水处理厂、下陆铁山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大冶有色改水、黄金山供水、河西供水工程建设,完成城网供水二期、王英水库备用水源引水工程建设。新建天然气管网30公里。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完成黄石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场。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和绿线专项规划、特色村落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规划。抓好黄石城区与大冶市区设施对接、一体建设、同城发展。支持阳新城东新区建设,打造市域副中心。推进城镇群发展。认真组织省市“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工作,推进10个中心镇和100个中心村建设,完成金牛、还地桥、富池等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收集管网建设,确保投入使用。

(三)以黄石新港多式联运为切入点,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居快港口建设。按照“亿吨大港”的要求,以黄石新港为龙头,全方位加强与盐田港集团合作,加速推进黄石新港一、二期工程建设,统筹实施阳新兴国、富池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加快黄石花湖物流中心、黄石(大冶)罗桥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完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链条,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

居快口岸通关建设。完善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配套功能,着力推进综保区筹备工作,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积极融入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加快“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出口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外贸出口规模和水平。

居快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黄阳快速路、港湖至保安公路、刘仁八至金牛公路建设,力争汪仁至阳新县城段建成通车。抓好黄富沿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两区两带”精准扶贫公路、兴国至富池和龙港至洋港公路。改造县乡公路50公里、通村公路30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20座。建成武九客专黄石段。抓好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及连接线、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鄂州至咸宁高速黄石段、新港货运支线、团城山客运枢纽站等项目建设,启动武九客专大冶北站、阳新南站公铁联运客运枢纽站前期工作,进一步巩固黄石交通枢纽地位。

居快临江产业布局。建立临江产业发展协作机制,完善企业“退城入园、临江发展”政策,鼓励城区优势企业、重点项目优先在临江布局,抓好宝钢、新兴际华搬迁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临江经济走廊。深度对接武汉,抓好跨江、跨区域联动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中三角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参与长江流域合作开放水平。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激发发展潜能

深化要素改革。按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资本市场卡设,建立“改制、入库、托管、挂牌、上市”新机制,推动企业上市再融资。深化市级投融资平台改革。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提高保险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准确、覆盖面广的信用征信体系,促进我市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改革,完善矿业投融资平台和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调整矿业开发布局和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深入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和增减挂钩试点。创新人才及人力资源利用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与主导产业对接,继续抓好“东楚英才计划”、“新兴支柱产业人才扶持计划”,培养更多的工匠和新兴技能人才。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的实施和监管。推进“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优化流程、全程代办”改革,在黄石开发区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建设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造办事快捷、管理高效、服务便利的智慧政府平台,不断强化制度供给。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抓好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探索建立“城与乡”、“内外贸”、“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机制,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和统一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元化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进一步理顺市与城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继续深化国企改革。

(五)以承办省园博会、矿博会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山体治理,全面完成“五边三化”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三期任务。坚持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以长江黄石段、富河、王英水库为重点的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推进以磁湖为重点的亚行水污染综合治理、“三湖一河一库”治理等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大冶湖拆围工作,完成铁金港流域污水治理任务,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支持阳新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强化节能减排。全面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抓好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对标工作,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继续淘汰一批黄标车,全面落实居住卡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入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大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加快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项目。

统筹推进“五城同创”。深入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20__年通过省径初评,力争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评估。统筹推进“绿满黄石”行动与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植树造林16万亩。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高标准编制国家生态市创建规划,全力推进省径生态县创建工作,建成一批省、市级生态村。认真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畅化“四化”工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联合执法等机制,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居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闸整险、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村水电改造等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乡镇环卫配套设施和农村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体系,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确保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做好省园博会、矿博会筹办工作。统筹推进园区配套工程、城市园林绿化等4大类8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出精品、出亮点。认真组织好八大重点活动,努力把本届园博会办成有特色、有影响,展示“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的精彩盛会。以园博会为契机,精心组织一系列城市形象宣传推介活动,着力营造“精彩园博、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实施精准扶贫。坚持“四看”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土坯房、厨房和厕所改造,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贫困村通湾通组公路、农村电网、宽带进村入户等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老区库区精准扶贫示范带、美丽乡村展示带建设,着力打造“两镇一区”精准扶贫样板带、美丽乡村体验带。抓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支持大冶率先实现全面脱贫。

大力推进棚改民生工程。按照“三年计划”部署,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期,建立多平台多银行全方位融资体系,破解资金瓶颈。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建立代筹、代购、代建协调配套的安置格局,扎实推进城镇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确保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__0套(户),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房7591套(户),实现分配入住16726套(户),货币化安置率达到80%以上。通过棚改,加大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突出抓好新生代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引导被征地农民分类有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步提高。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围。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衔接,实现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突出抓好农村五类重点对象帮扶,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组建鄂东医养集团。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抓好农村幼儿园设施建设,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创建30所标准化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留住毕业生在黄就业的市属职业院校、高校给予奖励,推动职业教育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支持黄石八中建设全国领航学校。支持湖师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认真实施华新水泥厂旧址文物保护和汉冶萍煤铁厂矿修缮工程,着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市图书馆旧馆改扩建,确保市群艺馆新馆投入使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500家,实现全覆盖。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抓好农村古民居保护。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尽量让群众少花钱、更方便、看好病。大力支持鄂东医疗集团改革发展。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落实“健康黄石”全民行动,实现健康管理联合体全覆盖。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力筹备及备战省第__届运动会,抓好磁湖水上运动中心、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举办第三届磁湖户外运动节暨全国半程马拉松邀请赛。

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强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全市城乡网格化建设全覆盖。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完善第三方化解机制。加快市群众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治体系,基本建成社区防控、街面巡控、虚拟社会网络防控等九张网。加快平安黄石建设,扩大平安社区(村)覆盖面,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持续抓好打非治违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多级联动、严密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扎实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让人民群众吃饭安心、用药放心。完善各类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公共安全管理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抓好民族宗教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争创省“双拥”模范城。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开明、精明、廉明、亲民”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着力解决慢作为、不作为问题,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奋斗谱写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___周围,在中共黄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令行禁止的大局观念、雷厉风行的效率意识、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一抓到底的工作狠劲,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黄石20__年政府

第七篇 漯河政府工作报告465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漯河市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__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漯河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漯河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和漯河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实干创新,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漯河市经济平稳增长。初步预计,漯河市生产总值952.3亿元,增长9.2%、居全省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5.3亿元,增长12%、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773.3亿元,增长19.3%、居全省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2亿元,增长13.1%、居全省第2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亿元,增长16.4%、居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1元,增长10%、居全省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3元,增长10.3%、居全省第6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20.2亿元,比年初增加76.3亿元、增长22.2%,贷款增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增幅居全省第3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9亿元,占漯河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36.9%。工业1351工程扎实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双汇集团荣获省长质量奖,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现代物流园区、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发展动力和后劲持续增强。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分两批取消、下放42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全民创业活力,漯河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4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3294户,增长75.5%。2.5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创投基金获得批复,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挂牌运营,食品产业基金顺利启动,万洲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31家企业实施了战略重组,引进战略投资33.6亿元。开放招商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和首都经济圈推介会等多项专题招商活动,招引了一批重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92.2亿元,增长15.7%;出口总额5.2亿美元,增长104.8%、居全省第1位。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市定1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漯河市6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先”、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摘取“二星”,漯河市星级产业集聚区占比居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漯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年投入和发放各类涉农资金25.4亿元。新建成高标准粮田36万亩。粮食总产174.8万吨,实现“十一连增”。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0家。蔬菜种植面积97.4万亩,新创建6个国家级蔬菜示范园区。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2万亩。

新增农牧一体的生态循环养殖场28个,漯河市被确定为全省生态循环畜牧业试验示范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夏秋两季秸秆均实现全面禁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2.1万亩,占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总面积的52.9%、居全省第2位。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初步预计,漯河市城镇化率达到4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17项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56个城建项目扎实推进,完成投资230亿元,是历年来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的一年。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280万平方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确立了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管理体制得到理顺。西城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商务中心区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创卫”工作攻坚破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s330等干线公路完成大修改造,漯河沙河航运港建设快速推进。临颍、舞阳两个县城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解决农村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96公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成功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村。1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全面完成,实现2.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民生质量得到提高。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再就业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新农合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使用8.5亿元住房公积金,帮助5000户住房困难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万套,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常态化分配。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漯河市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筹建、改扩建9所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普通高考成绩喜人,漯河高中等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大幅增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积极稳步发展,漯河医专、漯河职院加强软硬件建设,学校竞争力明显提升;漯河技师学院、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市第一中专快速发展,势头很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幸福漯河”系列文化活动入围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3个国家4a级景区。举办了8项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为300个行政村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漯河市市区便民自行车慢行系统投入使用。更新公交车辆120台,市内公交车ic卡实现全覆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基本国策全面落实,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推进有力,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成效初显,漯河市城市河流治理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1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切实加强土地报批,确保了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审计监督,对217个单位开展了审计。统计、气象等工作得到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慈善事业等取得新成效。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人民防空建设继续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深化,驻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支持地方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665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廉政建设力度加大,政风行风持续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了“四风”突出问题。

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食品药品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漯河建设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漯河市荣获全省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市、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漯河市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多重困难压力和严峻挑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漯河虽然发展较快,但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这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懈怠,就会丧失机遇,就会被新一轮发展的列车甩在后头。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市委领导下,强力推进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不管形势多么复杂多变,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年来,在经济运行、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民生改善等方面,我们攻克了一批批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盼,是做好政府工作的不竭动力;科学谋划、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是有效推进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我们坚定不移抓项目、备后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建立了项目建设专项述职制度,坚持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重点项目例会、联审联批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多次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观摩讲评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掀起项目建设高潮,一大批项目快速推进,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

一年来,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坚定不移提质量、增效益。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在关停、拆除10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发展快、效益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漯河市工业用电量增长11.1%、居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3%、居全省第1位。

一年来,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坚定不移强县区、壮实力。坚持把县区经济作为支撑漯河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大力支持,强化指导,促进各县区高树标杆、加压驱动、明争暗赛、竞相发展,县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4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达到20%以上,有3个县区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在全省158个县区排序中进入前40名。

一年来,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中,我们坚定不移惠民生、促和谐。坚持发展与民生并重,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漯河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1.4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8%、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省定十项民生工程、市定十件民生实事较好完成,市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全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就医、就学、就业、困难群体生活保障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漯河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漯河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漯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漯河市造纸、纺织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较慢,生产经营极为困难,给本来就总量不大的漯河市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成为漯河市经济发展的拖累点,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毕竟支撑作用有限,增长点尚消化不了拖累点,致使漯河市经济增长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些差距;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多种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突出;产业层次总体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食品产业规模大但附加值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快但规模小,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群体不大,梯次结构不合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投入还需要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涉法信访、征地拆迁、生态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还不到位,有的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改进和解决措施,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漯河政府

第八篇 东胜区政府工作报告13500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__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三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6.8亿元,增长6.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下降9.8%;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新口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6亿元,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6302元,增长7.7%,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突出保稳定,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对房地产、政府债务、民间借贷、信访维稳等多重风险综合施策、联动解决。启动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率先推行异地现房安置模式,采取兼并重组、协调融资等综合措施,统筹解决回迁安置、商品房逾期交付、存量房消化等难点问题,全年开复工房地产项目104项、开复工率达78%,完成回迁安置3509户,消化存量房93万平方米。联动化解政府债务与金融风险,通过压缩支出、处置国有资产、转接贷款等方式,累计化解政府性债务超过100亿元,协调金融机构给予贷款重组、展期降息等金融政策支持,为121家企业协调融资50亿元。集中化解民间借贷风险,强化“打非吸”工作力量,切实保障群众合法利益。狠抓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县处级干部担任信访局“第一局长”工作机制,集中化解信访难题;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台账管理、问题整改常态化工作机制;启动“数字环保”工程,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众安全感和居民幸福感指数测评居全市首位。

(二)突出稳增长,产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转型,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联、定期调度工作机制,8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7亿元,非资源型产业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5%,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奇瑞瑞隆发动机、变速箱项目投入试产,京东方液晶显示项目实现量产。煤炭电子交易量达1.5亿吨、交易额突破220亿元,在全国正式发布鄂尔多斯动力煤价格指数,煤炭交易区域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取得破题性进展,新增电商800户、销售收入达4.2亿元。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64万人次、实现收入55亿元,成为自治区首家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区),被评为最美中国·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突出抓改革,转型发展内生动力逐步激发。出台一系列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的改革措施,率先推行公共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和“三证合一”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制度,取消12项行政审批事项,将271项审批事项转为服务事项,出台36条促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政策举措,新注册企业1737户、个体工商户6272户,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迸发。全面落实“十万大学生鄂尔多斯创业就业圆梦行动计划”,建成创业孵化园7个,启动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科技孵化等创业项目500个,以创业带动就业5760人,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成为自治区首批创业型旗区。企业间主动“抱团取暖、联合发展”,部分企业率先迈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第一步。

(四)突出惠民生,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情况下,全力保障民生投入。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方便群众和完善功能上,建成平安街、松林路等11条市政道路,完成78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新增绿化面积14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20万平方米。投资1.1亿元,集中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超过6000万元。新投用10所学校和幼儿园,推行阳光分班和校际联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成为自治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加快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4家医院托管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城区率先实现无线网络免费全覆盖。推出民族舞剧《不落的太阳》等一批文艺精品。开辟便民早夜市28家,启动铁牛绿港、伍佰速等近100家社区便民超市,日用消费品同城配送网络逐步完善。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验收。

(五)突出转作风,政府自身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物业管理、物价稳控、效能提升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对征集和查摆的问题逐项督办销号,一批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和“四风”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厉查处。厉行勤俭节约,改进会风文风,累计清理腾退办公用房2.6万平方米,封停公务用车930辆,“三公”经费下降23%、常规性经费减少20%,清理规范性文件356件、议事协调机构220个。深化政务公开,44个执法监管部门、20个窗口服务单位全部公开权力清单、服务流程,政府形象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东胜区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实现了艰难奋进。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几大班子、各界企业家和全区各族人民艰辛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一年来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各位代表、各界企业家、各族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与区域风险交织叠加,受市场需求不振、财务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支撑带动项目匮乏、项目储备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突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加大;社会资金流动性不足,地区消费需求下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下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运转、保民生、保基本的难度持续加大,政府和企业融资偿还风险日渐加剧。化解房地产、政府债务、民间借贷、涉法涉诉案件等突出矛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部分干部和企业思想转变还不到位,发展信心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再次创业劲头不足,各级领导干部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突破常规抓工作的作风还不过硬,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廉政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理性面对,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__年工作安排

当前,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征。新常态有新挑战,更蕴含着新机遇。一是改革的深入推进创造了发展新机遇。国家在简政放权、财税金融、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将加快推进,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支持东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在产业培育、税源建设、债务化解、房地产、民生保障、政法工作等方面给予东胜政策和资金倾斜,鼎力支持东胜转型发展、攻坚克难。这一系列政策机遇,为我们克服当前困难和推动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坚实的发展基础构筑了竞争新优势。过去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区成为全市城市功能配套相对完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产业发展相对充分的核心区,是区域性交通、金融、信息、人才、科技中心,我们完全有优势、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推进转型发展。

三是强大的合力凝聚激发了创业新动力。经过这一轮的危机洗礼和问题倒逼,我们推动转型发展的共识更加凝聚、信念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不发展就没有出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在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坚定必胜的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在突破思维定势中闯难关、过险滩,拿出不服输的骨气和再出发的勇气,拼出东胜发展新格局,再铸东胜发展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四个表率”为统领,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稳住民生保障、稳控风险隐患,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推进产业集群规模融合发展、推进品质城市建设、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8亿元,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与去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7亿元(新口径),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569元,增长9%。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将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狠抓改革攻坚,着力激发转型发展动力活力。把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集中推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创新财政运行管理机制。本着“立足区情、统筹平衡、搞活机制、促进发展”的原则,改革完善现有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从严从紧从细、分类分级分标准编制财政预算,提高预算精准性。全面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全区各级单位全部公开公用经费、项目经费,除重大特殊事项外,不再额外审批追加财政资金,杜绝超预算拨款,切实强化预算执行。加大专项资金兑付力度,力争兑付率超过70%。实行分级预算管理,推进各园区、镇、街道和区直部门财权与事权相对等,推行“收入共享、支出定责、分区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运转效率。探索建立重点税源企业与财税机构信息共享系统,强化动态监管,准确掌控税源,及时组织入库;挖掘资源清理、煤炭运销、属地注册等潜力,协调现有属地注册的企业集团加大总部结算量,稳定重点税源。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细化财政支出标准,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重新梳理整合各项惠民政策,集中有限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工资,切实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政企分开、科学分类、自主经营”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对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强化企业年度经营责任审计,实行经营收益按比例核算上缴,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定完善国有企业收益收取办法,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依法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国有资产处置、出借、出租收入的征收管理,提高空置房等闲置国有资产的统筹利用率,盘活存量资产。将矿产资源、土地、公共广告资源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划入国有企业,增加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债务消化能力。探索采用“资金池”等方式,集中管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大幅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改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梳理现行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快“废、改、立”工作步伐,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上下衔接、效能突出、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破除弊端,消除内耗,提高效率。推进部门职能下沉,强化公共服务、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和市政基础保障等属地监管职能,强化镇街道民生服务、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公共管理等队伍建设,逐步理顺区直部门与街道、社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选择区直单位探索推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工作机制,支持公安机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警务运行机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赴企业、进社区、到公共服务行业一线服务锻炼,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二)突出矛盾化解,着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以底线思维、法治手段,向化解区域性风险精准发力,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集中化解房地产领域矛盾。回应群众期盼,统筹解决房地产领域积累的关联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有序。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争取棚改专项贷款,通过以旧换新、异地安置方式,优先改造群众需求迫切的棚户区,确保有住房刚性需求的棚户区居民完成安置。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商品房逾期交付矛盾化解力度,启动实施在建项目三年推进计划,实行市区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包联重点房地产项目工作机制,通过完善手续、优先化债、协调融资和设立项目资金共管账户等综合措施,帮助和督促企业推进项目建设;推动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联合自救,千方百计启动在建项目建设;依法打击购房合同违约行为,切实保障购房群众切身利益,帮助企业解决预售房尾款回收难问题。综合运用行政、司法手段,强力督促企业解决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遗留问题。集中化解建筑领域遗留问题,加快完成已入住居民小区产权证办理工作。

集中化解政府性债务。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强化债务归口统一管理,加大债务认定力度,加快与企业清算认定工程欠款、土地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政府性债务,锁定债务规模,公开债务情况。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设立偿债准备金,分解分化债务偿还责任,严格按照偿债计划及时兑付资金。积极拓宽偿债资金来源渠道,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通过资源资本化、资产拍卖、股权合作等方式,加大债务化解力度。组织储备一批政府收益项目,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债券,协调金融机构将短期高息贷款置换为长期低息贷款,缓减政府融资偿还压力。以化解与政府关联的多角债务为突破口,探索通过政府债务直通兑付的办法,将化债资金的支付延伸至各行业企业、商户和个人,以有限的化债资金最大限度的激活消费市场,发挥资金的放大倍增效应。

集中化解金融和民间借贷风险。严格防范企业金融风险,强化政银企联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深入研究自治区银行业支持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主动对接各大金融机构,力争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增加社会资金流动性;积极帮助暂时困难的企业协调争取贷款展期、利率下调等政策支持,缓减企业还贷压力;依法重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保障地区金融秩序稳定;对一些亏损严重和资不抵债、难以生存的企业,依法启动破产程序。以啃硬骨头的劲头攻坚民间借贷矛盾,强化公检法联动解决措施,出台细化统一的立案标准,制定依法处置流程,加快案件审理和资产处置进程,进一步保障广大受偿群体公平、透明、依法受偿。

集中防范社会诚信风险。启动公平正义东胜建设,政府带头践诺履诺,凡是作出承诺的惠民实事必须兑现,凡是列入计划的重点工作必须落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打非吸”案件处置、政府债务偿还、资产收购等涉及群众和企业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依法细化规范流程,堵住暗箱操作漏洞,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让老百姓和企业家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规划,搭建企业个人信用记录、公用信用查询、失信公布“三大平台”,严格落实企业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构建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建设诚实守信之城。

集中防范社会面风险隐患。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的水平,落实“诉访分离”工作制度,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通过诉讼、仲裁、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推动矛盾分解、分化、分流,强化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矛盾稳控化解主体责任,确保矛盾不上交、案件有人管、问题能解决。深化“平安东胜”建设,推进“技防城七期”建设,将专项打击、整体预防与动态管理同步推进,把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充分结合,提高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管控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加强环保和安全生产工作,实行隐患排查整治、定期调度、台账管理、签字背书、督办销号工作机制,加大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和专家诊断力度;围绕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全市农畜产品检疫检验中心,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抓好校园及周边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坚持稳中有为,着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抓项目、扶企业是稳增长、保发展、促转型的关键和核心,要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建设和企业服务,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夯实经济增长基础。

千方百计抓项目扩投资。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抓好重点项目问题调度,逐项解决立项审批、征地拆迁、融资贷款等制约问题,集中推进100项重点项目建设,力促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对已引进项目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分析,对市场前景差、发展潜力弱和税收贡献小的项目逐一清理清退,重新分配要素指标。强化项目资金保障,通过争取专项、资产拍卖、协调融资等方式,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年内争取专项资金不低于10亿元、筹措各类资金突破30亿元,确保公共服务设施、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如期实施。强化项目引进力度,围绕产业政策、发展定位和市场规律,更加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依托东胜现有资源和优势,鼓励本土企业参与招商引资引智,紧盯电子商务、绒纺加工、装备制造、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小商品制造等重点产业,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努力引进经得起市场考验、具有良好前景、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树立全员招商工作理念,实行区直部门与园区联动招商机制,研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的调动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采取分组招、定向招、蹲点招、产业配套招等方式,通过区域合作、推荐展销、技术合作、土地入股等措施办法,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引进项目10个以上,力争引资规模突破200亿元。

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发展活力。经济发展的活力始终在企业、在社会、在市场主体。要坚定非公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真正让非公经济“坐正席、唱主角”,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尊重、爱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对民营企业给政策、给空间、给舞台、给地位,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一是要强化企业服务保障。深入实施“服务企业工程”,开展“惠企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梳理各类惠企政策措施,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敞开大门把优秀企业家“请进来”,设立政府“企业家会客厅”,实行政企联席会议和定期座谈制度,主动倾听广大企业家的意见心声,将民营企业所求、所需、所盼,转化为政府的一项项具体政策措施,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二是要打造环境“洼地”。推动政府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坚持“非禁即入”,编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放宽放活市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除各级政府从严从紧管理审批的项目外,探索推行项目“零审批”改革,将没有实质意义的审批事项全部转为服务事项,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审核、多人签批的问题;大幅减少行政干预,推行综合执法,避免多头重复检查,更多依靠行业协会自律和管理,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让企业家腾出更多精力抓主业、搞经营。三是要推进企业“再次创业”。用足、用好市委、市政府给予东胜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绒纺振兴等方面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帮助企业培育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互补能力强、吸纳就业多的中小企业集群,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东胜制造企业,真正掀起大众创新创业热潮。

(四)立足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发展、融合发展。坚定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产业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赢得增长、质量、效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促进装备制造、绒纺产业延伸配套上规模。依托汽车装备、能源装备、电子产品制造、绒纺加工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延伸配套、做大规模。做强汽车产业链条,推进装备制造基地与铜川汽车博览园联动发展。完成奇瑞m7、g6中高端车型生产线搬迁,确保奇瑞发动机、变速箱项目实现量产,提升精功恒信、中兴特汽产能,完成新能源汽车改装、工程机械二手交易市场等7个汽车服务项目建设,年内生产各类汽车10万辆,发动机2.8万台和变速器1万台,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60%,汽车生产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延伸能源装备和电子产品制造产业链条,启动京东方、新兴重工二期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煤机、电机和煤化工辅助机械耗材等制造业,引进配套生产项目,力争云端科技、恺毅光电等5个项目落地开工。力争年内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借力“鄂尔多斯”品牌效应,深入落实《全市振兴羊绒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扶持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做大做强,完成鄂绒粗纺二厂建设,建成绒毛检验检测中心、绒纺产品研发中心、原绒及绒纺品交易市场。制定科学严密、适用有效的羊绒产业奖补政策,吸引在东胜区内外注册的绒纺企业向现代羊绒产业园集聚,实现绒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年内生产羊绒制品400万件,培育绒纺电商100家,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力争到20__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全面振兴绒纺产业和民族工业品牌,打造“世界级绒纺城”。

促进煤基产业转型升级上档次。煤基产业在稳定经济中起着巨大的回旋和托底作用,必须主动找出路、稳市场。稳定煤炭产销,落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营改增”等政策措施,加强与中央企业、周边地区协调联动,深化色连一矿、李家壕等已建成矿井与大型发电企业的对接合作,千方百计保质、保量、保价,年内煤炭产销稳定在7000万吨。抓住“北电南送”电力通道建设契机,推进煤生产向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伊泰、国电等热电联产项目核准,推进大东联、伊泰塔拉壕等大型坑口电厂和换流站落地建设。做大煤炭电子交易市场,推出“鄂尔多斯煤”标准化产品,逐步吸引全市煤炭企业进入平台交易,推动煤炭交易向信息、贸易、金融等节点衍生,引导煤化工、硅铁等大宗工业产品进入平台交易,建设辐射西部地区的电子交易中心。

促进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上台阶。加快休闲旅游产业与现代商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打造避暑休闲度假旅游集散地,积极促进旅游业由门票收益向劳务收益转变。深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启动运营旅游集散中心,规划改造3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10处特色餐饮中心、20家旅游主题酒店,重点打造3处城市集中休闲片区,将吉劳庆川、动物园、植物园等资源整合开发,集中打造“休闲运动一条川”,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构建休闲体验产品体系,积极建设体验式旅游先行区。支持建立鄂尔多斯旅游产业联盟,实现营销策划、产品研发、城市宣传一体化推进,力争全年游客数量突破200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创新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健康养生、疗养度假、康体保健等产业,推进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促进商贸物流创新业态上水平。发挥东胜城市核心区优势,吸引人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做大工业物流,围绕全市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产业,抓好上下游配套协作。引进天津十方物流,强化罕台川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现有矿山机械经营户,建设煤化工辅助原材料、矿山机械、电器元件等大宗物资采购平台和分销中心,逐步打造全市工业物流集散地和配套服务基地。集中培育电商物流,积极建设全市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区。围绕铜川汽车博览园、宏业快递园区等商贸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仓储、分拣中心、中短途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电商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完善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等配套服务;搭乘“淘宝·鄂尔多斯特色馆”电商快车,将绒纺制品、民族工艺品、绿色农畜产品等名优土特产销往国内外,年内带动20__户电商集群发展,电商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东兴、易兴、万家惠等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鼓励本土商贸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特许加盟电商等方式,进入连锁品牌经营领域,引进全国各类名优商品实体体验店,积极推行网上订单与实体店体验、传统销售与网上商城同步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展市场,努力建设西部商贸物流集散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9亿元,增长11%。

(五)推进品质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主动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在抓配套、优服务、强管理上下功夫,走集约高效、舒适宜居、城乡一体发展之路。

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按照“多规合一”的城市建设管理思路,推进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一体化布局,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城市管理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配套。抓好市政公共设施保障,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续建的原则,梳理压缩城市建设项目,集中推进呼准鄂铁路、国道210改线、东康快速路改扩建等交通干线建设,完善供水、排水和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减少城市运行成本,制定实施城市节水、节电等节支措施。运用“ppp”模式,转变城市园林、环卫等公共服务管理方式,探索推行由行业部门主管、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门店分片负责、分片维护的办法,细化责任管区,创新城市基础服务保障机制。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精细化、扁平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无线网络城市二期工程,挖掘整合“数字东胜”资源,搭建城市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将物业服务管理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点,从解决小区工程质量和设施配套等源头工作抓起,狠抓在建小区工程监管、新建小区功能配套、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夯实物业服务管理基础;从创新工作机制抓起,推行物业菜单式、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模式,提高优质物业覆盖度,全面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抓好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和国际健康城市创建工作。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围绕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立足绒纺、酒业、食品、制药、养老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配套加工企业,拓宽转移农牧民就业渠道。设立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特色农畜产品行业协会,鼓励引导农牧民围绕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经济作物、规模养殖等产业,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加工场地、统一监管食品安全、统一组织销售;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专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高度重视留守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围绕“六位一体”、“三项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投入9000万元建设资金,集中打造泊江海子折家梁村、罕台镇九成功村等6个重点示范村,改造500户农村危房,实施15公里街巷硬化、200公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1200人安全饮水、2200户观看数字电视问题,改造建设1处村卫生室、4处文化活动室、4处便民连锁超市,让留守农牧民享受同城化的公共服务。完成农村土地、草牧场确权及基本草原划定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和林权抵押等措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深入实施清违治乱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三年计划,创造高品质发展环境。

(六)坚持兜牢底线,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经济越是下行,财力越是紧张,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民实事。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全力保持就业稳定,集中解决好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和困难家庭就业,重点为弱势群体提供“零租赁”市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年内新增就业7500人,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

深入落实养老保险并轨、医保“三保合一”等政策措施,确保民生基本保障投入只增不减,实现社会保障政策能兜底、可持续。更加注重“产业+金融+救助”扶贫模式与送服务、送温暖、送政策充分结合,实现扶贫工作由“分散型”向“精准式”转变,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建立困难家庭和群众动态台账,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救急难”临时救济,切实帮助特殊困难群众应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真正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

提升公共服务软实力。发挥软硬件环境优势,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民生工作重点,作为集聚城市人气的重要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2所学校建设,全面实行学区制,全区划分四大学区,推行“一校两址”、设立分校等多元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教学资源、教师培养、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一体化运行;依法取缔不符合办学标准的未注册民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公助教师等方式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均衡发展。启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实行绩效管理、竞争上岗和定岗定编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推进区级以上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人才、技术、设备共建共享;持续加大非法行医打击力度,彻底清理“黑诊所”等非法行医机构。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目录,重点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举办市民文艺选秀、原创音乐展示、徒步旅游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启动实施东胜区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足球场地统筹利用,筹划举办足球校级联赛、社区足球联赛等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全民运动。

同时,我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举办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统一部署,主动服务、认真筹备,扎实做好场馆布置、赛事承办、接待住宿、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为民运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完成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全区上下要凝心聚力促转型,开动脑子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转型发展强大力量。

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出台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开展政府决策第三方合法性评估和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做到政府的各项决策有法可依。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进“__普法”。贯彻执行人大及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虚心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要始终践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越是在困难时期、关键时刻,越需要勇于攻坚、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强化创新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传统思维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在深化改革、风险防范、服务企业、民生保障等关键环节出新招、出实招,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工作状态,率先找出新办法、实现新突破,率先在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强化责任意识,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勇挑重担、主动碰硬,拿出东胜干部历来敢想敢干的拼劲、敢于担当的勇气,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一步一步推进、一项一项突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要始终强化一抓到底的工作执行力。树立抓落实是本职,不抓落实是失职,抓不好落实是不称职的理念。通过抓具体、具体抓推动抓落实,将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将每项工作具体为可量化、可调度、可督查、可考核的目标任务,使各项工作任务都有具体人抓,都有完成时限,都能考核评价,通过时时抓落实,事事抓落实,树立一批示范单位、突出领导、优秀干部。强化问责力度,采取“责任链”倒查,以“不落实之事”追究“不落实之人”,坚决纠正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应付工作的消极态度;坚决查处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行为,严肃查处和曝光一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干部,形成脚踏实地、扎实干事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始终保持清廉干事的良好形象。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和市区两级配套规定,持之以恒整治“四风”,驰而不息转变作风。把党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把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严格干部日常管理,自觉守规、守纪、守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制度,政府班子成员既要抓好本职工作,更要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既要管好自身,更要抓好分管部门班子、带好队伍。加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彻底根除“功过相抵”的错误思想,引导广大领导干部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对待权力,不存侥幸心理,不越雷池半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重点对工程造价、项目建设、大额资金支出等领域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探索向下延伸审计、监察工作触角,分级分片向基层派驻审计、监察机构,强化廉政__根基。

坚持“零容忍”态度,对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严厉查处,以铁的纪律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倍加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倍加凝聚转型发展、创新创业的前进动力,振奋精神,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奋力开创东胜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新局面!

东胜区政府

第九篇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答案精华篇1550字

2023政府工作报告答案

1、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2、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3、人民币将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

4、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5、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6、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

7、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加快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8、热门思想汇报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

9、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10、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11、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

12、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

13、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

14、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

15、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16、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

17、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18、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至7% 。

19、2023年要再减压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

20、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21、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22、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

23、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24、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企业减负达5700多亿元,个人简历全国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25、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

2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27、省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公布。

28、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29、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

30、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

3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

第十篇 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400字

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___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呈现新的亮点。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9251亿元、人均4295美元,财政总收入21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42亿元,均提前一年实现

“十二五”规划翻番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开局。工作总结完成99项重大改革任务,实施9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等改革效果明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别比2023年减少69%和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1%。开放型经济站在新起点。我省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各地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与粤桂共建贵广高铁经济带。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20余家500强企业新落户贵州。贵阳、遵义、安顺和贵安新区实现通信同城化。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首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举措作用明显。新兴产业培育迈出新步伐。与时俱进提出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医药、建筑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15%和20.2%,旅游总收入增长22.2%。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时代。贵广客专通车,贵州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通高速公路县增至79个。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突破1400万人次,个人简历增速排全国第1位。“三农”面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1位,粮食总产量创近五年新高,粮经作物面积比达41∶59。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日益改观。所有这些,极大地提振了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传递了贵州蹄疾步稳的好声音。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稳定经济增长。启动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有效开展“双服务”大行动,出台促投资稳增长和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力求总量、速度、位次三类指标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0亿元,增长10.8%,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力促一产、二产、三产三次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4%。力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管理范文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增速排全国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进出口总额增长30.5%。力抓能源资源、资金、劳动力三种要素有效保障,原煤产量1.85亿吨,发电量1677亿千瓦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5万亿元和1.2万亿元,直接融资突破110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7万人,返乡就业62万人。力保财政、企业、居民三个收入同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6亿元、增长13.3%,争取中央各项补助23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48元和

6671元,增长9.6%和13.1%,增速排全国第4位和第1位。

(二)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向贵安新区、国家级经____和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下放行政管理权限138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按规定为纳税人减免税300多亿元。压缩行政经费5%用于教育“9+3”计划。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投运。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启动实施。煤矿数量从上年1704处整合到808处。实体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先照后证全面推行。启动实施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6%。新增入规工业企业630户。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安顺、都匀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11个县进行多规融合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试点。农业合作社超过2.4万户。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达到15个。建立5000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机构。扶贫开发机制改革精准推进。取消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积极推进“六个到村到户”。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实施。建立政府性债务分类管理制度。财政省直管县达到52个,税制改革营改增范围扩大。成立3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范文写作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组建7个职业教育集团。扩大高校专业设置和科研管理自主权。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制定内陆开放型经济改革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发展意见,启动外资外贸、开发区等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进出口信用担保机制。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覆盖率达到50%。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施行。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实施。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信访工作诉访分离改革。

《政府工作者个人述职报告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