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农村报告
栏目

2023年7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热度:42

2023年7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

第一篇 2023年7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1650字

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和韩国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韩国人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韩国人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韩国人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

第二篇 县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2000字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历史等原因,我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制约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较多。为加快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步伐,今年6月底,我们小组三名委员与教委调查组一道,深入巴家、梅江、石耶、峨溶、洪安、中和、溶溪、膏田、妙泉、石堤、大溪、清溪场等12个乡镇,就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问题一:两基债务巨大

问题二: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缺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无教室上课和在危房里读书的困难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师无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833名村校教师无住房,这些教师居住在边远地区,他们大部分属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距学校较远,有不少教师属于外乡(镇)籍教师,他们居无定所,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教师难以稳定,新教师难以聘用,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安居乐教,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专任教师量少质弱

问题四:城区教育资源匮乏

问题五: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问题六:初中辍学情况仍十分突出

问题七:农民教育负担沉重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两基债务偿还力度。两基欠债,归根到底是政府欠债,逐步偿还两基债务,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义务教育轻装前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县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拟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偿还两基欠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与市教委衔接,积极争取市上扶持,早日还清两基债务。

(二)启动实施村校教师安居工程。县教委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我县村校教师分布情况,已拟订村校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按规定,全县需修建村校教师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资金608万元。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将村校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安居工程规划,逐年解决村校教师住房问题,为广大边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解除后顾之忧。

(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四)启动秀山高级中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以新建秀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一带五城区教育调整规划已经纳入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秀山高级中学建设,既关系到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高级中学,可以起到一脉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级中学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实,历时近两年仍无实际性进展。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早日建成秀山高级中学,以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生均用地严重不足,配套设施紧缺等问题。

(五)发挥民办学校职能,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近年来,民办学校为我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办学校的管理,针对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原国家教委《关于规范当前义教阶段办学行为若干原则意见》,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同时,建委、环保、安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校舍及周边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推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由于我县地处渝东南门户,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直辖市的门户和窗口形象。尽管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教育基础仍显薄弱,只有迅速采取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发展高中教育,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才能推进我县建设渝鄂湘黔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 农村老年教育理念情况调研报告5200字

全纳教育的提出,始于特殊教育领域。1994年6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认为“以全纳为导向的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营造融洽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全纳理念重视参与教育、群体教育、平等教育,对发展老年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和积极的意义。

一、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老年教育是社会老龄化的产物,其根本目标是造福所有老年人,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而老年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教育,具有全纳的特点。同时我国法律也赋予老年教育全纳的性质,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______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也包含了老年人有受老年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继续受教育”对老年人来说,主要是指老年教育。两部法律虽然规定的外延不同,但都涵盖了一层意思,即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老年教育具有全纳性。可见,老年教育的全纳性既有理论根据,也有法律依据,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又是典型的老龄化国家之一,有老龄人口1.3亿,其中70%居住在农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现实中,农村老年人处于弱势,自身发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仍旧存在;思想空虚,分辨是非能力差,不少人还信奉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生活方式单调,除了扎堆聊天、晒太阳、看电视之外,没有更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缺乏养生保健知识,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行使政治和民主权利,在基层民主选举中把选举权做交易等等。这些不和谐音符,妨碍了农村老年人自身权益的实现,也构成农村社会的老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滞后的状况,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进步相协调,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教育。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对农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老年教育在这项工程中大有作为。老有所教,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老年人的影响和带动,促进人际和谐,管理民主,互帮互助;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村老年人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摈弃陋习,促进科学种田,科学保健,科学生活;老有所乐,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带动整个乡村村风文明,文化活跃;老有所为,促进农村老年人发挥经验、威望等优势,在发展经济、调节纠纷、民主议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余热生辉,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综合起来看,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能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个体和群体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需要。

三、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存在三大障碍

一是认识滞后。从农村老年人自身看,还没有从传统文化影响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中完全解放出来,对新生事物看不惯,想不通,接受慢。他们中有些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对老年教育不认识,不接触,甚至抱有抵触情绪;有些人思想麻木,对什么事情也不关心,对老年教育同样也不关心;有些人自卑心理严重,把老年教育看得高不可及,认为老年教育是城市人的专利,人为把自己边缘化;有些人心态微妙,内心向往老年教育,但由于身处封闭的大环境中,害怕遭受非议,对参与老年教育抱有顾虑。目前持这几种态度的农村老年人占大多数。从农村老年人子女来看,多数子女对孝敬父母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赡养的层面,对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关注,因而对老年教育也不关注,很多子女并不知道老年教育是怎么回事,个别子女甚至反对父母上老年学校。从基层领导角度来看,当前乡镇干部大多片面强调经济工作,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对老年教育比较忽视;村干部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刚启蒙或半启蒙的状态,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是经济瓶颈。目前乡镇一级多是“吃饭财政”,有的地方连“吃饭”也难以自保,继取消“三提五统”之后又取消农业税,对于仅靠农业为经济来源的乡镇来说更加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费用发展老年教育。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很多村庄寅吃卯粮,既有内债(欠村民钱)又有外债(欠银信部门钱),取消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支付一笔老年教育的费用。

三是师资短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农村的各类专业人才缺乏,能担任并愿意担任老年学校教师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村级老年学校,在当前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聘请教师已成难题,将来随着农村老年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师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

全纳理念运用于老年教育领域,着力于推动老年教育的平衡发展和普及延伸,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全纳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当前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是: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发展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和普及农村老年教育,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个切入点。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从思想深处理解和认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把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作为造福农村老年人的一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倡导社会各界关心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舆论宣传,一是会议宣传,会议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尤其对基层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能起到有力推动作用。要争取党政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或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和部署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推动基层政府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老年教育。二是媒体宣传,当前农村的主要宣传媒体是报纸和电视,其中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媒体,新闻工作者和老年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些媒体撰写专题报道,开辟宣传专栏,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老年教育,增强农村群众对老年教育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三是老年教育网络自上而下的宣传,老年教育自身拥有一支很强的宣传力量,有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有广大的老年学员及其骨干分子。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农村老年人当中做面对面的宣传,通过谈心、开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村老年人认识老年教育,接受老年教育;充分发挥老年学员中骨干力量的宣传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增强老年教育宣传的现实性和直观性。

(二)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形成发展合力。老年教育属政府行为,城市老年教育的发展虽有城市老年人自发的原动力,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推动的;农村老年教育在自发原动力不足的前提下,政府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需要政府做的推动工作:一是财政支持。城市老年大学的办学大多纳入了财政预算,各级财政也应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在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若财政支持措施得到落实,将激发农村老年教育的无限活力;二是政策激励。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各种积极因素凝聚农村老年教育领域,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除政府推动作用外,农村老年教育还需要多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可以探讨设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吸引各种福利机构、慈善机构介入其中,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必要的社会资金;老年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涉老事业,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较高的美誉度,企业单位介入其中,既可开发“银发”市场,又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其品牌效应,因而农村老年教育探讨与企业联姻的路子具有可行性;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近、相通,农村老年教育直接争取普通教育的大力支持是现实可行的道路。

(三)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建立灵活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办学条件差异、老年人的需求差异等,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不能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模式。就办学形式而言,农村老年教育不一定拘泥于课堂教学,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可作为教学的大课堂,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根据农村地域跨度大、老年人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探索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即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输媒体进行远程教学,这既能扩大老年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又缓解了农村老年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远程教育在其他教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用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灵活的办学机制还包括资源整合,在农村,资源短缺和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大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得到解决。各乡镇一般都有机关会议室,建有党校、人口学校等,村级也设有党员活动室和人口学校,这些场所桌椅条凳齐全,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出生率降低、教学布局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闲置的教室。若能把这些资源合理整合,实现与老年教育的综合利用,将减少很多基础投资。当前不少省份已建立起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在试点省份远程教育网络已延伸到村庄,为村庄配备了电视、电脑等远程教学设施,这些网络资源目前在农村的利用率并不高,农村老年教育可探讨共享这笔资源。

(四)示范指导,辐射带动,强化网络建设。目前老年教育网络基本形成雏形,通过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内部的经验、信息、意识、资源的交流,对农村老年教育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县市级老年大学在整个老年教育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农村老年教育起着直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因而县市级老年大学在促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方面要积极有为。一要加强业务指导,拿出工作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办学,采取观摩教学、送教下乡、提供教学材料等具体形式,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二要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农村老年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要促进信息交流,采取工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农村老年学校相互交流办学信息和办学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采取办学简报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介绍办学动态,传达上级精神,为农村老年学校提供信息支持。四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制定考评标准,对农村老年学校进行定期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考评激发农村老年学校的争先创优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五、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全纳理念是个抽象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运用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人本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农村老年学校不能为办学而办学,而要建设以人文为内涵的学校文化,坚持人文化办学,人性化管理,多层面、多渠道体现人文关怀。

(二)平等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种“平等”是原则上的平等,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自身的差异等原因,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等。但办学实践中要深入贯彻“平等”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做到排除歧视因素,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平等的观念关注每一名老年学员,促进所有学员共同发展。

(三)民主原则。全纳理念强调发扬民主,促进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农村老年学校在办学中要树立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要充分尊重学员的意见,畅通民主渠道,推动民主办学。

(四)和谐原则。全纳理念主张通过平等、民主达到和谐、自由。农村老年学校应围绕和谐的目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建设和谐的学校集体。

全纳理念坚持全面、持续的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用全纳理念指导开展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便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激活发展动力,推动农村老年教育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第四篇 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研报告3050字

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区妇女也逐步进入决策管理领域,与男性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权利提高,这是贯彻男女平生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几年来,鄞州区妇女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大力重视下,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不断扩大,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陈旧思想的束缚,我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方面都有困难,但我们坚信随着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将会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当前我区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1、结合政府相关以及自身组织培训工程,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按照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围绕承德的农业主导产业,致力于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型农业。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大显身手要想解放农村妇女的思想,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就必须不断的给她们充电,区妇联积极结合政府相关培训工程,如在20__年7月,我们村委社区就举办了“村妇女再就业技术培训”, 20__年3月又举办了缝纫技术等培训班,培训方式多样化,从传统书面讲授到今年的多媒体教育培训,为了满足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训,并开设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

2 、整合力量,分类培训,充分挖掘农村妇女培训新路各级妇联紧紧抓住培训这一核心环节,强化培训基础服务工作。以被征地妇女为重点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尤其是被征地妇女的个体素质及培训择业意向等。其次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为把组织管理网络延伸至村,在村里设立了妇女培训联络员。把培训服务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挖掘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逐步建立五种培训模式。与学校联运的技能型培训,与企业联运的定单式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动的综合型培训,与服务实体联动的实用型培训,与基地联动的实地型培训。

3、积极推荐,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搭建平台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区妇联把就业推荐与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创造、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借助各职业院校加强女性就业技能培训,与长沙颐而康职业学校、长沙职校、湘西州职校达成协议,为其免费培训并负责安排就业,使农村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二、我区在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影响工作展开。虽然我们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具体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不予以解决,挫伤了基层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乡镇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乡镇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等等。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农村妇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

1、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

3、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

4、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

5、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

6、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农村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的作用。

(二)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相结合。

1、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2、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

3、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6550字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调研主题的背景

目前民生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中就存在这么一个需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关爱。 其次,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励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家庭教育当中的励志教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二、调研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__年7月8日——__年7月21日

2、地点:永新希望学校及其留守儿童所分布在的马滩村、魏家庄、沙云村、庞家堡、寨子村、马棚村、东村、新城村、集贤镇等。

三、调研的主体和对象

主体: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对象: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

第二部分:调研的方法和过程

一、调研的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家访;采访学校领导

3、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篇)》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孩子篇)》。

4、参与观察法

二、调研的过程

1、前期准备:__.06.18—__.07.07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家庭教育、励志教育、留守儿童等核心概念,并在查阅心希望以往资料、了解当地具体状况以及永新学校老师同学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的主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调研方向,策划实践具体流程,拟定孩子篇和家长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以下是具体的编制维度图:

2、中期实践:__.07.08—__.07.21

在班主任组织下,对在校学生共发放130份孩子篇问卷,收回留守儿童问卷66份,有效份数为65份;共进行43 次家访,收回43份家长篇问卷,其中留守儿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数为33份;共进行一次老师访谈,收回访谈记录一份。

3、后期总结:__.07.22—__.08.29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及对比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基本情况

1、家庭是否对留守儿童进行励志教育

根据调查问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图1)反映的情况,从未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情况为0,而孩子做家务时(图2),大部分家长都会表扬孩子,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中是存在励志教育的。然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图3),有27.27%的父母认为这不重要。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图4),有25.9%的父母严厉批评打骂或者不理不顾。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庭中尽管存在励志教育,但不明显,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励志教育的原因

在关于“双方交流多吗”一题(图5)中,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都没有“从来不交流”的情况出现,但经常交流的情况少于50%,说明家长和孩子交流频率较低;同时有5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交流当中存在着困难(表1),而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代沟的长期存在(没有共同语言、不敢和家长说以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图6)。由此可见,目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障碍问题是阻碍家庭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励志教育的作用体现

图7

由图可得知(图7),留守儿童与全国各地同龄阶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现出与老师交流频率低,与同学交流频率高的特点,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得知励志教育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联系:

典型案例:

在对八年级孩子小豪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气之外,在询问到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之类的问题时,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很自信地说要考镇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读最好的大学,问道他为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说,“我有我爸爸这么聪明。”孩子的父亲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尽管只是口头上的简单鼓励,但是却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励志教育在孩子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励多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表现得自信大方,对自己的梦想有坚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励少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追寻梦想的内动力。

二、励志教育的来源

1、励志教育现实主要来源与孩子期望的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图8),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平时最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才是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自我鼓励;而在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当中(图9),大部分家长(70.27%)认为学校的鼓励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长认为家庭的鼓励最重要;然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图10),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却是家长的鼓励(45.59%),老师只占33.82%。由此可得,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尽管家长会鼓励孩子,但与孩子的期望值还是有较大的偏差,他们对于家庭励志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存在欠缺。

2、励志教育的其他来源

图11

励志教育的来源除了家庭,还有孩子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和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媒介。根据统计(图11),我们发现书籍被孩子更多地用于摄取知识(51.02%),电视节目则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来放松娱乐(41.20%),而真正给予孩子们鼓励,激励其成长的则是名人明星(56.00%),说明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效应的积极成分在励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励志教育当中激励方式的比较

在家庭激励方式中,人们总结了7种激励方式,分别为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兴趣激励。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对这7种家庭励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长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高达68.75%的家长不会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孩子,农村人保守内敛,不善于用亲密的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竞争激励:42.40%的家长要求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27.30%的家长鼓励孩子努力赶上他人,9.10%会骂孩子没出息,剩下的21.20%则不与其作比较;

榜样激励:51.72%的家长会选择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20.69%的家长会以自身为标榜,但还有27.59%的家长不为孩子设立榜样,同时没有家长愿意选择名人作为榜样;

目标激励:76.67%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为孩子设立目标,并保证达到目标后给予相应奖励,23.33%从来没这么做过;

物质激励(图12):98.30%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其中给孩子奖励零花钱、零食和衣服的居多,而书籍及文具只占13.60%;

兴趣激励: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发展采取放任式态度,任其发展。

在孩子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孩子反映家长会对其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68.25%的孩子说家长曾经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自己,但其中只有16.28%的家长会经常这么做;

竞争激励: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赶超其他优秀的孩子;

榜样激励:据孩子反映,43.75%的父母会以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而以名人、父母自身及不设榜样则分布稍次且平均,分别为20.31%、18.75%、17.19%;

目标激励:孩子说父母经常或偶尔为自己设立目标的高达87.30%;

物质激励:孩子反映,在其受到的奖励中,以衣服、书籍、文具、零花钱、零食为主,且其所占比例相近;

兴趣激励:孩子认为父母对其兴趣不予支持的占18.04%。

对比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孩子偏向的激励方式与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于兴趣激励(32.43%),这说明家长平时比较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取而代之用物质激励去补偿,但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物质激励和对行为激励、目标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的态度几乎一样,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兴趣的发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而言,他们最常用的是物质激励(高达40.68%)和语言激励(32.20%),其他激励方式则小于10%。综上发现,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三个误区:

1、功利导向。家长在进行励志教育时,以物质激励居首,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金钱为上的观念,这会导致孩子功利心过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榜样示范。在榜样激励中我们发现家长多以自家亲戚作为孩子榜样,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榜样的只占20.69%。虽然以自家亲戚为榜样比以名人为榜样要现实,但孩子平日接触最多的还是家长,所以家长树立好榜样也是激励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3、忽略兴趣的重要性。调查显示53.10%的家长不鼓励也不反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有6.30%的家长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若我们遏制了他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名家的诞生。

四、励志教育主题活动的初步实践

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 “心·希望”团队支教的新增环节,旨在将励志教育主题贯穿到课余活动当中,探讨励志教育的作用。据此我们为孩子们举办了“世界2分钟”、“乒乓球比赛”和“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受到永新希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喜爱,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动力,使励志教育成效明显。

第四部分: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层面

1、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家庭励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长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则在于务农带来的收入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若政府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升级,带动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可观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更多的父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励志教育

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时常走进严重的误区。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等教育机构

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后行为的关键原因和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农村学校推广励志教育,使留守儿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和奖励机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给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先进励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奖励,以此刺激农村励志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重视励志教育,加强教师培训

农村学校教育大多仅限于知识层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于励志教育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学校应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

2、建立可行的励志教育模式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时穿插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在学生的考试评比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定下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对手,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公示优秀学生名单或者告知家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校还可以效仿“励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读一封励志信;第二步,让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原则上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第三步,行动与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和评价。

3、积极开展励志活动,加强励志氛围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设兴趣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潜质。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熏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建设校园励志文化。

三、家长层面

1、与孩子加强交流,改善沟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沟通,则需不断改善沟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误解,同时通过细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创造沟通的机会,除普通的电话交流外,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前沿的方式来积极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后,父母应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当中仅有父亲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则很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在教养孩子中容易走极端,要么过于放松,要么过于严厉,导致交流氛围缺失或失衡。因此,父亲应尽量多回家看孩子,母亲则应权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养误区,完善家庭励志教育

在调研中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不重视、功利导向、榜样示范和忽略兴趣等的误区。因此,家长需要认清这些误区并尽量规避它们。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完善家庭励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对孩子的语言鼓励。第二,要增加对孩子的行为鼓励。第三,应适当运用竞争激励。第四,应正确选择榜样运用榜样激励。第五,需重视目标激励。第六,适当减少物质激励。第七,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3、临时监护人应积极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大都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照料,较大的年龄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因此,临时监护人应尽好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孩子的想法。

四、孩子层面

1、体谅父母,自强不息

没有哪个留守儿童的父母是愿意离开孩子的,他们四处奔波,辛苦工作终究是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因此,孩子应该更多地体谅和感恩父母,学会承担,自立自强。

2、敞开心扉,主动交流

一方面,每个孩子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关心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还应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做一个乐观、开朗且大方的人。

3、坚定梦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其次,应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不局限与眼前,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再者,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最后,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为梦想不懈努力。

五、社会层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关注

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工作者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给予关注和报道,定期举办与该主题相契合的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

2、发挥名人效应,传播正能量

根据问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励孩子成长的群体,可见偶像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台前发光发亮,台后默默努力付出的典范。因此,公众人物应维护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投身公益,传播正能量。

3、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服务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和知识,还应学会如何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短时间内感染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发愤图强、追求梦想的内动力。另外,以短期支教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还应做好回访工作,保证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持续性。

第五部分:结束语

“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这是当下流行的亲子节目主题曲中爸爸们对孩子的承诺,现实当中又何尝不是。家庭永远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父母则是为孩子抵挡烈日和风雨的大树,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和庇护,去独自与烈日相持、与风雨对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但若父母一味的紧闭门窗,包揽一切,让孩子与困难隔绝,百般宠爱,又或是完全放养,连最基本的关爱和鼓励都不给予,那么孩子将来何来的自信、勇气和能力去独当一面,开阔自己的蓝天?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成为立于孩子身边的大树,但却可以扎根孩子的心里,无法手相牵,却能心相连。但愿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联系,多鼓励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助他们发愤图强,实现梦想,收获励志人生。

第六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2550字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七篇 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读书报告950字

我是一名英语师范专业方向的在读大学生。以前一直打心底里不想回农村教书,其实我也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大人就给我灌输要多读书,走出农村的思想,所以我从没想过读了大学还回农村教书,但最近看了温总理在XX年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广大农村师生作为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后,我改变了以前那愚蠢的想法,既然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在外面学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不把这些知识传播到更需要它的农村去呢。

温总理说:“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由此,我意识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农村教师是咱们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才是社会上最光荣的人。

应该说,凡是到过农村、特别是到过边远山村的人,都会为农村教育的现状深深担忧。在不少地方,几间破旧的平房,就是一个农村小学。无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文体器材还是学生的活动场所,都极度匮乏。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下,农村一些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该是什么模样。

在我看来,温总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深刻阐述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强调了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最“感人”之处就在于这个讲话充分表明了___、国务院对农村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针对性、指导性很强,不仅值得教育部门、广大农村教师品读、感悟,更值得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领会、反思。

在看到温总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也就看到了一年以后我们有可能踏上的那个求职教书的路程。虽然可能很艰辛但是却不再迷茫,温总理的话让我们心中的大石头稳稳的放下了。再说我们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在对国家复兴的道路上应该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贡献,显出一份薄利。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得到了鼓舞,我看到了希望并且有足够的勇气坚定心中的那份执着一直走下去。这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教育,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农村教育不管是从教学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看那些已经奋斗在教师岗位上的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记名利,默默耕耘。为何我们年青一代就不能向你们学习呢?

第八篇 新农村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3000字

新农村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五五”普法规划的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部门根据《___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了以下基础性工作。

(一)五五”普法规划得到落实。为全面贯彻落实___、国务院批转的“五五”普法规划,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市、县、乡、村四级层层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围绕“三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按照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教育的意见,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抓落实。开展了“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等活动,法制宣传教育基本覆盖了广大农村,受教育面进一步扩大。

(二)做到农村普法对象底数清楚。据统计:全市总人口数为307万余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8.78%,达236万余人。全市农村在校青少年学生371848人,重点普法对象338998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由于人事管理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教育选择机制、政策调整机制的作用,拉动社会进一步分工,推动社会人口有规律对内对外流动,我市对外流动人口约40万人,对内流动人口约20万人,给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突出重点,针对性较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普法部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新农村法制建设和法律需求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法律法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以平安建设和群众利益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宣传社会管理方面的治安、刑事、民商事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犯罪;以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破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法律难题,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宣传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发展了杜会主义民主政治,拓宽了民主法制渠道,扩大了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村务公开,坚持“一事一议” 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普法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市、县两级政府为保证普法经费落到实处,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请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法律性文件,将“五五”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卓有成效地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顺利进行。

(五)普法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工作部门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延伸到行政村,村民小组建立学法小组。为加强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以乡镇、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为载体,指导农村法制宣传和依法治乡、依法治村工作,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修订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行为。围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行“普法并举”,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基层人民法庭联动进村入户搭建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抓住流动人口返乡季节上法制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群众护村护寨,预防和打击犯罪,排查调处民间纠纷,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平息纷争,维护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围绕新农村建设,一个在广大农村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极大权威,即“生活靠法律规范,纠纷靠法律解决,权益受侵权时依法维权”这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同时,在法制宣传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存有“死角死面”。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动速度加快,对集中宣传教育带来困难;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和偏远山寨,交通、通讯不便,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困难,这样,一部分农民群众不能受到教育,形成“死角死面”。

2、个别领导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组织群众,宣传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导致当事人多头上访和越级“集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物质基础薄弱。偏远行政村无公有经济,欠发达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只能保工资保运转,无力支撑普法经费,普法读本紧缺,宣传设备落后,普法人员难做“无米之炊”,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影响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非公制企业的法制宣传存在“盲区”。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企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劳动用工不符合法律规范要求。劳动用工纠纷发生后双方不通过法律途径平息纷争,而是以暴力方式解决,甚至发生治安、刑事案件。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四点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是加强对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洁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群众,还政于民,调动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建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市、县、乡三级普法成员单位,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根据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工作重心下移,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活动,宣传专门别类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保证农村经济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司法行政机关会同主管部门,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开展学法、用法、维权活动,规范非公制企业用工制度,维护劳动用工制度新秩序。加强与公安派出所、计生部门联系,对在特殊行业务工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3、调整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经费,向经济欠发达乡镇倾斜。按照分级管理负责,条块结合的普治工作原则,对那些既无司法所,又无财力支持普治经费的乡镇,县级财政要适当进行倾斜,以便法制宣传教育的顺利开展。

4、整合农村法制宣传资源,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整合科教、文化、法律“三下乡”与农业科技“村村通” 电视网络和农村小广播宣传资源,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动漫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法律讲师团深入农村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即: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破解法律难题,扩大教育覆盖面,消灭“死角死面”和“盲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效果。

总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宣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政治主张,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

第九篇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的调研报告3950字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党员长期受教育的机制基本形成并不断得到健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适应性不够和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党员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重经济而轻党教。抓经济大张旗鼓,劲头十足;抓党员教育则心虚气短,应付了事,生怕冲淡甚至干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就是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大多工作指标明确而钢性,而党员教育工作指标则较为模糊,相对虚化,致使党教工作存在程度不同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思想认识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对农村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不力,活动开展不力,督促检查不力。

2、学习教育组织不易。一是组织集中学习活动不易。部分村没有学校,也没有村部,没有一个可以集中开展活动的场所,组织集中活动时,往往需要借农户的房子做活动场地,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很困难。二是农村无职党员教育不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与村支部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情况,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普遍存在。三是流动党员教育不易。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难觅踪迹,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存在盲点。四是老龄党员教育不易。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农村老党员文化普遍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少数生活艰难,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或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3、学习教育针对性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村部分党员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党员不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新政策,创新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致富思路不明,办法不多;有的党员宗旨意识淡薄,不愿做服务群众的工作;有的党员法制观念不强,违法违纪,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等等。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很少从上述表象中仔细查找思想根源,也很少根据查找出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如,目前农村党课除报纸刊载文章、电视播出节目外,较少有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料,对反映新时期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党员致富典型、对信念坚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党员事迹等课程设置过少,致使党员教育空洞化和抽象化。农村党课内容设置存在与市场衔接不紧、培训资料过时过滥等问题。轻特色种养技术教育,轻标准生产技术教育,轻职业技能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对党员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健康生活意识教育缺乏。二是教育形式针对性不强。以会代训多,集中专门培训少;读理论文章、念党报多,实际操作少;关门培训多,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少,缺乏农业、农村、农民特色和新意。

4、学习教育机制不活。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在党教方面,基层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都负有责任,各有侧重。但从实际操作看,三个职能部门在协调、配合上有待加强,存在内容上重复、时间上交叉的情况。此外,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税费改革后,大多数村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发放村干部的工资和支付办公经费,日常运转困难,加上不少村存在负债,基本没有支部活动专项经费。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开党员会发放误工补贴,从5元-10元/天不等,开一次会至少要花费

三、五几百元钱。因为缺钱,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只好尽量少组织或不组织活动,能省就尽量省,能简单就尽量简单,实属无奈之举。

二、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探讨

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在形式上突出灵活性,做到分类指导,分层管理。一是适应新形势,分类教育。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在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强化分类指导十分必要。对那些担任一定职务的村、组党员干部,要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当好人民勤务员的学习教育;对离退休党员和老党员,进行当好参谋,发挥余热学习教育;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进行树立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当好帮助群众致富的贴心人学习教育;对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进行树立全局观念,做热心公益事 业,遵纪守法的模范的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进行热爱组织,热爱家乡,做艰苦创业、勇闯市场的先锋的学习教育。在实行分类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努力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创造一定的条件,积极引导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二是合理设置,分层管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不断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根据各类党员的不同特点,按党员结构、工作性质等,可以考虑设置离退休和老党员学习小组、村组干部党员学习小组、科技示范党员学习小组、流动党员学习小组等。

2、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教育要突出“三点”:针对部分农村党员思想上的“疑点”,搞好理论、党风党纪、政策培训教育;针对农村党员在生产实践中的“难点”,搞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培训教育;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搞好信息、法律等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丰富学习教育内容,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教育效果。在教育的方法上,要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居住分散的特点,变统一集中为采取分类、分层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那些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意识的农民党员要采取集中办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促其解决思想,开阔视野;对那些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党员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增强致富能力;对那些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农函大的培训,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在教育手段上,变机械、单一和以会代训的形式为多样化、形象化,积极应用和强化电化教育手段。

3、在教育方式上突出多样性,做到转变方式,注重实效。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对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方式进行大胆探索,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增强党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电化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远程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教育活动向小组教育活动转变,按照党员特点和行业分布,划分若干个党小组,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党性实践活动。在村党支部重点开展好“四带四争”(带头遵纪守法,争做诚信的文明人;带头推广科技,争做文化教育的传播人;带头发展经济,争做率先致富的创业人;带头帮贫济困,争做共同致富的领路人)主题实践活动,在村支部班子中,开展每名成员联系一户富裕户,培养一个致富典型,帮带一户贫困户,以签订帮联责任书的形式,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促其脱贫致富。在老龄党员中,开展以“发挥余热,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发挥老龄党员党性观念强,业余时间多的优势,鼓励老党员积极争做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员、集体活动的组织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络员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辅导员。在中青年党员中,开展以“一帮一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村党支部为单位,根据党员从事的产业和特长,划分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帮带小组,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共同富裕。

4、在教育机制上突出长效性,做到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在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要把建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作为着力点来抓,使党员先进性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建立农村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不规范、学习不学习难掌握的问题。可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库,对流动党员的去向、联系方式、学习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要建立农村党员自我学习教育制度。针对农村无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可建立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党员的年龄、特长、爱好等,设置参政议政岗、党风廉政建设岗、新农村建设岗、生产示范岗等岗位,让更多的农村党员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三是要建立农村党员激励保障制度。可建立村干部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家庭不和、致富无门等“四必访”制度,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为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四是建立农村党员学习教育考评制度。根据农村党员的结构和特点,科学制定各类党员的先进性标准,将党员义务与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名党员的先进性考核目标。考核以工作实绩考核为主,党员群众满意度为辅,采取百分制记分办法。实绩考核可包括履行党员义务、遵纪守法、示范带动、扶贫帮困、公益活动、文明创建等方面内容,满意度测评主要包括党员测评与群众代表测评。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情况报告900字

身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其次同僚们的付出让我敬佩,最后,现行的教育氛围让我担忧。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重任。在我看来,我们的教师现在能做的也就只剩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了。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每位教师从早晨6点半起床,到下午5点半下班,每一根神经都绷得很紧。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心尽力的把自己对所教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拓展一字一句的传授给学生,争分夺秒,生怕有所疏漏。如唐僧一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说服教育,严于律己的用行动教育。现在的学生,60%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听之任之。

只管吃住,由于自身知识层次限制,教育观念陈旧,家务繁重,难以承担孩子的学业辅导,家庭教育责任,加之不良媒体影响。导致孩子作业不认真,甚至不完成,学习惯差,学习基础差,养成教育差。教师的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如此恶性循环,孩子越大越难管理。现在的父母,不工作,生活质量无法提高,外出工作,孩子无人正确引导教育,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其美。思想觉悟高的还偶尔联系老师了解孩子情况,思想觉悟低的,完全觉得孩子交给老师,老师就应该还他们一个人才,完全将教育推给了老师。现在的课程设置,高年级语、数、外、体、音、美、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书法、综合实践、健康教育,门门课程不容忽视,知识点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从易到难,逐步深入。

书本薄,但知识含量多而广,可以说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课程设置紧扣人本,紧扣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脚步。如此教育现状,做为农村小学的教师,真的是全能,既要照顾学生吃,还要肩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职责。我不得不说,我们能称的上红烛,我们称的上是园丁。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一个一直被用文字赞美,却总被有意无意伤害的群体。虽然我们的群体中出现过一些让人咬牙切齿的败类,但我们大多数,绝大多数的人都保持着一颗爱岗、爱学生、爱自身情操的人。

有爱处处是美景,有爱冬天不觉得冷,只要我们用爱来关注我们的小学教育现状,并用爱去改变它,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将会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

《2023年7月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教育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