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乡镇经济分析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2篇优秀的乡镇经济分析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镇经济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了深入调查了解我市城市乡镇发展的差异好主要问题,xx月我们发展了调研小组,到城以及乡镇经济区开展调研活动。现在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是: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接着是: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而后是: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最后是: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2、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3、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4、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5、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特色经济果林质量及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拟下半年起实施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一、现状条件分析
_____镇现有经济果林情况表
2、配套条件。近二年通过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为本项目建设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市场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国际性大都市,消费市场大,近年来黄桃供不应求,加上我们旅游镇有着丰富的旅游市场,地理条件属于江、浙、沪三角地带,高速公路、国道、航道交通发达,西邻姚庄黄桃基地,只要联手发展,共创品牌,整合特色经济果林资源优势,一定能推动农业及农业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姚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2万亩,据了解,实种面积仅4700亩,目前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要新发展黄桃,一般以5000亩为宜。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党委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以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挖潜力、建基地、抓龙头、兴果林”这一重点,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区域特色。通过引进建设,兼顾更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以经济果林以黄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镇农业和农产品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选择团新、菖梧、新新、新义、五星村作为产业带,同时兼顾老果林改造,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拓展以锦绣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面积,实施我镇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1、新建锦绣黄桃生产基地5000亩。
2、更新拓展经济果林面积2200亩。
3、保留经济果林面积1800亩。
五年合计达到经济果林面积9000亩。
四、实施步骤、运作方式和经济测算
1、经济果林五年计划及经济测算,见下表
_____镇经济果林五年计划
经济测算表
2、运作方式。本实施方案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规范运作,各建设点的投资商及农户统一加盟实施,前期发展以外来示范户示范带动以吸引鼓励本地农户种植为主。
五、风险分析
我镇经济果林发展项目,由于规模大、周期长,一旦实施,风险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
六、行动原则
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发展以黄桃为重点,兼顾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统一规划,分阶段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成立_____镇五年经济果林项目领导小组,镇农技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各部门按照行动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理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管理班子。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区对经济果林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的领头羊
4、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强化五年经济果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组织管理和种植农户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部分优质产品优价托底收购。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
今年的暑假,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也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我在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的村委会进行了将进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活动,具体工作主要为撰写稿件,会议纪录,广播通知,撰写稿件,列席部分会议并发表意见,协助村干部搞好和进行各项工作!
放暑假后,我立即联系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村委会,表明希望参加和帮助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以期锻炼自己,同时为乡亲们服务的诚意。村主任刘兵经于部分村干部商量后,同意我在村委会挂名幷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基础的日常工作。听到消息后,我异常的兴奋,不仅因为自己可以顺利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还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更主要的是终于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的人们服务了,这是我20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xx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我参加实践的最后一段时间,村委会召开了一次“关于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村干部外,还有处在不同生活水平的村民代表和部分邻村村委会的主要负责干部,由于我上次写了一份关于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这几年发展的文稿,对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的实际情况有了很深入的了解,所以村委会决定也让我参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我又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同样是上网查资料,找关于三农的问题,向专家咨询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办法,同时走访村民,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对临近几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村子进行走访和调查,然后综合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家庭饲养牲畜多的实际情况,草拟了几条我认为适合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发展的建议和具体措施。在讨论会上,大家都积极发言,为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的积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会议重点讨论了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问题。我在会上作了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农村道路》的报告,详细叙述了怎样结合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搞活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经济,增加就业,完善农业和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会人员给予了我较长时间的掌声,我也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了家乡,回报了社会!
最终,我在村委会完成了我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这些天下来,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许多都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而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除了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外,就是农村在这几年里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欣欣向荣,农民生活的巨大改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关注三农问题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之后,农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税费改革到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制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战略,无一不是关于农民民生的重大事情,这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也更加说明了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农业兴,则百业兴,则国家兴!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
但是当我们以一个团体真正走到实践中去,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寻找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最后发现,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调研主题过于宽泛,我们可 以选取宁乡县享有称誉的生猪产业为代表具体分析;对于宁乡新农村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我们只需要从大学生的角度抓住几个亮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得到政府的支 持,我们需要找准方法、表明我们的目的;与企业交流,可以借助当地政府的联系和团队的优势获取机会;深入村庄走访,做好充足准备,互相帮助坚持到底也可以 完成……
走过再回想,其实一次乡镇实践,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和体魄,更重要的,是考验我们的精神,考验我们有没有精打细算的周密,有没有临危不惧的冷静,有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没有随机应变的果敢……
这一段特殊的经历,给我最深的体会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也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敢为天下先”的豪情, 是不畏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大学生要积极走出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加优秀。
想起我曾一度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得多了也发现同样的道理:那些真正无敌的顶尖大侠,不是那些能够打败天下人的高手,而是最终战胜自己的人。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镇位于**市的东北端,幅员面积58.5平方公里,总人口35189人,辖2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近年来,该镇通过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大力发展以加弹、棉纺、灯饰为主的民营经济,XX年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财政收入70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居*市 第一,从几年前的经济落后镇巨变为该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镇。
一、大力强化“四动”,*镇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镇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加弹第一镇”,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动”。
一是观念变动。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破除民营经济姓“资”姓“社”的束缚,牢固确立“三个有利于”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适度发展的束缚,牢固确立能快则快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束缚,牢固确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是百姓的自发经济,可抓可不抓的束缚,牢固确立领导带头的观念;破除服务民营经济怕遭非议的束缚,牢固确立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观念。
二是干部带动。积极进行“六看六比”,即看企业规模,比社会效益;看税费上缴数,比对国家贡献;看发展速度,比创新程度;看帮带实效,比模范作用;看环境建设,比文明素质;看依法经营,比劳动致富。评选 “双带”示范户、“双带”榜样区、“双带”领先村。目前,该镇80%左右党员带头办了企业或入股,70%的老百姓办有自己产业。
三是政策推动。按照“法律上给予保护,政策上给予鼓励,经营上给予指导,发展上给予扶持,政治上给予地位,服务上给予方便”的原则,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经营方式、投资方式、经营规模、地域界线,积极鼓励投资者想投、能投、快投、多投。四是环境牵动。对民营经济发展做好法律、用地、用钱、用电、用技、用权等六项服务。
二、正视“六大差距”,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南办处与*镇条件相差不大,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对照别人,反思自己,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理念上人新我旧。*镇敢于挑战禁区,坚信发展生产力没有错,为民富民不犯罪。选干部不但比思想先进,更比发展经济怎么样;要成为村委、支委委员,创办的企业必须分别在全村前20名、10名;要入党必须要有企业。相比之下,我们大谈解放思想,但对新理念、新事物却无所适从,求稳求安,怕担风险。二是精力上人专我散。“上级围绕下级转,下级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发展转”在*镇成为普遍现象,领导干部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投资者跑,哪有项目哪里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上级重要部门跑,争取资金、审批项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本乡本土落实具体工作。
而我们,务虚的多,陷入“文山会海”的多,真正能用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三是机制上人优我差。*市对镇、镇对村的考核主要是税收、用地、用电和投资四项,以税务、国土、电力、计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而我们的综合目标考核多达40多项,还有7个单项,造成了考核时务虚的多,收到实效不大。四是招商上人实我虚。*镇采取政策跟着项目走、上门招商、网络招商、感情招商、产业招商、形态招商等多种方式。
一位领导到上海招商,在客商房间门口连续守了18个晚上,深受感动的客商来投资了2亿,并带动另外3位客商投了6亿。回顾我们的招商引资,高呼口号的多,等客商上门的多,主动出击招商的少。五是服务上人优我劣。*镇承诺是“一切手续我来办,一切矛盾我来解决,一切服务我来做”。而我们,优化发展环境各级都在讲,但在一些边缘政策运用、社会信用建设、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提高等方面,始终是说得多,落实得少。六是创新上人进我稳。
*镇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干部创业带出一批,降低门槛引进一批,挖掘能人兴办一批,强化载体发展一批。该镇国税分局局长、财政所会计、司法办副主任辞职办起了企业,兴联村支部副书记创办了年产值8000万元、利润400万元的宝莲化纤公司,还帮群众担保400万元兴办企业。我们的“创新”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事情处理上,“创新”却成了“包装”。
三、夯实“四个领先”,加快南办处民营经济发展
借鉴*镇先进经验,立足实际,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南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必须夯实“四个领先”。
一是观念领先,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思想解放一步,发展向前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领先一步。要深入学习宣传*镇的先进经验,解放和统一全办干部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全面建设南城小康社会步伐。
二是党员领先,扎实开展“双带双争”活动。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双带双争”活动。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社 干部和农村45周岁以下党员必须带头创办经济实体(独资或入股)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30%的农户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全体机关干部要争当先进,部门的业务工作要争创全市前十名。每年评选 “双带双争”标兵和“双带双争”先锋办公室、先锋村、先锋社区,并召开表彰大会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三是载体领先,加快十里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在铜合路沿线,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全力打造十里工业经济走廊。
四是服务领先,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客商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等三大服务体系,成立客商服务受理中心、企业协作交流中心、客商投诉中心等服务民营企业“三大中心”。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编印《南城投资指南》,为投资者提供项目、政策、信息等一系列服务。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欢迎访问第一范文//www.koomao.com)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我市乡镇经济总体水平与浙江安吉之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切实增强可比性,在此选取与我市水平相当、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浙江安吉作为参照系,以便全面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状况。
一是总体实力有差距。与安吉相比,我市在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后,这也充分反映出两地在发展水平、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差距(具体见下表)。目前,该县已有1个乡镇跻身全国五百强、浙江省百强行列,1个乡镇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二是发展平衡度有差距。从自身各区块看,我市东西部乡镇、省道沿线与偏远乡镇、工业集中区与农业乡镇差距较大,并呈逐步拉大趋势。以20xx年财政收入为例(城区三个办事处不纳入统计),港口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5826万元;排名最后的方塘乡仅41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镇财政收入达4223万元,与港口镇也有11603万元差距,即使剔除宁国水泥厂税收部分,两者差距仍达3000余万元。而安吉县去年最高的乡镇财政收入达24215万元,最少的也达486万元。
三是发展后劲有差距。去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安吉各乡镇继续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达32.6%。其中,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乡镇达115.8%,完成年初下达任务基数比最高的达639.9%。与之相比,我市各乡镇受产业基础等影响,后劲略显不足。20xx年,在总量落后的情况下,我市乡镇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增幅仍慢于安吉。其中,乡镇财政收入增幅落后11.3个百分点。今年1—3月份,安吉县乡镇综合实力第二的高禹镇,实现财政收入2223万元,同比增幅达178%;而我市乡镇财力第二的中溪镇,实现财政收入1163万元,两者差距达1060万元。
二、我市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我市与安吉在乡镇经济发展上的较大差距,既有地域区位、政策机制等客观因素制约,更多是受自身主观原因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城市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大胆实践“经营城市”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使得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开发区承载能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项财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开发区建设一线集中的情况下,对乡镇经济发展有所忽视。此外,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乡镇工作重心发生变化,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工作抓手,发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觉行动。
二是发展定位不清。近年来,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各乡镇、街道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我市尽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异地办工业的创新理念,并通过设立乡镇工业集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中,才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和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对全市乡镇、街道进行了社区事务、工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三类划分,并且未明确各乡镇发展重点和产业定位。由于缺乏具体规划指导,各乡镇自成一体、各自为战,从而造成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适度的政策扶持,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对提升乡镇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多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乡镇财政供给标准达3500万元/年,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投入达500万元/年。但与安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该县每年仅用于乡镇工业平台建设资金就达5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奖励到村资金更是高达亿元。此外,通过财政贴息、对上争取、以奖代补、超收分成等多种形式,为乡镇各类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隶属于高禹、良朋两镇的天子湖工业园区发展为例,该县本着“涵养财源,激励发展”原则,出台了园区开发建设实行财政封闭管理的意见,通过“放水养鱼”,实现了财政收入的“三级跳”。该园区07年财政收入仅20xx年即增加至700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2亿元。
四是创新手段不多。安吉县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探索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该县全面推行了以财政贡献率为核心的乡镇个性化分类考核;每年开展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先进乡镇和加快发展创业奖评选,按照乡镇发展类别分类设定奖项,并奖励到乡镇班子成员;优化财政分成,逐步调低分类分档分成比例,鼓励乡镇培植财源;推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实行党委书记重点抓招商、乡镇长重点抓项目和平台,党委副职抓日常事务。这些创新举措,充分激活了乡镇发展内生力。与之相比,我市在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过于粗线条,缺乏实质性助推内容。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xx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xx市45公里,距xx市55公里,距xx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xx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xx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xx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
(2)家政7人
(3)服务业14人
(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xx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矗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一、基本情况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村后村原位于东桥镇北部偏僻山区,距福州近100公里、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党员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财不仅零收入还负债较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典型的山区贫困村。xx年起该村遭受地质灾害后实施造福工程,村民陆续搬迁下山,开始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资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础建设仍不完善,无村部办公、村道泥泞、村民看不上电视、水电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卫生局下派驻村干部黄荦到该村挂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班子也得到调整优化。新班子讲团结、讲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发展,短短几年村路、闭路电视、自来水、电网、体育健身场所一应具全,很快扭转了该村落后的面貌,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该村调研后提出,该村党支部的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之后不久,闽清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学村后、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广村后村的先进经验,推进“核心工程”建设,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挑“海西”大梁,树闽清形象。
xx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县综治先进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办推荐为市级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长远,编制发展规划。村两委坚持发展为大、规划先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研究制订了《村后村三年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工作重点。特别是根据规划内容,找准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经济路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民安居乐业。
2、突出核心,建设坚强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后村党支部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望高,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党员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二是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养,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干部,使党员干部成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的信息员、解决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发展生产的技术员、带头人。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党支部办事公道正派,勤勉有为,党组织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断增强,群众对党支部十分拥护。
3、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村后村两委一班人把党交给的责任担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挂在心头,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针对村集体无收入、群众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实际,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并到镇里、县里、市里跑市场、跑项目、跑资金。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依托镇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由党员大户带头兴办种植基地,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起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派村干部到县、镇学习技术,动员5名党员带头示范,发动17名群众参与。为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把争取来的经费存于农村信用社,再贷给种植农户,而且只要求种植户以生产收成的蘑菇等价抵还贷款。经过3个月的生产,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东塔牌”食用菌外销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万袋规模的基地实现产值60多万元,基地纯收入16多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1万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协会收入2万元,实现了建国以来村财收入“零”的突破。预计今年可种植100万袋,目前已完成50万袋的培育规模。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子,党支部还带领33名党团员到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发展高优林、果、粮生产。同时积极牵线搭桥,介绍村民外出应聘就业,全村80%青壮劳力实现输出就业,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4、以人为本,为民真情服务。在村后村,群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村组织的身影,村民无论大事小事,也总是先找村两委帮助解决,村级组织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主心骨”。村后村从高山偏僻地区搬迁后,新村基础设施欠缺,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便,群众渴望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围绕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事入手,从解决好村民子女入学、就医等具体实际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xx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修了水泥路、装了闭路、建了村部,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建成了篮球场、农民健身公园、体育活动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厕、改厨和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村里美了绿了。建起了规范的村卫生所,培养了村医,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难群众还免费住进了村老年公寓,12名贫困学生得到捐助,全村无一名适龄儿童失学,xx年村里走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当于发达社区或富裕村的福利。
5、大胆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村两委一班人创新意识强,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冒,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努力在求变、求新、求突破上下功夫、见实效,这是我们在村后村调研中最强烈的感受。一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党建项目带动,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党团员农业示范园,积极鼓励扶持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支持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二是创新村务管理制度。制定了村“两委”会议及工作规范制度、两委工作协调方式、村财民主管理制度、分级财务审批制度、民主听证制度、村务和村误公开制度等。特别是“村误”公开制度,将工作中的失误进行公开公布,直接向村民检讨,不仅使村领导班子得到教育,也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三是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先后颁布了村后村民文明公约、村后村民十不行为规范,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推出了表扬好人好事的“星光走廊”。同时,还办起了村民文明学校,组建了村老年人艺术队,进行了文明公约、十不行为规范传唱演出。建成了村青年中心,改变了青年人创业致富无路、技能培训无门、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
三、存在问题
1、自然资源贫乏,地质灾害频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限,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受地质灾害的影响颇大。
2、生产扩张能力较弱,村民增收压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种田为生,种植品种单一,规模不大,生产工具落后,经济来源有限。
3、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小学为主,部分贫困生还无力完成义务教育,大大削弱了谋生能力。
4、发展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高山,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信息的获取十分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旧、短视畏难、不思进取。
5、宗族对立严重。因历史遗留,宗族意识根深蒂固,短期内该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该村在xx年时把全村基本情况自我总结为“高(海拔200多米)、穷(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较低)、恶(生存条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设、搬迁任务较重)”,不无道理。
四、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思路对策:
(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是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先决条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各项工作要顺利推进,得到长期巩固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取决于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村后村注重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村里的为人正派、办事公正的经济能人吸收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充实到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经合社等村级配套组织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战斗集体。有了强有力的领头雁,村后村的发展呈现出稳健快速的良好态势。
(二)优化产业结构,催生创汇农业,这是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调整产业结构,目的在于优化产业布局和构架。当前我县农业产品单调、品种低劣,部分地区甚至重复生产,造成供过于求,效益低下,这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弊端。村后村利用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抛荒地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实行高优林、果、粮多元化农业生产,不仅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将优化农作物结构,为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可以预期,一旦崭新的、高经济价值的农业品种成为主流,必将催生高效益的创汇农业,使农业一改“鸡肋”味道,成为炙手可热、大有可为的矿藏。因此,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抓手,终将扮演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排头兵”角色。
(三)推广订单农业,带动整体发展,这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农业“集群效应”的有益探索。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农业仍然是极其脆弱的产业。基于此,要大力倡导建立企业与农民稳定的购销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签订供销合约,来化解农业风险,壮大农业规模。这种先定合同后生产、以合同定量生产的模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革新意义。首先,它解决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使农业生产的目的性、针对性十分明确,避免盲目性生产;其次,它稳定了产供销关系,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它一旦敲定下来,就可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带动周边农村、农户、农田的加盟发展,集聚农业要素,形成联动生产。我县东桥镇部分村庄在探索中已经具有这种订单农业的雏形。
(四)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是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约生产成本,推进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村后村的实践已经初步蕴含了这种特征、这种效应,村党支部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再通过“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把生产做大做强,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正常情况下,也可以向农民租赁、承包农田或闲置土地,开辟成片的农业种植基地。
(五)发展配套加工,延长生产链条,这是深化农业内涵,增强农村后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农业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如果“加工”这一至关重要的链条没有接上,那么农业产值就上不去,农业产业链就伸不长,农业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并将最终使农业生产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村后村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眼光和融入区域经济合作的宽广胸怀,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农业配套加工厂,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促进农业效益成倍增长,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六)树立环保理念,应对入世挑战,这是农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的战略抉择。世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为了使农业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生产,打造环保型农业企业。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加入wto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行绿色环保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不仅堵住了企业融入国际现代经济大循环之路,而且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实施环保战略,打好“绿色”品牌,是农业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大利器和法宝。村后村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但仅仅挂上“生态”的名,是远远不够的,有理念还得有行动,要着眼未来,把“生态、绿色、环保”贯穿在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中。
五、几点建议
1、彰显政府作为,加强协调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比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撑。政府应主动介入,一方面协调好农民出让、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创造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
2、推广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品位。村后村的发展告诉我们,支部、协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多方形成合力发展规模农业(或订单农业)的模式,对农业有利、农民有利、农村有利,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有利,应予推广。目前我县的东桥、白中等乡镇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带动当地农业实现深层变革,提高了农业发展效益和品位。县委、县政府要因势利导,有计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经贸等部门要加强规划、勘测和指导,配合好推广工作。
3、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和资源,农业也不例外。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的、优势的、有发展潜力的东西。闽清传统农业比较落后,如果不革新观念、创新机制,农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灰点”,农民将继续处于社会的未梢,进而影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大业,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我县农业有其故有的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很适宜发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优农业。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精心培育,就能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把农村大地打造成美好的人间天堂。
82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