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书 > 报告范文 > 综合报告 > 研究报告
栏目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1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热度:75

【导语】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中学生研究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

【第1篇】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

参与学生:

指导教师: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蝙蝠是福气的象征。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蝙蝠的身影却越来越难以发现得到,而且夜行的习惯使得我们也越发的感到好奇。恰好这次有了学农这个机会,来到这个环境优美的生态校园,并意外的寻觅到它们的踪迹。由此我们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蝙蝠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研究抓捕手段和安全防护措施

(3)、观察并测量蝙蝠体型

(4)、鉴定蝙蝠的品种与性别

(5)、交流活动感受和探讨如何保护蝙蝠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蝙蝠的生活环境、蝙蝠的天敌和生长过程、蝙蝠的繁殖以及校园蝙蝠的分类。

2.为了调查蝙蝠,我们在傍晚对西区田边、旧古建筑进行踩点,观察蝙蝠的活动时间,确定蝙蝠巢穴

3.在第二天傍晚开始真正的捕捉行动,到稻田边张网捕捉,我们发现七八只蝙蝠的黑影在天空中徘徊,我们用竹竿举起细网,多次进行定点捕捉,最后分别抓到了三只蝙蝠,两只雄性,一只雌性。除第一只意外死亡外,其他存活。

4.分组统计整理所搜集到得资料以及抓来的蝙蝠。

5.撰写专题报告

6.小组分享

四、活动成果与评价

(一)当地蝙蝠种类与体型数据

东亚家蝠(学名:pipistrellus abramus),又叫日本伏翼,隶属于小蝙蝠亚目蝙蝠科伏翼属,是一种於东亚地区常见的小型蝙蝠。一只成年东亚家蝠的个体身长可以有4.8厘米,尾部则可以长4厘米,翼也可伸至3.6厘米。它们最喜爱住於旧式建筑物上面的天花板及屋檐之内。它们主要捕食蚊及飞蛾等细昆虫为主。它们广泛分布於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及日本等,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各地区均有分布。

东亚家蝠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出眠后在6~7月间产仔

药用价值

它可用作一种中药,用于久咳,疟疾,淋病,目翳等。

它的粪便也是一种中药,叫夜明砂,用于目疾。

(二)生态保护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农校的旧公室,我们在办公室屋檐的缝隙里发现了蝙蝠的巢穴。我们不禁都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蝙蝠长期在这种木制结构的古建筑里筑巢的话,那么这就会对古老的文物造成腐食与破坏;若为了保护文物而把蝙蝠栖息环境给破坏掉的话,就会造成许多蝙蝠流离失所,甚至导致一个个小生命的凋谢。那么我们在保护动物栖息地与保护文物的十字道路上,我们应如何选择?对于这个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一下。

(三)学生收获:

这次蝙蝠调查活动我们收获良多,及体会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发展的矛盾,既丰富了我们的自然科普知识,也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世界总是那么的矛盾,是保护蝙蝠来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为了保护古建筑来使蝙蝠流离失所;是为了测量一次数据而意外伤害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还是为了自己的良知而不忍下手让它自由的飞翔。我的心中只有一个答案:生命最重要。这个世界是一个个生命而组成,或强大,或弱小,但不管怎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反观人类社会,一个个行尸走肉,为着利益而活着,为了几个铜钱而残害多少生命。我大概是做不了什么生物学家,我不忍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面前终结。那蝙蝠在网中拼命挣扎的情形不时在我脑中闪现,我想说:保护每个物种,珍爱每个生命。

【第2篇】教育实习报告题目:中学生调查研究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

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第3篇】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自从1993年高考中增加考查数学应用能力的应用题以来,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在逐步受到重视,关于应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的热点问题,历年来已升学或就业的大量学生都暴露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的弊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容乐观无论是思想意识、数学教材,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也充分说明应用题教学还没有真正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充分拓展教材的内容,加强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2、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还其数学的本源——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科学实验的实际,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好“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任务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好学生并确定个小组的任务

第一、小组在的带领下区社会上抽样调查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二、小组在的带领下上网了解东方市的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三、小组在的带领下整理前良小组收集的资料与数据

第四、五小组在分析整理数据

然后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活动步骤:

在xx年9月——xx年12月各小组按自己的任务分工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

在xx年1月————-xx年2月分析数据并用现代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

在xx年3月——xx年5月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预期成果:

(1)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调查学生在应用图表、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其它学科与数学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探索提。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实验报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从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且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将受益无穷。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课外活动,以专题讲座、考察活动、小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除以课本设置的课题学习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题,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高的策略和方法。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二

摘要千差万别的研究成果在撰文上也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小论文式的调查报告。本文从调查记录、调查报告的结构与组成要素和调查报告协作的一般格式三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的撰写。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格式;撰写

调查报告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对科技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取得了第一手素材,该撰写调查报告了,这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调查报告是你思想的外显形式。一方面,通过写调查报告,可以系统地组织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可以了解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支持你的观点。

一、调查记录

调查研究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按照调查提纲一步一步地进行调查,提纲要包括调查对象各个方面的情况。

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调查方法,建议你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表1、学生调查研究计划表年月日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调查方法是专访某一个人,建议你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表2、学生访谈记录表

二、调查报告的结构与组成要素调查报告具有以调查过程和结果来说明现象的特征。它一般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附录这九个部分。

三、调查报告协作的一般格式

调查报告的格式决定于研究成果的内容。研究成果因学科不同、选题不同、性质不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过程、逻辑推理和结果的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具体撰写时的一般格式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标题

标题是对调查报告的高度概括,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常用一个动宾词组去表达,基本要求是确切、简洁、醒目和避免雷同。调查报告的题目可直接揭示论点,也可点明论述范围。标题可用判断句、陈述句,也可用疑问句。标题一般不要超过15个字,太长的标题可分出副标题来。标题的构思十分重要,好的标题能引人入胜,能使人抓住调查报告的中心议题。

2、署名

署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二是表示作者要对文章负责;三是便于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为文章署名,只有文章的实际作者才应该署名。是个人写作的,署个人的姓名;是集体的成果,署集体的名字,也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分署参加者个人的名字。

3、单位

单位包括作者的单位、作者的籍贯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在署名下一格打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作者的单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的籍贯,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编。

4、摘要

摘要是调查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调查报告的简单介绍,是浓缩了的情报信息,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5、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

6、前言

前言亦称引言、引论、绪论、序论或导论,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

7、正文

正文又称本论,即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它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你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占调查报告的绝大篇幅。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方法、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报告只有想法、主张是不行的,必须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才能确认观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才能使别人信服。因此,报告主题部分的论证是极为重要的。

8、结论

结论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即解决问题的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篇调查报告的归结。但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综合分析,将各种数据材料连贯起来,思索判断,逻辑推理,形成总体论点。结论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规律,它与正文紧密衔接,与前言相呼应,使调查报告首尾呼应。它还要求结论写得措词严谨、准确、鲜明。

9、参考文献

在报告最后列出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目的有三个:第一,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二,可加大报告的信息量,提高报告的学术价值;第三,他人可以以此为线索查阅资料原文。凡是在调查报告写作或研究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的文献资料,都属于参考文献之列。

10、附录

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就中学生的调查报告来说,必须具备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附录这六个部分,其他不作统一要求。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三

指导老师:方盈欢

一、课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校服,它能反映出一个学校所独具的风格特色。所以,校服的合适与否,美观与否,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实中,我们中国学生大多对本校校服并不满意,各所学校都存在学生拒穿校服的现象。因此,了解中学生心中理想的校服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过程:

在市区里的几所普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各组员将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讨论数据所反应的结果,组员们各抒己见,其商论场面异常火爆,最后定下论文初稿。组内还有几位成员上网查阅世界其他各国的中学校服风格及学生反应,又论文调查即将诞生。

三、研究成果:

俗话说,服装最能表现一个人个性与审美观。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校服与我们是接触最密切的,我们自然十分关注。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有些人认为穿校服是学生的象征,那么,既然是象征就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我们的思想随年龄的增长也渐趋成熟,能更好地突出高中生的自身特点。

高中生校服相比于初中生已经改善了很多,冬季白蓝相间,充满朝气。即使这样,我们还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修改了自己的校服,把校服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介于种种原因,我们小组决定在同学中做一个调查,看看同学们对于校服的满意程度及自己心目中的校服是什么样子。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总结出当代高中生不喜欢当今的校服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校服本身而言。现今校服的款式有些保守和古板,无法显示出高中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校服的质量比较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校服主要以化纤为原料,这种材料易燃易破,而且对人身体有一定的危害。而校服的设计又过于宽松肥大,校服的颜色也有些单一,大都以蓝,深蓝,另外,学生的活动比较多,因此对校服的质量,透气性,吸水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校服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全面,试问这样的校服我们怎么会喜欢呢?其次,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和思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事物有着自己个性的认识,他们喜欢富有新奇,具有时代色彩的东西。校服设计的落后已不能跟上高中生的思维方式。这是当今高中生不喜欢校服的根本原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加深,他们对校服的整体性要求得更加苛刻。高中生对国外的校服是非常感兴趣的,观念上的差异势必会导致高中生对现有校服的不满。

而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现在的高中生校服的款式,颜色,质量等都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需求,无法突出高中生的精神面貌,张扬个性。在调查中,80%校服者几乎没有,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出,对现今校服满意的学生几乎为零。其中有90%的学生认为校服应该改进,有60%的学生希望校服改成休闲式,这样既便于运动又不失个性品位,86%的学生认为校服应该品牌化,这类人都是家庭较为富裕的追赶时尚的人。而他们更注重质量,这才是关键。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不少同学期待改进现有的校服。

在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学生表示对一些外国的校服的款式、颜色搭配十分喜爱,那种种“拒穿校服”的现象应该就会迎刃而解吧。因此,我们又上网查找了外国一些学校的校服。

美国孩子追求个性、率真、极具青春活力。一些私立学校会在学生毕业典礼上为学生准备统一、整洁而富含青春活力的校服。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中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须佩戴领花。这种经典的校服款式,以及严谨细致的服饰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气质和审美观。校服沿用了多年的皇室制服款式,不论是校徽、帽徽,无一澳大利亚学校则要求每这看上去好像与我们的情形很相似。但事实上不然,因己的校服十分满意:有正式场面必不可少的西装、领、蝴蝶结(女)、白衬衫以及与之匹配的裤子、鞋子。

日本人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统一制服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他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制服类服装,也愿意用心把这类服装做好。这种文化背景使日本中学生喜爱这种大体统一,细节个性的学生制服。日本的学生校服,已经成为国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化的款式设计是日服,体育课要换上便于运动的体操服,有的学校要求在体育馆里换上体育馆专用鞋。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如今,韩版其实韩国学生的校服也同样非常好看。男生大多是白衬衫西装裤,女生通常是白衬衫加花格子百褶裙还有蝴蝶结。青春中不乏时尚。韩国校服在款式上较为西化,夏季上身为短袖衬衫,部分校服配以领带或领结,女生下身为及膝裙,男生为长裤;春秋季节校服上身为长袖衬衫,部分配以领带或领结,外罩各色西装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为及膝裙,长厚毛袜,男生为长裤。各校的校如帽子、长袜等。现,其实不是学生排斥“穿校服”,而是中国的校服不符合学生心里理想的标准。总结起来,有四点:

1、校服款式单一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

“千人一面”现象

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2、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3、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面料,让穿着者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此外,还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fz/t7302l—2022针织学生服”。

4、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作为消费者,家长和学生应该有权参与选择所购买校服的款式和价位,而事实是,家长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交钱,这显然不合理。因而,许多家长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因此,只要学校能就这四个问题认真予以解决,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和提高我们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在这期间,我们小组每个成员的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搜索资料、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记载着汗水和成果的论文,更实在的,是我们自身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恰好是新课标教育宗旨和我们本次活动的目标所在。

在这次活动中,方盈欢老师不辞辛苦,悉心为我们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认真为我们审阅论文,在这里,我谨代表全组同学感谢方老师的指导。

五、指导老师评析:

校服,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密切相关,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生对它的关注。本组的几位同学,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校服主人的眼光审视身边的校服存在的问题,较为深入地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4篇】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

东方市近5年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调研

指导教师

李佳蓬

课题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主导课程

数学必修1

相关课程

统计学与信息技术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自从1993年高考中增加考查数学应用能力的应用题以来,应用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在逐步受到重视,关于应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的热点问题,历年来已升学或就业的大量学生都暴露出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的弊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容乐观无论是思想意识、数学教材,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都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也充分说明应用题教学还没有真正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充分拓展教材的内容,加强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2、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还其数学的本源——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科学实验的实际,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好“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世纪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材

任务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好学生并确定个小组的任务

第一小组在 的带领下区社会上抽样调查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二小组在 的带领下上网了解东方市的居民近5年的`消费水平的变化.

第三小组在 的带领下整理前良小组收集的资料与数据

第四、五小组在 分析整理数据

然后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活动步骤:

在xx年9月----xx年12月各小组按自己的任务分工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

在xx年1月-----xx年2月分析数据并用现代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

在xx年3月----xx年5月集体对数据用数学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

预期成果:

(1).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调查学生在应用图表、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其它学科与数学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探索提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实验报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从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且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将受益无穷。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课外活动,以专题讲座、考察活动、小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除以课本设置的课题学习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题,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第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选题依据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人体各种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0%,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化学物质,,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一定要有水的参与才能进行,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

研究的意义

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水自觉性.以及提倡人们自觉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1、讲出人们对水浪费,污染的不正确性

2、提出如何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几项建议

3、总结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节约紧迫性

4、青少年应如何保护水资源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1、如何了解水的重要性;

2、怎样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3、现在人对水的关心程度度

研究的进程安排

1、2023年4月28日课题确定

2.2023年4月29日—5月2日确定调查确定对象,开始收集资料

3. 2023年5月3日—2023年5月3日到实地进行调查

4. 2023年5月3日—2023年5月4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5.2023年5月5日定题、定稿

调查问卷

1. 您和您的家人洗脸洗手刷牙时是不是随时关闭水龙头?

a. 是 b. 否

2. 您和您的家人洗碗筷时是不是不间断地冲洗?

a. 是 b. 否 c. 情况特殊下时使用 d. 不使用

3. 您和您的家人是不是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a. 是 b. 否

4. 你家是否采用”一水多用”?

a. 是 b. 否

5.请问您家里安装了以下哪几种设备?(可多选)

a. 安装了节水龙头 b. 安装了节水马桶 c. 安装了”ic卡水表”

d. 以上都没有安装 e. 不清楚 f. 其他(请注明:

6. 如果您知道节水方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您会不会考虑使用这些方式哪?

a. 会 b. 不会 c. 不知道

7.当您看见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在漏水,你会不会主动上前将水龙头关上?

a. 会 b. 不会 c. 不知道

答案

1 2 3 4 5 6 7

a 13.5% 17.3% 23.4% 19.8% 59.8% 77.2% 88.4%

b 86.5% 82.7% 76.6% 70.2% 67.0% 06.7% 03.2%

c 43.7% 16.1% 08.4%

d 13.2%

e 09.5%

调查发现 有些中学生及家人的节水习惯还是表现良好的。有56.4%的被访者在看见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在漏水会主动上前将水龙头关上。要知道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污染有着很大的改观。所以我们大力提倡中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一、人们对水浪费、污染的不正确性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水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各大河流、海洋的沿岸发展起来的……

一提到水这往往是对人类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是人类正因为对于它太过于熟悉,以致于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但往往我们都不曾了解它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直观的原因。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非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农业中的需水量

在日常生活中烧饭,洗碗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都需要很庞大的用水量。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体重量的50~60%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在这3%。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0.5%。地球是水之行星。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地球上全部生物体主要由水组成,如:

— 一棵树含有约60% 水(重量);

— 多数蘑菇含有约80至90% 水;

— 而多数动物含有约50至65% 水。

· 如没有水,没有生命能存在。

二、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建议

1. 考虑利用海水作为城市居民区生活杂用水和冲厕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统用水。

2. 各地农业区发展并推广应用了新的灌溉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并提高了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

3. 工厂都必须有污水处理器,污水不可以直接排到河流小溪等等地区。

4. 编制专项治理规划。狠抓规划的控制实施,提出“以发展为中心,以规划为龙头,以法制为手段,以治水为重点,以工程为纽带,以达标为己任”的治理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了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5. 市区截污处理工程。将市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流。

6. 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凉水,而白白放掉许多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7. 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

8. 新建供水工程时,新增工业水用量要经上一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同意。超计划用水应加价收水费。生活用水按户计量收费。新建住宅安装分户计量水表。

三、讲出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外的一些专家指出,估计到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象20世纪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些世界的科学家提醒人们: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竞争优势。如果水资源消耗殆尽,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将可能在下个世纪引发许多种族和国家间的敌对。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世界各缺水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区域调水解决地区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二是通过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开发和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如果政府和人民能够配合的话,政府改善水供的效率,人民爱惜水的话,现有的水源已经足够大马人使用,根本不需要接二连三的建大型水坝。只有综合国家水供政策才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大马水供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消弭政府和民间因为水供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和纠纷。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地球是水之行星。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

《给水技术博物馆》 ---------白明良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需要最主要的物质。从水化学角度分析,水由氢与氧两种元素组成。在人体内水分子间结合成水分子团,水还能用氢键与体内许多物质结合,因而使水具有许多生理机能。首先从人体构成上来看,水使构成人体最多的物质,已测定出1个成人含水量占体重的65%,而两个月的婴儿则为91%。人体不同器官的水分含量差别很大,如人的眼球含水量是99%,血液85%、肌肉76%、骨骼22%。

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

人体每日出入水量受气候,劳动和生活习惯等影响波动较大,但人体内水的动态平衡必须保持,否则将引起疾病。现在医学已测定出成人的每日水出入量:成人每日通过饮水、食物进入人体内水量约2200毫升,糖、脂肪、蛋白质氧化产生水约300毫升,每日人体内水量总计约2500毫升。人每日排出的水量为:肾脏排尿1500毫升、皮肤蒸发500毫升、肺呼吸400毫升、粪便排出100毫升,总计约2500毫升。

从白明良的话可以看出水对生命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如何保护水资源

青少年应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动,为南水北调工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几条节约水的建议,如:1随手关水龙头,用节水水龙头,利用洗脸水浇花、冲厕所等

1.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应关水龙头;

2.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

3. 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4. 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机时要节约用水: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5. 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为免浪费,应立即修理。

6.切勿拿水嬉戏。

7.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们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应极力劝阻,不应视而不见

总之,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把北京建成节水型城市,让青少年积极地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以实际行动为首都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五、研究过程的感受

【第6篇】中学生近视研究报告

中学生近视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生近视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第7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学习情感与创新的培养。小学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测试与学习情感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平时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达到分项检测与综合评价相统一,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确定试验校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新教材试教、学科教学评价和创新教育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学习情感专题研究,在建立小学考查学科“分项检测、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拟定了《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对考查学科的检测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评价重视知识、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习情感的评价。加强对小学考试学科的管理与指导,改革监控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经过研究探索,实践运用,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逐渐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我们又深入基层校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教学评价方案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善《蓟县小学考查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完成《蓟县小学考试学科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指导意见》(试行稿)的修订工作,使小学有关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创造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模式,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中,我们征集了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城区、山区、库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经验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课题组举行了课题结题总结报告会。以总结汇报、经验交流,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和优秀课展示的形式举行全县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中小学各学科已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构建多个教学模式,涌现了多个有实用价值典型课例。

高中学科创建的语文“联想拓展作文”教学模式;化学“导学—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政治“三自一导”教学法;蓟州中学的“双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杨家楼中学《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问题——猜想——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异步目标,导学模式”;官庄镇教委的《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题,以思维规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镇中学的《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小学学科创建了“协作实践,点拨反馈”,“以读代讲,感悟教学”,“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城关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过程中,有一大批论文、经验发表和获奖: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汇报会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网络建设,开展好网上教研》为题,向市教研室领导和汇报了蓟县教研室在“非典”时期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动会上,张秋亮以《技术提升教研,创新决胜未来》为题,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室介绍了蓟县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研的经验;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将以《北方风来满眼春——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蓟县教研工作》为题,从领导重视、教研员职能转变、课改培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等方面报道蓟县教研室的认真搞好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和经验。

刘晓英、赵永华执笔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一等奖;

牛士诚、于俊文、邵焕芝合写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焕芝撰写的《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或2001年素质教育新世纪论坛征文市级二等奖;《实施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获2002年市教育学会综合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

高中化学教研员李忠《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2003年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教改“双成果”二等奖;

初中“异步目标,导学模式”被收录在市教科院、蓟县教育局联合主编的《走进教科研》一书;

初中英语教研员吴守利《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索》被收录在张建昌主编的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指导》一书中。

五、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后,我们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8篇】中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中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 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23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 》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23年10月——2023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23年2月——2023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9篇】中学生实验研究报告

中学生实验研究报告

范文:关于近视的科学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 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为了防止中学生近视,我们为广大中学生出此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视几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边大部分同学近视吗?

a. 是的 b. 不是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第10篇】中学生数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 ,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 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 (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23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23年4月——2023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23年5月——2023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第11篇】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

中学生的厌学情况的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中学生厌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若不加重视,会加剧学生辍学和出走。因此对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治理。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初中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出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表现、影响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并帮助学生找到厌学的症结所在,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调查方法

1。对象: 旧寨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共203人(其中包括初一年级85人,初二年级82人,初三年级36人)

2。时间:20xx年11月

3。调查方法:采取随机取样的办法,对本校部分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分发调查问卷,随机问卷调查。

四.结果与分析

(一)。厌学现象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

所谓厌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学习的心理,进而在学习学科课程时,对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愿意学习的现象。

其突出特点如下:

第一,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可以说为视上课为坐牢。

第二,有的学生作业几乎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在5分钟完成选择题,然后就睡觉。

第三,逃学、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

(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a、学习压力过重;(约50。7%)

b.基础太差跟不上,(约36。9%)

成绩差的学生,压力大,畏惧学习,导致越来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个别学生喜欢学习的学科就想学习,而且会学得很好,感觉有意思;不喜欢的学科就不想学习,就不学。学习完全凭兴趣和爱好,没有自觉性。

c、教师枯燥的教学方法(约26。1%)

老师讲得太单调,没有幽默感,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课堂死板、枯燥、乏味,不吸引学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家长期望过高(约22。2%)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在家里除了学校的作业,另外给孩子安排大量作业,学生因此没有时间玩耍,从而感到心烦,不想学习。在家长看来,学生只能读书,不能玩耍,学生学习不好,考试不及格,父母要打、要骂,很少与孩子沟通。

另外:

1。学生感觉学习太单调太无聊(约16。3%)

2。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不愿意学(约16。3%)

3。不喜欢某老师(约11。3%)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学习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当然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也成为许多孩子学习的压力制造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曾经有过厌学的想法,71.4%的学生认为厌学是正常现象,出现厌学情况时,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找信得过的师长和朋友解决。关于如何杜绝厌学现象,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找到解决学习的好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找老师解决。总的来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好多是应该能够改变的。厌学产生的后果和解决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学生本身大多数还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12篇】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4)把握时机——善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探索并推广了“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让学生在主动、生动、互动的思维碰撞和深入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结构见下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从教学流程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问题提出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推进滚动提高的。上一轮问题解决的成果,是下一轮问题提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动力;下一轮问题提出,是上一轮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结晶。从学习的系统看,拓展性问题可是本堂课的学习环节,也可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课外呈现的具有自主性、发散性特征的问题又可带入课堂讨论。从而使学习过程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形成课内外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统。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师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念

在研究、总结和深刻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勇于革除一切旧观念,建立起敢于超越学科自身价值,追求教学本真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学科价值观;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诱导学生问题,组织、引导、参与、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角色观:教学不完全是为追求某个知识的最终结果,在探索、体验中获得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是过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学过程观;教学的最佳结果不是追求讲深讲透,让学生完全掌握,心中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始于迷惘终于最高层次的迷惘”的课堂教学结果观。教师对“教材”、“教学”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死板的教条,是协助师生学习的资源;“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在互动对话中不断地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展开多元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和与社会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过程。

2.探索出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规律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

在实验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的拥有程度,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各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进行追踪观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低程度组有65%左右的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增强了。对进步较快的同学进一步访谈:“你们为什么对提问题的兴趣提高这么快?”80%的学生回答为:“以前提问有人嘲笑,现在没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师对我们的问题不太关心有时甚至批评,现在不但关心而且还鼓励提问了。”“以前怕自己的问题提不好,现在不怕了。”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提问的必要的外部条件;自信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动力。

(2)增强基础知识,扩大信息拥有量,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

在对高、中、低三组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提问题的认知程度上提高较大的分别为60%、47%、32%。这即是说,高程度组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程度组的学生提高较快。再对高程度组提高较快的学生进行访谈,70%左右的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是因为“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等原因,还有26%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这众多原因中的一项,还有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

3.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0份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问题意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观 实验前,学生没能充分认识到提问的价值,57.5%的学生认为他人提出的自己难以理解和不合常规的问题是“离奇”“古怪”问题,51%的学生对此采取讨厌、嘲笑的态度。试验后,比例分别下降为3.5%和0。

(2)提问兴趣和勇气都明显增强 实验前,由于自信心不强、对质疑价值认识不够及质疑环境不良等因素,仅4.5%的学生敢于课堂提问,3.5%的学生以提问为乐。实验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消除,认识得以提高,环境得到改善,68.5%的学生能自觉提问,是实验前的12.5倍;64.5%的学生认为发现问题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是实验前18.4倍。

(3)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实验前期,课堂上90%以上的学生根本不会提问,如果勉强提问,也只能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试验后,在有记录的个案中,80%左右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学生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环节和文本的矛盾之处提出有个人见地的问题。

(4)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心理依据。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迷信权威,不敢怀疑;行为上把权威当作崇拜的偶像,表现为依赖和顺从。实验后,敢于怀疑书本,指出教师、家长及成绩好的同学的错误的比例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77%、26%、29.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摆脱了对权威的迷信、依赖和顺从,他们的独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为新课程实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人口。

七、问题讨论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仍应抓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问题认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是振兴民族不竭的动力的今天,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仍应把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摆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识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看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不仅不能放松,相反,还应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新一轮课改要改变的应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①而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质疑、批判本身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发现,不少学生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途径,而主动的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观念得以树立。因此,可以说培养创新精神应该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3.传统而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真关心的问题不是学科知识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纵使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较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往往超越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⑥的现象,加强多学科整合,课内外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确处理完成课时目标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在对学生的访谈中,80%以上的学生愿意这样学,并且认为,在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对全面完成课时任务,尤其是“双基”任务中,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课,由于学生问题“跑”得太远,造成根本无法完成课时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必将遭遇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活动的无限性,达成“双基”目标与培养创新精神等之间的诸多矛盾。因而实验教师也往往面临着困惑。在对此的深入讨论中,有如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问题意识仅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部分,不是其全部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不宜过大,可做适当调整,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调控,从而凸现“双基”落实这一层面。

这种认识在对问题意识的归属上有一定的正确性。然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问题,而核心却在探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注意调控,凸现“双基”,这势必又将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观点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为此,问题意识培养必须得到强化,基础知识可以作出暂时的一些牺牲,待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后再突出“双基”。

这一观点,显然也不全对。这样做,虽然有利于照顾眼前利益,但训练“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谐的统一中才能健康发展。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必将造成人才培养的左右摇摆。

观点三:在夯实“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追求相互的让步,寻求一种平衡,力求让学生协调发展。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让学生协调发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如何把握这个度,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要正确处理这诸多矛盾,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学本真意义的前提下,敢于“活化”课时目标,允许其相对超前和滞后。其次要追求“双基”训练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协调统一。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矛盾的实质,寻求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克扬:《创造教育》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华国栋:《差异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著,《自主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lindacampbeu、brucecampell、deedickinson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第13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

[3]

【第14篇】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班级:高二 244班

研究成员:鹿如强、张璇、张浩、张帆、郝旺

组 长:胡拯纲

人员分工:

胡拯纲——整体负责、设计问卷、组织座谈、采访、整理并完成调查报告.。

张浩、郝旺——上网调查资料、分发和收集调查问卷、打字、撰写。

鹿如强——整理问卷和调查的数据、实地采访。

张帆——组织座谈会,实地采访校园内的教师及同学、整理资料。

胡拯纲——采访、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并打印成果。

指导老师:陈云

研究方式:理论学习、上网搜索、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已发生着转型。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通讯发达、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时代的——高中生的消费已成为商家争夺的生产经营新动力。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面对现代市场的诱惑,我们高中生的消费出现超常,触发我们学习小组的极大关注与思考,为更深入的调查、分析高中生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研究目的:

(1)从榆社中学学生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了解目前榆社中学学生的普遍的消费状况,进而透视高中生的消费现状。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研究过程:

2023年1月立题、(1566范文网范文网 http://fanwen.)制定计划方案

2023年1月分工布置任务、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

根据我们寄宿制学校实际及调研的安全,我们把调查对象锁定在自己的学校,经过分工,相关理论的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网上搜索、整理资料、采访、座谈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二十三个选择题以及三个开放题,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性分析榆社中学学生消费状况: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状况是:0.5%的同学认为非常富有,1%的同学认为富有,43%的同学认为中等,55.5%的同学认为一般。这表明三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家的经济并非十分富有。

3.每个月零花钱的数目:

其中200元以上者,41%是男生,59%是女生,女生的零花钱较男生多些。

4.对零花钱的使用:52%的同学有计划,19%的同学不坚持计划,48%的同学无计划但有节制, 36%的女生无计划有节制,64%的男生有计划,相对而言男生的计划性较强。对零花钱不能够很好地安排及管理,消费较自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随意性强。

5.对零花钱的自主支配程度:

45%能够支配

17%偶尔能

6.零花钱的开销结构

零花钱的流向构图:

排序

选项

百分比

(1)

零食/饮料

48.8%

(2)

学习辅助书籍

32.4%

(3)

服装/鞋子

26.6%

(4)

社会交往

25.4%

(5)

课外书报

(6)

vcd/dvd/影带/mp3

15.8%

(7)

电脑软件/上网娱乐

13.5%

(8)

其他

在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比重少。零用钱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买零食”,而购买学习资料、课外书报的比重较低。“请客送礼”与友情交往的开支居第四,同学生日、节日互赠礼物日趋高级,甚至在饭店摆酒祝福。对于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种消费明显是不合理的。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三道开放题

如,其中问及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会如何使用。多数同学认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并把剩余的存入银行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出自:1566范文网范文网

【第15篇】中学生责任感研究报告

中学生责任感研究报告

《中学生责任感教育的行动研究》科研课题在去年经过申请,被批准为省级德育科研课题,实验期为一年。作为本课题的主持人,本人带领课题组的成员经过近一年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对高中生的责任感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报告就课题实验的意义,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措施,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 选择本课题的原因

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责任心的培养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责任心的培养是世界各国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正是因为培养出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公民,才会从二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成为如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中国既面临机遇,更面临着挑战。所以我们更应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祖国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2)责任心的培养是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责任心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所以责任心又是道德评价的重要价值尺度。责任心是整个道德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是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有效地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就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公民特别是中学生的责任心。

(3)责任心的培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责任感在高中生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生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智力开发与其它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高中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我们常常狭义地从道德的视角来理解人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在涉及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才能有责任感的问题。可责任感是双重的,责任感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的内部,他是完整人格也是高素质人格的保证与动力。

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多的关爱、宠爱,甚至是溺爱,养成了任性、骄横、毫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再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只重智育而轻德育,对学生的责任心培养不够,所以,家庭责任心淡化了,社会责任心也随之淡化。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4)责任心的培养是增强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院校,我们走过了三十年的艰难历程纪,我们牢记“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曾走过了低谷,创造了若干次教育教学的辉煌局面,为社会各界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学校管理和教育模式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不仅坚持课改,更要调整教育方向,争取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主渠道作用正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分化和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动荡和变迁,信息时代中垃圾信息的负效应,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力,正在为德育工作设置一个个新的障碍。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表现为学生的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一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学校表现不同,在学校与在家庭不同,教师在与教师不在不同,人前人后也不同。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缺失,道德认知与责任行为剥离严重,特别是道德责任认知内化为道德责任行为有很大空白。而审视我们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学生责任感建设的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缺失,教育内容单薄,教育方式僵化,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够。

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实践我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在经典的社会学家眼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从教十七年、有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在工作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我们面对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驾驭。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家长围着他们转,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而不要求他们做什么学习以外的事情,小学初中阶段,又大多仅以学生的安全为首要考虑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多数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的意识习惯,做事不计后果,易冲动,易动怒,易指责他人,而很少主动承担责任。我认为,我们的国家不仅需要高分数的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要勇于担当起责任的人才。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力的竞争,更是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是一种精神的竞争。人有责任心,则民族团结、国家兴盛;人无责任心,则经济衰退、国力不济。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古人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功利。因此,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责任感的培养则更显出重要意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社会的需要,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唤醒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

2).通过研究,提高老师对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

3).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重点突出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载体、内容,为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开展责任感培养教育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培养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

结合新课程标准,按照我们的理解,高中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的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世界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

2).探索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图从课堂教学、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

3).探索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的培育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在高一高二年级采用各种形式,提出要求,实现目标。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并自觉落实于责任行动,多渠道、广幅射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基本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

2)、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分别运用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教育观察法(定量观察、定性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阶段性的评价反思和连续性评价反思相结合。

3)、通过报告会,班会的形式,宣传责任意识及行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接受。

4)、通过“班务承包”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班级尽一份力,体会尽职尽责的成就感。

5)、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方法收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式和方法。

6)、 制定必要的激励和导向机制,建立具体的检查、评比和展示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让他们真实的感受的责任带给自己的光荣。

5、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准备用一年的时间,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23年1月-----3月)准备阶段。选题,申报,针对实际情况,撰写实施方案,参加培训。

第二阶段(2023年4月----12月)实施阶段。开题,学习实践、总结,明确要领,有效实施,反复评价、反思、改进、提高。

第三阶段(2023年1月----3月)结题阶段。整理材料,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成果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研究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全体实验人员的努力,我们基本上探索出了利用我们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的身份和便利条件,将德育教育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的路径。

1、学生的改变:一年来,实验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了,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各尽所能,或出谋划策,获身体力行,没有了互相推诿的现象。这样,像运动会,

劳动等活动都能顺利开展。班级小组间的竞争也能文明有序的开展。同学们都能勇于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人承担,并且都能很好的完成,奖惩毫无怨言。

不光是在学校,在家庭中他们的改变也得到了回馈。家长纷纷反映,孩子懂事了,在家庭中也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了,不再是唯我独尊了,关心家长了,理解家长了,他们的懂事常常让家长感动的落泪。

2、教师的改变:实验教师自己在感受到付出的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幸福,当然更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觉得学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不懂事的他们时,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我们要切切实实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拥有责任心,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是我们教师的真正责任。我们自己的责任心去感染他们,用执着去感动他们,用信念去感召他们,我们就会收获属于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真正享受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

3、科研成果:我们每名教师都总结了自己的实验经验,撰写了相关的论文,同时我们还记录了各个阶段的计划和总结,相信对别人,对自己都有激励作用。

我们的努力让自己的班级面貌得到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多我们的实验课题及成果进行了肯定,号召其他班级借鉴和学习。这同时也是给我们的最高奖励。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1教师的理论素养还需要提高。我们还需要掌握更多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及实例,以便能灵活的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我们现阶段已取得成果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来巩固,还需要细致的观察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时时刻刻体会到具有责任感的荣耀,以免他们接触到社会负面实例后受到影响。

3、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一定要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一身正气来感染学生。用我们的高度责任感来培养出具有责任感的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未来。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15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