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群分析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人群分析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群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本:个人群众路线自查报告》是好文章,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文章,改了一下错别字,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尊敬的党组织:
根据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自我局7月初动员大会以来,我学习了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定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三本重要教材,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重温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我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和成长进步经历,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我加强学习、征求意见、查摆问题、分析解剖,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
我已参加工作22年,入党10年。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党的干部。我曾到当时的丽江行署统计处计算站锻炼一年,在省统计局我分别在投资处、贸经处工作过,2022月7月我到计算中心任副主任至今,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服从组织决定、听从组织安排,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自觉维护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但是对照党章规定和党员标准,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还有很多不足:一是党的理论学习不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足;二是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与基层群众接触少,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不够;三是由于计算中心技术性强,对工作有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些都是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不相符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正。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方面的情况
本人从内心拥护《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云南省统计局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边学边查边改八项措施》,并认真学习,以此严格要示自己,切实转变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改进调查研究方法,调研前准备提纲,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调研中要紧密结合统计改革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了解基层情况,踏踏实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拥护和支持转变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的落实,提高计算中心工作宣传质量。没有公车私用,办公用房超标的现象。
三、关于“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风不扎实。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全面、不深入、不求甚解、不系统,融会贯通不够,形成一个个“知识孤岛”,没的从整体上把握好中心的工作,没有形成明晰的工作思路。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分管工作抓落实不够,比如所负责抓的政务信息工作,落实跟进不够,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官僚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服务基层,指导帮助不够;二是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不够;三是领导作用不突出,习惯于管事,不习惯管人。四是存在不求锐意进取,但求维持现状的思想,缺乏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三)享乐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知识总体掌握得不够,工作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长期以来思维禁锢于做报表需要的那小点计算 算机知识,来到计算中心后,既想尽快熟悉工作,又有畏难情绪,学习业务过程中患得患失,学习时紧时松,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成效不大;对采购招标等法律法规钻研不够,,钻研业务有惰性,工作中动脑筋不够。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二是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有差距。思想不够成熟,工作中遇到问题应变能力差,遇到难题,常常依靠主任指一步走一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
(四)奢靡之风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有所淡化,有时有攀比心理,希望有更好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用品。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四风”问题上之所以存在上述这些现象和倾向,说明自己的工作离岗位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应引起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个党员,受党培养教育十多年,对于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坚定理想信念,态度上是自觉的,认识上是一贯的,立场也是坚定的。但随着年龄增大,对自己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自我要求有些放松,对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得不够好。
(二)宗旨意识有所削弱。虽然主观上历来有深入基层、为基层统计服务的的强烈愿望,但近年来了解基层统计情况、指导基层统计工作以坐在办公室电话联系、 网络联系为主,与基层统计工、受调查单位面对面的时间少了,对基层统计工和的酸甜苦辣的感受也不那么深切直接了,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脱离群众的现象。
(三)知识积累不足形成了执行阻力。一是由于理论学习不系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政治理论时,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理论,没有深刻认识其思想的精髓,用这些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够。二是由于技术业务知识不够,对工作自信心不足,管理不够大胆,不能突出领导作用。三是由于社会实践不够,对内对外协调能力弱,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身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要按照党章及我局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我作为一名******员,要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振奋工作精神,加倍努力,围绕本职工作,努力协助落实与实施好《云南省统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四大工程”在我省的建设步伐,加快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开发好、整合好、管理好、利用好现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强化学习提升境界增强能力。一是要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要认真钻研统计信息化业务知识,深入研究和把握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三是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一是象杨善洲学习,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同志间的沟通交流,提高管理协调能力。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工作中勤于思考,提高把握整体的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本领,为云南的统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以上是《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本:个人群众路线自查报告》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工作、不够、学习、群众、基层、问题、自己、统计等方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80后人群收看电视时间显著下降的调研? 第13届上海电视节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群正在成为中国媒介消费的主力,但“80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在上海电视节“国际新媒体产业论坛”上介绍说,我国正处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趋向融合的时期。手机电视、iptv、网络宽频和高清电视等“下一代媒体”的优势正在显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下一代受众”已经形成规模,即出生于1980年后的年轻人群。
张大钟说,“80后”正在成为媒介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熟悉和掌握互联网,身处日益丰富的媒介环境中,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各类新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满足视听娱乐需求。此外,在消费方式上,“80后”们也具有鲜明特点,更加张扬自我个性需求。
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日益呈现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超过45岁。而“80后”一族收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显著下降,每周少于18个小时。
作为第13届上海电视节主体活动之一,第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产业论坛于1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据悉,这次由上海文广主办的论坛吸引了时代华纳、英特尔、微软、迪斯尼、尼尔森、摩根斯坦利等知名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与会,将纵论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为此,笔者对全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粗浅见解。
一、留守人群生活现状
(一)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艰辛
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不少老人不仅承担繁重的农活,还负担着照看孙辈的任务,他们多数无力辅导作业,加上孩子上网游戏自控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力监管。除了大部分子女逢年过节回家团圆,平时有些老人连电话交流都没有,有的丧偶老人形单影只,倍感孤独落漠。加之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抱病在家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承受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同时,普遍文化娱乐馈乏,精神世界空虚。另外,由于留守老人防范能力不强,他们已成为一些诈骗分子的青睐对象。
(二)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堪忧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得不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就容易在健康、安全、心理、性格等方面产生问题。在营养方面,有的家庭管理粗放,造成儿童身体发育迟缓。在看病就医方面,有的老年人往往用自己一直所信奉的土办法而错过最佳治疗。在安全管护方面,爷爷奶奶疏于管理,容易出现儿童溺水、摔伤等安全隐患。在行为养成方面,隔代扶养孩子纵容溺爱,以物质消费弥补对孩子的亲情关怀,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和享乐观。在社会认知方面,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特别是现代传媒对留守儿童幼小心灵的不良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性格问题,影响他们茁壮成长。
二、关爱留守人群工作情况
留守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涉及到具体的一户,而且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现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我镇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00人,其中五保供养240人,70岁以上享受老年保健金2100人,将符合条件的老人优先纳入低保,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是建立留守人群档案。学校、村两委会、民政办开展调查摸底,建立0-6周岁、6-l4周岁留守儿童和70岁以上空巢老人信息台帐,对留守人员登记建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干部、党员、志愿者开展代理家长、尊老敬老等活动,采取4321结对帮扶方式,积极为留守人群办实事解难题。
四是实施6+1春风行动。围绕留守儿童和高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心理情感、权益保护、环境安全等方面,深化六项行动,开展每月一次的交流沟通、文化活动、情感连线、课外辅导、医疗服务、家访六个一活动。逐步健全监护、教育、社会扶助、医疗保健、安保及维权网络体系,建立社会共同关注关爱留守人群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
留守人群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可能是好几代外出务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代价,需要基层政府在充分调动家庭养老主作用、大力张扬孝道文化的同时,承担起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老年组织。各村成立老年协会,在村活动室建设老年之家,达到有办公场所、有坐班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办公及娱乐设施。结合村两委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平台,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帮助。以组或院落组建老年人互助组,达到一个牌子、一间房子、一部电话、一本登记册,建立详细的成员档案,一年更新一次,让空巢老人有归属感,单身老人每天的动向有人关心和过问。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加强留守儿童德育和情商教育,定期讲解法律知识、生活常识、遇险自救,培养他们处理事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代理家长、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监护人专题讲座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设俱乐部、爱心屋、亲情视频等,在保证正常学习之余,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怀。
三是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多发凸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社会组织微观层面的事务性服务职能,在社会管理中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带。
四是构建六大网络体系。建立以镇党委、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为主体,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和现有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的监护网络;完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心理、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网络;健全民政、妇联、关工委为主体,保障农村贫困儿童获得救助的社会扶助网络;健全以派出所、综治办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安保网络;健全以团委、司法所、志愿者为主体,开展亲情关爱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权网络;以镇卫生院为主体,完善定期体检、及时诊治的医疗保健网络。
五是完善老人医疗报销优待制度。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让他们生活得更加体面和尊严。
六是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大多数打工赚钱首先是盖房子、娶媳妇,没有实现资本的增值。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应采取优惠政策的利益导向,支持打工青年回乡创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减少留守人员的数量,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采取多种方式应对保险人群的老年化压力——赴日本国参加专题研讨会及考察学习报告
应日本国制药工业协会的邀请,由中国社会保险协会医疗保险分会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河北、福建、山东、上海、广东等省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代表团,于10月24日至11月1日,前往日本国参加“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及风险研讨会”。期间代表团还拜访了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险局的官员,并至顺天堂医院、医疗保险定点药店及田边制药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整个研讨会及考察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却是丰厚的,不仅对日本国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其在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问题上的思考、采取的对应措施有了进一步、更加全面的了解,更在“人本主义”服务等理念上有许多新的体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讨会及考察学习情况
㈠日本制药协会
日本制药协会出面组织了此次“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及压力研讨会”,研讨会首先由中方代表团主题介绍中国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具体运作情况,然后会议重点就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及压力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代表团就日方如何应对保险人群老年化方面的思考,已采取以及拟计划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也做了较为详尽的了解(详见下文),并就日方制药行业关心的中国医疗保险有关药品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最后由日本制药协会就日本药品政策、研发,特别是药品定价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
㈡厚生劳动省
日本国社会保险由厚生劳动省主管。其下属的社会保险局局长及相关的课长等人员出面接待了的代表团。日、中双方就各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运作情况进行了交流,还就一些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㈢田边制药公司
代表团此次日本国的学习考察,主要由田边制药公司具体操作落实。田边制药是一家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企业,具有自行研发新药的能力,代表团参观了其位于东京的一个研究所。虽然代表团成员中没有药品方面的专业人员,但田边制药研究所的环境、研究室布局、研发设备,特别是其实验室中的新产品电脑自动化仓储管理,都给代表团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㈣顺天堂医院
顺天堂医院是一家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医院,现有一千多名医务人员,一千多张床位,日门急诊在四千人次左右,在日本私立医院中规模、技术力量都名列前茅。代表团在听取了院方的基本情况介绍后,对医院的挂号付费处、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期间碰上震级为三级的地震)等场所进行了实地参观。在挂号付费处,其自助式挂号系统、电子显示系统,不仅使代表团成员就“人本服务”的理念有了新的感触,也使原本概念中熙熙攘攘的挂号付费处,变得悄然无声;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重点了解了医院内部,以及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间医疗费结算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问题;最后还在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听取了有关人员的情况介绍,据介绍,为做好医疗保险工作,医院除印制专门的医疗保险宣传材料,向就医人员宣传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外,还设立了专职管理部门,在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费用前,基本上都经过内部检查,发现问题的及时处理解决,因此该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间结算的费用被拒绝率较低,一般在0.3%左右,而面上医院通常在1.5%左右;另据了解,在日本医院按月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当月的费用,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经过审核,实际费用的支付时间为三个月,期间的医疗费由医院自行垫付。
㈤定点药店
代表团至一家定点药店进行的实地考察。在日本,非处方药不属于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对于处方药,病人可以选择在医院配药,也可以选择至定点药店购药。药品售价在医院、药店都是相同的,病人通常会选择在医院配药,小部分人员会选择至定点药店购药,之所以选择至定点药店购药,一方面是个人习惯以及方便度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药店配置专职药剂师,可以对当事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当然这是需要个人付费的,而定点药店的利润也就来自于药品销售以及咨询服务两个方面。据介绍,由于情况较医疗机构简单,因此定点药店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费用结算的周期为一个月。
二、日本国医疗保险概况及其应对保险人群老年化所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简介
㈠日本国医疗保险概况
1、日本的雇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在二战前就开始建立,在二战后其对宪法及相关法律进行了重新制定、修改,于50年代初提出“重新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以政府救助、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诸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于60年代初起,开始构建以全民保健为出发点的医疗保险制度,并经历逐步建立、健全,再适时调整、完善的过程。
日本的医疗保险总体上可分政府(社会)、私人两部分,私人医疗保险个人自愿参加,所占社会人群比例不高,尚未构成保障的主流;因此目前仍以政府(社会)创办的法定医疗保险为主体。政府(社会)创办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如下:
(1)雇员健康保险
覆盖有雇主的雇员及其供养的家属,按管理主体可以分为:
①中小型公司:由政府管理;
②大型及其子公司:由社会(公司基金会)管理;
(2)国民健康保险
覆盖没有雇主的人员,如农民、自由职业及个体经营人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以及供养的家属。
(3)其他特殊行业雇员健康保险
目前主要包括海员、中央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私立学校老师等四类人员及其供养家属。
(4)老年卫生保健服务
适用70岁以上或65岁以上卧床的老年人。
2、各保险方案的资金,一般由参保人缴费,以及国家财政补贴两部分构成,除了贫困人群、受赡养者、70岁以上的老人外,其他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均需缴纳医疗保险费,但不同的保险方案要求个人缴费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如政府管理的雇员健康保险缴费比例为8.2%,而船员健康保险缴费比例为9.1%,属于雇员健康保险的,保险费一般有雇主、雇员各承担50%。
3、各保险方案支付的保险项目是相同的,但起初的保险支付比例不尽相同,国民健康保险的支付比例一般低于雇员健康保险,对瞻养家属的支付比例低于参保者本人,特别是1973年实施的老年人卫生保健制度,规定对70岁以上的人员实行免费医疗,80年代后期,进一步扩展到65岁以上的卧床老人也可享受免费医疗。
㈡应对保险人群老年化所采取相关措施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期间又经历其经济飞跃期,但随着其保险人群的老年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以及近几年的经济萧条,其各保险方案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已先后或即将出现赤字,按日方介绍,其主要面临如下压力:(1)急速的少子女高龄化,(2)低迷的经济形势,(3)医疗技术的进步,(4)国民健康卫生意识的提高。其现行的保险方案困难重重,为此其已采取若干应对措施:
1、单列老年护理保险
于2000年4月实施老年护理保险,覆盖对象分40-64岁、65岁以上两类,分别承担保险费的17%、33%,另一半保险费由政府财政承担(中央、地方各一半),由此减轻现行保险方案资金的压力。
2、逐步调整各保险方案个人负担比例,适度加大个人负担力度
一方面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支付比例,另一方面在逐步统一各保险方案个人支付比例以简化操作的同时,适当调高个人支付比例,具体如下:
(1)70岁以上的老人
调整前个人支付比例10%(2000年开始实施),调整后为一般人员个人支付比例10%,超过一定收入的人员支付比例为20%。
(2)其他人员
调整前调整后
雇员保险国民健康保险3-69岁不满3岁
本人家属
20%门诊:30%
住院:20%30%30 %
另外,为确保加大个人负担力度政策的平稳实施,同步还配套实施“高额疗养费制度”,即设定月个人支付医疗费的上限,超过上限后的医疗费予以减免。
3、增加财政补贴幅度
拟计划逐步增加财政补贴幅度,并已逐步开始实施,各保险方案具体补贴幅度不等,如国民健康保险中原财政补贴幅度占30%,拟计划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增加到50%。
4、调整保险费缴费基数核算口径,扩大保险费征缴基数
2003年4月,日本对原先的保险金征缴政策进行调整,实施“总报酬制”,即将原来没有纳入保险费征缴基数的奖金(约相当于1.9个月的工资收入水平)纳入征缴基数中,这样一下子就将保险费的征缴基数扩大了10%左右。
5、提高老年保险的年龄门槛
原可纳入老年保险的年龄界限为70岁,从2002年起,调整这一年龄界限,具体做法是锁定当年70岁的人员,分5年逐年提高1岁的年龄界限,即到2007年,将老年保险的年龄门槛调整到75岁,同时计划开始实施老年人缴纳保险费。
㈢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厚生劳动省正计划继续采取其他政策、管理措施,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对现行的各类老年保险、保健、护理等方案进行重新调整、归并,力求建立一个独立、高效、便利的老年医疗保险方案,其基本指导思想为:
1、建立以个人自立为基本原则,在社会联合基础上的,相互扶持为机制的社会保险方式;
2、建立以65岁以上者为对象、符合高龄老人和低龄老人各自特性的制度;
3、力争实现年龄段之间、保险者之间的保险金公平化、制度运营责任主体的明确化;
4、努力使日益增大的高龄者医疗费合理化,以避免出现目前在职一代人的负担过重现象。
相关新的保险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计划2006年完成立法程序,2008年正式实施。
三、日本国药品定价情况简介
据日本国制药协会介绍,2000年日本全国医疗费约30万亿日元,其中药品支出约6万亿元,药品占医疗费的比重为20%,之后几年医疗费、药品支出的总额均在增长,但药品占医疗费20%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在日本实行的全国统一药品零售价政策,不存在不同地区、以及医院与药店的价格差异,对于药品的价格,统一有厚生劳动省确定、颁布,一般过程是厂家(公司)申报,厚生劳动省组织评定(如相关的专业协会),通过评定后颁布实施,新药一年四次,新药的新剂型等一年两次,一般仿制药一年一次的定价;此外在药品上市后,每年还进行价格调整,一般分(1)普通的调整幅度方式,(2)原研药的特别下调,(3)市场份额扩大的调整,(4)药品基价的调整等各类形式,每一种具体形式都对应适用对象,及各自的价格调整计算方式。例如,对于普通的调整幅度方式,基本操作办法是,对药品实际批发价格进行调查,加权平均后得到实际价格,则下一年的价格调整到:实际价格+当年(批准)价格×调整幅度(今年为2%)。如一药品当年(批准)价格(零售价)为100元,当年加权平均后批发价为93元,则下一年的零售价调整到:93元+100元×2%=95元。
据介绍,厚生劳动省每年均对药品进行实际批发价的调查,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是药品零售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额率为6%。
四、几点初步的启发
WHO2000年的世界保健报告,对世界191个国家的保健医疗制度,从医疗质量和平等性观点出发进行综合评价,日本被评为世界第一位;日本人均寿命目前是世界第一,2000年其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人口比例为17.4%,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28.7%。不难看出,老年化是其医疗保险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其已采取,以及拟采取的政策、管理措施中,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启发:
㈠综合考虑个人支付力度,统筹解决普遍人群与小部分人群间的平衡问题
个人支付力度,既是衡量保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对保险基金的平衡有着相当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对此虽有一些规定,但操作、指导性不强,由于各统筹地区的具体政策不尽相同,又缺乏统一的计算口径,因此各地区的个人支付比例,或多或少缺乏科学性,既无法进行彼此间的简单比较,也无法直接用于对保障水平的评价,以及对基金总体平衡影响程度进行测算等;同时也应看到,对个人支付力度,还有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之别。
从日常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群发生的是小金额(或者讲是不太大)医疗费,如要求其承担较高比例的医疗费,通常不会影响其正常生活,而绝大多数人的小金额的积累就是个很大数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地的保险基金总盘子有相当的作用,而这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小部分的确个人负担有困难的人员,而日本在适度调高个人负担的同时设定负担上限的政策(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相类似的政策),是否给予了我们如何综合考虑个人支付力度,统筹解决普遍人群与小部分人群间平衡问题的启发呢?
㈡理顺细化现行相关政策,加大相关政策对老年人倾斜的显性化
纵观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大多以职退状态(在职与退休)为参保人缴费、医保待遇享受标准等方面的分界点,退休后即不缴费,待遇水平也普遍比在职阶段高。由于我国职工退休年龄男60岁、女50岁(机关、事业单位55岁),暂不讨论这一政策的现阶段科学性(上述年龄规定是建国初确定的标准,期间人口的期望寿命已有了很大发展),再加上还有许多提前退休的政策,由此造成“年轻”的退休职工占有一定的比例(有统计,2003年全国当年新增退休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3岁),而这一现象,与保险应向老年人倾斜的目标方向不相一致。由此可否尝试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整,如在保险费缴纳上,在职职工是个人、单位同时缴纳,一定年龄以下(如不分男女统一规定65岁,姑且称之为老年年龄)的退休人员,按其养老金标准个人缴费,超过老年年龄的,仍需缴纳保险费,但可以给予优惠(如减半),同时对于老年年龄以下的人员,所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基本与在职职工相同,老年年龄以上的人员,可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险待遇。即可理顺细化现行相关政策,加大相关政策对老年人倾斜的显性化上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尝试。
㈢进一步夯实保险缴费基数,确保并扩大保险费的征缴额
保险费是社会保险维系的源泉,对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社会保险部门业已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了诸如稽查等工作,并查实了相当的缴费基数,追缴了相应的社会保险费,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瞒、漏、拖”等现象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因此仍应加大相关工作力度,并采取多种手段并举,如规范单位、职工缴费基数计算口径,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通过银行支付工资,并以此确定缴费基数,同时可尝试银行的联动扣款缴费;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单位、职工缴纳保险费的情况,纳入其社会信用征信范围。即进一步夯实保险缴费基数,确保并扩大保险费的征缴额。
㈣启动财政转移支付,并可实行动态管理
因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尚没有财政转移支付的份额(个别统筹地区即便有,也是地方政策,且所占基金份额也相当小),应该讲这是欠合理的(此观点已在社会保险范围内经常提及,在此不再赘述),应适时启动财政转移支付,同时可实行动态管理,即可确定一个相对比例,而不仅仅是一个固定值。
㈤进一步理顺药品定价、流通等渠道,加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药品的控制度
我国医疗费支出中的药品费,目前还保持在60%上下,比起日本的20%要高的多,在药品定价、流通等渠道还存在许多不尽规范、不尽合理的地方,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等问题,还涉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等问题,这还没有涉及与卫生、药品管理部门之间总体平衡、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药品的管理仅限于目前的目录管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是否可以在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参与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药品定价及管理等方面做一些尝试,毕竟药品费占到医保支出费用的大头,而我们对药品的定价、流通、使用等诸多环节的管理、规范等工作力度还很小,甚至是尚未涉及,应该可以进行尝试,并予以突破。
限于学习考察时间,以及文化背景、实际情况等因素限制,上述学习考察报告难免有遗漏或理解有误,及不全面的地方,几点启发也是肤浅不成熟的,但短短几天的学习考察,给代表团各成员的印象是深刻的,收获也是充盈的,在此也再次感谢医疗保险分会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使得相关成员得到一次非常可贵的学习机会。
二○○四年十一月十日
(手表大全:)
高收入阶层是购置奢靡品的主力,但要全面的调查到这部分人的购置需求和购置心态是一个很难实现的进程。通过成都商报伸向成都各行各业的触角,负责此次调查的成都市舆情调查中心收集了几百份高收入人士的样本,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调查,得出了名贵的成都高收入阶层对于最具代表性和消费潜力的奢靡品—钟表的消费问卷。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公证性和全面性,我们也婉拒了数个品牌及本地钟表卖场的支援恳求。这也是成都市首份高收入人群关于奢靡品消费的调查报告,手表大全在公布之前就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此次参与被调查的人群中有成都几大钟表卖场的忠实顾客和会员,均为年薪10万元以上,学历较高的高收入阶层。遍及金融、餐饮、房地产、家电、教导、it等行业,男性和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66。7%和23。3%,受调查者都是有一定购置能力及时尚品位的人士。
报告解释
近半高收入者拥有手表3只以上
品牌知晓度:劳力士第一
调查报告显示,45。9%的被访者拥有手表数量都在3只及以上,其中手表数量在5只及以上的比例为17。4%,这说明成都的钟表市场已经受到高收入阶层的极大关注,很多人都表示一支好的手表既为了美观也是身份的象征。
在关于品牌知晓度的调查中,高级表类中劳力士作为业内外人士都非常认可的品牌凭着其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运作在手表品牌知晓度排行中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欧米茄和浪琴。而知晓度相对较低的手表品牌重要有真力实、沛纳海等在成都刚刚开业或者还未开业的品牌。刚刚进入成都一个月的宝格丽在经过开业盛况给成都市民上了一堂时尚讲堂以后也已经有了可观的知晓度。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暂时没有能力购置太多支名贵手表的消费者对于名表都有较高的知晓度,对于一些暂时还没有在成都开店、相对冷僻的品牌也有人熟知。
受访人员手表拥有情形
在调查人群中,高级表的普及率最高,特级表因为价钱的因素,还只是小众消费品,在拥有率排名前20的手表品牌中,有江诗丹顿和百达翡丽,分别占6。7%和2。7%。而时装表则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劲头,以swatch为代表的时装表占有16%的市场份额。高级表类浪琴表在大众中占有率最高达到20。7%,其次是欧米茄和天梭。总的来说成都的钟表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成都的消费者们已经对钟表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见,所以拥有的品牌没有特殊集中的现象,更个性化和功能性是他们未来会追求的方向。
图表解释:而在高收入人群的男性中拥有欧米茄的占到了26。2%,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则是浪琴、西铁城和雷达。而高收入女性则明显偏爱以“优雅”为标志的浪琴,欧米茄、天梭则分列二、三位,格式幽美但价钱稍高的卡地亚也得到了成都女性们的认可,有较高的拥有率。
拥有者品牌分散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在钟表这个既讲究美观更讲究适用性的价值世界里更是成为了真谛。特级表类因为做工精巧且功能性强,所以得到了较高的满意度。其中世界特级钟表品牌百达翡丽以满分5分的优势占领首位,也就是说用过的人都给予其满分的尺度,实在难能名贵。而同样属于一个级别的江诗丹顿则以4。4分落后。高级表类中价钱适中的摩凡陀则意外领先于其他品牌,卡地亚和万宝龙的手表也没有因为看重格式而疏忽其内涵,满意度比较高。
图表解释:88。7%的被访者是所在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96。8%的学历都在大专及以上,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21。2%;年收入50万元及以上人群占本次调查对象的14。5%,这些数据说明本次调查针对的人群相当高端。
影响选购三大因素:品牌、格式、价钱
手表在成都高收入人群中普及率较高,87。2%的被访高收入人群拥有1支或1支以上的手表。被访高收入人群当中,男性均比女性更偏向于高级品牌手表。高级表被认可的品牌也比较集中,劳力士、欧米茄、雷达、浪琴等瑞士品牌表示良好。另外相对年轻的品牌如豪雅、摩凡陀也开始被成都消费者所接收,其中摩凡陀在满意度方面得到了较高分数。
特级表品牌满意度和美誉度相对来说高于其他类型手表品牌。但一些特级表品牌如爱彼、宝玑、宝珀等知晓度偏低。特级表类里百达翡丽受到断定,知晓率和满意度都非常高。百达翡丽的数款经典限量表款都可以在成都人的手段上看到,这着实很让人意外。因为江诗丹顿在二手表市场的表示差强人意,有部分接收调查的成都高收入阶层对江诗丹顿的保值性能提出了质疑。一位资深钟表玩家告知记者,手表市场上百达翡丽的鹦鹉骡和江诗丹顿的纵横四海属于同类型的手表,而在二手表市场上百达翡丽的鹦鹉骡超过定价,江诗丹顿的纵横四海则被指“出门跌一半”。看来,特级表的保值和增值潜力在购置因素中还是占领相当大的比重。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报告显示我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
一胖毁所有,其中有你的健康
今天你称体重了吗?你是中国三亿分之一的胖子吗?近日,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其中7%的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专家指出,超重与肥胖人数庞大,与饮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缺乏有关。
12岁男孩肝脏已受损,为什么?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分泌主任李清楚受访时表示,目前造成超重与肥胖的主要原因有三点:运动过少,营养过剩,遗传因素。至于儿童,超重原因主要在于摄入食物的增加。
“多数少年儿童的饮食习惯都很不健康。”李清楚说,“家长一味带孩子吃‘洋快餐’,几乎很少参与体育运动。”
他补充说:“2型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门诊上十几岁的孩子得糖尿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肥胖门诊主任岳新对此持相同意见,他说近年来门诊上来减肥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寒暑假期间。“昨天还有一名100多公斤的12岁男孩来就诊,因为肥胖肝脏已经受损。”
继续胖下去,会发生什么?
“每个月门诊最少有300多名肥胖患者前来就诊,寒暑假期间这个数字会更多。”岳新说,这些肥胖患者基本上都有脾虚、湿热等症状。
如果继续胖下去,到底会发生什么问题?毫无疑问,肥胖第一个考验的是我们的健康,哮喘、冠心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的患病比率将会大幅提高。
在身体各个部位的肥胖中,肚腹部的“肉”最“危险”。岳新解释,腹型肥胖俗称“啤酒肚”,这类肥胖者患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会很高。
“拿软尺量,肚脐以上一厘米处,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都属于腹型肥胖。”岳新说,有一部分腹型肥胖与遗传有关,但主要因素是饮食习惯不好、运动量太小造成的。
岳新说:“目前受超重与肥胖困扰的人群,建议去专业的医学机构进行体质测算,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理减肥方法。”
“最好的减肥办法就是少吃、多运动”,中西医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是减肥的不二法宝。
中国国内同妻人数约1600万,在传统的家庭伦理束缚下,同妻在婚姻中承受着家庭暴力、少性甚至无性等巨大压力。从哈尔滨工业大学了解到,该校人文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团队历时3年时间,完成了中国教育部关于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研究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国内第一份系统关注同妻群体的研究报告。
同妻,是指与男同性恋进入婚姻关系、本身为异性恋的女性,是同性恋人群的衍生群体,也是目前社会中隐秘的弱势群体。研究负责人、哈工大社会学教授唐魁玉向记者介绍,目前,同性恋话题在中国国内目前仍未被社会普遍价值观所认同,同妻更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
中国身家5亿元以上的富豪到底有多少呢?昨天,中国民生银行与胡润百富榜在京联合发布了《xx-xx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报告预测,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约17000人,总计资产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资产规模18.2亿元人民币。这部分人群中以企业主为主。
报告显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84%为男性,平均年龄51岁,主力人群40-59岁。从学历来看,5%是博士,6%在高中以下,42%是研究生,47%是本专科生。从生活习惯看,这些富豪休闲时喜欢看书、旅游和家庭活动,平均每年拥有假期22天,平均睡眠时间为工作日6.4小时,周末6.5小时。
从地区分布看,富豪们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其中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的占比最高,均超过10%。他们所拥有的企业近六成已成功上市,其中在国内上市的比例超过七成。富豪所处的行业以制造业、房地产和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为主,占比近一半,其他服务业、投资、重工业、制药和能源也是占比较高的行业。
调研显示,富豪们对企业经营环境持较乐观态度,半数左右认为未来三年内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整体经济形势表现、企业家社会地位表现会更好;而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看法则相对保守,43%认为差不多,23%认为会更糟。
超过八成高净值人士表示未来有海外投资需求,而目前已有半数在进行海外投资。海外投资目的以企业国际化和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为主,二者分别占49%和46%。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投资风险评估和了解当地法律税收政策,二者分别占49%和47%。而银行和社交平台成为获取海外投资信息的首选渠道,二者分别占29%。富豪也是慈善活动的主力,其平均捐款金额占平均资产的1.6%,达到2800万。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个人群众路线自查报告》是好文章,好东西应该跟大家分享,改掉错别字就发到了酷猫写作范文网,为了大家阅读方便。
尊敬的党组织:
根据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自我局7月初动员大会以来,我学习了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定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三本重要教材,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重温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我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和成长进步经历,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我加强学习、征求意见、查摆问题、分析解剖,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
我已参加工作22年,入党10年。在组织的培养下,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党的干部。我曾到当时的丽江行署统计处计算站锻炼一年,在省统计局我分别在投资处、贸经处工作过,2022月7月我到计算中心任副主任至今,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服从组织决定、听从组织安排,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自觉维护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但是对照党章规定和党员标准,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还有很多不足:一是党的理论学习不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足;二是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与基层群众接触少,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不够;三是由于计算中心技术性强,对工作有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些都是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不相符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正。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方面的情况
本人从内心拥护《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云南省统计局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边学边查边改八项措施》,并认真学习,以此严格要示自己,切实转变作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注意改进调查研究方法,调研前准备提纲,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调研中要紧密结合统计改革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了解基层情况,踏踏实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拥护和支持转变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的落实,提高计算中心工作宣传质量。没有公车私用,办公用房超标的现象。
三、关于“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风不扎实。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全面、不深入、不求甚解、不系统,融会贯通不够,形成一个个“知识孤岛”,没的从整体上把握好中心的工作,没有形成明晰的工作思路。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分管工作抓落实不够,比如所负责抓的政务信息工作,落实跟进不够,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官僚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服务基层,指导帮助不够;二是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不够;三是领导作用不突出,习惯于管事,不习惯管人。四是存在不求锐意进取,但求维持现状的思想,缺乏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三)享乐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知识总体掌握得不够,工作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长期以来思维禁锢于做报表需要的那小点计算机知识,来到计算中心后,既想尽快熟悉工作,又有畏难情绪,学习业务过程中患得患失,学习时紧时松,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成效不大;对采购招标等法律法规钻研不够,,钻研业务有惰性,工作中动脑筋不够。缺乏掌握先进的知识也是发挥******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的思想认识。
二是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有差距。思想不够成熟,工作中遇到问题应变能力差,遇到难题,常常依靠主任指一步走一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
(四)奢靡之风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有所淡化,有时有攀比心理,希望有更好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用品。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四风”问题上之所以存在上述这些现象和倾向,说明自己的工作离岗位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应引起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个党员,受党培养教育十多年,对于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坚定理想信念,态度上是自觉的,认识上是一贯的,立场也是坚定的。但随着年龄增大,对自己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自我要求有些放松,对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得不够好。
(二)宗旨意识有所削弱。虽然主观上历来有深入基层、为基层统计服务的的强烈愿望,但近年来了解基层统计情况、指导基层统计工作以坐在办公室电话联系、网络联系为主,与基层统计工、受调查单位面对面的时间少了,对基层统计工和的酸甜苦辣的感受也不那么深切直接了,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脱离群众的现象。
(三)知识积累不足形成了执行阻力。一是由于理论学习不系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政治理论时,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这些理论,没有深刻认识其思想的精髓,用这些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够。二是由于技术业务知识不够,对工作自信心不足,管理不够大胆,不能突出领导作用。三是由于社会实践不够,对内对外协调能力弱,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身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要按照党章及我局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我作为一名******员,要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振奋工作精神,加倍努力,围绕本职工作,努力协助落实与实施好《云南省统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四大工程”在我省的建设步伐,加快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开发好、整合好、管理好、利用好现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强化学习提升境界增强能力。一是要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要认真钻研统计信息化业务知识,深入研究和把握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三是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一是象杨善洲学习,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同志间的沟通交流,提高管理协调能力。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工作中勤于思考,提高把握整体的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本领,为云南的统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
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五、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一、 解惑篇
针灸减肥5大误区盘点
误区一:针灸的减重效果不如药物
在减肥方面,针灸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除了减重,还能塑身。其他减肥方式容易出现身体组织松垮的现象,针灸减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点,疗程结束后体围和体重均有双重改善。
误区二:针灸不卫生,易感染
提到针灸,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古代神医随身携带的一把银针,其实,现代针灸所用的针都是一次性合金所制,用完即扔,不存在重复使用、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针灸对皮肤的创伤极小,洗澡、游泳也不成问题。
误区三:针扎得越多越好
有人认为针扎的越多,减重就越多,于是要求医生给自己多扎几针。这也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针灸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取最适宜的一些穴位,这点我们稍后还会谈到。因此,选穴的技巧和扎针的手法才是减重效果的决定因素。
误区四:方法越多越好,盲目跟风
不同的人减肥起效的时间不同,针灸减肥初始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体重降低,减肥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平台期,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信心,换其他减肥方法。其实频繁地变换减肥方法,或多种方法同时应用,是不科学的。采取多种途径,如针灸减肥时过度节食,或同时服用药物,可能体重会很快减轻,但减轻的主要是水分,不是脂肪,而且容易反弹。
误区五:期望快速减肥
实际上,科学的减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要2~3 个月。只有经过一个较长的减肥过程,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才能调整到正常水平,并得以维持,也是针灸减肥不易反弹的原由所在。
二、原理篇
针灸减肥等同于抑制食欲?
据研究,针灸可通过调整下丘脑的饥饿信息,抑制饥饿感,减少摄食。另外,针灸还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减肥目的:
①针灸治疗使体内乳酸脱氢酶活性上升,糖分解代谢加速,血糖回降至正常水平,没有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②针灸使血中胰岛素回降,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减缓,脂肪分解加速。
③针灸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功能增强,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基础代谢率而加快能量代谢。
④针灸可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交感-肾上腺两个系统的功能,促进脂肪动员,消耗多余脂肪而实现减肥效应。
三、方案篇
首先,我们为减肥者测量身高、体重、体围等,判断其脂肪含量是怎样状况。然后,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减肥者的体质,综合考虑选取穴位。例如,痰湿的肥胖者可以侧重于利尿、发汗,胃火旺的肥胖者由于饥饿感强烈,可以侧重于降胃火从而降低食欲,抑制吸收,而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通过刺激通便的穴位,也能达到减重效果。在治疗时,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针、不同的手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国身家5亿元以上的富豪到底有多少呢?昨天,中国民生银行与胡润百富榜在京联合发布了《xx-xx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报告预测,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约17000人,总计资产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资产规模18.2亿元人民币。这部分人群中以企业主为主。
报告显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84%为男性,平均年龄51岁,主力人群40-59岁。从学历来看,5%是博士,6%在高中以下,42%是研究生,47%是本专科生。从生活习惯看,这些富豪休闲时喜欢看书、旅游和家庭活动,平均每年拥有假期22天,平均睡眠时间为工作日6.4小时,周末6.5小时。
从地区分布看,富豪们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其中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的占比最高,均超过10%。他们所拥有的企业近六成已成功上市,其中在国内上市的比例超过七成。富豪所处的行业以制造业、房地产和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为主,占比近一半,其他服务业、投资、重工业、制药和能源也是占比较高的行业。
调研显示,富豪们对企业经营环境持较乐观态度,半数左右认为未来三年内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整体经济形势表现、企业家社会地位表现会更好;而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看法则相对保守,43%认为差不多,23%认为会更糟。
超过八成高净值人士表示未来有海外投资需求,而目前已有半数在进行海外投资。海外投资目的以企业国际化和资产配置分散风险为主,二者分别占49%和46%。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投资风险评估和了解当地法律税收政策,二者分别占49%和47%。而银行和社交平台成为获取海外投资信息的首选渠道,二者分别占29%。富豪也是慈善活动的主力,其平均捐款金额占平均资产的1.6%,达到2800万。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年度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二、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三、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摘要
通过随机取样,在20xx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
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情况
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
工人35人(10.36%),自由职业者25人(7.40%),在校学生148人(43.79%),务农30人(8.87%)。
2.3.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群对安乐死的了解程度一般,文化程度及职业背景不同的人群对安乐死了解是不同的,在调查中发现医务工作者及在校学生的了解程度较高,这可能与其所接触的医学伦理等知识有关;选择“只听说过”的49.55%的人群中,有部分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调查员在调查前做了相关知识及资料的解说,受调查者表示因为在生活中大家都比较忌讳“死”这个话题,所以对安乐死也只是听说过而言,即他们受限于获取安乐死知识的'机会。因此,就目前人群对安乐死了解程度而言,讨论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包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
2.4.受调查人群对安乐死的态度 高的支持率,达47.77%,持中立
态度的为30.86%,在调查中,受调查者在这个问题中有所顾虑,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所持有的态度上,我们发现安乐死在我国有较
因为他们考虑到安乐死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而选择中立态度。
2.5.受调查人群性别因素对安乐死态度的影响(x2=10.9 ,p>;0.05)
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因素不影响对安乐死态度的选择。
2.6.对安乐死态度选择的年龄分布(x2=11.64,p<0.05)
不同性别对安乐死态度差
由于31岁以上各层次人群的样本容量较少,利用统计学知识把31岁及以上人群合并后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64,p<0.05),发现不同年龄对安乐死态度存在差异。18-30岁的人群在安乐死态度上赞同比例较高,而31岁以上人群在对待安乐死问题上选择反对的比例比另外两个人群要高。
2.7.不同教育程度对安乐死态度没有太大差异,在不同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上,以学生对安乐死持中立态度的较多,工人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大,总的来说,教育程度与职业背景对安乐死态度影响较小,而对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上则影响较大。
2.8.关于人群对安乐死持赞同态度的原因统计
在赞同的276份问卷中,有75.28%的人认为安乐死是“对人权的尊重,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使患者从长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有62.17%的人认为这是“家属会被病痛所折磨,安乐死是家属从经济和情感中解脱的一种方式”,还有41.2%的人认为安乐死“能节约医疗资源,为其他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当然,还有30.34%的人群认为“安乐死在国外已经合法化,那么在我国也就有一定的可实施性”。确实在临床实际中身患绝症如晚期癌症的患者会有严重的疼痛等难以忍受的症状,临床上镇痛药作用也是有限的,此时选择安乐死即能让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能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来看,大多数人都为自费医疗,即便现在有了居民医保,但也只是报销少部分的费用,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选择消极安乐死确实也是家属从经济情感中解脱的一种形式。而对于医疗资源的考虑则多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选择。
在表示反对的200份问卷中,有27.5%的人选择“安乐死目前在国内是一种犯罪行为,不能实施”,有54.5%的人选择“安乐死会成为一种杀人工具”,选择“病人积极地选择安乐死会减慢甚至阻碍医学科学发展”的有38.5%,同时,也有48.5%的人群认为“选择安乐死是一种丧失斗志,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反对安乐死多数原因主要是考虑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法律、伦理、医学等方面。当然有部分受调查人群能辩证的看待安乐死问题,在赞同或反对的原因上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我们表示欣赏,因为安乐死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问题,只有辩证的予以看待,深入探讨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统一的观点,减少或避免实施安乐死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安乐死真正为人类服务。
你有没有找到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在你身边?前几天,一个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单身人士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爱情成本的增加和生活中的经济压力,没有钱不能坠入爱河,也爱不释手,当爱情和金钱挂钩真的很难过。
再加上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难怪城市青少年已经拥有超过1万的高收入,但往往感到害羞,并且嘲笑不能说爱情。
报告显示,中国式单身人士的现状是:爱情欲望下降,单身经济压力升级和个人追求升级。超过一半的单身人士超过三年;近50%的单身男女被困在“被动的爱情”中,超级7名成年人的耐心不到半年; “吃”成为单身男女日常开支的最大部分;超70%的单身男女都会想到爱情会增加消费,为爱情月花3000元新标准;超过50%的单身男女认为职业比爱情更重要。
根据调查,近50%的单身男性和60%的单身女性表示他们并不急于改变自己的身份。
此外,53.35%的单身男女认为主要问题是“聊天无聊”,其次是“恐惧忏悔”和“只有模棱两可”。
在追求耐心方面,超过70%的单身男女追求爱情的时间不超过半年,其中27.27%的单身人士表示追求最爱的人不超过一个月, 23.33%的人追求三个月的时间,另外22.49%的人愿意追求6个月的时间,只有12%的单身男女追求自己喜欢的时间超过1年。
数据显示,70.45%的单身人士认为他们需要买房结婚。其中,男性识别率高于必须买房结婚的女性。
这表明约会的成本不可忽视。
为什么年轻人更喜欢单身?
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与》单人调查报告》所显示的相同,即爱情的欲望和爱的成本已成为年轻人不想坠入爱河的主要原因。
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青年伴侣选择“健康”和“能力”最多,近70%的年轻伴侣选择“愿意等待不情愿”。
近年来,“从北方走向广阔”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经济的经济压力、之外,单身情绪压力也是许多单身人士需要面对的问题。